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蔡明富"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5 of 1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回首「學」時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1-09-??) 蔡明富
    本研究以一位學障教師為主要研究對象,目的在探討學障教師在學校、工作之生涯發展歷程,及影響生涯之個人與環境因素。本研究主要採用訪談法,研究發現個案在生涯發展歷程中,在學校的語文學習常產生困難,特別在書寫方面,但後來善用學習策略來突破學習困難:在工作上由於沒有適當考試策略,在參加考試常受挫折,另會擔心職場人士對學障問題有負面看法。最後靠著堅強毅力、善用自己專長與替代策略幫助其克服工作困境。影響生涯發展之因素包括積極進取、高成就動機等個人因素,以及家庭、重要事件等環境因素。最後並根據研究發現提供幾點建議供未來學障教育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小教師與同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標記之知覺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4-03-??) 蔡明富; 洪儷瑜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教師與同儕對ADHD標記學童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研究對象為臺北縣市173名國小普通班教師與176名五年級普通班學生,採「ADHD標記知覺問卷」收集語句資料,以內容分析法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教師與同儕預測ADHD學童之學校適應方面:師生之預測內容均可歸納成學習、行為、人際與未特定適應等四類,其中教師易覺察行為、學習適應,而同儕易覺察學習適應,兩群受試均對人際適應之預測不多。在師生預測學校適應各類別細項之內容與感受,主要發現有:除覺察ADHD不專注、衝動與過動主要狀症外,也出現學習、行為與人際等其它問題;較易覺察其不專注與過動症狀,但易忽視衝動症狀;在動態教學活動的學習表現會較好;雖易覺察過動、衝動與常規等外向性行為問題,但易忽略內向性行為問題。2.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在社會距離之知覺方面:師生之接納情境類別內容均可分成八大類,在進入班級、參與教學活動性質、學校適應表現、協助指導、了解個案、未特定等六類是相同,但有兩個情境類別不同,教師提出尋求資源協助與教學安排,同儕提出同儕互動與課後活動。教師之接納以協助指導情境提出最多,但同儕則多數提出考量其學校適應的表現。如依師生對接納情境各類別細項之內容與感受,主要發現有:願意幫助ADHD學童改善學習適應困難;對其參與動態教學活動之接納度較高;均不願意接納其出現違反常規行為;教師對ADHD學童的接納需要外在資源協助,同儕在下課一起玩情境對其接納度較高。本研究結果發現師生對於ADHD標記知覺有所差異,可能受其背景與角色影響,此結果較支持符號互動理論對於標記的解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小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人事智能與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0-06-??) 蔡明富; 吳武典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年級、性別國小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人事智能與學校適應的差異性。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臺北縣的資優資源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採取同年級、同性別、同班級等配對方式,共得620名樣本。使用「人事智能量表(甲式)」、「學生在校生活狀況問卷」為研究工具。施測結果以三因數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假設考驗。主要發現如下:(一)人事智能的差異分析方面:1.資優學生的引導能力優於普通學生。2.五年級學生的包容、適分、化解衝突等方面的能力均優於六年級學生。3.女生的自我反省、尊重、親和等方面的能力均優於男生;而男生的幽默能力優於女生。(二)學校適應的差異分析方面:1.資優學生在勤學適應、師生關係等方面均優於普通學生。2.五、六年級學生的學校適應表現沒有顯著差異。3.女生在勤學適應、常規適應等兩方面優於男生;男生則在自我接納方面優於女生。(三)人事智能與學校適應的相關分析方面:無論資優生或普通生,人事智能與學校適應間均有典型相關存在。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之研究發現,提出教育方面及未來研究上之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多元文化觀與資優教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7-12-??) 蔡明富
