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許晁語"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李源棧與戰後臺灣政治社會發展—以省議會建言為中心(2023) 許晁語; Hsu, Chao-Yu「照夜白」、「五虎將」和「五龍一鳳」等語彙,為戰後民間人士、報章媒體,用於形容李源棧的稱呼。作為一名橫跨戰爭前、後兩時期的知識份子,早年接受商學、醫學教育訓練,並以醫師身分,先後投入地方執業、海軍接收工作,逐步在左營、楠梓兩地,建立起社會聲望與人際網絡。而自1953年出任第二屆高雄市議員,至1968年結束第三屆臺灣省議員,李氏常以「無黨無派」身分自居,此者,不僅有利於爭取反國民黨選民支持,亦能提供彈性政治活動空間。諸如自1957年起,他運用該名分參與中國民主黨籌組運動,並以「選舉舞弊」和「公眾利益」作為出發點,歷經中國地方自治研究會、選舉改進座談會等階段,務求透過「體制內改革」模式,穩健追求臺灣民主化發展。至於議政部分,本篇論文分成三個範疇,即「憲政與民主發展、人權議題、地方與社會發展」。首先,關於憲政民主,涵蓋地方自治、民意代表兩小節。前者,從法制與實務面向,依序探討《省縣自治通則》、省長民選之爭取,乃至公務人員違法助選、買票、選監制度失衡等選舉舞弊之改進;後者,經由地方和中央角度,分別述及言論免責權、終身職爭議兩項課題,並檢視李源棧依著法制、現實層面,爭取發言保障和革新體制缺失。其次,對於人權議題,先就「人身自由與安全」,思考流氓取締、執法不當問題,從而推敲警察對民眾造成的人權侵害,乃為李氏特別關注。接著,延伸至司法救濟、新聞出版領域,理解李氏爭取陪審制度、冤獄賠償、人格尊嚴落實,同時,亦曾請求政府尊重媒體對省議員報導,避免出現行政獨斷局面。最後,轉向地方社會視角,循序探究宵禁政策、蓮池潭回收案,以及唐榮鐵工廠、高雄硫酸錏公司等省營企業監督,突顯李氏對高雄在地發展的關懷;再者,回到衛生議題,說明李氏面對密醫、偽藥弊端,甚至浮濫藥商廣告,表達嚴格禁止與有效管理立場。整體而言,李源棧於其從政生涯,雖受外界稱為「五龍一鳳」,並藉著「無黨無派」身分,以及底層勞工形成「群眾基礎」,數度自競選中脫穎而出,但因「逝世時間甚早、政壇後繼無人、缺乏非政治性建樹」,加上無法跳出省議員框架,使得後續影響力,伴隨知名度不足而漸次降低。至於議政方面,根據提案和質詢統計,可知「民生事務」為李氏長期性關注,同時,觀諸建設、交通、農林等議題,也可清楚看見,不少內容常連結至「高雄地區」,充分顯現其身後的地域色彩。然而,即便他在議場表現積極,也只能看作是職權履行一環,又因不少省政提案與其他反對菁英有所重疊,使得李氏在該情況下,不利於強化自身政治建樹。綜合前述各項原委,加上欠缺日治抗爭經驗、戰後地方首長歷練等條件,讓李氏同餘下「五龍一鳳」相比,不易留有顯著名聲。但是,論其建言部分,諸如引進陪審制、批判環境污染等,不但有其劃時代色彩,更在突顯自身獨特性之餘,讓身為反對人士的他,依然對時下社會產生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