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蘇郁雯"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對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 以自我概念為中介變項(2018) 蘇郁雯; Su, Yu-Wen本研究旨在探討探討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聯,並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父母教養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的現況及差異情形,以及自我概念的中介效果。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抽取新竹縣市國中學習障礙學生114名為研究對象,使用「家長教養方式量表」、「自我概念量表」、「人際關係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逐步多元迴歸、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偏向積極性的教養方式,且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均屬正向。 二、中高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障生在知覺父母教養態度之「家長要求」層面顯著高於低家庭社經地位;不同性別與年級則無顯著差異。 三、知覺父母教養態度為「開明權威」者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在自我概念各層面及整體自我概念得分最高。不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及年級則皆無顯著差異。 四、主要照顧者為女性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在人際關係之「情感」層面顯著高於男性;知覺父母教養態度為「開明權威」者在人際關係各層面及整體人關係得分最高;學生性別不同、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及年級無顯著差異。 五、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與自我概念呈現正相關;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呈現正相關;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呈現正相關。 六、國中學習障礙學生整體自我概念、社會我及家長要求三個變項對人際關係有預測作用;自我概念在父母教養態度對人際關係為部分中介效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給予父母、教學與輔導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從漂泊到蛻變》個人創作理念的表達蘇郁雯本文共分五章,依序為「緒論」、「傳統中國畫的形式與內容」、「個人創作理念的表達」、「作品賞析」、「結論與未來展望」。 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傳統中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值得後輩子孫承傳,然而面對今日社會結構的變遷,前人所創的各種皴法,雖有其價值,但已漸不敷現今科技景觀所使用。因此擷取傳統中國畫筆墨的優點,藉重形式、色彩以期能反映現代生活的情感是筆者的創作動機。 整體系列創作,主要在表現現代生活感受;特別是生活在繁華紛擾的都市中,每個人住在狹小的公寓斗室,或許有華麗的裝飾、有物質的享樂,然而內心卻常處於一種衝突之中;一方面渴望解放自由,一方面卻又害怕失去社會的支援,有時個人常覺得自己擁有很多,有時卻又覺得孤寂匱乏……。是以筆者將研究的範圍鎖定在象徵窒梏困頓的現代都會空間,進而尋求解脫之道,放逐生命於大自然之中。 至於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從文字資訊的閱讀解析,並藉著寫生速寫現代人生活百態,豐富個人的創作為原則。 個人創作理念主要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為「傳統中國畫的形式與內容」,藉由宏觀的角度重新認識傳統中國畫的特質,試圖瞭解傳統中國畫的優點,以期能“借古開今”,承續傳統筆墨形式的特殊表現。第二部份則為個人實際創作理念與心得,筆者試以四個部份來說明:(一)中國畫的「現代化」(二)素描在中國畫裡的應用(三)筆、墨、色彩的交融(四)寫生在創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次我所展出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在題材與構圖的形式方面,企圖用象徵的手法,表達經營畫面的心路歷程。 第一類的貓與鳥,我選擇室內與室外的對比,我用瓶花與花布象徵室內的空間,而在侷促的畫面而另開一線天、一般的光,以象徵室外無限的天空;至於引頸企盼的鳥,倦困斗室而向窗外張望的貓,則是隱喻著原本應該是生動活潑的生命,被禁囿於斗室之中的無奈。萬物有情,人何嘗不是如此?生活在狹小而沒有尊嚴的現代樓守斗室之內,或許有華麗的裝飾,有瓶花、有金魚,但那些終究是扭曲的自然,變調的生命。 第二類是徜徉於山林之間的白頸狐猴,雖然在我寫生的過程中,發現他們並沒有比貓與鳥幸運,因為他們來自失落的異鄉,被囚於牢籠之內,但是我以林木樹石,了無羈絆的環境,來隱喻生命原本應該獲得的尊重,這樣的表現形式與我寫生狐猴的過程所見的情景當然不同,至少這麼呈現畫面,是代表我的理想,回歸自然應是生靈所願。 第三類是開闊寬廣的自然山水,那是人類心靈所向往之處,因此有山水美景,有林屋數間,有帆影片片,有春花有秋葉,沒水泥叢林,沒車水馬龍,何其自在。設若貓是屬於屋裡的嬌客,甘於被喙養;狐猴是自然界的遊俠,以口腹之慾為滿足,唯有人能欣賞山水之美,所以我由象徵窒梏困頓的第一類作品,逐漸過度到自由徜徉的山水世界,那是心靈的漂泊,也是蛻變。 在傳統與現代中國畫的聯結上,我盡力地尋找每一種新的可能,期間曾經徬徨猶豫、跌跌撞撞,最後還是走了過來。我珍惜每個學習的機會,重視歷程,也重視結果。願藉本次的畢業製作,期有拋磚引玉之效,畢竟畫畫是一輩子的事。Item 生命教育融入高中美術課程之行動研究 ─ 生命美學的探尋(2014) 蘇郁雯; Su, Yu-Wen本研究旨在發展與建構生命教育融入高中美術之課程,主要以藝術教育與生命教育之內涵為基礎、「生命美學」為核心議題,進行課程設計與教育行動實踐。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法取向,以高雄某大學附屬高級中學二年級3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十八週之教學活動。藉由觀察紀錄、參與者學習評量、學習單、參與者之創作、文件分析與教學省思札記等,進行資料分析以作為生命教育融入高中美術課程之評估與修正,同時理解參與者之學習成果。 本研究課程實施之成果如下:(一)「人與自己」之「內環境」經營,參與者藉由述說自身生命故事,形塑自我影像,透過創作與思辨,個體得以尋求生命的可能性與自我超越;(二)「人與環境」之「外環境」經營,參與者藉由藝術與環境之互動,學習公共參與、關照生態與環境議題,理解並應用生命美學。由各類學習評量中,明顯可見參與者於過程中審美知覺、生命態度之轉變。 本研究之建議,可分為課程與教學。課程設計方面,建議(一)藉由科際整合尋求藝術教育之轉化與擴展視域;(二)過程可尋求合作,形成專業學習社群,藉由「行動--反思」歷程,建立知識體系,精進教學專業知能;(三)「創新」並非無中生有,可藉由轉換思考而來。教學方面,建議(一)採多元教學與評量,藉由藝術家生命經驗分享、影片欣賞、分組活動形成學習社群,學習將抽象情感轉化、內化為生命經驗;(二)提供參與者體驗與實踐之機會,無論是生命或藝術,皆植基於深刻之生命體驗,情感與生命關懷皆由內而外形塑而來,因此需落實參與者體驗與實踐機會,以豐富生命厚度;(三)以真實生活中之經驗或結合在地文化特色,作為教學互動之基礎,可免流於理論論述;(四)師資培育與教師研習可多提供研究方法之理論與實務分享,以精進教師專業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