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蕭惠貞"
Now showing 1 - 20 of 7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IBDP中文A 語言與文學之課程個案研究(2017) 吳盈臻; Wu, Ying-Chen本個案研究欲探討大學預科文憑課程IBDP中文A語言與文學課程中,語言類課程教材選取原則及內容為何,是否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透過文獻蒐集及前導研究後進行教學設計,確認其具體教學步驟並實施課程實驗,而後再依據實驗結果進行檢測,提出未來研究建議,希冀能為修讀IB課程的學生有所助益。 研究方法包括文獻探討,針對IBDP相關文獻進行研究。並從教材、教師訪談及學生問卷中進行前導研究,以設計出合適的教學設計,並於實際課堂中操作實驗,蒐集受試者的國家詞彙聯想前後測、兩份反思評論作業以及課後問卷回饋進行分析。 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在教學設計後的國家概念聯想檢測、作業表現及問卷中皆呈現對於國家認知教學目標的理解。情意教學目標方面,受試者增加了對於母國的認同感,並加深對公民的意義的思考。然而,對於公民意識及同理不同政治體制人民的部分,仍有待修正加強。此外,成對樣本T檢定亦顯示了受試者理解分析的能力以及總分皆達到顯著差異,證實了受試者理解分析的技能因教學設計而提升。課程活動方面,實驗發現,建構式教學法有助於增加受試者的學習效果;以學生導向為中心的教學法以及於課程中融入多媒體教材能有效增進受試者的學習動機及效果。Item 不同國籍學習者之閱讀理解表現探究-以華裔和日籍學習者為例(2023) 張庭瑄; Chang, Ting-Hsuan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二語學習者,其詞彙知識、構詞覺知與句法知識於閱讀理解的影響,研究對象為 40 位中級以上的華裔華語二語學習者和40位中級以上的日籍華語二語學習者,共計80位。Hoover與Tunmer(1993)將閱讀視為為獨特且經驗獨立的組合成分。影響閱讀理解能力的因素眾多,其中Ku與Anderson(2003)發現以漢語或英語為第一語言之兒童,其構詞意識隨著語言經驗的增長而發展,且詞彙結構意識和詞彙、閱讀習得均呈顯著高度相關。研究發現:(一)華裔學習者:(1)學習者的構詞覺知、句法知識和連接詞意識都和閱讀理解有顯著中度正相關,顯示若構詞覺知、句法知識或是連接詞意識增強,閱讀理解能力也會跟著增強;(2)檢視詞彙知識、構詞覺知和句法知識對閱讀理解的影響力,發現句法知識對閱讀理解影響最大,證明句法知識為影響華裔學習者閱讀理解表現的最重要因素;(二)日籍學習者:(1)學習者的詞彙知識、構詞覺知和句法知識都和閱讀理解能力無顯著相關,但連接詞意識和閱讀理解有邊緣顯著相關;(2)檢視詞彙知識、構詞覺知和句法知識對閱讀理解的影響力,發現只有詞彙知識對閱讀理解有邊緣顯著影響,說明相較於構詞覺知和句法知識,詞彙知識更有機會影響閱讀理解表現;(三)比較兩組學習者的表現差異,發現華裔學習者的構詞覺知、連接詞意識顯著好於日籍華語學習者;而日籍華語學習者的閱讀理解則顯著好於華裔語言學習者 。總結本研究結果顯示華裔學習者在構詞覺知、連接詞意識顯著優於日籍華語學習者;而日籍華語學習者則是在閱讀理解表現顯著好於華裔語言學習者。在華裔學習者身上發現構詞覺知和句法知識都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但是句法知識對閱讀理解的影響力最甚。然而,有別於在華裔學習者,日籍學習者的閱讀理解和詞彙知識、構詞覺知、句法知識皆無相關,但是日籍學習者的詞彙知識對學習者的閱讀理解表現有邊緣影響力。故,本文優先建議華語教師藉由加強華裔學習者的句法知識和日籍學習者的詞彙知識來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再者,對於華裔學習者或是日籍學習者而言,相較於詞彙知識、句法知識和閱讀理解,構詞覺知都是他們的弱項,所以本文建議華語教師應該注重構詞覺知的教學,協助提升學習者的構詞能力,確保中級以上華語學習者的構詞覺知水平不會持續落後於其他語言面向。