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許維素"
Now showing 1 - 20 of 4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三位婚姻暴力受暴婦女之賦能歷程(2008) 蕭玉玫; Hsiao, Yu-Mei本研究旨在瞭解受暴婦女走出婚姻暴力的賦能歷程及其賦能要素內涵。研究者以立意取樣法,邀請三位曾經歷過婚姻暴力,自認目前已走出婚暴且具有某些賦能感的本國婦女(年齡介於31至55歲),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並以Zimmerman (1995) 賦能理論為依據,以質性研究的開放性編碼進行訪談逐字稿分析。本研究的結果與討論主要分為四個部份呈現: 1. 從受暴到賦能─受訪受暴婦女走出婚姻暴力的故事:依照時間序呈現每位受訪受暴婦女在暴力籠罩下的生活經驗及其走出婚姻暴力的賦能過程。 2. 受訪受暴婦女走出婚姻暴力之賦能要素分析與討論:受訪受暴婦女走出婚暴之賦能要素包括(一)個人內在層面的賦能要素:主要包含「想要控制的動機」、「知覺控制感」、「自我肯定感」、「經濟層面的自我效能感」、「知覺到負向感受的減少」,以及「知覺到正向感受的產生」等六類,其下共含29個成分;(二)互動層面的賦能要素:主要包含「對問題的覺察」、「對資源的覺察」、「技巧的發展」,以及「重新建構觀點」等四類,其下共含9個成分;(三)行為層面的賦能要素:主要包含「投入職場與提昇競爭力」、「情緒或壓力管理行為」、「積極抗暴行動」、「社會支持網絡的支持」、「表現利他行為」,以及「增加社區/社群/社交互動參與」等六類,其下共含18個成分。 3. 受訪受暴婦女賦能歷程之初步探討:受訪受暴婦女的賦能歷程可略分為(1)初始階段:賦能引發於覺察問題、失控感與控制動機的存在,或社會支持網絡的主動介入;(2)預備階段:覺察資源或發展技巧為採取行動前的準備;(3)行動階段:採取具體行動以直接影響事件結果,以及(4)結果階段:產生賦能成果並開啟另一賦能循環等四個階段。然而,這些階段並非截然劃分,而且,各賦能要素在整個賦能過程中其實是穿插互動、往返前進的,並非單純的線性關係。 4. 受訪受暴婦女賦能歷程之重要面向變化的討論:受訪受暴婦女的賦能歷程包含(一)暴力的因應或對抗:由覺察暴力問題到學習如何因應或對抗暴力;(二)情緒或壓力的抒解與掌控:由失控無力感到發展情緒或壓力的掌控技巧與支持系統;(三)經濟上的自主與掌控:投入職場與提昇競爭力以增加經濟掌控力;(四)人際的互動與連結:從社交孤立到人際互動連結與利他行為表現,以及(五)自我價值感的提昇:走出婚暴的賦能歷程即是自我價值感的提昇過程等五個重要面向,並且有其大致的先後發展順序。前四者在受訪者走出婚暴的整體賦能過程當中,顯示有互為影響並同步提昇其自我價值的情形,故自我價值感的提昇可謂受訪婚暴婦女走出婚暴之賦能歷程的核心面向。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針對受暴婦女、實務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與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2017) 許胤筠; Hsu, Yin-Yun本研究旨在檢視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並探討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與憂鬱之關係,以領域特定性觀點檢視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係,探討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聯模式。本研究先透過前導研究,以300位台灣大學生為樣本,使用因素分析以及變異數分析聚焦六個不同類型之領域,作為正式研究之特定領域,包括學業、口語表達、外貌、時間管理、運動與健康領域。在正式研究部份,採用問卷調查法,以322位台灣大學生為研究參與者,利用近乎完美主義量表、柯氏憂鬱量表,以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及因素分析探討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議題,而本研究以六個單一領域、各領域加總計算,以及各領域因素萃取作為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指標,探討其與憂鬱傾向的相關性,藉此了解完美主義與憂鬱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1)儘管在不同領域完美主義的指標達顯著差異,但不同領域間高相關,以及六個領域經過因素分析為單一因子,研究結果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普遍性;(2)在不同領域完美主義指標的排序上,特定領域顯示性別差異,男性在運動及健康領域設定個人標準高於女性;(3)本研究結果顯示完美主義與憂鬱相關係數達顯著相關,但以學業領域、各領域總和及因素萃取等三種計算指標與憂鬱相關係數未達顯著差異;(4)本研究結果發現對於高憂鬱情緒者,完美主義與憂鬱具有更為強烈之關聯性。