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蔡佳容"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照顧經驗之質性研究--女兒的觀點
    (2014) 蔡佳容; Chia-jung Tsai
    本研究目的在於深入了解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在失智親人生病歷程的照顧經驗,採用詮釋現象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以呈現現象主體的經驗。具體而言,研究者透過四位自願受訪的失智症患者的女兒的觀點,根據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所蒐集到的資料,來分析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照顧經驗。在研究結果的呈現上,研究者以家庭照顧者的受苦和因應兩個面向來理解照顧經驗的內涵,在分別分析個別受訪者的照顧經驗之後,進一步詮釋其中共同的經驗主題。研究結果簡述如下: 在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照顧歷程中的受苦經驗方面,研究者詮釋出其內涵為:無力掌控失智症的降臨和進展、長期照顧過程的變數層出不窮、長期處在不確定和矛盾的疑惑不安中,持續單向付出對失智親人的愛、照顧者必須同時肩負多重角色責任,以及手足支持不夠孤軍奮鬥。 在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因應經驗方面,研究者詮釋出其內涵為:照顧的動力來自維持關係連結、照顧互動的原理是掌握生命本質的需要、照顧的立基是專注於此時此刻失智親人的福祉、照顧過程有賴專業的支援、照顧者以內在意志力扭轉困境、照顧的成就在於達成角色任務、從照顧經歷中學習觀照內在自我與生命本質。 本研究結果同時呈現出女兒的照顧處境是在被照顧者、照顧領導者及協同照顧者三個角色間持續轉換形成的。研究者除了詮釋並討論上述研究結果外,也討論這些結果對助人工作者的意義。文末說明本研究的貢獻與限制,並對諮商心理師、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奈米金殼層結構與氣體感應機構之研究
    (2010) 蔡佳容; Chia-Jung Tsai
      本研究中利用五種不同的『單層有機分子膜包覆的奈米金簇(Monolayer Protected Gold Nano-Cluster,MPC)』做為感測材料,將MPC塗佈於阻抗式(Chemiresistor,CR)及質量式(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QCM)感測器上,對於十種揮發性有機氣體(Volatility Organic Compound,VOC)做偵測,藉以探究奈米金殼層結構與氣體吸附反應機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對於奈米金粒子作一系列的材料鑑定,分別有UV-Visible spectrum、TEM、SEM、EDS,用以觀察材料之粒徑大小、表面情況,此外利用電化學交流阻抗分析法(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加強奈米金感測材料的純化鑑定。而氣體感測主要分為兩部分探討,首先評估材料AuTBT、AuEBT、AuPEM,它們於阻抗式感測器的靈敏度差,CR/QCM數值0.074 (AuTBT─butylacetate)~1.187(AuPEM─octane),在質量式感測器中靈敏度最高可達11.544(AuTBT─butylacetate),可知材料AuTBT有極好的氣體吸附效果。第二部分中針對AuTBT、AuC8及AuC8mixTBT探討,當AuC8mixTBT(10:1)同時具有AuC8飽和碳鏈伸縮性及AuTBT對於氣體吸附效果,兩種官能基同時存在對於氣體感測靈敏度CR/QCM提升至9.192(butanol)~67.116(octane),置換前後的感測表現為探討重點。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實驗小學校園空間規劃研究-以種籽實小為例
    (2012) 蔡佳容; Tsai Chia Jung
