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許瀞文"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I.經添加劑控制膦催化γ-乙烯基炔酸酯之化學選擇性1,4-/1,7-加成反應建構含3-高醯基香豆素之二烯羧酸酯II.經硫脲催化亞烷基米氏酸與亞胺葉立德進行鏡像選擇性級聯反應合成𠳭酮[4,3-b]吡咯啶
    (2022) 許瀞文; Hsu, Ching-Wen
    I.從 Horner 教授團隊發現兩性膦離子物種開始,親核膦催化成為建構碳-碳鍵重要而強大的合成工具。膦通過形成多樣的兩性離子中間體來活化缺電子烯烴,並根據不同反應物性質發展出多樣的反應類型。然而,至今對於透過膦催化劑活化缺電性丙二烯試劑進行1,4-加成反應的研究仍在探索中。在本研究中,我們藉由γ-乙烯基炔酸酯與3-高醯基香豆素之化學選擇性 1,4-/1,7-加成反應研究。在不加入酸性添加劑的條件下,經膦催化劑會促使3-高醯基香豆素對γ-乙烯基炔酸酯進行1,4-加成反應。而當利用苯酚添加劑調控反應環境酸鹼值時,發現能影響γ-乙烯基炔酸酯的反應位置,進而生成1,7-加成產物。此外,1,4-加成反應的進行亦可透過親和性三級胺的催化來達成,並能提供相對膦催化系統更佳的效率。II.由於亞烷基米氏酸其特殊的反應性,至今已被廣泛地用作建構雜環的實用合成子。其所具備雙親電反應位置的特性使得雙親核性試劑能夠在對亞烷基進行共軛加成後,接續與米氏酸的高活性的羰基反應並引發後續的脫羧過程達成環化的結果。然而,亞烷基米氏酸對 1,3-偶極的不對稱有機催化 (3+2) 環加成/環化反應的研究仍在探索中。 在此研究中,我們利用亞烷基米氏酸與鄰位接有羥基的亞胺葉立德作為 1,3-偶極經鏡像選擇性合成出 chromeno[4,3-b]pyrrolidines。藉由低催化量接有硫脲氫鍵片段的奎寧衍生物-QN-T (1 mol%),幫助後續 (3+2) 合環反應及內酯化建構出具有 3 個連續立體中心的 chromeno[4,3-b]pyrrolidines,在產率及優異立體選擇性上皆有優秀的表現。特別的是,接有芳香類及雜芳香類取代基的反應物在30 ˚C 的反應環境下可以非常有效率地完成反應 (15-120 分鐘)。此外,經由更換掌性催化劑為 CN-T 的簡單操作,即可得到高產率及鏡像選擇性的產物的鏡像異構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梅耶‧庫夫曼單簧管作品《牽牛花,寶貝!》之詮釋探討
    (2007) 許瀞文
    梅耶.庫夫曼(Meyer Kupferman, 1926-2003)是美國作曲家,同時也是一位單簧管演奏家。他靠著自修學習作曲,曲風富於變化,他最為人稱道的是以十二音列融合爵士樂的作曲手法,《牽牛花,寶貝!》(Moonflowers, Baby! , 1986)即為其中代表作之ㄧ。 本文將由探究作曲家的背景和創作理念出發,仔細研究樂譜之中的脈絡,及藏在其後的巧思,以求更為了解原作精神;另外,將以此為基礎,論述筆者的演奏和詮釋觀點,包括對氣氛的掌握和想像,與爵士鼓之間如何配合,以及本曲中所使用到的特殊技巧如何練習與應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漢語動物分類詞教學探究:以形象義素為本之語用依據與教學建議
    (2022) 許瀞文; HEE, CHING MUN
    此研究從形象義素探討漢語動物分類詞教學設計,以應對現有教材在動物分類詞教學上之收錄有限、釋義不清、教學排序不一的問題。此研究收錄了全數動物分類詞:隻、條、頭、尾、峰、口與匹,並對其釋義模式、基於形象義素的語用依據及教學設計提出建議。研究發現,漢語動物分類詞各有不同的形象色彩與文化背景,可從文化、形態、形狀或分類角度,與不同動物發展出不同的稱量關係,從而彰顯動物的相關特徵,達到稱量以外的語義修飾作用。此研究之相關貢獻有三:首先,研究以義素分析法從古今詞典及母語者語料庫資料,梳理構成七個動物分類詞之語義的形象義素,並以義素結構模式清晰揭示各量、名詞搭配的語用依據,以此取代一般詞典對分類詞的釋義模式。其次,研究針對各分類詞形象義素之形象修飾作用,將其分類為分類特徵、形態特徵、形狀特徵及文化特徵共四大語義特徵,另結合語料庫為本分析法劃定各個動物分類詞的名詞範疇及其語用特徵:專職特徵與通用特徵,最後據此設計出以認知為基礎的教材:除了對各分類詞的名詞選擇範疇進行合格性等級劃分,更透過意象圖式結構展現動物量、名詞產生稱量關係的隱喻與轉喻映射過程。最後,研究指出現有對外漢語教材在動物分類詞教學上的有待改進之處,從而提出有關教學建議,並編寫以動物分類詞的形象色彩與文化背景為主題的短篇課文,作為對外漢語教學上實用而有趣的補充教材。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