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許鐘云"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中港特定區的發展
    (2006) 許鐘云
    政府投入許多資金於重大建設,期待建設帶動地方發展。本文為了進一步理解以港口作為區域經濟發展之成長中心策略的適用性,而以台中港特定區為例,檢驗港口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關係。並將台中港特定區的發展劃分為建港前台中港地區的發展計劃、開港後台中港特定區的發展現況、台中港特定區內部機能分區發展與都市計畫規劃之差距等三個階段來進行論述,並以人口成長趨勢、都市計畫、都市機能分區作為研究本區發展時的三個切入面向。 台中特定區設置的意義,即在配合台中港的建港,及因應中部地區未來需要而決定開發。因其本身為港口,在規劃發展上又加入新市鎮的概念,使台中港特定區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新興都市。為了確保計畫構想而不變質,台中港特定區計畫採用盛行歐美都市之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制度,明定各使用分區土地及建築物之使用特性。台中港特定區計畫的發展策略,是以開闢港口,經由工程建設可提供土地發展工業,工業發展誘引產業人口移入,減緩本區人口外移,以達成自給自足新市鎮之目標。在這樣的思考脈絡下,明確界定本區為「工業都市」;在空間規劃方面,以西側港口作為規劃重心;而其外圍分別劃設為農業用地、非都市計畫用地及保護區等用地,防止都市用地漫無限制發展,充分展現「港口新市鎮」之特質。 開港前本區為農業社會,長時間以來人口普遍外流。第三級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偏低,經貿能力薄弱,缺乏港市應具備的條件。開港後本區經濟型態轉變,逐漸脫離農業社會的色彩,轉向以工商業為重,運輸倉儲及通訊業為本區重要且獨特的產業活動,以港口所在地的梧棲鎮受惠最多,此與台中港營運,提供航運服務機能有關。 然而,本區人口發展並不隨台中港特定區的劃設及港口的興築而有顯著的成長,計畫區內人口僅約為二十三萬人(2004),離五十八萬人口計畫目標甚遠 ; 土地使用效率偏低,工業區、商業區及住宅區皆有開發不足的現象。此外,由各類用地發展分析可知,本區發展深受當地歷史背景、產業結構、交通運輸、及台中市擴張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更甚於台中港的單一影響要素。 台中港特定區三十多年的發展,其成效有限,顯然以台中港作為帶動區域發展目標並未達成。雖說本區都市計畫在規劃上及執行上有其矛盾與不完善之處,然而隨著產業結構變遷、運輸成本的降低、高科技產業發展、及產品日趨短、小、輕、薄等因素影響下,使得台灣地區海運量與空運量間產生了替代效果。換言之,奠基於傳統製造業進出口需求而規劃興建的台中港,已不符合現今台灣地區產業發展之需求,時運不濟,是本區難以有突破性發展之關鍵因素,而產業結構變化之快速更是當時規劃者始料未及的結果。隨著產業結構的變遷,港口不再是產業區位必然之選擇,港口的發展未必就能帶動人口與產業的進駐而成為區域發展之成長中心 ; 反之,台中港特定區的發展必須被放在區域發展脈絡中來探索。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