    教育環境的改變,逐漸地重視學校建築、課程朝向學校本位發展、科技資訊普遍及升學管道的多元化,使學校裡良好教學空間的發展有著更趨成熟的實踐條件。校園的環境空間規劃不僅是注重建築物本身的配置與功能,如何將校園自然環境與建築物協調,創造出理想、溫暖的校園是值得省思的課題。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由家長所發起創立的教育改革學校「台北縣烏來鄉信賢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簡稱種籽實小。其具體研究目的探討,其內容包括: 一、調查案例學校空間配置。 二、探討案例學校校園各空間規劃特色。 三、分析學校中軟體(教育理念、教學教材)與硬體(校園環境、設備)之間的關係。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實驗小學校園空間規劃之建議。 依照案例學校個別特色理念,分析相關文獻進行初步的了解,並依據學校教育特色與校園規劃的原則進行校園環境的觀察法,利用非結構式訪談了解使用者實際在使用校園環境的認知與想法。本研究將種籽實小之校園空間規劃實例分析有以下特點: 一、維持自然共生的校地規劃 二、具備彈性整合的教育空間 三、強調互動關係的生活場所 四、重視個別差異的自主學習 五、運用簡單直覺的動線變化。 綜合上述,期望本研究能提供實驗小學校園空間規劃之參考,有助於真正落實校園特色規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榮民之大陸及外籍配偶就業福利服務規劃之研究
    (2007/06/01-2008/02/28) 潘淑滿; 何思函; 蔡佳容; 任彥蓉
    根據統計報告顯示,全國約有5%左右的榮民娶大陸配偶為妻,每二十位榮民就有一位榮民娶大陸配偶,而夫妻年齡差距大(24.1歲)則是普遍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大陸配偶主要是扮演老年榮民生活照顧者的角色,有超過九成的老年榮民表示,娶大陸配偶主要目的是為了「照顧自己」或「找伴侶」。根據內政部調查報告顯示,大陸配偶與外籍配偶對日常生活適應之需求明顯不同,「就業」往往是大陸配偶最高的需求,而「語言學習」則是外籍配偶最高需求。目前大多數的研究均將大陸配偶與外籍配偶在日常生活適應與需求加以區隔討論,卻忽略大陸配偶的台配是否為榮民而可能影響其日常生活角色扮演、生活適應與就業需求之差異。本研究將以有大陸與外籍配偶的榮民及其眷屬為研究對象,深入瞭解日常生活中榮民及其大陸與外籍配偶的家庭狀況,特別是深入瞭解榮民之大陸與外籍配偶的就業需求及參與勞動市場的經驗與需求,做為未來相關單位規劃服務方案與支持配套措施之參考依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社會工作人員遭受暴力威脅之經驗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2010-07-01) 蔡佳容; 潘淑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社會工作者經驗暴力威脅之風險-以婚姻暴力防治工作為例
    (2010) 蔡佳容; Chia-Jung Tsai
    社會工作人員在實務工作過程面對人身安全風險之現象存在已久,但因種種因素使得此議題廣被忽略,近幾年隨著社會工作人員對工作權益的重視而受到關注。然而,現有相關研究主要以量化為主,難以呈現社會工作人員遭受暴力威脅的經驗。因此,研究者藉由深度訪談方式,深入瞭解從事婚姻暴力防治工作之社會工作人員,在提供服務過程遭受加害人暴力威脅的經驗。 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包括:1.從事婚姻暴力防治工作之社會工作人員面對加害人暴力威脅的經驗;2. 暴力威脅對社會工作人員產生何種衝擊及調適歷程為何?3. 婚姻暴力防治工作之社會工作人員如何看待加害人之暴力威脅?此事件對於社會工作專業認知產生何種改變?4. 社會工作人員應具備何種知能面對暴力威脅?期待透過本研究整理歸納社會工作人員之經驗,藉此喚起各界對於社會工作之人身安全議題的重視,並提出建議作為相關單位政策制訂之參考。 本研究運用深度訪談方式,訪談六位社會工作人員。其中五位為社會工作員,一位為社會工作督導。六位受訪者之工作地點,其中兩位服務於公部門,四位服務於民間社會福利機構。六位受訪者從事保護性業務之工作年資為6.75年。其中,有一位受訪者曾經經歷加害人眼神挑釁,另一位直接遭受肢體暴力,其餘四位則是經歷語言暴力威脅。 研究結果發現,社會工作者在遭受暴力事件威脅後,對情緒產生巨大衝擊,擔心害怕情緒往往延續一段時間,部分社會工作者甚至考慮是否繼續從事社會工作。但是大多數社會工作者都能將負向經驗轉化為正向思考,進一步投入對專業的承諾、案主的同理、及對危險的敏感度與處理能力。受訪者表示,有效整合網絡資源,擴增人力,並加強教育訓練,才能是保障社會工作者人身安全根本解決之道。本研究結果建議,相關單位應致力於增進社會工作社群的連結,加強教育訓練的深度與廣度,創造更安全的工作環境,擴增必要的硬體設施等,方能使社會工作者人身安全持續受到重視與關注。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