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葉寶玲"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優勢中心取向生涯諮商之諮商歷程與療效內涵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6-??) 王玉珍; 田秀蘭; 朱惠瓊; 葉寶玲
    研究目的為探究優勢中心取向生瀝諮商之諮商歷程與療效內涵。參與者為14名已婚的職業婦女,年齡介於28到4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64歲,標準差為5.40) 。參與者均接受6到8次短期優勢中心生涯諮商,並於諮商結束後一週進行訪談。研究工具為研究者所擬定之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所得資料以質性研究中的紮根方法進行分析,並以參與者諮商過程中所填寫之唔談感受作為輔助分析的資料。研究結果歸納出影響諮商歷程的因素為個人的內在準備、諮商介入、外在事件影響以及療效內涵等四部份。其中療效內涵叉可歸納為自我內在系統的認知、情感與行動層面、外在脈絡系統的人我開係與工作層面以及統轄系統的因應策略與自我效能等層面,據此結果提出一諮簡歷程與療效內涵的改變機制模式。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最後針對未來研究以及實務工作等提出相關具體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教育心理學報》四十年(1967-2007)之內容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03-??) 葉寶玲; 陳秉華; 陳盈君; 蔡毅樺
    本研究針對教育心理學報四十年(1967-2007)的文章與研究進行內容分析。本研究共搜集454篇文章與研究,包含論述性文章14篇、原創性研究440篇。其中,有33篇為英文撰寫。資料乃從紙本期刊、網路上全文附檔取得後,依據年度篇數、研究對象、研究主題、作者、研究方法加以彙整與分析。本研究將所蒐集到的文章與研究,編碼為9個類別,分別為:諮商與輔導、教師行為與教學、心理發展與適應、學習議題、測驗與統計、家庭議題、特殊教育、性別議題及其他。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早期以教學、教育、測驗、統計為主要研究主題,創刊20年後逐漸增加諮商、輔導等主題研究,創刊30年後不再出現特殊教育相關主題的研究。(2)從期刊內容與型態、版面編排與格式、撰寫方式與送審、著作權與稿酬方式發現,編輯方針與策略上40年期間基本上是一致的。(3)近15年來本學報僅刊登原創性研究,不再出現論述性文章。(4)出版篇數逐年大幅成長,唯有1988-1997期間驟減。(5)以綜合國小、國中學生為對象之研究占最多。(6)近年來作者來源呈現多元現象,不再限於少數幾位作者。(7)量化研究仍為最大宗,然而質性研究與混合研究於近20年開始增加。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華人家庭倫理脈絡下諮商師透過個人心理治療與母親情感關係改變之研究
    (2011) 葉寶玲; Pao-Ling Yeh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諮商師接受個人心理治療與母親情感關係改變的經驗與影響,並了解情感關係變化結果與華人文化脈絡下家庭文化間之相融性情形。然後,將文化脈絡下與母親情感關係的研究結果與依附理論的概念加以比較,以發現二者間的共通性與特殊性。同時也對於華人諮商與心理治療模式本土化提出討論。 本研究選擇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針對十四位諮商師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並選擇使用質性資料分析軟體NVivo 8協助管理與分析資料。研究結果如下:1) 與母親情感關係包含九類正向情感經驗以及十四項負向情感經驗。2) 透過個人心理治療關係,與母親情感關係主要有十一項改變。3) 個人心理治療的治療結構方面有很大的彈性和變化。4) 與治療師情感關係包含九項正向情感經驗以及五項負向情感經驗。5) 與治療師情感關係的改變主要有六項,受到自身主觀的感覺以及對治療師真實的感覺兩方面的影響。6) 與治療師、與母親的情感關係改變二者出現五種型態。7) 與早年其他照顧者關係影響與母親的關係8)在個人心理治療後人際關係多獲得改善。9)與母親之外的其他早年照顧者、權威者、親密伴侶、平輩之間的關係雖包含正、負向情感關係,但是與權威者之間以負向關係為多。10) 從個人心理治療中對自身的諮商專業工作有十二項體會與心得。11) 華人自我狀態包含個別狀態與關係狀態兩向度,共發現十四項特質。12)與華人家庭倫理信念中角色地位、家庭教養、孝道心理三方面完全相融的有二十一項,完全不相融的有二十五項,部分相融的有二十二項。13)接受個人心理治療後個別狀態下的自我有十二項改變,而關係狀態下的自我有十項改變。14) 研究發現和依附理論與治療的概念對照下共有十項相同的發現以及十二項延伸的發現。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分別對研究、諮商師養成教育與心理治療實務工作兩方面提出建議。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