Item 中文關聯詞用法之語料庫分析:寫作偏誤類型與教學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07-31) 蕭惠貞有鑑於對外漢語寫作需求及其重要性,本研究提出 (1) 建構關聯詞(連接詞,connectives)文獻彙整、歸納與評估,(2)對比分析第二外語學習者常見之偏誤類型,(3)提出關聯詞與各類文體之教學應用與教材編寫。就關聯詞來說,先前研究大都致力於句子層面,本研究計畫從篇章的層面 (段落、句群的銜接)切入,探討關聯詞的議題。 本計畫為期三年,主要是針對學習者寫作關聯詞的篇章銜接(cohesion)與連貫(coherence)分析,並擬以結合語料庫研究(corpus-based)與錯誤對比分析(error analysis),同時進行關聯詞之語義、語用功能分析,更進一步比較英漢關聯詞異同(例如:省略、對照)等現象。本計畫也將針對現有常用華語文教材作深入的評估分析,進而提出關聯詞語用情境與功能之具體描述及說明,以期發展出適用於不同文體(genres)與常用關聯詞之教材練習,供華語文教師及學習者參考。其研究報告也將陸續在國內外期刊中發表,以貢獻華語寫作教學方面的研究。Item 中級華語寫作教材探究: 以應用文求職自傳為例(2014) 李菊鳳; LEE, CHUFENG本研究旨在針對在台灣或台資企業求職的華語學習者的需求,探究出中級應用文寫作教材的理念目標和編寫原則,藉由文獻探討、市場和現有教材、寫作難點等的分析,考察應用文體的特點,輔以多方面的問卷調查,以學習者為主,編寫一套適合中級學習者在台工作、生活的寫作教材。盼望藉此改善目前華語教學市場對寫作教學不夠重視,以及寫作教材短少的困境。 本文從寫作本質出發,以Rohman(1965)的寫作過程發現階段為本,循Flower和Hayes(1981,1996)、Nystrand(1989)、Grabe和Kaplan(1996)等學者的寫作認知模型,結合東西方學者如Silva(1993)、羅青松(2002)對寫作教學方法的看法與分析,和Cunningsworth(1995)、趙金銘(1998)、劉珣(2000)、周小兵、張念(2001)對教材編寫的評估與原則屬性,融入Dewey(1916)提出的合作學習、Prabhu(1987)的以任務為中心、廖曉青(2002)對課堂教學的看法,編寫出教材範例,然後對14位中級學習者進行教學實驗的實證研究。 實驗結果發現:(1)在教學實驗後,後測表現比前測顯著進步,且達群體穩定趨近的成績。(2)在寫作項目上,寫作任務是學習者最弱的一環。(3)自傳寫作的篇幅與字數,會影響讀者評定自傳好壞的觀感。(4)在學習者本身具有相近的詞彙、語法程度下,西方學習者的自傳文本寫作能力較東方學習者強。(5)任務型教學配合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能提高對寫作及寫作教學的興趣。證明本研究所編寫之教材範例,可幫助學習者提昇寫作能力,並供後續研究參考。Item 二語詞彙知識與文本複雜度對閱讀理解的影響-以華語學習者為例(2018) 湯立群; Tang, Li-Chun影響閱讀理解之因素包括讀者二語能力與文本本身等,閱讀時必然碰到詞彙,包括已知詞與生詞,故二語詞彙相關面向對閱讀理解有重要影響。詞彙知識分廣度知識和深度知識,皆會影響閱讀理解,如英語二語研究中,Staehr(2008)發現詞彙廣度知識和閱讀理解相關(r=0.83),李曉(2007)發現廣度與深度知識皆和閱讀理解相關(r=0.53,r=0.47);構詞覺知亦與閱讀理解有關,在英語一語研究中Carlisle(1995)發現構詞覺知是閱讀理解的最佳預測指標(R2=0.366)。華語和英語不同,華語構詞方式以複合為主,且華語詞彙的詞義透明度(semantic transparency)與詞彙學習和閱讀理解有關,然二語研究中對詞義透明度和閱讀理解關係之探討較少,故本文為探討華語學習者的詞彙知識與構詞覺知及文本中詞義透明度對閱讀理解的影響。 