文中針對上述結果在研究方法以及概念上進行細部的說明與討論,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處遇及後續研究之建議。Item 中學教師焦點解決短期諮商訓練課程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2-04-??) 許維素; WEI - SU HSUItem 中學輔導教師專業職能知覺之重要程度與個人符合程度之研究(2012) 鐘穎; Inn Jung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學輔導教師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態度等專業職能向度之重要程度與個人符合程度之知覺情形。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係以ASCA「輔導教師職能標準」為藍本進行翻譯,並募集兩次焦點團體,以符合國情為前提,逐條討論並將譯名加以修改,以增加該職能在國內校園的可行性。最後設計成問卷形式進行預試,命名為「專業職能問卷」。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之中學輔導教師為研究對象,經預試選題後發出正式問卷,最後回收614份有效問卷。並以t考驗、雙變數相關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逐步迴歸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並得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北區中學輔導教師對以ASCA「輔導教師職能」標準為藍本所設計的專業 職能各向度之重要程度有中高程度以上的認可。 二、除了非輔導科系畢業的高中輔導教師外,其他不同年齡、性別、最高學歷 、最高學歷畢業系所、職稱、學校性質、學校規模的中學輔導教師對專業 職能各向度重要程度的知覺皆無顯著差異。 三、專業技能的重要程度與重要程度總分的相關最高,亦最能有效對其進行預 測。 四、北區中學輔導教師對以ASCA「輔導教師職能」標準為藍本所設計的專業 職能各向度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符合程度。 五、除不同性別對專業知識、專業態度的知覺,及不同學校規模對專業態度的 知覺未達顯著外,其他不同年齡、最高學歷、最高學歷畢業系所、職稱、 學校類別、學校性質的的中學輔導教師對專業職能各向度個人符合程度的 知覺皆有顯著不同。 六、專業技能的個人符合程度與個人符合程度總分的相關最高,亦最能有效對 其進行預測。 七、輔導教師在專業職能各向度所知覺到的重要程度與個人符合程度皆有顯著 落差,其中對個人符合程度的知覺顯著低於對重要程度的知覺。 最後,本研究對中學輔導教師、師資培育機構、教育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參考。Item 亞斯伯格症青少年母親之親子互動研究(2013) 楊正彬本研究旨在探討亞斯伯格青少年之母親於親子互動之經驗。研究目的包括:(1)瞭解亞斯伯格青少年母親與其子女的親子互動內涵;以及(2)探討亞斯伯格青少年母親在親子互動中面對之挑戰與因應歷程。本研究邀請四位亞斯伯格症青少年之母親(年齡在39到42歲間)接受半結構式訪談,訪談資料以質化研究之主題分析法進行分析與歸納。 研究結果發現,亞斯伯格青少年母親與其子女的親子互動內涵中,心理互動面向包含「彼此情感狀態的傳遞與相互影響」、「對孩子亞斯伯格特質的理解與接納」、「對孩子身心及生活狀況的關懷」、「和孩子有超越語言的心理互動」、「對孩子當下狀態的支持」、「認同孩子的需求與視角」及「信任孩子的成長與能力」等七個類別;身體互動面向包含「陪伴或安撫孩子」及「增加和孩子接觸的時間」等兩個類別;語言互動面向包含「教導孩子學習人際互動及生活技能」、「指示孩子表現適當的行為」及「分享彼此對事物或對人的想法」等三個類別。 亞斯伯格青少年母親在親子互動中面對之挑戰與因應歷程中,在就醫前階段包括「尚不知孩子有亞斯伯格症」、「懷疑孩子有特殊狀況」、「孩子的特質與行為所造成的問題」及「對孩子狀況的因應」等四個主題;確診前階段包括「求助醫療機構」及「確診為亞斯伯格症」等兩個主題;確診後階段包括「對孩子亞斯伯格特質的理解」、「孩子亞斯伯格特質及行為引發的挫折」、「尋求資源協助孩子」、「自我心理調適」、「學習與成長」及「對未來的期待」等六個主題。 最後,研究者依據結果與討論,對亞斯伯格青少年家長親子互動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Item 以幾近完美主義量表檢視完美主義的類別(2015) 劉又綾; Liu, Yu-Ling傳統上,運用「幾近完美主義量表」可以將問卷的填答人區分成不適應完美主義、適應完美主義和非完美主義三類。