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蘇文雄"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探究師生互動關係中的教師情緒(2017) 蘇文雄; Su, Wen-Hsiung情緒的議題一向被視為與個人的心理、大腦活動有關,因此一位有效能的教師往往被認為須有良好的自我的情緒管理。然而近二十多年來,諸如Zembylas、Hargreaves等學者認為:教學不單是一種認知活動,強調教學情緒也是一種社會文化面向的問題;情緒絕不僅是個人的內在事務,情緒也是社會互動的產物,是社會建構而成。因此本研究想探討教師情緒產生的緣由及脈絡,進而瞭解教師情緒產生背後的社會意義,以作為教師情緒理解與反思自我情緒表達之參考。 本研究透過Hochschild的情緒勞動與Hargreaves的情緒地理理論,由社會文化層面來探討教師情緒,並採質性研究,參酌「深度的現象學訪談」的精神,透過深度訪談2位國中女老師,以蒐集研究參與者內在獨特的經驗及感受。所得研究結論為:知識面上師生易因道德地理而疏離;在規範面上教師應以寬容諒解拉近師生間的政治距離;制度面上學校應避免過多活動造成師生負擔;心理面上師生宜多拉近彼此的社會文化距離。最後基於研究發現及結論,提出建議。Item 數位影像之視覺傳達設計研究--以傳統偶戲數位影像創作為例(2005) 蘇文雄摘 要 傳統偶戲包含傀儡戲 、布袋戲 、皮影戲等三種類型。傳入台灣後,已經過一百多年的演變,目前除了布袋戲仍維持多種演出型態外,其他的偶戲皆已漸漸沒落。近年來,國內知名的傳統偶戲劇團,除了維持其專業演出技巧外,對於演出戲偶的改良及發揮視覺影像之傳播功能,相對地缺乏。本論文以傳統偶戲之數位影像為創作主題。文獻探討以台灣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的三個發展時期之演變及戲偶製作進行研究。在研究發想方面,訂定主題大綱、蒐集相關戲偶圖片作為發展基礎。在作品研究及創作上以偶頭製作及三個數位影像系列(戲偶角色、古典愛情交響詩、傳說故事)等四大主題呈現傳統偶戲之多元風貌。在數位影像方面,以台灣傳統偶戲圖像作為海報創作之元素,在戲偶製作方面,先以草圖、影像設計戲偶造形並利用模型作為實驗創作之雛型。本研究受限於時間因素,僅以傳統偶戲作為創作對象,呈現數位影像應用之成果,未來依本論文之研究,數位影像在台灣各時期偶戲的設計創作上,當可應用於鄉土藝術之教育推廣,提升傳統偶戲之教育文化功能,開發更多元的創意空間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