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蔡虔祿"
Now showing 1 - 20 of 7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2碼罰球足內側射門在踢向 不同目標之踢球腳肌電活化程度研究(2014) 趙孟哲; Meng-Zhe, Zhao足球運動中,最常見的射門方式是足部射門。而足部射門方式尚能分為足內側射門與正足背射門等兩種方式,由於十二碼罰球的判決往往影響一場比賽的勝負,因此提高12碼命中率的議題變得很重要。在兩種不同的射門方式中,足內側射門的精準度較高於正足背,精英的選手往往將足球踢向四個角落,出球速度並不快,讓守門員難以防守,不過有時因為肌肉過度用力導致錯失得分機會。本研究目的以八名大專足球一級聯賽選手為實驗對象,目的在探討選手在進行12碼罰球時,踢向不同目標的踢球腳肌電活化程度及其運動生物力學參數;以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250Hz)擷取人體射門動作反光球資料,經由Visul 3D軟體計算運動學參數,同步利用Noraxon無線肌電圖系統(1500Hz)擷取人體肌電訊號,並以HiSpec 4(500Hz)高速攝影機側拍射門動作來做動作分期;所以有參數均利用SPSS20.0版本統記套裝軟體進行計算,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顯著水準訂為α=.05。結果發現:一、運動學的資料中在踢向上目標(目標1、目標3)的髖關節有較大的屈曲角度變化、膝關節有在後擺期有較大的屈曲角度變化、觸球期有較大的伸展角度變化、踝關節則沒有太多的變化。二、肌電圖資料中在踢向上方目標(目標1、目標3)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有較大的肌電活化訊號。建議:在肌肉的訓練,通常不會只針對某一肌群訓練,幾乎都下肢一起作訓練但本實驗也發現到一些小肌肉群如:脛前肌與腓腸肌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收縮提供了腳踝穩定,進而增加命中率,因此藉由本實驗提供的數據與建議,能夠提供給選手與教練參考,進而善用與了解該部位肌肉收縮的特性,增加12碼罰球的命中率。Item 2010世界盃女子拔河冠軍隊選手起步動作之動力學分析(2012) 翁子傑; Weng, Tzu-Jay本研究旨在探討2010世界盃女子拔河冠軍隊選手起步動作之動力學分析。我們對於起步動作(起動、下蹲、推蹬) 3個時期左右腳之間的差異感到興趣。透過10部Vicon MX13+ System紅外線高速攝影機(250Hz)紀錄3D運動學數據,並以Vicon Nexus 1.6.1軟體進行運算。動力學數據是由2塊Kistler 9281測力板(1000Hz)所收集,並利用Excel軟體計算。所有的變量,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統計法,比較起步動作三個時期之間的差異;另以無母數曼-惠特尼U檢定,分析比較左右腳之間起步動作的差異。所有的變量以SPSS 12.0統計軟體進行測試,顯著水準訂為.05。結果顯示如下:起步動作開始以下蹲的持續時間最長。地面反作用力與重心呈負相關,地面反作用力增加,重心下降。推蹬動作完成後,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伸展,則地面反作用力值增加。下蹲期開始,左腳地面反作用力明顯大於右腳,左腳也顯著比右腳快(P<.05)。在下蹲期的衝量,左腳明顯大於右腳衝量(P<.05)。Item 三種踏板距離蹲距式起跑之生物力學分析(2007) 游立椿; YU,Li-Chun本研究主要探討改變三種踏板距離蹲距式起跑對於起跑出發階段以及起跑後加速度階段之影響。受試者是以八位高中短距離選手為研究對象(年齡16.38±0.52歲)。