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許世融"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兩岸閩客交界地區移民的族群分佈與族群遷徙史之調查研究(III)
    (2012/08-2013/07) 許世融; 江俊龍; 韋煙灶
    閩客交界地區移民是指原鄉即生活在「雙語地帶」的漢移民。這些移民遷入台灣之後,除與漳州閩南人混居之外,通常分佈在漳泉交界地帶或閩客交界地帶。這些移民在原鄉就是閩客混居的雙語區,來到台灣後,或以閩南語為主、或以客家話為主,究其原來,是閩是客難以區分。而他們所以會這樣分佈,做為漳泉的緩衝,當與漳泉械鬥、閩粵械鬥及其閩客雙語能力有關係,其過程與機制如何,是台灣史的重要研究課題。近年來對於客家研究雖然蓬勃發展,但是關於此議題的相關探討似乎仍然不足。本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藉由統計分析日治時代以來的漢人語言與漢民族鄉貫調查資料,同時調查兩岸閩客交界地區的移民族群人口分佈與族群認同,乃至族群遷徙史文獻,進而比對本研究團隊有關祖譜、廟碑、墓碑,信仰圈範圍,語言方言地理分佈的田野調查資料,為共時的語言方言分佈現狀提供合理可信的解釋。透過閩客交界地區移民的語言變遷與族群遷徙之調查研究,可以擴大對於所謂「客」的認知,提供更廣泛的思考面向,不但有助於對臺灣移民史研究的深化,也可以對當前的族群問題再釐清;同時,在強調科際整合的今日,透過語言學、地理學、歷史學的共同努力,可以為臺灣的移民史、族群史,乃至客家研究開展出一個新的研究取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兩岸閩客交界地帶語言、地理、族群遷徙跨領域調查研究---兩岸閩客交界地區移民的族群分佈與族群遷徙史之調查研究
    (2010/08-2011/07) 許世融; 洪惟仁; 韋煙灶
    閩客交界地區移民是指原鄉即生活在「雙語地帶」的漢移民。這些移民遷入台灣之 後,除與漳州閩南人混居之外,通常分佈在漳泉交界地帶或閩客交界地帶。這些移民在 原鄉就是閩客混居的雙語區,來到台灣後,或以閩南語為主、或以客家話為主,究其原 來,是閩是客難以區分。而他們所以會這樣分佈,做為漳泉的緩衝,當與漳泉械鬥、閩 粵械鬥及其閩客雙語能力有關係,其過程與機制如何,是台灣史的重要研究課題。近年 來對於客家研究雖然蓬勃發展,但是關於此議題的相關探討似乎仍然不足。本計劃的主 要目的,是藉由統計分析日治時代以來的漢人語言與漢民族鄉貫調查資料,同時調查兩 岸閩客交界地區的移民族群人口分佈與族群認同,乃至族群遷徙史文獻,進而比對本研 究團隊有關祖譜、廟碑、墓碑,信仰圈範圍,語言方言地理分佈的田野調查資料,為共 時的語言方言分佈現狀提供合理可信的解釋。透過閩客交界地區移民的語言變遷與族群 遷徙之調查研究,可以擴大對於所謂「客」的認知,提供更廣泛的思考面向,不但有助 於對臺灣移民史研究的深化,也可以對當前的族群問題再釐清;同時,在強調科際整合 的今日,透過語言學、地理學、歷史學的共同努力,可以為臺灣的移民史、族群史,乃 至客家研究開展出一個新的研究取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兩岸閩客交界地帶語言、地理、族群遷徙跨領域調查研究---兩岸閩客交界地帶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
    (2010/08-2011/07) 韋煙灶; 洪惟仁; 許世融
    兩岸閩客交界地帶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 本研究調查發現,在桃園中壢、新屋、楊梅及觀音,新竹竹北、新豐、湖口及新 埔等地,在歷史開發過程中均曾出現在原鄉即能使用閩客雙語的半鶴佬客,這群移民 在原鄉時即能操閩南、客家雙語,當地閩南人稱其為「半鶴佬客」。透過現今的 祖籍調查(細緻到鄉鎮級以下行政區)及閩南語口音比對,本研究已經充分驗 證桃竹地區目前仍存在成區域性的半鶴佬客分佈。探索半鶴佬客的意義,不僅僅 在語言地理上,而是有助於探索清代竹塹地區拓墾過程中的族群互動關係。臺灣的歷史 開發進程中的半鶴佬客,到臺灣其最後落腳之地,是有其空間規律性—位於漳、泉或閩、 客分布區域的過渡地帶,這是也是本研究想要驗證重點。本計畫的研究目的在於:1. 確認是否有為數不少的半鶴佬客族群居住於研究區?2.驗證研究區的閩、客族群分佈是 否具有空間規律性;3.觀察研究區內閩、客族群互動關係的變遷。第一年計畫擬以桃竹 地區為主要研究區;第二年計畫擬以彰化地區為主要研究區;第三年計畫擬以雲嘉地區 為主要研究區。為達成多元面向的交互印證,跨領域及跨海的合作均是必要的研究手段。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兩岸閩客交界地帶語言、地理、族群遷徙跨領域調查研究-兩岸閩客交界地帶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II)
    (2011/08-2012/07) 韋煙灶; 許世融
