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葉韻翠"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族論述下的新加坡華人聚落變遷
    (2010) 葉韻翠; Yeh Yun Tsui
    本文為了解「在區域脈絡下,新加坡政府與華人地方社群對於聚落土地書寫上,所展現出的差異與變遷」所進行的一項研究。係透過對於聚落地景、社會空間、公共空間的分析,來解析聚落變遷。 為了對夾峙於周圍的馬來西亞、印尼兩大族裔國族主義國家造成的壓迫,及國內多元族群所潛藏的國家不穩定因素作出回應,新加坡政府以倡導公民國族主義作為柔性反制。在聚落變造過程中注入國族建構的想法,新加坡政府自1960年代以來強力介入了新、舊聚落的演替過程,以大規模的現代化政府組屋取代傳統聚落景觀。新、舊聚落的變遷不僅僅是為了解決長期的嚴重屋荒問題,由於國族論述趁勢加諸於變遷之中,使得華人聚落變遷存在著一些特性。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新加坡政府透過對於聚落地景、空間的清除與改造,塑造出其認為有助於國族建構的基層社會環境。藉由組屋中族群比例的調配,使得一致性的組屋地景可以成為國家身分的象徵符號。混合不同族群、社群所創造出來的社會空間,以及各項規劃新構的公共空間,都成了政府建構國族認同的一項手段。而在從事「建構」之前,對於傳統聚落的「破除」,是新加坡政府國族建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華人傳統聚落地景的破除,象徵著清除了殖民時期舊有的族群、城鄉、社經差異;蘊藏在傳統聚落地景中的社會空間的打破,解構了原有的族群間,甚至是華人地方社群間的居住領域隔離現象,也消除了社會分類下的強烈地方社群意識;華人傳統聚落公共空間的消失,是聚落地景演替下的連帶結果,但重新座落在組屋區中的華人廟宇,卻又將原先遭到破除了華人地方社群空間,在廟宇所在的「異地」重新地建構起來。組屋政策雖對於傳統人際網絡、家庭成員的緊密聯繫產生了影響,但在高度國家認同的背後,新社區的人際關係卻是疏離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新加坡組屋政策中的國族政治
    (地理學系, 2009-05-??) 葉韻翠
    新加坡政府大力介入的文化地景變造蘊含了強烈的國家企圖。為了對夾峙於周圍的馬、印兩大族裔國族主義國家造成的壓迫,及國內多元族群所潛藏的國家不穩定因 素作出回應,新加坡政府倡導公民國族主義作為柔性反制,而文化地景的重新編寫則為其中一項強而有力的手段。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欲自地理學對於地景的解讀觀 點出發,探討官方在組屋政策中推動的國族政治。研究結果顯示,在土地國有化的過程中,傳統族群聚居的地景被強制解構、破除,移殖政策將各族人民整合混居在 政府組屋之中,藉以促進族群互動與和諧。在組屋工程的推動之下,林立的高樓組屋住宅區或是新市鎮地景成為現代化下新加坡的最佳寫照,組屋社區成為可以代表 新加坡的國家意象,組屋生活則成為新加坡人不分族群共有的生活方式。新市鎮內部層層規劃的公共社會空間,提供組屋居民進行社交活動的場所,以促進新的地緣 關係形成。此外,公民諮詢委員會、民眾聯絡所管理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組織,都在新的現代化生活中共同推動社區凝聚力與國家意識。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新加坡華人聚落地景變遷與國族意涵
    (地理學系, 2009-11-??) 葉韻翠
    由於新加坡的聚落地景變造與現代化、都市化同步進行,國族理念往往藏匿其中而不易被察覺。是故本文的研究日的在於:I 藉由對於新加坡華人新、舊聚落地景的探討,來探究政府在聚落地景演替中所注入的國族意涵」。在研究中,筆者先分別探討華人新、舊聚落地景樣貌,再述及不同聚落地景中所傳達的地景敘事,以呈現政府藉由地景演替所灌注的國族理念。研究結果顯示,新、舊聚落地景的變遷,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新加坡嚴重的屋荒問題,由於國族論述楚勢加諸於景變遷之中,使得新加坡華人聚落地景的變遷存在著下列三項特性:1.地景破除獨立建國後政府透過了大規模組屋地景的建造,破除不利國家、國族發展的傳統聚落地景。2.地景新造作為國家權力象徵的建屋發展局統合土地、財富等資源而進行重新分配,新建造的組屋地景不帶有族群、城鄉、經濟差異的色彩。3.地景的保存與轉化一在地景變造過程中,小部分的建築地景被政府保留下來,並被加諸國族論述,而與國家過往歷史相連結。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清末臺灣行政空間的調整與整合對臺中市發展之意義
    (中國地理學會, 2010-12-01) 葉韻翠; 陳國川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中市的都市發展(1887-2003)
    (2005) 葉韻翠
    本文企圖利用歷史地理的研究途徑,並經由1887-2003這一百一十餘年的時間軸帶的探討,將臺中市的都市發展歷程劃分為清末臺灣城的空間形塑、日治時代臺中市的形成、戰後臺中都市的變遷等三個階段,以呈顯臺中都市生成的過程中所反映出的特色及其意涵。文中係以市街或建成地、交通建設、內部機能,作為檢視都市發展的三個面向。本文所持的觀點為,臺中市為一個人造都市,在其生成過程中,係由國家政策賦予其行政角色,並透過都市計畫與交通建設來促其成長與發展;而各時期規劃完成的交通建設,則帶有不同空間間空間連結與整合的使命。 而根據市街或建成地、交通建設、內部機能這三個面向並透過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研究探討結果顯示出,臺中市的發展:一、就行政角色而言,係由清代傳統農村聚落發展為清末以後的中部區域中心;二、就市街或建成地而言,係由清末的臺灣城發展為日治以後面狀市街的臺中都市;三、就交通建設而言,係由清末以後的輻射狀交通網絡發展為戰後的蛛網狀交通系統與南北縱走的交通帶;四、就內部機能而言,本地則歷經了產業轉型機能變遷,由清代的一級產業轉變為日治以後的三級產業為主。 就整體來看,臺中市的發展過程中展現出國家策略的投入、都市的新生與延續、交通建設影響都市發展等特色。而對每一個接續的發展階段來說,臺中都市樣貌的形成,雖有新生,但亦有所延續。在都市發展的市街或建成地、交通線路、機能空間分布都有其承續性,而非全盤抹滅前一階段的發展狀態,且在都市內部的發展上,係由國家政策與地方發展之間,亦即在都市計畫、交通建設與機能變遷、市街擴張之間反覆地交錯影響,才形塑出今日所見的臺中都市樣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行政區劃的演變及其意義
    (2010-04-25) 陳國川; 葉韻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