並使用四個測力計分別安裝於兩架起跑踏板的上方與下方,收集三種蹲距式起跑之動力學參數,擷取頻率為1000Hz。另外於受試者左側矢狀面架設一台Redlake高速攝影機(拍攝速度為每秒250個畫面),以收集三種蹲距式起跑之運動學參數。實驗數據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F考驗,如有達到顯著水準,則進行事後比較,事後比較則採用杜凱式法(Tukey Method)進行,顯著水準訂為α = .05。實驗結果顯示,改變起跑架前、後踏板距離模式,當踏板距離增長時,對於起跑出發階段運動學參數以及動力學參數都有比踏板距離較短的模式還來得好,另外在起跑後加速度階段的運動學參數也是以長式起跑模式比其他兩式還來得好。由此可知,在有系統改變起跑架前、後踏板距離模式的情況下發現,當前、後踏板距離增長時,對起跑出發階段的運動學、角運動學以及動力學參數都有優於踏板距離較短模式的優勢。所以,當教練及選手在從事起跑訓練時,可以先從較長的前、後踏板距離模式,再經訓練的調整及修正,方可找出適合選手個人的起跑模式,幫助選手創造佳績。Item 三級跳遠跨步階段不同擺臂動作之運動學分析(2018) 陳佳蓮; Chen, Chia-Lien田徑三級跳遠起跳動作中依序為單腳跳、跨步跳與跳躍三個階段,且每個選手會依自己的技術有不同的比率分配,分別有單腳跳為主技術、跳躍為主技術與均衡技術,不同的技術各有不同的優缺點。而三級跳遠的上肢擺動技術也分為單手擺臂技術與雙手擺臂技術;對於單擺與雙擺技術究竟何種技術較能提升三級跳遠的競技成績,一直是倍受爭論的話題。因此本研究目的是以生物力學的方法比較正常助跑與短助跑 (11步) 的三級跳遠在跨步階段單擺與雙擺技術訓練前後的運動學特徵並進行比較分析。研究使用三部高速攝影機以 (250Hz) 針對台灣四名女子三級跳遠選手 (年齡,20±2.3;身高,164.5±4.7;體重,54±2.9) 經過八週的雙擺技術訓練後,於跨步階段使用單擺及雙擺技術的動作進行拍攝,四名選手皆習慣使用單擺技術,並以Kwon 3D 3.1分析軟體針對不同擺臂動作的跨步階段之進板速度、身體重心水平、垂直位移與人體的角運動學等參數進行分析;再以SPSS 23.0統計軟體進行無母數魏可遜符號等級檢定進行差異比較,顯著差異設為α =.05。結果發現兩種技術在三級跳遠總距離及擺臂角度無明顯差異;但雙擺技術比單擺技術,有較高的重心高度、起跳垂直速度、支撐腳著地時間與騰空時間。若能維持高水平速度的同時,使用雙擺技術或許能夠增加三級跳遠的成績。Item 不同仰臥起坐姿勢之肌電訊號分析(2009) 呂雅雯; Ya-Wen Lu目的:探討不同仰臥起坐姿勢對於腹直肌及腹外斜肌之肌電訊號的影響與差異。方法:以八名大專甲組男子體操選手為受試者,實施三種不同仰臥起坐姿勢:1.治療床屈膝仰臥起坐、2.治療床直膝仰臥起坐、3.羅馬椅直膝仰臥起坐等三種動作,以FASTEC IMAGING高速攝影機(125fram/s)及Biopac MP150肌電系統(1250Hz),擷取三種仰臥起坐動作過程的影片資料及中上腹直肌、下腹直肌及腹外斜肌的肌電訊號參數,所得的結果以無母數檢定(nonparametric tests)之魏克遜符號等級考驗(Wilcoxon檢定)和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Friedman檢定),顯著水準定為α= .05。結果:三種仰臥起坐動作的肌電訊號沒有顯著差異,但在直膝仰臥起坐的上腹直肌肌電訊號明顯大於羅馬椅的仰臥起坐。而腹外斜肌的離心收縮肌電訊號,羅馬椅仰臥起坐比直膝仰臥起坐要來得大。肌電訊號顯示,其上、下腹直肌及腹外斜肌在向心收縮的初期0°-60°及離心收縮的末期60°-0°之肌電訊號皆最為明顯;而在向心收縮的末期60°-90°至最高點90°及離心收縮的初期90°-60°之肌電訊號皆較微弱。