研究對象為34位中級以上之華語二語學習者,以雷達莉(2016)開發之工具檢測詞彙知識,以派生詞覺知與複合詞覺知作為構詞覺知之評量面向,以自編文本測量閱讀理解,以目標詞詞義透明度為控制文本複雜度的變項。 研究發現:(A)不同文本複雜度之三篇文本在閱讀理解、文意理解和詞義選擇上皆達顯著差異(F=7.967,p=0.001;F=4.629,p=0.012;F=7.400,p=0.001),文本複雜度最低之文本1與文本複雜度居中之文本3表現皆優於文本複雜度最高之文本2;(B)在各文本中,高程度組之閱讀理解皆顯著優於低程度組;(C)詞彙知識與不同複雜度之文本閱讀理解皆相關,例如整體閱讀理解分別和詞彙廣度知識與深度知識達高度正相關(r=0.871,p=0.000;r=0.790,p=0.000),廣度知識對整體閱讀理解有較大之解釋力(R2=75.9%),閱讀理解和構詞覺知則無顯著相關;(D)廣度知識分別與構詞覺知和複合詞覺知達顯著中度正相關(r=0.353,p=0.041;r=0.353,p=0.041),與派生詞覺知則無;廣度知識中12.5%變異量可被構詞覺知解釋,12.4%變異可被複合詞覺知解釋,深度知識與構詞覺知皆無顯著相關;(E)廣度知識和深度知識為顯著正相關(r=0.856 ,p=0.000),深度知識中73.2%變異量可被廣度知識解釋。Item 以任務式教學法設計中級華語口語交際練習之研究(2013) 陳以萱; Yixuan Chen由於語言形式和功能之間具有不對稱性,二語學習的目標為連結語言形式和非語言的交際知識,以詮釋說話者所意圖表達的特定功能意義並作出適當回應,達到更接近母語者的交際表現。本研究旨在探析現有中級華語綜合教材之口語交際練習現狀與中級學習者口語交際需求,並以任務式教學法作為理論基礎建立中級華語口語交際練習設計原則和架構。 本文從Canale和Swain(1980)的交際能力模式出發,結合Lee(2000)對於課室交際的定義,Ellis(2003)和Nunan(2004)等多位學者關於任務式教學法的理論,以及趙賢洲(1988)、蔡永強與侯穎(2010)等人對於華語教材編寫原則和練習編寫的論述,作為本研究口語交際練習編寫的理論依據。並採取調查研究法和準實驗研究法,首先透過中級華語綜合教材評析、教師訪談和學習者需求分析問卷等工具了解師生對中級口語交際練習的需求。進而在文獻探討和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中級華語口語交際練習之編寫原則與架構,再以「請求」功能為範例設計交際練習,以捷克中級學習者為實驗對象進行實證研究。 教學實驗結果發現:(1)實驗組後測成績呈現顯著進步,特別是交際策略的選用,以及社會距離遠、請求難度低的情境,對照組則整體呈現退步,但在起始語和輔助語兩組無明顯差異;(2)實驗組受試者對於口語交際練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多給予高度肯定。實驗結果證明本研究所研擬之口語交際練習協助學習者逐步發展華語得體交際能力的可行性,以及後續相關研究之發展性。Item 以台灣旅遊主題融入中初級華語寫作之教材編寫—以記敘文為例(2020) 葉書羽; Yeh, Shu-Yu缺乏寫作能力會使學習者的語言技能發展不夠完善(羅青松,2002),然而現今華語寫作教材的研究卻相對受到忽視。郭利霞(2013)指出對外漢語寫作教材相對明顯不足,且多數的教材缺乏特色和新意。本研究旨在編寫出以台灣旅遊為主軸之中初級華語寫作教材,並以記敘文為寫作訓練體裁,希冀能提升二語學習者之寫作興趣與寫作能力,同時提供教師有步驟之寫作引導及練習材料。研究方法主要先以「內容分析法」探討寫作歷程、二語寫作教學、二語寫作難點、記敘文架構、教材編寫原則以及台灣旅遊主題在華語教材的應用等相關研究,並分析現行台灣中初級華語寫作教材之內容。其次,對學習者與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實際需求。接著綜合上述分析設計出本教材之大綱與一課範例,最後請華語教師進行教材評鑑。 本研究結果發現「旅遊」主題在台灣中初級寫作相關材料中的運用不多,並且在寫作引導及練習方面亦不足,然而學習者卻認為寫作主題「台灣旅遊」的趣味性與實用性程度相當高。因此,本教材緊貼使用者需求,並考慮在地性,於進行寫作訓練時亦透過台灣景點介紹兼顧教材的實用性。