但是過去的研究以臺灣大學生為調查對象時,有研究者認為華人社會應該分成四類比較恰當,增加了低標準高落差組,並認為此組非完美主義者跟華人社會的文化特性有關。這一個研究利用統計的方式,檢視利用三類或是四類分類的適切性,並建立效度的檢核,討論是否需要第四類的分組,以及第四類分組是否跟華人的家族文化特性有關。同時,為了便利專業工作運用此量表,根據多變量統計的分析,以ROC曲線檢驗分類錯誤率最低的高標準分數的切分點,以判定受試者是否為完美主義,並根據差異分數的切分點,決定受試者是不適應完美主義或適應完美主義。研究一以幾近完美主義量表修訂版、Frost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貝克憂鬱量表與生活滿意度量表為研究工具,以集群分析與區別分析進行分類,再以ROC曲線檢驗不同切分點的誤判程度。研究結果不認為需要第四類的組別,並設立高標準分數大於35.5分者為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的落差分數大於51.5分為不適應完美主義者,小於51.5分為適應完美主義者。此外,此研究也利用自我判定的方式,檢視與幾近完美主義量表的相符性。個體自我知覺的完美主義判定與量表的結果有一定的落差。 關鍵詞:完美主義、完美主義的類型、切分點Item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焦點解決學派訓練成效之研究(2016) 吳宛亭; Wu, Wan-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焦點解決學派訓練方案對於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助益,了解在接受為期八天的SFBT訓練後,受訓者是否滿意訓練方案、是否能夠有效協助其需要及其建議,以做為未來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訓練課程之方向與建議。研究對象為27位新北市以及12位桃園市、4位新竹縣市、9位苗栗縣公私立國中之專任輔導教師,將之分成新北組與桃竹苗組分別進行訓練課程。本訓練方案為八日共48小時的訓練課程,內容分為兩個階段:(1)SFBT基本初階訓練:介紹SFBT哲學與精神、晤談架構、代表性技巧等;(2)SFBT專題進階訓練:介紹如何應用SFBT於專任輔導教師之二三級預防工作,包含校園危機處理、非自願個案輔導、同儕團體支持及個案研討會議、親師諮詢與班級介入。 本研究主要以焦點團體訪談為蒐集資料方法,於課前、課後與課後一個月分別進行一次2小時的團體訪談,並輔以問卷調查,瞭解各單元以及整體課程之滿意度狀況。而研究分析方式,訪談資料以典型質化分析方法,量化部分以描述統計,綜合瞭解本訓練方案之成效。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參與訓練方案之受訓需求,包含參與訓練方案之期待與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目前所遇之困難與挑戰。於參與訓練方案之期待:(1)於SFBT理論層面之期待:「對SFBT充滿好奇,期待進一步瞭解與學習」、「期待學習SFBT具體技術及其應用方式」與「期待發展適合之諮商學派」;(2)於學校輔導工作層面之期待:「因學校輔導工作所需,對SFBT之價值產生認同與欣賞,期待深入了解」、「期待能將SFBT實踐於輔導工作中」、「期待獲得之後續效益」、「期待專業角色的重新定位與被看見」與「期待能量與自信的提升,避免職業倦怠」;(3)於個人領域層面之期待:「期待將SFBT運用在生活中,影響真實人生」。於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目前所遇之困難與挑戰:(1)角色任務與工作內容之挑戰;(2)角色定位模糊與不被看見;(3)專業知能不足;(4)工作壓力過大;(5)資源匱乏;(6)輔導工作系統合作有許多阻礙;(7)各校學校文化差異,以致輔導工作運行有不同困境。 二、焦點解決訓練方案課程之滿意度:質化結果與量化結果皆顯示受訓者滿意本訓練方案,進一步瞭解受訓者對訓練課程的滿意原因,發現共有五大因素:(1)講師因素;(2)課程內容因素;(3)授課方式因素;(4)同儕因素;以及(5)時間規劃因素。 三、受訓者於課後焦點團體訪談之主觀受訓成效:(1)於SFBT理論層面之成效:「SFBT精神與哲學觀之學習」、「建立平等對話地位的合作關係」、「學習SFBT各式問話技巧與細膩語言之應用」與「發展適合之諮商學派」;(2)於學校輔導工作層面之成效:「SFBT在輔導工作上的實踐」、「後續產生效益及促使工作伙伴的正向改變,提升輔導效能」、「角色認同提升與逐漸受到肯定」與「增加自身賦能感,提升自我效能」;(3)於個人領域層面之成效:「SFBT正向思維滲透生活,人際互動產生改變」。 四、受訓者於追蹤焦點團體訪談之主觀受訓成效:(1)於SFBT理論層面之成效:「SFBT精神與哲學觀之學習」、「學習SFBT各式問話技巧與細膩語言之應用」與「發展適合之諮商學派」;(2)於學校輔導工作層面之成效:「SFBT在輔導工作上的實踐」、「後續產生效益及促使工作伙伴的正向改變,提升輔導效能」、「角色認同提升與逐漸受到肯定」與「增加自身賦能感,提升自我效能」;(3)於個人領域層面之成效:「SFBT正向思維滲透生活,人際互動產生改變」。 