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蔡馨儀"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內企業以區塊鏈技術建構IOT雲端資安管理之重要性因素探討(2022) 蔡馨儀; Tsai, Shin-Yi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與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在近三年新冠病毒肆虐之時,成為幫助我們生活與困境時的救星。物聯網的特色即為遠距聯網管理,雲端的特性則包含遠端營運、高運算效能與巨量資訊儲存,所以當企業需要遠距辦公時,物聯網IoT與雲端技術的導入就是必要的因素之一。物聯網的複雜性使其產生資安問題,當連上物聯網的各式裝置愈來愈多時,網路即可能出現被攻擊的破口,一旦控制系統遭到攻擊入侵,輕則資料外漏,重則危及人身安全。雲端技術本身的特性,雖然可以幫助物聯網邊界設備管理還有解決其他的資安問題,兩者技術的結合在某些情況反而提高了風險, IoT與雲端各自的技術細節不同,需要注意的環節與設備管理方針也不同,當需要共同管理時會變得更加複雜。而在國外許多大型企業中已將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導入IoT與雲端管理中,由於區塊鏈技術具備去中間化、不可逆的安全性、快速交易決算、自動執行合約等特性,可解決物聯網與雲端管理資安、維運成本的問題。對於IT產業為重的國內企業而言,導入區塊鏈技術來管理IoT與雲端設備,是否可以成為好的方法,為本研究所探討的主軸。故本研究將探討,區塊鏈技術的導入可否成為加強IoT與雲端設備資訊安全管理的因素。Item 翻譯精神分析:解析《穆荷蘭大道》與《全面啟動》的夢境(2018) 蔡馨儀; Tsai, Hsin-Yi翻譯研究日趨多元,許多研究指出翻譯存在著多種形式,本論文提出「跨領域翻譯」(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和「跨媒介翻譯」(intermedium translation)二詞,藉由分析電影文本如何轉譯精神分析概念,探討這兩類翻譯。本論文以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著作《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理論為本,舉兩部當代電影為例:大衛林區(David Lynch)執導的《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與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全面啟動》(Inception),探討當代電影文本如何翻譯精神分析的夢境理論。 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訂定研究架構,藉由探討翻譯、精神分析和電影的關聯,指出精神分析是一種翻譯形式,電影又可作一種翻譯媒介。精神分析和翻譯的過程十分相似,精神分析師試圖翻譯人的潛意識與夢境,如同譯者試圖將原文翻譯成譯文。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必須先了解原文的語言和意義,再用讀者能夠理解的語言表達。以精神分析師解析病人的夢為例,精神分析師常以口語或書面文字來詮釋夢境;而文獻指出,電影可模擬大腦的運作情形,因此我認為電影是更適合翻譯夢境的媒介。第二章回顧精神分析與電影在歷史上的互動。精神分析師受到電影技術的啟發,進而深入研究某些精神分析概念,如分身(double)。同時,電影領域也受惠於精神分析,借入精神分析理論並形成精神分析電影理論(psychoanalytic film theory);此外,許多電影導演試圖利用電影描繪精神分析的過程及相關概念。第三章介紹夢的理論及分析林區在《穆荷蘭大道》中轉譯夢境理論的方法。佛洛伊德認為夢是由隱夢(latent dream-thought)和顯夢(manifest dream-content)所組成,隱夢通過夢的工作(the dream-work)轉換成顯夢,而夢的工作主要包括四種:凝縮(condensation)、置換(displacement)、具象化(representation)及潤飾(secondary revision)。林區在《穆荷蘭大道》中呈現女主角的夢境和現實生活,藉由比較夢境和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元素,即可看出林區翻譯夢的工作的手法,我發現林區的作法遵循佛洛伊德的夢境理論。第四章分析諾蘭在《全面啟動》中翻譯夢境理論的方式,及其深入探索其他夢境概念的呈現方式。諾蘭同樣參照佛洛伊德的夢境理論,但他在電影中呈現更多自身對夢創新的詮釋,如在夢中夢裡,夢與夢互相影響,以及諾蘭運用電影技巧(如剪接)來模擬夢的運作。 根據分析結果,我認為這兩部電影皆為跨領域翻譯和跨媒介翻譯的絕佳範例。跨領域翻譯將某一領域的內容或概念轉換成另一領域的內容或概念,本論文即研究精神分析領域概念轉換至電影領域概念的翻譯過程;跨媒介翻譯則將某一媒介呈現的內容,改用另一種媒介呈現,本論文即研究呈現夢境的語言轉換至電影語言的翻譯過程。本論文期望藉由探討電影翻譯夢境,擴大「翻譯」的定義,並且豐富翻譯研究領域。Item 臺灣餐飲業家族接班人的管理策略與變革(2021) 蔡馨儀; Tsai, Rita Hsin-Yi臺灣餐飲市場相當蓬勃,但也因多數屬於中小型家族企業,無人接棒、老店歇業的新聞也時常躍上版面成為話題。本研究透過多重個案研究法訪談五位中小型餐飲業家族接班人,並運用策略矩陣分析法檢視帶著外部職場經驗的新一代經營者如何看待自家企業的核心價值與競爭優勢,以及如何為因應不同的市場趨勢規劃策略與執行管理變革。研究結果發現,有別於大型家族企業須恪遵公私分明的經營原則,中小型餐飲業家族接班人在經營管理面的成功,往往具備公私合一的特色-抱持著「回家幫忙」信念與情感的經營者,在傳承的基礎上將自身的知識、能力與經驗結合餐飲老店在企業規模、產品、市場、環境等各不相同的競爭優勢,發展出有別於前代經營的創新策略:專職經營的接班人,或利用研發菜色與主廚團隊磨合新關係,或運用靈活的薪酬與獎金紅利制度納才留才,或持續透過展店幫助技術人才與企業共同成長。而兼具關鍵料理技術與行銷力的接班人,不僅可以更積極且直接地著手改善營運流程、培養年輕班底,還可以活用老店知名度發展副品牌、異業合作與新商業模式。 由於研究者亦身兼餐飲老店接班人身分,作為介於父母長輩與資深幹部、員工間的新一代家族企業經營者,理解被研究者在接班過程中所遭遇到共通的關係衝突與任務挑戰,也是本研究的討論議題。眼見餐飲老店在長期營運下滋生的問題與困境,接班人如何以溝通化解矛盾、使創新策略取得上一代支持和組織的共識,經由管理矩陣的分析指出,接班人其實是要先在組織層級中新增一層可融入、妥適的管理位置和關係,才能進一步推動實質的轉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