經各項分析得出以台灣旅遊主題結合中初級記敘文寫作教材的編寫要點為:(1)教材目標以「能用中文介紹自己國家的景點」、「能用中文介紹台灣的景點」以及「記錄旅行中發生的事」為設定方向,符合定向原則;(2)透過「過程法」進行寫作資料收集與引導,並在部分練習題設計上採「控制法」以降低語法使用錯誤。(3)需先簡述記敘文寫作方式再呈現範文,並對範文進行分段提問的摘要練習;(4)寫作練習的固定題型應包含「使用不同的句型來改寫句子」、「寫作前先針對幾個問題和同學討論」、「對範例文章做大意摘要練習」及「將對話改寫成一段記敘文」。由教師之評鑑結果顯示本教材採循序漸進的寫作引導,能協助學習者從「資料收集」、「結合資料與寫作架構」、到完整「書寫文章」。Item 以海外華裔子弟為對象之文化課程設計與應用(2010-10-15) 蕭惠貞Item 以語料庫為本之漢語約量詞「上下/左右」語義探析(2024) 王韻涵; Wang, Yun-HanItem 以語料庫為本探究多變項與雙及物構式的偏向分布(2021) 詹士微; Chan, Shih-Wei雙及物構式的研究最初從形式結構分類以及雙賓動詞語義探討(朱德熙,1979;湯廷池,1979),之後學者採用Goldberg(1995)的構式語法理論討論雙及物構式語義,如張伯江(1999)、沈家煊(1999)等。除了以動詞語義、構式語法的角度分析雙及物構式,也需考量義項及語境因素如何影響雙及物構式選擇。 在漢語雙及物構式研究中,較少將動詞義項細分探討雙及物構式。因此,本文旨在以多義詞「送」為主題研究義項對句式選擇的偏向性影響以及其他多變項如何影響雙及物構式選擇。本研究以「COCT書面語語料庫2019」中2011至2018年的語料為研究範圍,利用顯著共現詞素分析法(Stefanowitsch& Gries, 2003)分析「送」的義項(給予義、傳送義)與雙及物構式的搭配關係,以及義項與哪些直接賓語搭配。由於雙及物構式受到多變項影響,本文以二元邏輯斯迴歸分析建立能夠預測雙及物構式的多變項模型,同時以實證研究為輔,視相同義項、尾重原則但不同的信息結構的條件下,中文為母語者是否受到信息結構制約。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1)「送」的兩個義項句式偏好顯示傳送義偏好與格構式(PDC),給予義傾向雙賓構式(DOC)。(2)二元邏輯斯迴歸分析預測義項、信息結構、尾重原則為影響雙及物構式為DOC、PDC的變項。(3)實證研究結果與迴歸分析預測結果一致,整體的評分表現為PDC中,不符合信息結構、尾重原則時,PDC得分較高;DOC中,當符合信息結構、尾重原則時,DOC得分較高。論及兩句式的信息結構表現,本研究認為動詞語義、構式義仍影響句式的信息結構順序,信息結構需考量聽者信息結構。Item 似中動結構之漢語潛能補語構式(2012-08-20) 蕭惠貞Item 初中級華語寫作教材設計研究─ 以華裔學生為對象(2011) 許依菡本研究旨在針對華裔學習者對華語寫作的需求與特點,歸納出初中級華裔寫作教材的教學目標、編寫原則及內容重點。藉由文獻回顧、教材分析以及問卷調查的方式,本文以學習者的需求為出發點,結合相關寫作學理、寫作教學以及教材編寫原則的理論基礎,設計出一套適合華裔學生的初中級寫作教材,期望學習者能透過有系統的教材內容安排來提高寫作能力,也盼能促進專項技能類教材的發展,以及提升華語寫作教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品質。 本研究歸納出教材的編寫設計原則包括:1.針對性原則:教材定位為針對初中級華裔學生的語言技能訓練教材,針對具有中文語言與文化背景的初中級華裔學習者編寫。2. 趣味性原則:從學習者的觀點出發,在範例文章內容、語言風格和寫作練習的形式等方面突顯出趣味性。3.實用性原則:符合學習者的需求,滿足實際生活中的交際需要。4.交際性原則: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語言材料的組織要有利於交際能力的培養。5.文化原則:教材內容不僅呈現目的語主流文化和現代文化,也在課文內容中融入文化知識,增強華裔學習者對傳承文化的認同感。