五、訓練方案建議:於課後以及追蹤團體訪談瞭解受訓者對於本方案訓練之建議,結果分為五大類:(1)時間規劃的建議;(2)授課形式的建議;(3)課程內容的建議;(4)延續課程的建議,與(5)受訓人員的建議。 研究討論首先針對新北組與桃竹苗組受訓成效之差異進行研討,再將課後與追蹤焦點團體訪談成效進行比對與討論。最後討論影響SFBT訓練方案學習之有利與非有利因素,以及訓練方案之成效結果,結合文獻對話,進行綜合討論。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對未來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之SFBT訓練方案之規劃、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之行為意向--以計畫行為理論為例(2012) 白玉鈴; YulingPai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計畫行為理論」為例來分析影響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行為意向的因素。研究工具是研究者自編之「影響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之調查問卷」。以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發出正式問卷720份,最後收回627份有效問卷。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現況屬於中上程度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各層面有所差異 (一)不同「性別」教師在態度與行為意向層面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齡」教師在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向層面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學歷」教師在知覺行為控制層面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現任職務」教師在主觀規範及行為意向層面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教學年資」教師在主觀規範及行為意向層面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任教領域」教師在行為意向層面有顯著差異。 (七)不同「專業學習社群參與經驗」教師在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向等層面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間具有顯著相關。 四、國中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向」之聯合預測變異量的達17.6%。其中以「主觀規範」最高,「態度」次之,最後是「知覺行為控制」。 最後,本研究針對國中教師、學校行政、教育主管機關與未來研究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國中教師、計畫行為理論、專業學習社群Item 國中輔導教師受督需求之研究(2009) 柯雅瓊; KE-YA-CHIU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輔導教師受督需求。研究目的包括:(1)瞭解國中輔導教師的受督近況與理想的督導期待;(2)瞭解國中輔導教師的受督需求及其形成因素;(3)瞭解國中輔導教師滿足受督需求的阻礙因素;(4)提供國中輔導教師理想受督藍圖的相關建議。本研究邀請十二位國中輔導教師(四位男性,八位女性;年齡在28到42歲間)接受半結構式訪談,訪談資料以共識質化研究法進行資料分析與歸納。 研究結果發現:受訪國中輔導教師在工作環境中所接受的督導是匱乏的,而其於個案、行政、教學層面的受督需求,最根本反應出國中輔導工作場域所提供督導的限制與督導實施的困境,尤其個案層面的受督需求遠較教學與行政層面大,因為校內缺乏可專業對話者、實務工作與培訓階段所學有落差、初次處理各類型個案會有無力感、個案所屬系統的溝通具挑戰性、個案輔導多元角色轉換的困擾、工作負荷量大而負向情緒高,及個人議題的影響。至於國中輔導教師的督導期待方面,理想形式是固定聚會的區域性同儕團體督導;理想督導者要能有學校輔導工作的實務經驗;理想的督導發揮的功能依序為:提供專業支持、引導自我覺察、諮詢、教導與建議,及監督與評量。