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蔡惠玲"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罕見疾患的家庭壓力因應與需求-以高雄市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02-??) 鄭芬蘭; 蔡孟芬; 蔡惠玲; Fin-Land Cheng; Meng-Fan Tsai; Agnes Huei-Ling Tsai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進行半結構訪談,以設籍於高雄市,且領有罕病身心障礙手冊及其家人為對象,共21個罕病家庭36人完成訪談,旨在探討罕見疾病家庭的壓力因應與需求。研究過程,研究團隊維持中立並遵守研究倫理,以維護受訪者權益與確保訪談資料的真實性。資料分析依序進行編碼、概念化、建構類別、信度分析與效度檢核等,獲致研究的重要結論包括:首先,罕病家庭最大壓力來自照護患者,期望社福制度放寬照護限制,並提供臨時托育的喘息服務。其次,影響家庭生態系統,如生育計畫、經濟平衡與家人關係,若家庭成員能夠互相扶持與共同分擔,不僅可以維繫家庭和諧,亦能共同解決問題。第三,適當的社會比較有助於罕病家庭的壓力紓解,若能透過媒體報導,增進社會大眾的瞭解程度,應有助於罕病家庭建立正向的社會互動。第四,罕見疾病的異質性高、診療不易,常伴隨復健需求,故罕病家庭期待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品質,希望政府鼓勵專業研發來提升醫療效果,並在診治過程受到尊重。另外,期望在教育、就業與安養,能獲得整合服務,並呼籲政府「建立有尊嚴的照護制度」。總之,罕病家庭亟需社會大眾、社會福利、醫療與教育等單位及政策規劃者的深層同理與關懷,妥善規劃罕病家庭支持系統並能提供整合性的安置服務,應是最迫切需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華語語音數位學習網站設計─以英語母語者為對象
    (2005-12-18) 蔡惠玲; 曾金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要」的多義性解釋與教學語法
    (2009) 蔡惠玲; Hui-ling TS'ai
    本文從認知語言學、語義學、語用學的角度對現代漢語「要」多義性展開深入的研究,著重探討現代漢語「要」的認知過程、詞義衍生的動因、以及詞義的理解等問題。研究中透過口語語料的分析,驗證了「要」的基本語義經歷了決策認知過程「感知」、「判斷」、「選擇」三個階段而衍生原型語義─“決定”,而原型語義“決定”也透過隱喻、轉喻、語用推理認知機制進一步發展出更多不同的語義。 本文另一方面也著重分析「要」的偏誤類型和「要」的教學排序。「要」的偏誤分析依據James(1998)從語言形式所提出的偏誤類型來分類;而「要」的教學排序則是建立在鄧(1997-2003)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的理論框架和方法學的基礎上。最後根據「要」的教學排序以及「要」的多義性分析結果,檢視三套教材,提出「要」在教材中的編寫與教學建議。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