    身處於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中,我們時常有接觸多元文化的機會,教育也必須順應時代潮流,讓下一代的眼界更廣、生活也更多采多姿。資優教育是培養國家未來棟樑的重要教育措施,但目前對於資優教育仍維持在單一文化的範圍中,無法提供多元文化的資優學生需要。因此,以多元文化的觀點來探討其對資優教育的現況,使 資優教育能順利發展,實是刻不容緩的課題。本文首先介紹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其次探討資優教育中多元文化的現象,最後闡述多元文化教育對資優教育的啟示。 探討結果顯示:對於現行資優教育,我們可從行政、教師、課程、教學與評量等五方面著手改善,使資優教育能確實的落實。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多元智能理論在資優教育的啟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8-09-??) 蔡明富
    多元智能理論是Howard Gardner 所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我們每個人均有比其他人更獨特的知識領域,甚而這些獨特的知識領域可以維持正常人以不同方式來了解知識或訊息處理,我們每一個人 均以獨特的方式來組合這些方法。其主張對傳統的資優教育帶來不同見解,相信能對國內資優教育有所裨益。本文主要在闡述多元智能理論對資優教育的啟示,全文 共分成三大部份:多元智能理論概述、多元智能與資優教育關係、多元智能理論在資優教育的啟示。最後歸納提出行政當局、資優概念、殘障資優、師資培育、課程 設計、教學策略、教學評量、篩選鑑定等八方面看法,期盼能對國內的資優教育提供多元的啟發。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學前兒童社會行為評量系統」編製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4-07-??) 蔡明富; 吳裕益; 莊涵皓; Ming-Fu Tsai; Yuh-Yih Wu; Han-Hao Chuang
    本研究目的在編製一套「學前兒童社會行為評量系統」(social behavior assessmentsystem for preschool, SBASP) ,以利早期發現學前兒童的情緒行為問題。此評量系統包含教師及家長評量表,兩種評量表(各111題)內容均包括兩部分:社會能力量表( 56題)及問題行為量表( 55題) ,其中,社會能力量表包括自我控制(自主行為、情緒管理)、人際互動(人際關係、溝通表達及合作同理)及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學習表現)等三向度七個分量表;問題行為量表包括分心過動(不專注、過動衝動)、反抗違規(憤怒反抗、攻擊違規)及焦慮退縮(焦慮害怕、退縮害羞及身心症狀)等三向度七個分量表,作答方式以Likert式五點量表。結果顯示:一、教師及家長評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極佳,間隔兩週的重測信度結果也顯示量表的穩定性係數良好;二、教師及家長評量表對兩個效標測驗(「學前兒童提早入學能力檢核表」、「阿肯巴克實證衡鑑系統」) 的同時效度也相當理想;三、教師與家長評量表均可以有效區別不同適應程度之幼兒,以及情緒行為問題個案與一般幼兒;四、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教師及家長評量表之「社會能力量表」、「問題行為量表」均支持本研究原先建構。最後,以全國幼兒教師1,149人、幼兒家長1,162人建立全國常模。研究結果發現, 「學前兒童社會行為評量系統」是一份具備不錯信度、效度的工具,可據此發現學前兒童情緒行為問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教師與同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知覺研究
    (2003) 蔡明富; Ming-Fu Tsai
    現今特殊教育實施分類方式使特殊教育的標記因而產生,但他人對特殊教育標記之知覺是如何,仍未有定論,唯國內鮮有實徵研究探討與釐清特殊教育標記之議題。基於此,本研究以ADHD標記為例,探討教師與同儕對ADHD之知覺,除了收集教師與同儕對ADHD之知覺內容與感受,並進一步釐清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之知覺影響。為達成此目的,本研究設計兩個研究進行,茲將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壹、研究一: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之知覺 研究一旨在探討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以台北縣市173名國小普通班教師與176名五年級普通班學生為對象,分別由「ADHD標記知覺問卷」收集語句資料,以內容分析法分析,結果發現如下: 一、教師與同儕預測ADHD學童之學校適應 教師與同儕預測ADHD學童在學校適應各類別內容均可歸納成學習適應、行為適應、人際適應與未特定適應。教師易覺察行為、學習適應,而同儕易覺察學習適應,但兩群受試均對人際適應之預測不多。依預測學校適應各類別細項之內容與感受,主要發現有:(一)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之覺察,除出現ADHD不專注、衝動與過動症狀外,也出現學習、行為與人際等其它問題。(二)教師與同儕對ADHD三個主要症狀之知覺,以不專注與過動較易覺察,但易忽視衝動。(三)教師與同儕預測ADHD學童在動態教學活動的學習表現會較好。(四)教師與同儕易覺察ADHD學童之過動、衝動與常規等外向性行為問題,但易忽略ADHD學童內向性行為問題。 二、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在社會距離之知覺 研究一發現教師與同儕在接納情境類別內容均可分成八大類,其中有六個情境類別相同,分別為進入班級、參與教學活動性質、學校適應表現、協助指導、了解個案、未特定等是一致的,但有兩個類別內容有差異,教師提出尋求資源協助與教學安排兩種情境,同儕提出同儕互動與課後活動兩種情境。