然而,國中輔導教師的受督需求多未獲滿足,因為要滿足受督需求還有外在與個人層面的阻礙因素存在,外在層面的阻礙因素包括:體制內未規劃有督導制度、輔導主任非專業,無法提供專業督導、學校輔導工作缺乏評鑑標準、專業的督導人力得來不易、缺乏獲得督導的資源管道、督導費用高、工作繁忙,工作時間內不易安排督導、各校輔導教師的質量參差,校內督導難著力、校內同儕督導安全信任關係建立不易;個人層面的阻礙因素包括:自發性成長意願低、過去沒有良好的受督經驗而抑制其受督意願、看法僵固缺乏改變的彈性、不想有被督導者評鑑的壓力、角色定位理想角色實踐有落差而影響受督需求、習於單打獨鬥等,於是又再退回面對既有的工作環境衝受督現況不足的狀態。此外,受訪國中輔導教師的過去受督經驗成為其設定理想督導功能、督導關係、督導取向與督導適用性等受督期待的認知基準,也是判斷目前受督現況的比較依據。是以,本研究發現國中輔導教師受督現況的匱乏、過去的受督經驗、理想受督期待、以及無法滿足受督需求四者之間,形成一個相互影響的循環。 最後,本研究依據本研究結果與討論,結合相關的文獻,嘗試提出理想國中輔導教師的理想督導系統之雛議,並對國中輔導教師自身心態、中小學輔導教師培訓機構的方向、教育主管當局的政策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的建議。Item 國民中學輔導教師督導員訓練方案之成效評估(2012) 彭淑婷; Shu-Ting P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輔導教師督導員訓練方案之成效,研究目的有三:(1)瞭解目前國民中學輔導教師擔任實習學生之督導員的困難與挑戰;(2)對現行國民中學實習督導制度的看法;以及(3)瞭解國民中學輔導教師督導員訓練方案(訓練工作坊與實地團體督導)的效果、有效的進行方式以及相關建議。本研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參與督導員訓練方案訓練工作坊之現職國中輔導教師,進行課程前後之問卷調查,研究資料以Wilcoxon符號等級檢定的無母數統計法、描述統計進行資料分析;第二部分為六名參與督導員訓練方案之現職國中輔導教師,接受半結構式個別訪談,研究資料則以質性研究典型一般質性分析方法將資料進行整理。 研究結果分為六個部分,包括:(1)參與督導員訓練前對督導概念的認識,以及擔任督導員的挑戰與困難共五項:學校輔導教師督導權責不明確、督導時間搭配困難、學校輔導教師督導員專業不足、個人個別狀況與實習學生的實習態度與行為不符學校輔導教師督導員的期待;(2)督導員訓練(督導員訓練工作坊與實地團體督導)收穫,包括訓練工作坊課程的督導概念學習、實地團體督導幫助解決督導執行上的問題與困難,以及督導專業能力的提升;(3)督導員訓練方案中有效的進行方式共四項:訓練者的因素(包括其專業訓練背景、人格特質、獨特的授課方式與實地團體督導帶領者的示範作用)、實際演練的上課方式、課程內容聚焦與過去督導經驗;(4)督導員訓練方案缺失:受訪者指出不同訓練階段的各項疏失,例如訓練工作坊課程內容重覆等;(5)督導員訓練方案之建議:訓練工作坊部分包含進階課程規劃、教材內容調整、課程形式擴充、增加課程與實務的連結、時間地點安排以及提高現職國中輔導教師參與率等不同面向之建議;實地團體督導則提出督導形式、時間與頻率等建議;以及(6)實習督導制度相關看法:受訪者針對目前實習督導制度提出肯定與需要改進之處,受訪者肯定雙督導制度提供多元意見,及師資培育大學能依教育實習機構需求彈性調整;待改進之處則包括實習事務聯繫、督導人力不足、督導專業訓練不足等,並且針對教育實習機構、資師培育大學,以及如何促進雙方溝通合作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研究討論則針對此督導員訓練方案之效益,以及對學習有所影響的有利與非有利之因素進行探討。(1)在督導員訓練方案效益方面,發現除了肯定方案的功用外,另有提升現職國中輔導教師接受督導員訓練之意識、因應學校輔導工作擴充督導內涵與面向、發現實地團體督導適合學校環境、豐富了未來督導員訓練的形式與內容及提升了教育實習機構與師資培育大學交流管道與合作機制。以及(2)有利與非有利學習的因素:有利學習的因素包括,督導員訓練方案的設計架構、實地團體督導帶領者作為楷模角色的示範效果、學校輔導教師督導員過去督導他人經驗的幫助;非有利學習的因素則是督導員訓練課程內容與實際學校輔導工作不完全相符、學校輔導工作的實際情形的限制使督導困難未能解決、對實地團體督導功能認識不清或缺乏督導討論素材所造成團體督導的效果不如預期,以及團體督導形式與實務現場之個別督導形式不同。 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對學校輔導實務、國民中學輔導教師督導員訓練方案規劃,以及未來研究三方面提出建議。Item 大學層級認輔志工與育幼院院童間助人關係之研究(2011) 張祐誠; Chang, Yu-Ch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層級認輔志工與育幼院院童之助人關係。研究目的包括:(1)瞭解大學層級認輔志工與育幼院院童發展助人關係的故事;(2)探討影響大學層級育幼院認輔志工發展助人關係的相關因子;(3)探討大學層級認輔志工與育幼院院童間助人關係發展歷程;以及(4)探討大學層級認輔志工與育幼院院童間助人關係之特色。