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蕭文俊"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朝鮮算學家學習中國古代數學文本的轉化:以南秉哲(1817~1863)《海鏡細艸解》為例
    (2003) 蕭文俊
    論及中朝兩國的數學交流,由於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韓國都視中國為宗主國,因此朝鮮對中國當然都是輸入遠大於輸出,儘管如此,朝鮮算學家並非只是被動的吸收。但在中國與近鄰國家的文化交流研究中,優先權的論述結構卻往往輕易地抹煞了文化入超國的自主發展。而且,不了解同處於漢文化圈的東亞其他各國的歷史和文化,我們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國文化本身。綜合以上三點,乃引發筆者希望透過南秉哲(1817~1863)《海鏡細艸解》一書的研究,佐證『朝鮮算學家學習中國古代數學文本的轉化』。 本研究的主體是《測圓海鏡》與《海鏡細艸解》這兩本書,所採用的策略是將這兩本書做全面性的比對研究,進而歸納出本研究之結論,共有以下三點: 1. 首先在轉化方面: 南秉哲先生在態度上是本著自主的立場來學習《測圓海鏡》這本書,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他並非僅是被動的吸收而是主動的理解。以南秉哲(1817~1863)《海鏡細艸解》為例,確實見證了「朝鮮算學家學習中國古代數學文本的轉化」。 2. 其次在算學觀方面: 十九世紀朝鮮算學家社群對於算學的看法令人驚羨,當代算學家竟能在算學研究之餘,確認算學研究的『正當性』,從而,算學在儒家心性論中的知識位階,也獲得了最大幅度的提昇。尤其難能珍貴的是:他們的理想性竟能結合具體的實踐性作為,以一種簡明易懂的方式,來達到流傳散佈數學的效果。 這絕非朝鮮數學史的個案,例如:十八世紀儒家明算者趙泰耇(1660~1723)認為:算學擁有訓練心智與道德實踐的功能。兩相結合之下,隱約可以感受出朝鮮半島自十七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其間,朝鮮算學觀的演化,而十九世紀朝鮮算學家社群是以一種更為圓熟的態度面對算學,以南秉哲(1817~1863)《海鏡細艸解》為例,確實見證了這個事實。 3. HPM的反思: 在研讀數學文本《海鏡細艸解》的過程之中,筆者見證了:想在數學課堂上適當的運用HPM,必須要有紮實的數學教育的訓練,更需透過廣泛閱讀好書培養必要的數學史功夫,還要隨時貼近文本並保持敏銳的問題意識,如此或有可能逐漸體會:數學是某脈絡中的一種知識活動(mathematics in context),亦即它也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向度(或維度 dimension),進而在教學設計中,分享二十一世紀最令人矚目的『多元文化關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