Item 不同助跑角度足球定位踢遠之運動學分析(2003) 沈進益; Jin-Yi Shen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較四種不同助跑角度(0°、45°、90°與習慣角度)定位踢遠時運動學的差異性。八名男性大專甲組足球球員(年齡平均為20.25 ±0.71歲)以三步助跑的方式進行踢遠。以兩部Redlake高速攝影機(250Hz)同步拍攝動作資料。使用Kown3D影像分析軟體取得3-D運動學資料,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進行比較,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考驗其相關性。研究的顯著水準訂為α=.05。 研究結果如下,習慣角度的助跑角度為34.3±3.5度,踢遠距離為47.90公尺,球速為27.32±1.18 ms-1,足尖的線速度最大值為18.03±0.74 ms-1,而足尖踢球瞬間的線速度為16.90±0.67 ms-1。結果顯示,90度和0度的在球速、足尖速度二項變數與習慣角度達顯著差異,證實了此兩種助跑方式不利於踢遠。而45度與習慣角度間的比較,則未有參數達顯著水準,推論此兩種助跑方式相近,所以動作的差異性不大。然而,在習慣角度時有較大的平均值。在相關係數考驗中,發現與球速達顯著相關的參數有:步幅、擺動時間、重心速度及髖、膝、足尖的線性速度和最大線性速度達顯著相關,但絕對角速度與球速沒有顯著相關。 本研究建議踢遠時的助跑角度範圍為30~38度。往後研究應深入瞭解踢遠動作的動力學變化,亦可比較射門與踢遠動作上的差異性,以提供相關研究與教學上運用。Item 不同層級棒球投手投擲快速直球手部肌肉活化之分析(2021) 陳羿揚; Chen, Yi-yang不同層級棒球選手投擲動作技術優劣可以球體與人體兩層面加以評估,其中以球速與轉速為判定的重要指標,但僅以最後結果表現推估可能不夠完整與客觀,更重要的是釐清人體手部控制的協調性在過程中如何作用。本研究隨機招募12名大專公開組男子棒球選手與12名一般大專生,釐清投擲快速直球時,球速、轉速、上肢尺側伸腕肌、橈側屈腕肌、手背第一、第二、第三與第四背側骨間肌肌肉活化差異,並瞭解兩組各肌群肌肉活化與球速、轉速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優秀組選手的球速與轉速皆顯著高於一般組,但兩組組間上肢與手背肌電訊號皆無顯著差異;兩組的第一背側骨間肌電訊號皆顯著大於第三背側骨間肌。轉速方面,優秀組選手的第二與第四背側骨間肌顯著大於第三背側骨間肌,一般組皆無顯著差異,且兩組的肌肉活化皆與球速無顯著相關;但優秀組伸腕肌肌電訊號與轉速有顯著正相關。本研究結論為,優秀組球速雖然快於一般組選手但兩組選手的手部四條背側骨間與伸腕肌、屈腕肌的肌電訊號沒有顯著差異,影響棒球選手的投球的球速可能與其他肌群有關。背側骨間肌的活化主要作用可能為協助控球,因此與球速的提升顯著相關。此外,優秀組投擲轉速之所以高於一般組,主因可能為優秀組透過伸腕肌的活化在離手瞬間進行制動,並將動量傳至手指給予球體動力;反觀一般組則未產生此現象。Item 不同抓槓方式引體向上之肌電訊號分析(2007) 許家銘; Hsu chia ming不同抓槓方式引體向上之肌電訊號分析 研 究 生:許家銘 96/06/15 指導教授:蔡虔祿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為了解不同握槓方式的引體向上,上肢肌群間作用之差異,以了解引體向上在上肢訓練之功能。本研究以八位大專優秀體操選手為受試者(平均年齡21.25±2.19歲,身高167±5.63公分,體重63.25±6.58公斤),分析他們在實施正握併手、反握併手、正握與肩同寬、反握與肩同寬、正握與肩1.5倍寬及反握與肩1.5倍寬等不同抓槓方式的生物力學變數差異。以Biovision肌電系統(1200Hz)蒐集屈腕肌、伸腕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胸大肌、後三角肌、斜方肌及闊背肌等八個肌群之肌電訊號;Biovision關節角度計(1200Hz)蒐集肘關節角度變化及Redlake高速攝影機(60Hz)拍攝動作影像。