本研究邀請七位在同一育幼院認輔計畫中的大學層級認輔志工(四位女性,三位男性;皆為大學二年級至四年級輔導相關科系學生),接受半結構式訪談,並以助人關係相關理論為依據,以質化研究的主題分析法進行歸納與分析訪談資料。 本研究的結果與討論以四個部份呈現: 1. 受訪認輔志工與院童助人關係發展的故事:依據時間序分別呈現七位認輔志工加入服務計畫,與院童發展助人關係之經驗。 2. 影響認輔志工發展助人關係的因子分析結果:影響認輔志工與院童發展助人關係的因子包括(1)認輔志工內在層面的影響因子:主要包含「參加服務的動機」、「對自己專業的期待」、「接案過程中的焦慮」、「接案過程中對專業的反思與學習」與「工作中反思的核心價值觀」等五項,底下又分成十三個成分;(2)與院童互動層面的影響因子:主要包含「面對院童抗拒的內心衝突」、「互動中信任議題的發展與挑戰」、「相互吸引力的形成」、「互動中形塑的志工角色形象」、「分離經驗」,底下又分成十一個成分;以及(3)外在環境層面的影響因子:主要包含「志工專業督導團體的協助」與「育幼院環境支持與限制」,底下又可分為八個成份。 3. 認輔志工與院童間助人關係發展歷程之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認輔志工與院童的助人關係發展歷程可分成五個階段:(1)階段一、「新手上路,學習助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2)階段二、「從初期困難與限制中開始自我調適」;(3)Item 女大學生焦點解決網路即時諮商成效與相關議題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7-12-??) 許維素; 鄭惠君; 陳宇芬; WEI-SU HSU; HUI-CHUN CHENG; YU-FEN CHENItem 學校輔導教師督導員的專業發展:「美國學校輔導教師學會全國模式J 之介紹與啟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3-06-??) 彭淑婷; 許維素; Shu-Ting Peng; Wei-Su Hsu督導是學校輔導專業發展中重要角色。藉由督導的回饋與評鑑~統,學校輔導教師得以捕獲得有效建議,並提昇專業勝任能力。然而,目前圍內學校輔導教師督導員的標準尚未完整、學校督導在統尚未健全,乃阻礙了提昇學校輔導工作成效的可能性。為突破此一現況,本文先說明建構學校輔導教師督導員體制的必要性。接著,引介美國輔導教師協會(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ASCA) 的'ASCA全國模式」內涵,說明學校輔導教師的角色功能與輔導職能,進而解釋其如何應用於督導員訓練。最後,對國內學校輔導教師督導員訓練提出相關建議,包括:優先建構符合學校獨特脈絡的健全督導體在;發展學校輔導教師督導員專業標準;結合角色實務,發展學校輔導教師督導員訓練方案率列內容;增進學校輔導教師擔任督導員的專業發展意識;運用師資堵育大學的資源提供等。Item 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2016) 許庭韶; Hsu, Ting-Shao過去,完美主義被視為是一種普遍性、跨領域的類人格特質。本論文檢視完美主義的普遍性以及領域特定性、性別在不同完美主義領域的表現是否有差異,以及個體在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是否有相關的一致性。研究一以幾近完美主義量表修訂版為測量工具,檢視運動員以及一般人在運動、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特性,發現在高標準以及落差的完美主義的指標上,學群與領域的交互作用產生主要效果,運動員在運動領域的完美主義會顯著高於學業領域;一般人在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會顯著高於運動領域,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性。在高標準的向度上,性別與領域也產生交互作用,男性在運動領域的完美主義會顯著高於學業領域;女性在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會顯著高於運動領域。同時,性別在運動以及學業的完美主義相關並不相同。研究二進一步以生活領域以及學業領域檢視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議題,同樣發現在領域上的差異,支持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一般人在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都會顯著高於生活領域,但在性別上並無顯著差異。同時,也發現性別在生活以及學業的完美主義相關並不相同。根據本論文的資料,建議完美主義的測量必須考慮領域以及性別上的差異。