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許慧蘭"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外人所見的福爾摩沙戰後之初社會現象,1945-1947
    (2024) 許慧蘭; Hsu, Hui-Lan
    本論文結合宏觀與微觀視角,由外與由內雙向切入觀察台灣戰後之初(1945.8-1947)的社會現象,尤重民生經濟的演變。宏觀層面提出預示性的「前置條件」概念,微觀層面運用「小歷史」方法。 「前置條件」關注歷史的連續性,凸顯焦點時空的所以然取決於外在於該時空的先行時代背景;「小歷史」方法實作主要藉由戰後之初在台外國人的經驗紀錄來情境化那個時空當中具體細微的歷史事實和過程。 本研究第二章嘗試宏觀掌握制約戰後福爾摩沙地緣政治位置與內部社政經條件的歷史脈絡,包括例如二〇 年代中期到 1947 年的中國內政、援蔣關説集團在美國的運作、麥卡錫主義的影響、「美國版世界和平」構想與「共產巨擘」神話的對峙等。這些重層脈絡的交織,清楚預示了戰後福爾摩沙的權力關係結構及由此而來的政經趨勢及後果。 第三至第八章依外人的背景、來台動機分類,他們大多現場參與或見證戰後之初福爾摩沙的社會過程。筆者逐章介紹這些個人和組織的背景、在台扮演的角色及分別帶來的影響以外,尤其關注他們留下的文字記錄——包括陳述、所持立場及詮釋框架,此外另一個用意是紀念這些在福爾摩沙(人)最孤立的時刻同理其遭遇的外來友人,因為除了被國民黨當局污名化的葛超智以外,台灣戰後史幾乎無視他們的存在。 本論文借重戰後長期被圍堵或忽略的另類資料——戰後之初在台外國人筆下的動態小歷史——來評量黨國版台灣史之「製造性」。分析架構以世界史和小歷史為座標,首先將台灣史置回世界史地平線,揭示中、美兩國各別的內政以及美中蘇三向地緣政治如何影響台灣戰後史,畢竟真正關注台灣史的人都多少知覺,關乎台灣及其人民福祉的重大決定通常不由她(們)自決、而是任遠端的強權行動體定案。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