所得資訊經重覆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杜凱式(Tukey)事後比較的結果為: 引體向上的動作分期身體下降,肘關節伸長的時間比身體上升(肘關節屈曲)長。尤其在下降期的後段愈慢,可能是因為保護肘關節不使之過度伸展之故。六個抓槓方式中以伸腕肌的肌電訊號最大,動作平均之最大值(0.34±0.19 %),而肱三頭肌則為動作平均之最小值(0.13±0.05 %)。胸大肌於反握併手時比其他引體向上動作有較明顯的肌電訊號在最大肌電振幅(0.34±0.11 %)及IEMG(0.28±0.10 %.s)。 建議必須使用伸腕肌群的運動,如持拍類的項目可以多為利用引體向上的訓練。 關鍵詞:引體向上、肌電圖、積分肌電、正反握Item 不同擺臂立定跳遠之生物力學分析(2015) 廖建堯; Liao, Jian-Yao本研究是以運動生物力學的方法探討不同擺臂立定跳遠動作 (挺胸擺臂、前後擺臂及叉腰不擺臂) 之間的差異。以八名大專跆拳道男子選手為受試對象;利用十部Vicon MX-13+紅外線攝影機 (200Hz) 及一塊Kistler 9281測力板 (1000Hz),同步蒐集受試者在不同擺臂立定跳遠動作過程中的運動學及動力學的數據資料。統計方法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檢驗不同擺臂動作間參數之差異情形,若達顯著差異,則進行事後比較 (α= .05)。從本研究的結果得到兩種擺臂立定跳遠動作在下列的生物力學參數比叉腰立定跳遠動作來得大:立定跳遠的距離,下蹲期之動作時間、重心垂直位移量;蹬伸期之最大水平地面反作用力、最大發力率、起跳瞬間重心水平速度、起跳瞬間髖、膝關節角度;飛行期之重心水平位移量。此外三種動作的水平衝量挺胸擺臂大於前後擺臂,大於叉腰立定跳遠 (p<.05)。本研究發現不同擺臂立定跳遠的動作在預備至起跳瞬間,若有較大的水平衝量即可獲得較大的水平速度,有助於立定跳遠之運動表現。而挺胸擺臂立定跳遠動作在跳躍距離上,有優於前後擺臂與叉腰立定跳遠之趨勢。因此建議立定跳遠的技術以挺胸擺臂的動作為佳。Item 不同的垂直跳測驗方法之生物力學分析(2009) 許大偉; Ta-Wei Hsu目的:探討國小學童之「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的垂直跳高實驗中之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是否有差異,並探究影響垂直跳高表現之因素為何。方法:本研究以16名國小5年級男童為研究對象,並分為「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二組各8名,以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MX-13+高速數位影像擷取攝影機(250Hz)、一部Kistler 三維測力板(1250Hz)及觸摸垂直跳高測量板,擷取垂直跳高動作過程中的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將所得結果採用無母數統計方法之曼-惠特尼U考驗(Mann - Whitney U test)來檢測兩組所得的各項參數間是否有差異,並以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相關性及各測驗方法相關矩陣,統計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一、在運動學部分:「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之垂直跳高重心增加高度、騰空期重心高度變化量、起跳瞬間垂直速度、起跳前重心最大速度、膝與肩關節的最小角度、髖及肩關節角度最大變化量有顯著差異(p<.05)。