Item 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端視於個體特性及檢視的領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12-??) 許庭韶; 許維素; 李俊仁; Ting Shao Hsu, Wei-Su Hsu, Jun Ren Lee本論文檢視完美主義是普遍性或是領域特定性,以及性別所產生的影響。研究一以幾近完美主義量表修訂中文版檢視運動員以及一般生在運動、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研究一發現在高標準裡,領域、學群、性別的主要效果顯著,學群與領域、性別與領域間的交互作用達顯著。在相關分析部分,在運動員部分是沒有相關,但是,在一般生則呈現運動以及學業領域高標準的相關性,但如果將運動員以及一般生合併計算,則不管男性或是女性都沒有相關。因素分析顯示運動員為兩因素,但一般生為一因素。研究一高標準分數的差異以及領域間無相關的現象,基本上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性,但一般生在領域間高標準的相關,以及因素分析為單一因素,卻是支持完美主義跨領域的特性。基於運動與學業是向度差異非常大的領域,這可能產生兩者間的特殊性。研究二則以一般生在生活以及學業領域檢視此議題。研究二發現學業跟生活在高標準分數的差異,但性別間則無差異,性別與領域間無交互作用;相關分析部分僅女性呈現生活以及學業領域在高標準以及落差的相關性,男性則無此相關;因素分析的結果為一因子。本研究認為探討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時,需要同時考量實驗參與者對於研究者所挑選領域知覺的重要性以及領域間的相關性。Item 已婚聽障者婚前擇偶經驗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8-09-??) 王秋霜; 許維素; CHIU-SHUANG WANG; WEI-SU HSUItem 後現代取向諮商師之專業認同歷程探究(2020) 倪雅琪; Ni, Ya-Chi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包括:(1)探究後現代取向諮商師專業認同的個人獨特故事。(2)探究後現代取向諮商師專業認同的個人獨特歷程。(3)探究後現代取向諮商師專業認同歷程的共同內涵。(4)探究後現代取向諮商師專業認同歷程的共同性。(5)探究後現代取向諮商師專業認同歷程的共同影響因素。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邀請五位後現代取向的諮商師接受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並以開放性編碼的方式對訪談資料進行歸納與分析。受訪諮商師為2男3女,年齡均在40歲以上。除了某一位的執業年資為7年,其餘的執業年資均在10年以上,且五位受訪諮商師邁入後現代取向的專業認同歷程時長亦均在10年以上。 研究結果分為五大面向: 第一,受訪諮商師的後現代專業認同之獨特故事,並以時間序的方式呈現。 第二,受訪諮商師的後現代專業認同之獨特歷程,並呈現出各個歷程階段當中的核心發展任務、主要情緒、角色與工作風格以及諮商效能感。 第三,受訪諮商師的後現代專業認同之共同內涵,即:(1)後現代取向之內涵分析,包括助人理念、諮商關係、諮商目標、諮商技術、改變機制以及獨特魅力。(2)後現代取向諮商師專業認同之內涵分析,包括認知層面、情緒層面以及行為層面。 第四,受訪諮商師的後現代專業認同歷程之共同性,即:(1)序曲:受訪諮商師皆以現代主義諮商訓練作為起點。(2)三大核心發展任務:解構現代主義,建構後現代;推廣後現代,練習將後現代闡述得更清晰;整合文化、自我與後現代。(3)主要情緒:正向情緒包括愉悅感、興奮、感動、滿足與平靜;負向情緒則包括煩躁、擔心與挫折感。(4)角色與工作風格:從零星地使用後現代,到系統地運用後現代;從技術技巧上的後現代,到內在思維上的後現代;從依循書本與老師的做法,到彈性靈活地運用,乃至於發展出個人風格。(5)諮商效能感:整體呈現上升趨勢,評估效能感的指標,包括開展對話的能力;建立與維持諮商關係的能力;以及外界各方面的回饋。(6)歷程命名:一個越來越貼近自我的歷程。 第五,受訪諮商師的後現代專業認同歷程之共同影響因素,即:(1)個人內部因素:後現代的助人理念乃與受訪諮商師的內在信念高度貼合。(2)環境結構因素:包括來自於後現代督導、師長、同儕社群的支持,以及外部環境對於後現代的接納度。(3)個人經驗因素:受壓迫的經驗或是罹患重病的經驗,推動受訪諮商師走進後現代的內在,解構又建構,並保持開放的可能。(4)專業經驗因素:與案主的互動經驗,以及推廣後現代的經驗,亦鞏固了受訪諮商師的後現代專業認同。 本研究的討論則分為兩大面向: 第一,核心發展任務之走向整合。即:(1)整合自我與後現代,意味著受訪諮商師在專業角色與個人特質之間融合為一,這呼應到後現代取向諮商師專業認同之認知層面重要內涵。(2)整合文化與後現代,常發生於後現代專業認同歷程中後期,既與衝突挫折經驗有關,又與推廣後現代的核心發展任務緊密關聯。 第二,後現代取向諮商師專業認同歷程之挑戰與超越。