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葉高樹"
Now showing 1 - 20 of 9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三藩之亂期間鄭經在東南沿海的軍事活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1999-06-??) 葉高樹Item 三藩之亂期間鄭經在東南沿海的軍事活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 1999-06-01) 葉高樹清康熙12年(1673年)底,平西王吳三桂等人發動反清戰爭,史稱「三藩之亂」。亂事期間,耿精忠、吳三桂相繼邀約臺灣鄭氏渡海助戰,使鄭經有機會實現鄭成功轉進臺灣以恢復中興遺志的可能。然此時鄭經在決策上面臨了幾項重大的考驗:就外在形勢而言,必先釐清與三藩或清政權的關係,以確立戰鬥目標;就戰略運用而言,必須慎選合作對象,以確保參戰的主權;就政治號召而言,須能喚起漢人「反清復明」的意識;就內部維繫而言,則須設法凝聚部眾的向心力,以避免重蹈當年鄭成功失敗的覆轍。 雖然鄭經選擇三藩叛清期間西進,在時機上極為明智,亦為「反清復明」陣營帶來短暫的希望,但跨過海峽之後,再也沒有「波濤之險」可恃時,其陣營內部的隱憂即一一浮現。加以鄭經在東南沿海征戰的成效,受到外在形勢變化的影響,以至由盛轉衰,則反映出鄭氏主導全局能力的不足。因此,三藩之亂期間鄭經在東南沿海軍事活動的情形,至多只是將整個形勢回復到鄭成功時代而已。Item 久著十全贏樹績--莊吉發教授的滿文教學與研究(國文天地雜誌社, 2006-12-01) 葉高樹Item 乾隆時代官修史書的教化功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1994-06-??) 葉高樹Item 乾隆時代官修史書的教化功能--兼論乾隆皇帝統御漢人的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 1994-06-01) 葉高樹Item 乾隆皇帝「稽古右文」的圖書編纂事業(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3-12-01) 葉高樹Item 乾隆皇帝與滿洲傳統的重建──以家庭薩滿祭祀儀式為例(2014/08-2015/07) 葉高樹本計畫以滿洲家庭薩滿祭祀儀式為例,探討乾隆皇帝藉由規範的建立,以解決滿洲人等背離傳統所產生的問題,以及新規範的文化意義和對滿洲社會的影響。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皇帝下令以滿文編纂《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將宮廷、貴族以及一般滿洲家庭薩滿祭祀儀式標準化,以重建滿洲傳統。影響所及,滿洲各姓氏也陸續出現屬於自己家庭的「神本」。迨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皇帝又將該書譯成漢文,包括原本應以滿文誦念的祝辭,也用漢文音譯或意譯的方式呈現,此一做法殊堪玩味。值得注意的,是乾隆皇在帝闡述滿洲「傳統」的場合中,常引用漢文典籍作為理論基礎,甚至直接比附中國古代典制,而這種模式也見於臣工的議論。其中透露出的訊息,是滿洲「漢化」日深,君臣動輒以漢文化為典範,抑或是乾隆皇帝提出滿、漢文化「一體」或「同源」的理論,為臣下所效尤,實有待進一步釐清與論證的必要。 計畫預計分兩年執行:第一年,進行滿文本《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的譯註,以及滿、漢文本的比較,進而與現存西林覺羅氏、舒舒覺羅氏、鈕祜祿氏、覺羅氏、瓜爾佳氏等家族的滿、漢文「神本」做比對,以了解官定儀式對滿洲家庭祭祀儀式的影響程度,並作為後續研究工作的基礎。第二年,則以計畫為題撰寫論文一篇,並將討論的重點置於:一、乾隆皇帝對滿洲傳統的論述;二、滿洲家庭祭祀儀式的標準化;三、官定儀式對家庭祭祀的影響,進行比較、分析的研究。Item 十九世紀中國社會的結群暴力(2024) 李宗育; Li, Zong-Yu十九世紀的中國社會發生幾件標誌性的暴力事件,川陝楚白蓮教事件、太平天國戰爭、義和團運動等,它們就像浮出水面的島嶼,沿著某一軌跡分佈排列,構成一串島鏈,這條島鏈就是十九世紀中國社會的暴力形象,而島鏈下方其實是一條巨龍般的山脈在海底綿延,島嶼不過是它火山噴發而露出水面的一角,山脈才是整個形勢之所在,整個中國社會暴力的本體。本文之目的,即在試圖勾勒這座暴力山脈的輪廓,探討其內部活動與結構。十九世紀中國社會民眾結群與暴力的活動日益興盛,除了暴力犯罪團體,他們又透過秘密宗教、秘密會黨與團練等各種形式結群,進行暴力性的競爭;道光咸豐時期,社會陷入集體暴力對抗的結構與情境,在集體暴力螺旋作用之下,進一步造成普遍性的社區集體暴力化。同治光緒時期,遍布全國各地、持續四十餘年的反教活動接續了這股集體暴力的趨勢變成一股潛流,透過長期輿論操作與社會動員,建立了一個反教與暴力的集體心理基礎,演變為具有強大動能的社會運動。義和團事件後,基層社會分化與對抗結構更形嚴重,秩序的力量加速崩塌。而與這股暴力活動同步發展的,是暴力心態與暴力文化,行為與心理共振,心理與行為互動,中國社會的暴力已完全無法自我停止。Item 南明史研究的回顧(1998-12-01) 葉高樹Item 參漢酌金:清朝統治中國成功原因的再思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6-12-01) 葉高樹Item 「參漢酌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06-12-??) 