二、動力學部分:「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之最大垂直反作用力與衝量皆有顯著差異(p<.05)。三、測量學部分:不同方式的垂直跳高測驗皆有顯著高度相關(p<.05)。Item 不同跑步型態之運動生物力學分析(2020) 董智尚; Dong, Jhih-Shang目的: 本研究將從運動生物力學中的運動學與肌電學探討姿勢跑法與自然跑法在跑步步態週期中的各項參數之趨勢與差異,以及利用現代實驗儀器再次驗證伸肌悖論的研究結果。方法:本研究受試者為十健康男性,分為姿勢跑法組以及自然跑法組,每組各五位。儀器使用JVC 高速攝影機、馬丁尺、Motion Capture Systems (Vicon)、 Delsys Electromyography (EMG)、Magtonic MAG-730 跑步機。結果: 整體來說與自然的跑步方式在肌肉電位訊號方面的活化百分比並無太大的差異,惟在脛前肌離地階段(推蹬期)有較為顯著的差異。在運動學方面,則在達到顯著的分別是著地瞬間的髖關節在組別及組別*速度具有交互作用,膝關節在著地瞬間的組別*速度具有交互作用,著地瞬間的踝關節在組別*速度具有交互作用,以及離地瞬間的膝關節在組別達顯著差異。結論:姿勢跑法是一套具有系統性的教學方法,但從研究結果來看,並未達到其所宣稱的效果。建議未來可以增加受試者人數以及結合測力板跑步機,加入動力學等相關參數一起研究,討論的面向將更加全面。同時,本研究以提供跑者、教練在認識、學習不同流派的跑步方法時,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實證性的研究結果。Item 不同蹲踞式起跑動作加速期之生物力學分析(2019) 游立椿; Yu, Li-Chun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蹲踞式起跑動作對起跑出發階段以及起跑後加速度階段之差異。方法:受試者為8名大學田徑隊短距離男子選手(身高:173.16±4.77公分;體重:65.55±4.52公斤;年齡:20.06±1.09歲),實驗中,起跑出發階段與起跑後加速度階段分別使用1部iX Cameras, i-SPEED 210高速攝影機(250Hz)和3部CASIO, EX-ZR100高速攝影機(240Hz),分別收集起跑出發階段至起跑後加速度階段前三步以及起跑後加速度15、25、35公尺動作影像資料,再以Kwon 3D軟體計算相關運動學參數。而起跑架前、後踏板反作用力則是以40片壓力感測片(前、後各安裝20片),擷取頻率1000Hz,收集踏板動力學資料,另於0-60公尺架設6部樹莓派相機(30Hz),擷取每10公尺區間之分段時間資料。實驗數據以無母數統計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比較起跑模式間的差異,若有達到顯著差異,則進行事後比較,事後比較採等級平均數法進行,顯著水準為 α=.05。結果與討論:結果顯示不同起跑模式在預備階段,臀部及重心高度會直接影響前、後腳髖、膝、踝關節角度,進而影響鳴槍後相關動力學參數與起跑後前三步步幅、著地重心速度以及15、25、35公尺平均步幅。在起跑出發階段,長式的身體重心位移距離長,重心速度快,後腳推蹬踏板產生的初始發力率、最大發力率較大;但短式起跑的時間有最短的趨勢。在起跑後加速度階段,長式起跑第一步步幅大、前二步著地重心速度快;至於起跑出發階段銜接起跑後加速度階段則以中式起跑法在0-60公尺時間表現上,有較佳的表現。結論與建議:結果發現短式起跑有較佳的起動表現;而中式起跑可以增加起跑出發階段銜接起跑後的加速穩定性。建議我國的選手未來可以在起跑出發階段方面,改變起跑架前踏板與起跑線的距離為 1.5個足長,以利整體起跑出發表現。