即:(1)專業認同之歷程挑戰具有其必要性及重要性。認同的完成,須當兼具「探索度」及「承諾度」;超越專業認同之挑戰,亦將獲得進一步的專業認同感。(2)在專業認同的歷程當中,後現代取向諮商師必然會經歷外界的種種質疑,質疑有其脈絡可循,亦有三種超越之道。(3)解構現代主義與建構後現代,既是核心發展任務,也是歷程挑戰。解構之挑戰,在於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之間的拉扯與平衡;建構之挑戰,則在於真正的理解後現代的內涵,並運用後現代來勝任其專業角色。超越此項挑戰,亦有向外與向內兩大途徑。 最後,研究者也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本研究之限制,並面向新手諮商師之教育訓練、後現代取向諮商師之專業發展,以及未來之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Item 從親子同校邁向畢業的自我敘說研究(2013) 廖悅婷本研究是我(研究者)以教師子女的身分,透過自我敘說,探究親子同校經驗對於個人的影響,是一趟勇敢、誠實面對自己冒險的旅程! 我透過重新回顧家中教師家庭的成長環境,成就至上信念對於個人的影響,以及親子同校中的矛盾經驗,其中角色模糊、特權、過多關注如何相互交織,而產生教師子女「乖」的樣貌,從服從、放棄到接納,更進一步接觸內心的「空洞」,看見不穩定的自我從何而來。 透過與文獻的對話,我看見華人世界中的強勢文化:「為有讀書高」的信念造成無止盡的成就追逐與競爭、透過面子串起糾纏的親子關係、父權文化下男性管教成了打罵教育與窒息的愛的扭曲集合體;而教師職業背後的優勢傳遞中產階層的教養方式,加上雲林縣資源相對缺乏下,而有傳統思想更為濃厚及放大檢視標準的狀況。親子同校最主要困境來自於界線的模糊,在學校的場域中,親子關係與師生關係的重疊,讓雙方的角色無法清楚的定位;在家庭中,教師父母的工作與角色同樣有滲透的狀況,出現父母在家中仍像老師的狀況。教師子女內化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的價值與期許,而在順應正常的軌道、成為自己並肯定自己之中擺盪,在外顯的人際關係與課業學習上呈現適應的狀況,在個人心理適應中自我概念較為不穩、較缺乏情緒適當表達的狀況。 我透過自我敘說不斷經驗、解構的歷程,經驗到獨立與依賴過程中的掙扎、對於家庭極大憤怒的綑綁到宣洩、經驗到自己與家人關係的轉變。對於過去的經驗、與自己的認同、與家人關係,因著同是社會齒輪底下的「人」而能理解與放下,並且在宣洩與轉化的過程,開始能賦予新的意義、開啟新的可能,而逐步成為一個「真實」的人;對於老師這個角色,則有新的期許!也將帶著真實、勇敢、一致,迎向接下的生命旅程!Item 杏壇的隱形殺手(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6-06-??) 胡峰鳳; 許維素; Hu, Feng-fengHsu, Wei-suItem 案主被迫結案經驗之質性研究(2013) 葉力溱; Li-Chen Yeh本研究旨在了解案主所知覺之被迫結案的經驗與歷程,研究目的包括:(1)了解案主經歷被迫結案經驗的個人故事;(2)了解案主知覺被迫結案的歷程階段與各階段中的經驗;與(3)了解案主對機構與諮商師處理被迫結案的建議。以立意取樣邀請六位曾經歷過被迫結案的案主接受半結構式的深入訪談,並以心理動力取向對諮商與結案的看法為出發點,用質性研究中的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歸納與分析。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與討論分為四部分: 一、呈現案主經歷被迫結案經驗的個人故事:將六位受訪者經歷被迫結案的歷程與經驗分別描繪,呈現個別背景與脈絡及其結案經驗的發展與影響。 二、呈現案主知覺被迫結案的歷程階段與各階段中的經驗:將被迫結案的歷程階段統整為三個部分:(1)「結案發生—晴天霹靂」,從案主「對結案的心理準備」到案主「產生得知結案消息當下之反應」為止,;(2)「結案處理與反應—風狂雨 驟」,從案主「感受到結案被處理的狀況」到結案發生、結束諮商為止;與(3)「結案過後—雨斂風停 」,從「案主結案後的反應與狀態」到案主「接受訪談時對被迫結案的看法與詮釋」為止。 三、呈現案主對機構與諮商師處理被迫結案的建議:包括「案主對機構與諮商師的被迫結案處理建議」、「案主對諮商師的被迫結案處理建議」與「案主對機構的被迫結案處理建議」等三項。 四、研究者對案主知覺之被迫結案經驗與歷程及被迫結案的處理建議提出討論,除呈現案主在被迫結案歷程中的反應特徵外,也歸納出影響被迫結案歷程與案主反應的因素,強調被迫結案過程中承接案主情緒與陪伴哀悼的重要性,同時結合文獻、案主經驗與研究者自身之看法,提出「盡可能降低被迫結案負面影響的建議」。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研究限制,針對案主、諮商師、機構三者面對被迫結案的因應方式做出建議,並提供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