    本研究採取田野調查、文獻分析與地圖分析並行方式,利用閩、客式地名詞所繪製的原鄉閩客歷史方言圖,將文獻及田野訪查到的南彰化11個鄉鎮之世居宗族祖籍放到此歷史方言區圖中,藉以推斷研究區各世居宗族的族群歸屬,並進而統計各族群及社群的人口比例及分布特色,並利用主題地圖來呈現研究區居宗族的族群與省籍歸屬所展現的空間自明性。研究區世居宗族的祖籍呈現大分散、小聚集的現象,以福建籍略多廣東籍,漳州府籍遠多於泉州府籍(約6:1),祖籍廣者屬潮州府籍約占80%,其中饒平籍獨佔約75%,某些鄉鎮如竹塘、田尾、永靖、埔心及員林,相對於臺灣其它地區,其潮州府饒平籍裔比例甚高,在研究區中,屬饒平客祖籍家族群僅比閩南族群略多些,由於某些研究者偏向將饒平籍移民均歸饒平客,可能造成某些研究推論的誤解。以閩、客族群結構而言:1.泉州閩裔循著濁水溪平原分流(如舊濁水溪與鹿港溪)的河運系統兩岸分布,使得北斗有高達80%的泉州府及永春州移民裔,在以漳州府及潮州府籍為高度優佔的研究區中顯得相當突出;2.北客移民分布於舊濁水溪及今濁水溪的河岸新生地上,其中以溪州的樣本數最多;3.福佬客比例最高者為員林及田尾兩地,漳州客與潮州客合計其比例超過60%;4.永靖,田尾及埔心的饒平客與饒平閩約各佔40%,其饒平籍裔比例均超過60%;5.社頭、田中、二水是漳州閩佔優勢區,其比例均超過80%,其次為漳州客,再其次為饒平客及潮州閩,泉州閩很少;6.埤頭為漳州閩與泉州閩的過渡區,北部為泉州閩,南部以漳州閩佔優勢,其次為饒平客及詔安客;7.溪州以漳州閩略多,但也有不少泉州閩,也可視為漳、泉閩的過渡區.南部的詔安客是大西螺地區向北延伸;8.竹塘是饒平客比例最高的地區,絕大部分為詹姓宗族所貢獻,其東北部的泉州閩是二林向東的延伸的結果。省籍意識、族群意識和語言隔閡衝突,使得八卦山腳下的諸鄉鎮在歷史進程中,分類械鬥頻仍。隨著時間的演進,彰化平原大環境相對弱勢的客裔世居宗族趨於福佬化,族群意識也隨之轉化。由於研究區大環境的漳州閩宗族數居優勢,雖然潮州閩與潮州客的比例不低,使得其口音雖偏漳州閩但表現出潮汕話及客家話的特點。此一人文地理特色的學術意義,不僅可用於臺灣語言研究的解釋上,更重要的是有助於釐清研究區歷史上的閩客族群與省籍互動的糾葛關係。然而,此研究取向必須建立在兩岸田野調查與地圖資訊的解析上。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清雍正乾隆時期台灣米價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8-09-??) 許世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清雍正乾隆時期台灣米價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8-09-??) 許世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最早的漢人祖籍別與族群分布:1901年「關於本島發達之沿革調查」統計資料的圖像化
    (地理學系, 2013-11-??) 許世融; Shih-Rong Hsu
    1900 年底,總督府曾要求全島各地方政府進行一項「關於本島發達之沿革調查」,它是除了「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之外,唯一針對臺灣族群與漢人祖籍的普查記錄,且調查時間更接近清末的狀況,重要性不言可喻。本文的目的,在嚐試結合傳統的史料整理考訂工作與當代的地理資訊系統技術,將此一歷史統計資料,繪製成一張1901 年「臺灣全島優勢祖籍族群分布圖」(以下簡稱「沿革調查圖」),並據以探究其與1926 年「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分布圖」(以下簡稱「鄉貫別分布圖」)彼此間的特點與限制所在。本文首先進行新舊街庄「接軌」、現有圖層修整,族群人口比例換算,接著藉由GIS 協助,繪製出「沿革調查圖」。其後將此圖與「鄉貫別分布圖」進行比較發現:在調查時間方面,沿革調查圖反應了清末到日治初期的祖籍族群狀況,鄉貫別分布圖則呈現日本穩固統治之後的情形;就調查對象而言,沿革調查圖面向較廣,而鄉貫分布圖則在祖籍分類較明確;就調查層級及統計數字而言,沿革調查圖可以表現出比鄉貫別分布圖更為細緻的分布情形,不過在處理的程序上更為複雜;最後就優勢族群認定來看,沿革調查圖採取絕對優勢,可大幅降低鄉貫別分布圖採取相對優勢造成的誤解,但會多出部分難以區別的混合地帶。整體而言,由於本研究採用現代的GIS 製圖方式,沿革調查圖不論是在行政區域劃分或圖資色彩區別上,都比鄉貫別分布圖來得精準,可對後者產生不小的補強作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語言、地理、歷史跨領域研究
    (2015/08-2016/07) 韋煙灶; 鄭曉?; 曹治中; 許世融; 程俊源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語言、地理、歷史跨領域研究
    (2013/08-2014/07) 韋煙灶; 葉高華; 許世融; 鄭曉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關稅與兩岸貿易1895-1945
    (2005) 許世融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