Item 不同防守距離三分球投籃之運動學分析(2009) 林正達; Lin,Cheng-Ta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以三種不同距離 ( 1公尺、 1.5公尺、 2公尺) 防守時,選手在實施三分球跳投動作運動學參數上的差異。研究方法是使用一部 Redlake 高速攝影機(125Hz),收集六位高中男子甲級籃球隊選手,當對手在不同距離防守時,選手所做的三分球投籃的動作資料。以無母數 Friedman 檢定分析三種防守距離運動學參數上差異的顯著性,並以 Spearman 無母數相關進行計算及檢定。結果發現: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隨防守距離縮短而增加。重心最低點在無防守、距離2公尺至距離 1.5公尺時,防守趨近下肢關節角度愈小,角速度愈大。防守距離 1公尺時,下肢關節角度變大,角速度變小。出手瞬間上肢關節角度沒有差異,上肢關節角速度與重心最低點下肢關節角度呈負相關。上肢關節角速度在無防守至距離 1.5公尺時,防守趨近上肢關節角速度愈小。防守距離 1公尺時,角速度變大,肩關節差異最大。出手重心角度對隨防守距離趨近而減小。投籃命中率在各防守距離間沒有顯著差異,但與防守距離還是有相關。由此可知,在不同防守距離的三分球投籃動作特徵及影響命中率皆不盡相同。防守距離在 1.5公尺以上時,重心較低、運用較多下肢力量,防守愈近力量愈大。防守距離在 1公尺時,重心提高、下肢力量變小,投籃者增加上肢動作速度以彌補下肢力量不足,但從實驗及命中率觀察發現,下肢力量變小容易影響投籃穩定性。因此未來教練指導學生投籃時,應瞭解不同防守距離投籃的動作特徵,並在教學上有所調整,較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Item 世界級女子羽球單打選手後場正拍擊球球路分析(2005) 蕭博仁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世界級女子羽球單打選手在後場的擊球落點和路線的探討,尋找出個人回擊球的路線及落點上的缺失,並針對出現較多次的球路加以分析敘述,所以本研究是以2003年台北羽球公開賽女子單打前八強的球員為研究對象,共七場,16局的賽事,以2016次的後場回擊的次數統計結果發現: 一、不同後場位置回擊球落點比例上不同,直線回擊球路比對角線球路次 數多。 二、在A和B區位置回擊球落點選擇上是有差異的。 三、回擊九號區的落點次數最多,由此推論控制對方後場反拍位置的球路 是主要的戰術。 四、除九號區落點外,其次數依序排列為七號區、一號區、三號區的落點,均是球場的四個角落位置,顯示女子單打多以打四角球路來控制對方。 五、殺球落點次數雖少於球場四個角落的落點次數,但與四角球的次數差距並不大,因可推論殺球雖不是主要的球路戰術,但在球路組織結構中卻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六、九號區、七號區、三號區、一號區落點位置在最後一拍成功的總次數也是最多,顯示回擊在女子單打四角球球路組織及穩定性是影響勝負重要的關鍵。 七、從比賽中的記錄可以看出每位球員比賽時的主要球路,並可發現球員優缺點。Item 世界級羽球女子雙打前四拍之技戰術分析(2008) 簡毓瑾; Chien Yu Chin世界級羽球女子雙打之前四拍技戰術分析 研 究 生:簡毓瑾 2008/06 指導教授:蔡虔祿 摘 要 本研究為探討世界頂尖女子雙打比賽前四拍贏球率、使用技術、落點、及站位方式之差異情形。研究對象包括世界排名前三名及第六名之頂尖選手參加2006年杜哈亞運會及2007年新加坡公開賽之女子羽球雙打比賽共計六場次(15局),以卡方檢定分析後,得到以下之結論: 世界級女子羽球雙打的前四拍贏球率為20.6%,第四拍的得分效果顯著低於前三拍。世界級女子羽球雙打的發球以發短球為主(89.7%)。第二拍接發球的技術以使用製造主動進攻的推球、網前短球技術以回擊對方兩人前後站位隊形之間的反拍中場區為主。