本研究也發現,初中級華裔寫作教材不同於一般寫作教材的內容重點有三:1.內容包含較為密集的文化成分;2.注重提升學習者的語體意識;3.相較於同級別的教材,在詞彙等級、語法編寫的難度控制上可保留較大的彈性。Item 初探法語母語者延續體「V下去」之教學應用(2024) 蔡宜君; Tsai, Yi-Chun「V下去」是初中級漢語學習者會接觸到的語法,但在教學上有其難點,尤其是針對缺乏動補結構的法語母語者而言。現行法語為媒介語的教材多將「V下去」與法語的「continuer à」做類比,但此種解釋方法卻容易造成學習者的偏誤。基於此,本文從七本漢翻法及八本法翻漢的小說中,統計「V下去」與「continuer à」的動詞搭配、語意分布及互譯頻率,探討兩詞的用法差異,及使用「continuer à」來說明「V下去」易造成哪些學習者的偏誤。本文亦進行為期半年的課堂研究,分別採用「圖像引導」及「continuer à」來說明「V下去」,分析兩種方法對三名法語母語者的習得有何影響。結果顯示,「V下去」與「continuer à」互譯的頻率低,「continuer à」翻譯成「繼續」的頻率反而較高。課室研究部分,本文發現使用圖像引導有助於學生不透過母語便理解「V下去」的概念;採用「continuer à」說明「V下去」則會使得法語母語者過度依賴母語導致負遷移,產生錯序及誤代的偏誤。本文建議華語教師採用圖像引導方式進行「V下去」教學,在操練時,初期可採用二選一的選擇題形式,讓學生熟悉「肯定/否定」、「actual/potential form」的判斷之後,再讓學生在只有動詞提示的情況下完成句子。Item 商務教材建構:以「辦公室漢語」為例(2010-03-23) 謝文彬; 蕭惠貞Item 商務漢語教材「練習」編寫建議(2010-02-22) 蕭惠貞; 謝文彬Item 國際學校兒童華語在地化輔助教材編製初探(2020) 蘇韵文; Su, Yun-Wen近年來印尼學習華文熱持續升溫,許多華文學習課程、補習班或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印尼華文教育未來的發展,可說是潛力無窮。隨著華語國際推 廣的發展,「教材」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海外的華文教育,常常為求方便而直 接使用外來教材,例如在印尼的國際學校多使用新加坡、中國、馬來西亞或是 臺灣的教材,但是這樣往往會造成「水土不服」的現象。 李潤新(2006)提到兒童華語教材編寫內容應貼近學習者生活和認知能力 的廣泛話題,同時也要注重趣味性。因此,研究者為增加教材的「針對性」,以印尼泗水新加坡國民學校的小學三、四年級學生為例,針對教師及學習者的問 卷調查與分析,並根據兒童教學理論、全球在地化理論架構,以及教師、學生 的問卷調查分析,編寫華語在地化輔助教材,以期更貼近學習者的生活經驗, 提升華語學習興趣。 研究者將所設計的在地化輔助教材實際應用於印尼的國際學校中,並在課 程結束後,讓學生填寫滿意度調查,其中「這份教材能有效地幫助我學習」以及「教材內容符合我的文化背景」得到很高的分數。此外,研究者在教材中以 「我學過」標示出學生學過的單字,讓學生檢核是否已將這些單字記起來,使 教材更具系統性。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及在地化輔助教材範例,將全球在地化設計的內容與教師課程實施的情形作為國際學校在地化輔 助教材之參考。Item 基於構式語法的現代漢語雙及物構式教學之成效(2020) 李宜靜; Lee, I-Ching構式語法主張構式為形式與意義及功能的結合體,每一個構式都有其獨特的語義及篇章功能,即便是兩種語意相近的構式,其篇章功能必不同(Goldberg, 1992)。構式語法重視整體構式義與功能的論點為語言學習提供新的學習方式,有別於以往只注重形式的學習,構式語法重視語言使用功能,除增加學習者對構式義的了解也讓語言的學習更全面。由於現今有關構式語法與二語教學及學習的研究不多,本研究旨在探究基於構式語法的教學對現代漢語雙及物構式語法及功能學習之成效。雙賓構式與介賓構式為語義相近,功能(信息結構)不同的兩種雙及物構式。與介賓構式相比,當領事論元為已知信息時,常傾向以雙賓構式表達(Goldberg, 2003)。 