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許薰文"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日治時期櫟社四家詞析論--林癡仙、陳貫、陳懷澄、蔡惠如(2009) 許薰文1895年,對台灣政治命運是決定性的一年。清朝降於日本,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此舉對於島上傳統文人來說,打擊甚深。面對青雲路斷、傳統斲喪危機以及身分認同上的矛盾,文人們只好寄情於唱酬吟詠,間接促成文人間的集社活動。而在日本官方刻意推波助瀾之下,古典詩社如雨後春筍般林立,雖然人人創社入社的目的與動機各有不同,但是可以感受到的便是日治時期的古典文壇上處處瀰漫著吟詩興味,人人皆熱中投身於詩社活動中。在眾多詩社當中,以中台由霧峰林癡仙倡組的詩社「櫟社」最負盛名,社員們在政治上兼容保守與激進的立場,但對於氣節操守仍有相當的堅持,社員也必須具有一定的漢學素養方能入社。櫟社詩社活動多以「擊鉢吟」、「詩鐘」、「課題詩」等分箋酬唱,然筆者發現文友間亦會選擇「倚聲填詞」,用此類文學體裁表達內心情感與思想,並以之唱和。探討他們的文學作品亦能觀察日治時期傳統文人精神圖像,而從文人所填寫的詞作或可進一步思考這類文體在台灣文壇上所佔的比重與角色為何?傳統文人在詞作創作量上與詩歌有懸殊的比例,詞的填寫格律與表現手法有異於詩,填詞能展現文人何種生命情懷?詩人情性如何以詞展現?這些都是筆者希望能夠探索挖掘的切入點,因此希望能藉櫟社四家的詞作來著手探究。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櫟社四家詞析論-林癡仙、陳貫、陳懷澄、蔡惠如」為題,全文共分八章,以下敘述章節架構及思考進路。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文研究動機、研究範圍、交代研究材料之來源並回顧相關研究;接著說明本文研究方法與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第二章「櫟社文人古典詞創作背景」,首先概述台灣詞的發展狀況,推論清領時期以及日治時期台灣古典詞壇未能興盛之原因,並論述台灣詞作的時代特色。接著筆者以所蒐集得來之櫟社文人詞作加以整理歸納,並略作說明,以作為下文討論之基礎。 第三、四、五、六章,分別是「林癡仙詞作探析」、「陳貫詞作探析」、「陳懷澄詞作探析」、「蔡惠如詞作探析」,依照作品多寡之順序,探討櫟社這四位文人所留下之精采詞作。每章先述作家生平,再簡要交代作品來源,而論述重心則是就作品主題內容與藝術形式之探究,綜合以觀,針對文本進行細緻討論是筆者特別著重之處。 第七章「櫟社詞家作品的綜合分析與比較」根據上述討論之詞家以較宏觀的視野來分析與比較這些詞作當中所具有的共同特徵,或可說是集團性之分析;主要分成「對祖國的嚮往之情」、「從隱逸思想到積極入世的多元表現」、「詞作內容馴化之痕並不顯著」來探討櫟社文人詞作呈現出來的集團性內涵,雖然外顯之處可見這幾位文人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的抉擇擺盪,但是他們仍隱隱然流露出不向殖民政府妥協的堅毅情性;接著分別以作品思想內涵與作品成就來評價這幾家櫟社文人的詞作。 第八章「結論」總結全文,並從結論當中提出在研究過程中所遇到之侷限性與瓶頸以及未來可以繼續深化開發的論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