發球方在擊第三拍時,後場選手為了避免前場選手漏失,都會在後頭跟著補位形成前後垂直站位。由於女生攻擊力量沒有男生強,較容易防守,所以大多採用比較保守的挑球技術回擊至對方後半場,從防守開始再來尋找下一拍反攻機會。第四拍使用最多的兩種技術屬於完全不同類型,一是攻擊(殺球),二是防守(挑球),要看前一拍(接發球)回球素質才能做決定,大部分以回擊兩人中間或是對手反手拍位置為主要路線。本研究依所得結果提出以下建議,雙打選手應要求發球品質及增加落點上的變化。擊第二、三、四拍時,前排選手可以將注意力多放在中場球的攔截。接發球以回擊反拍中半場、底線為主,斜前後站位方式,因此發球方之選手在處理第三拍,可以從反拍底線及中半場回擊至接發球者前場或對角之中半場。教練可針對不同對手觀察其比賽,用簡易表格紀錄之後,將對手習慣之技術及戰術運用在訓練上。 關鍵詞:羽球、雙打、女子、技術、戰術Item 世界級羽球選手正手拍高手擊球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1995-10-01) 蔡虔祿; 黃長福; 紀世清Item 主動及被動羽球殺球動作之運動學分析(2009) 陳昱達; Yu-Ta Chen本研究目的在於比較主動與被動之羽球正拍殺球動作在運動學上的差異。實驗對象為十名大專男子甲組羽球選手,利用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250Hz) 擷取選手殺球時的運動學資料。所得的參數透過SPSS 15.0版統計套裝軟體計算,以魏可遜(Wilcoxon)配對符號等級檢定之無母數統計分析,進行主動及被動正拍殺球之運動學參數比較,統計水準設為α= .05。研究結果發現:主動式殺球的球速較快,能掌握較佳撃球點與較有利的重心移動;而被動殺球的動作時間較短。兩種殺球動作由於身體姿勢的不同,造成了擊球位置有所差異,主動殺球的擊球位置在身體前面;被動殺球則偏身體右側。關節除腕關節的橈曲的角速度外,其他皆是主動殺球比較快,此外從角速度值發現,上肢動作以肩部內轉動作的角速度最大,腕部的角速度則以前臂內旋動作為最大。主動式殺球有較快的軀幹旋轉,同時更能運用牽張反射原理,充分利用身體動量撃球。因此,打法上主動式殺球能製造較佳的殺球效果,被動式殺球則適合短時間內的快速進攻。Item 優秀男子羽球選手正拍與反拍發球之運動學分析(2012) 王沛蓉; WANG,PEI RONG羽球發球屬於羽球基本的擊球技術之一,通常分為正拍與反拍發球。從2006年的羽球規則改為每球得分制後,發球技術的優劣就變得更為重要。因此瞭解這兩種發球在比賽時各有何種利益與特點,如何將它們的優點應用在比賽中,值得我們以生物力學的角度與方法來分析。本研究以八名大專男子甲組羽球選手為對象,主要目的為分析大專男子甲組羽球選手實施正拍、反拍發球動作與不同發球落點的運動學參數上的差異。本實驗使用10部Vicon MX-13+ system紅外線攝影機(250Hz)進行正拍與反拍不同發球技術的拍攝,擷取受試者的運動學訊號,經由Nexus 1.4軟體系統算出運動學參數,將所得數據透過SPSS 18.0版統計套裝軟體,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考驗正、反拍三種不同球路運動學參數差異情形,並以Excel軟體進行事後比較的計算,顯著水準定為α = .05。依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單打正拍的發球主要是結合腕部的尺屈及屈曲的動作;單、雙打反拍發球動作則主要是由腕關節的尺屈動作所完成。而在發不同球路上,正拍發球在發短發球時前臂有旋外的動作,但在發平快與高遠球時則有旋內的動作產生。反拍發球在發平快球時有較大的肘關節伸展角速度,在發高遠球時則有較大的前臂旋外角速度產生。而由於反拍發球已成為比賽時的大多數所使用的技術,為了能提高發球的變化與發球的品質,選手對於腕部的訓練可以多加強尺屈方向的訓練。本研究建議羽球選手們能增加反拍發球的練習,並加強上肢各肌肉的訓練,配合不同球路的練習以提升發球的表現。