葉高樹Item 「參漢酌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06-12-??) 葉高樹Item 「參漢酌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06-12-??) 葉高樹Item 各抒所見--雍正十三年滿、漢文「條陳奏摺」的分析(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6-08-01) 葉高樹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崩殂,乾隆皇帝御極之後,為周知庶務,洞悉利弊,旋於同年九月十九日頒降諭旨,命在京滿、漢文武官員輪班條奏,以為朝廷施政參考。這批主要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的「條陳奏摺」(hacilame wesimbure jedz),自該年九月二十四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三個月間,由各部院衙門的一九九位官員,進呈三○六件奏摺,其中包括滿文一一九件,漢文一八五件,滿漢合璧二件。就具奏人的身分橋言,以八旗武職人員居多,約佔三分之一強,條奏的主旨自以旗務問題為主;其他官員奏陳的內容,舉凡行政、司法、財賦、文教、吏治諸事,涉及的範圍則頗為廣泛。由於雍正十三年「條陳奏摺」的形成,係起於新於新君即位欲瞭解政情,臣工建白不乏對雍正朝晚期諸多改革措施的檢討;又為除弊興利,所言亦對乾降朝初年的政策走向產生影響,故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Item 宜蘭縣學校教育(2002-01-01) 葉高樹Item 康熙皇帝的焦慮―立儲、開邊和歷史定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5-12-??) 葉高樹; Yeh, Kao-shu本文以鞏固皇權為論述的主軸,選定引發康熙皇帝焦慮情緒且彼此交互作用的立儲、開邊和歷史定位等三個議題,借用心理學對「焦慮」的詮釋,剖析康熙皇帝面臨威脅時產生的不安,以及持續與之對抗的努力。康熙三○年代以降,因立儲造成皇帝和皇太子胤礽之間的權力關係緊張,而皇帝親征噶爾丹期間胤礽的表現令人失望, 遂衍生皇權分化的危機。其次,來自準噶爾部噶爾丹及其後繼者持續對清朝施加的軍事壓力,阻礙帝國邊疆開拓的進程,也使得皇權的擴張受到挑戰。正由於儲位懸而未定,開邊未竟其功,導致康熙皇帝晚年十分在意後世對他的評價,故而以皇帝的權威預先勾勒出個人的歷史定位。這三件事之間互相關聯,都對康熙皇帝形成壓力和困擾,他面對問題的態度及其選擇的應變之道,當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因此,本文擬將討論的重點集中在:一、威脅:皇權分化與邊境生變;二、面對:蒙藏問題與廢立太子;三、競爭:評價歷史與自我評價,以此三個面向對康熙皇帝進行心理層面的分析。Item 康熙皇帝的焦慮―立儲、開邊和歷史定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5-12-??) 葉高樹; Yeh, Kao-shu本文以鞏固皇權為論述的主軸,選定引發康熙皇帝焦慮情緒且彼此交互作用的立儲、開邊和歷史定位等三個議題,借用心理學對「焦慮」的詮釋,剖析康熙皇帝面臨威脅時產生的不安,以及持續與之對抗的努力。康熙三○年代以降,因立儲造成皇帝和皇太子胤礽之間的權力關係緊張,而皇帝親征噶爾丹期間胤礽的表現令人失望, 遂衍生皇權分化的危機。其次,來自準噶爾部噶爾丹及其後繼者持續對清朝施加的軍事壓力,阻礙帝國邊疆開拓的進程,也使得皇權的擴張受到挑戰。正由於儲位懸而未定,開邊未竟其功,導致康熙皇帝晚年十分在意後世對他的評價,故而以皇帝的權威預先勾勒出個人的歷史定位。這三件事之間互相關聯,都對康熙皇帝形成壓力和困擾,他面對問題的態度及其選擇的應變之道,當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因此,本文擬將討論的重點集中在:一、威脅:皇權分化與邊境生變;二、面對:蒙藏問題與廢立太子;三、競爭:評價歷史與自我評價,以此三個面向對康熙皇帝進行心理層面的分析。Item 康熙皇帝的焦慮──立儲、開邊和歷史定位(2013/08-2014/07) 葉高樹本計畫以鞏固皇權為論述的主軸,選定引發康熙皇帝焦慮情緒且彼此交互作用的立儲、開邊和 歷史定位等三個議題,借用心理學對「焦慮」的詮釋,剖析康熙皇帝面臨威脅時產生的不安,以及 持續與之對抗的努力。康熙三○年代以降,因立儲造成皇帝和皇太子胤礽之間的權力關係緊張,而 皇帝親征噶爾丹期間胤礽的表現令人失望,遂衍生皇權分化的危機。其次,來自準噶爾部噶爾丹及 其後繼者持續對清朝施加的軍事壓力,阻礙帝國邊疆開拓的進程,也使得皇權的擴張受到挑戰。正 由於儲位懸而未定,開邊未竟其功,導致康熙皇帝晚年十分在意後世對他的評價,故而以皇帝的權 威預先勾勒出個人的歷史定位。這三件事之間互相關聯,都對康熙皇帝形成壓力和困擾,他面對問 題的態度及其選擇的應變之道,當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因此,本計畫擬將討論的重點集中在:一、 威脅:皇權分化與邊境生變;二、面對:蒙藏問題與廢立太子;三、競爭:評價歷史與自我評價, 以此三個面向對康熙皇帝進行心理層面的分析。Item 徐鼒(一八一0--一八六二)的南明史研究(輔仁出版社, 1994-12-01) 葉高樹Item 從「海權」與「思想」考察近代中國史的學者--王家儉先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6-03-01) 葉高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