教師對ADHD學童之接納以協助指導情境提出最多,但同儕則多數提出考量ADHD學童在學校適應的表現。如依接納各類別細項之內容與感受,主要發現有:(一)教師與同儕均願意幫助ADHD學童改善學習適應困難。(二)教師與同儕對ADHD學童參與動態教學活動接納度較高。(三)教師與同儕均不願意接納ADHD學童出現違反常規行為。(四)教師對ADHD學童的接納需要外在資源協助,同儕在下課一起玩情境對ADHD學童接納度較高。 三、從符號互動理論探討研究一結果 師生在接觸ADHD標記的確會受到不同背景與其扮演角色影響,進而形成自我對ADHD標記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接納度之不同詮釋,此發現支持符號互動理論。 貳、研究二: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之知覺影響 研究二在釐清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影響。以台北縣各270名國小普通班教師與五年級普通班學生為對象,採取實驗研究法,在標記自變項設計ADHD、精力充沛與正常學生標記,在行為自變項設計ADHD行為、適當行為、未描述行為訊息,採2×3×3三因子受試者間實驗設計,共18組,每組30人,以「標記與行為知覺問卷」收集受試的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知覺,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影響 ADHD行為是影響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產生負向知覺主因;另當學童出現適當行為或未描述行為時,同儕預測學校適應表現均優於教師;此外,無論學童出現何種行為,教師的接納度均高於同儕。 二、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影響 當學童出現適當行為或未描述行為時,ADHD標記影響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產生負向預測;但不同標記與行為對教師與同儕在接納之知覺均沒有任何差異;此外,學童出現ADHD行為時,精力充沛標記並不會對教師與同儕在學校適應之預測與接納度變得更正向。 三、從社會認知與標記理論探討研究二結果 師生在社會認知運作時,ADHD標記並不一定會使師生產生負向知覺,如提供與ADHD標記有關其它重要訊息,如ADHD行為時,則師生對ADHD標記的知覺不易被簡化,而受到ADHD行為影響產生負向知覺,此發現支持社會認知理論,但駁斥標記理論。 基於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分別就教育實務與未來研究方面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學工作者應用,以及特殊教育標記後續研究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書法在心理治療上的應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5-09-??) 蔡明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書法與聽覺障礙兒童之輔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0-03-??) 蔡明富
    本文試著從聽覺障礙見童著眼,探討書法活動對聽障兒童影響之可能性,擬由書法活動的引導,探討其對聽障兒童之情緒改善,並促進其自我概念與智能的培養。內容共分三大部分:(一)書法對個體影響及其價值;(二)書法與聽覺障礙兒童;(三)書法活動如何應用在聽覺障礙兒童。我們可從課程設計、特殊課程、班級經營與教師等四方面著手,當聽覺障礙兒童之輔導如能以書法學習為媒介,除可達凝神靜慮功用,且可提昇書法學習能力感,相信經由書法教學可對聽障兒童之情緒及智能發展有正面的影響。因此,利用書法活動來進行聽障兒童的輔導具有其特殊的價值。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中小學資優教育銜接與資優學生學習適應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0-03-??) 郭靜姿; 張書豪; 廖釗君; 陳錦雪; 林燁虹; 于曉平; 蔡明富; Ching-Chih Kuo, Shu-Hau Jang, Chao-Chun Liao, Chin-Hsueh Chen, Yeh-Hung Lin, Hsiao-Ping Yu, Ming-Fu Tsai
    本研究透過「特殊教育通報網」、「臺灣資優學生追蹤與支持平臺」與「資優生學習問卷」編製,探討資優學生教育銜接與其對學習適應的看法。本研究先協商特殊教育通報網增置通報欄位,將資優學生畢業升高一級教育階段接受資優教育服務的情形納入通報;其次邀集相關專家學者等進行焦點座談後,規劃「臺灣資優學生追蹤與支持平臺」,並編製線上版「資優生學習問卷」,以便蒐集資優學生學習適應資料。「資優生學習問卷」包含國小、國中與高中共三份調查問卷,預試結果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問卷另編有12 個核心題目,以進行跨教育階段之比較。另外,基於關懷弱勢學生接受資優教育服務的情形,本研究亦調查雙重殊異學生占資優學生總數的比率。本研究有如下發現:1. 國小資優學生銜接國中資優教育服務的比率僅35.2%,國中資優學生銜接高中資優教育服務的比率僅24.0%。整體言之,資優學生銜接至高一個教育階段接受資優教育服務的比率偏低。2. 由高中資優班學生升大學之學門統計發現,數理資優班學生進入理工醫相關學門之人數占85.2%;語文及人社資優班升學語文及人社相關學門之人數占86.8%,顯示高中資優班學生之學術專長與大學就讀科系相符。3. 各教育階段雙重殊異學生人數平均僅占全體資優學生人數1%,此項比率較他國雙重殊異學生占全體資優或身心障礙學生比率偏低。