本研究實驗對象為27位華語初級學習者,其中11位接受語法翻譯教學法(控制組),16位接受構式觀教學(實驗組)。兩組分別於實驗前後進行語法合法度判斷測驗(grammaticality judgement test)與引導式問答測驗,前者檢測兩組語法知識學習之成效,後者則檢視兩組對構式功能(信息結構)之了解。研究結果顯示:(一)兩組在語法合法度判斷後測的表現並無顯著差異,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成效皆顯著高於前測。(二)在引導式問答題上,實驗組學習成效顯著高於控制組,尤其是在處理信息結構上,實驗組較控制組了解如何依據對話中的新舊信息選擇合適的構式回答。本研究結果說明構式觀教學能幫助學習者了解兩構式間的功能差異,並能夠在對話中使用合適的構式。Item 多義詞「洗」之語義分析、詞彙排序與華語教學應用(華文世界雜誌社) 蕭惠貞; 吳盈臻Item 多義詞「發」詞彙之教學難易度排序(2013-06-09) 蕭惠貞; 黃奕寧; 吳盈臻; 吳昱葶Item 實時處理中搭配詞一致性對華語學習者的影響—以英語母語者為例(2020) 張書蜜; Chang, Shu-Mi本研究探討英語母語者學習華語時,受搭配詞一致性之影響。透過 E- prime Professional 2.0 軟體,進行實時測驗的詞彙判斷任務,對比不同詞彙 類別對受試者的反應時間與正確率之影響。我們欲瞭解以下研究問題: (1)搭 配詞的一致性與非一致性對於受試者判斷搭配詞詞意的正確率是否相關? (2)搭配詞的一致性與非一致性對於受試者提取詞語的速度造成什麼影響? (3)受試者對從英語搭配詞直接翻譯成中文的假一致性搭配詞,和非搭配詞 相比下,何者有較高正確率與較快之反應時間?(4)中高級(含)以上的二語 學習者提取詞語之模式與母語者是否相同?再者,其提取模式為何? 本研究結果顯示,一、搭配詞一致性對母語及二語學習者之促發正確率 並無顯著相關,二語學習者無論在 F1 和 F2 方面,一致性搭配詞(M=89.31; SD=12.21)的正確率對比非一致性搭配詞(M=84.28;SD=13.97)並未產生 顯著;母語者無論在 F1 和 F2 方面,一致性搭配詞(M=94.20;SD=8.25)的 正確率對比非一致性搭配詞(M=96.21;SD=5.22)並未產生顯著;二、搭配 詞一致性會對二語學習者提取詞語速度造成影響,其一致性搭配詞之反應速 度顯著快於非一致性搭配詞,二語學習者無論在 F1 和 F2 方面,一致性搭配 詞(M=2012.73;SD=729.48)的反應速度顯著快於非一致性搭配詞 (M=2288.74;SD=734.22);而對母語者則無影響,母語者無論在 F1 和 F2 方面,一致性搭配詞(M=861.20;SD=288.93)的反應速度對比非一致性搭 配詞(M=841.64;SD=282.86)並未產生顯著;三、二語學習者無論在 F1 和 F2 方面,非搭配詞(M=70.81;SD=21.43)的正確率顯著高於假一致性搭配 詞(M=44.37;SD=23.13)。非搭配詞和假一致性搭配詞在 F2 方面,非搭配 詞(M=2403.46;SD=749.11)的反應速度顯著快於假一致性搭配詞 (M=2725.19;SD=649.38),然而在 F1 則無顯著差異;從母語者來看,假一致性搭配詞(M=78.52;SD=20.26)和非搭配詞(M=76.18;SD=20.28) 的正確率對比,並無產生顯著。然而兩者的反應時間假一致性搭配詞 (M=1004.41;SD=372.11)僅在 F2 方面的反應速度快於非搭配詞 (M=1188.64;SD=352.94)。四、兩者提取詞語之模式不甚相同,因母語者 能從心理辭典直接提取詞語,而二語學習者需先透過一語之途徑。母語者與 二語學習者之反應時間有顯著不同,且母語者之反應速度明顯快於學習者, 其結果與 Kroll& Stewart(1994)與 Jiang(2000)之二語提取模式相符合。 透過上述結果,華語老師可著重搭配詞之動詞,因動詞較易出錯且常因跨語 言現象發生與母語不一致之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