Item 八人制室內拔河國家隊選手進攻動作-「歐洲後退步」與「日本後退步」之生物力學分析(2005) 王峰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台灣八人制室內拔河國家隊選手進攻動作「歐洲後退步」與「日本後退步」之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受試對象為拔河國手代表隊選手共八名,身高174.1±3.6公分、體重72.7± 2.4公斤及年齡22.1 ± 2.4歲,使用兩部 Redlake 高速攝影機(60Hz)與一部 Kistler (9287型)測力板(600Hz)配合Kwon 3D影片分析系統及 Bioware 測力板電腦軟體,針對這兩種不同進攻動作進行六秒鐘的運動學及動力學資料蒐集與分析。在統計部分則利用相依樣本 t 考驗來比較兩種不同拔河動作型態後退步參數間的差異,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方式進行相關比較。使用之統計軟體為SPSS 12.0 版,本實驗之顯著水準訂為α=.05。 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 由於兩種進攻動作因動作型態上的差異,導致運動學上有許多不同之處,如左、右足出現最大前後水平分力時之身體重心角度、橫切面之上半身身體傾斜角度、左手肘關節、左手腕關節、右手肘關節、右手腕關節。 二、日本後退步能產生較佳的最大向後水平分力平均值與最小向後水平分力平均值,以及較小的最大與最小前後水平分力平均值差,因此日本後退步穩定度較高較有效率。 三、日本後退步進攻動作有幾項優點優於歐洲後退步。第一,身體重心角度小於歐洲後退步;其次,日本後退步有較少的動作完成時間;第三,重心左右位移大於歐洲後退步;最後,最大前後水平分力大於歐洲後退步且穩定度亦高於歐洲後退步。 從本研究的結果,建議選手們在訓練進攻動作上未來可以採用日本後退步。Item 八人制拔河團隊隊形比賽起始階段之運動學分析(2008) 劉家呈; Liu, Chia-Cheng八人制拔河團隊隊形比賽起始階段之運動學分析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研 究 生:劉家呈 指導教授:蔡虔祿 協同指導教授:涂瑞洪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拔河實際比賽起始階段不同情境隊形(獲利、僵持、失利)中之預備動作與拔河繩最低點動作的運動學變化及差異,以參加九十七年全國拔河錦標賽高中職男生組560公斤級之十所學校優秀選手為研究對象,受試者平均身高173.47 ± 5.20公分、平均體重68.23 ± 5.04公斤、平均年齡16.99 ± 0.77歲。以兩部高速攝影機(型號JVC-9800U),頻率120Hz,將所蒐集的影像資料經由Visual Basic 6.0所撰寫的數位化程式進行分析,並計算出不同情境下拔河隊員的各項運動學參數,以SPSS 10.0軟體,採用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進行統計考驗,顯著水準訂為α = .05,事後比較採用薛費法(Scheffe’method),得到以下結果:(一)預備動作的僵持隊形與獲利隊形、失利隊形在軀幹與水平的夾角、小腿肢段與水平的夾角、身體重心與水平的夾角達顯著差異(p< .05)。(二)拔河繩最低點動作的獲利隊形與僵持隊形在大腿肢段與水平的夾角達顯著差異;僵持隊形與獲利隊形、失利隊形在握繩高度達顯著差異(p < .05)。所得結論為:(一)預備動作的拔河團隊隊形不同位置握繩高度保持一致性,對一開始的比賽是有利的。(二)拔河繩最低點動作的拔河團隊隊形越低,對比賽的開始有利的。 關鍵字:拔河、隊形、運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