4. 各教育階段資優學生對於在資優班之「學習發展」、「生活適應」與「未來生涯」的看法在四等量表中,介於2.92~3.56,態度傾向正向。5. 不同性別之資優學生的各項學習適應比較發現,國小女性資優生較男性資優生的生活適應佳;但高中階段的生活適應與未來生涯等態度卻較男性資優學生低。6. 國小資優學生普遍在學習發展、生活適應與未來生涯等態度優於國中資優學生與高中資優學生;國中資優學生亦優於高中資優學生。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在最後提出相關建議供教育主管機關決策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認知行為取向介入方案對攻擊傾向學生的輔導效果之後設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999-06-??) 蔡明富; 林幸台
    本研究主要採取文獻分析與後設分析法,以探討國內有關認知行為取向介入方案對攻擊傾向學生介入效果的研究成果。文獻分析內容共分為介入方案、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相關依變項等四方面,選擇國內16篇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另外對於研究進行效果值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認知行為取向對攻擊傾向學生介入後,在整體平均效果值d為.36,在行為、認知、自我與人際等方面變項的平均效果值d分別為.47、.88、.19、.34。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資優與成功智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9-03-??) 蔡明富; Robert J. Stemberg
    本文首先討論過去對智能所採用的價值標準,接著探討這價值標準是如何形成的:其次,闡述在測量智能方免仍有許多限制存在;最後,針對傳統資優鑑定標準學業 智能或IQ尋找出新的方向,及成功智能。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走出失落的『視』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0-12-??) 蔡明富; 黃于庭
    本文主要探討一位中途失明成人從失明前的成長過程、如何失明、失明後的調適與如何走出失明「視」界的心路歷程。文中以光明期、失明期、調適期、重「見」期等四個時期來進行說明,並進而探討如何突破「盲」點,最後並提出有關中途失明者問題供大家思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過」人的「智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0-06-??) 蔡明富
    過去對於高智商注意力缺陷過動學生與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的研究相當有限,因此本文首先提出高智商注意力缺陷過動學生存在的事實,接著說明魏氏兒童智力量表對 ADHD的評量,再來介紹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的分析與解釋,以及探討兩名高智商ADHD學生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的表現,最後提出魏氏兒童智力量表對高智商 ADHD評量相關思考方向。 關鍵字:魏氏兒童智力量表、注意力缺陷過動學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還原「ADHD」標記真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5-03-??) 蔡明富; 洪儷瑜
    為探討國小普通班教師與學生對標記過程之詮釋,本研究以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台北縣國小普通班師生在學校適應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影響,採取2(不同對象:教師/同儕)*3(不同標記訊息:ADHD/精力充沛/正常學生)*3(不同行為訊息:ADHD行為/適當行為/未描述行為)三因子受試者間實驗設計,各270名教師與同儕隨機分9組,每組30人,同時實施「標記與行為知覺問卷」,收集受試對ADHD的學校適應預測與社會距離之知覺。研究結果主要發現有三:一、如果只有出現標記訊息,師生對精力充沛標記、正常學生標記訊息的學校適應預測分別優於出現ADHD標記訊息,但對社會距離知覺則無影響。如果只有出現行為訊息,師生對出現適當行為、未描述行為訊息的學校適應預測與社會距離知覺優於出現ADHD行為訊息。二、如果同時出現標記與行為訊息,當學童出現適當行為或未描述行為時,ADHD標記會影響師生在學校適應產生負向預測,但出現ADHD行為訊息時,不同標記訊息對學校適應預測與社會距離覺知則無影響,ADHD行為訊息主要影響師生在學校適應預測與社會距離產生負向知覺。三、標記和行為訊息在標記過程的影響,發現單獨出現標記時,改善標記名稱確實有其功效,個體容易如標記理論所談的簡化社會認知的過程,但如提供ADHD標記和其他相關訊息時,如行為描述時,則個體對標記的知覺就不易被簡化,而會受到比較重要的訊息影響,本研究發現ADHD行為描述比標記訊息對社會認知歷程的影響來的重要,另外,角色也會影響個體對知覺反應的影響。最後根據於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分別就教育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供參考。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