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許馨文"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1950年代美軍在臺音樂生活:以《太平洋星條旗報》的再現為中心
    (2024) 陳敬潔; Chen, Ching-Chieh
    過去學者對於臺灣流行音樂史的書寫,較多著墨於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之後臺灣本土流行音樂的發展;相較之下,關於西方流行音樂傳入臺灣的軌跡之研究較少,也較少著墨1970年代諸如臺北艾迪亞音樂餐廳等場景出現的脈絡,後者影響了當時年輕人對於美國流行音樂的品味,形塑之後臺灣流行音樂的創作與演出。有鑑於此,本文企圖探討西方流行文化—尤其是影響當代臺灣流行文化最巨的美國流行音樂—究竟是在怎樣的時空背景下來到臺灣?它透過怎樣的途徑進入這個東亞社會,又造成何種影響?本文以美軍發行、在遠東流通的報紙《太平洋星條旗報》(Pacific Stars and Stripes)之媒介再現為研究主體,聚焦探討1950年代美軍在臺灣的音樂文化生活與當時臺灣對美國流行文化的接受。研究範圍以美軍在臺灣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等情貌開始,並著重在美軍的娛樂活動之中。本文特別關注艾森豪政府於1950年代所提出兩項文化外交相關政策—「文化展示計畫」(Cultural Presentations Program, CPP)以及「民眾外交計畫」(People to People Program, PPP)—之影響。透過爬梳《太平洋星條旗報》上的報導,本文企圖了解美軍在政策推動背後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如何引介美國流行音樂與文化至臺灣。為了蒐集更多事件相關資訊、呈現不同的觀點,本文同時分析臺灣本地《徵信新聞》、《聯合報》、《中央日報》中與美國爵士樂人巡迴演出、勞軍演出相關報導,以了解在地民眾接受這些外來文化的過程。此外,本文訪談戰後來臺定居的歐洲華僑家庭後代,並且分析與在地消費與接受美國文化相關之文藝作品,嘗試從這些故事中,理解臺灣社會接受美國音樂文化的經驗。透過考察1950年代與1960年代美國流行音樂進入臺灣的過程,本研究欲補充既有臺灣流行音樂研究之不足。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傳統音樂的數位保存:歌仔戲藝師林竹岸拉弦風格之研究與影音記錄
    (2021) 高承駿; Kao, Cheng-Chun
    臺灣歌仔戲發展至今百餘年,年屆85歲的林竹岸先生參與其中70年,為當代極少數 僅存的歌仔戲老藝師,其經歷了老歌仔、外臺歌仔戲、內臺歌仔戲、廣播歌仔戲、電影歌仔戲、電視歌仔戲、劇場歌仔戲時期,見證了臺灣歌仔戲的歷史發展與興衰。有鑑於傳統歌仔戲音樂的早期風格漸漸式微,隨著藝人的凋零,藝人們的演奏手法未能被保存下來的憾事不斷地發生,再再提醒著我們文化保存的重要性。為免於斯,筆者以保存林竹岸先生的音樂風格為目標,對於其技藝進行正式錄音、錄影、採譜,並剪輯出利於後人學習、研究的檔案,探討如何以音樂學之研究方式與數位錄音錄影技術,達到完整保存其音樂風格之目的。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簡述相關文獻並說明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林竹岸的歌仔戲音樂特色,闡述其習藝背景、演奏技巧以及音樂風格;第三章探討歌仔戲後場音像記錄的歷史背景與發展;第四章探討筆者所發展之「複錄影音保存法」的理念、做法及成效;第五章對於保存林竹岸先生之音樂風格,做一總結性之說明。希望藉此系統性的探討,提供未來的研究者與演奏者學術與實務上的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吹戲訴情—當代臺灣劇場歌仔戲吹管樂器的適況展演
    (2022) 林均柔; Lin, Chun-Jou
    本論文探討歌仔戲音樂中,文場主要吹管樂器,包括「品仔」、「洞簫」、「鴨母達仔」以及「嗩吶」的使用,並以「品仔」(笛子),以及當代劇場中吹管樂師經常使用的其他吹管樂器為主要探討對象。由於大多數歌仔戲演出時,吹管伴奏樂師需要一人身兼多種樂器,本文透過藝師訪談、既有影音資料的分析,以及作者自身經驗的整理等方法,探討吹管伴奏樂師運用不同吹管樂器的原則與考量。研究結果盼能讓讀者對於笛子與其他常用於劇場歌仔戲中之吹管樂器的運用模式與內涵意義有更深入的了解,並能啟發歌仔戲吹管樂師,使其對於如何演奏歌仔戲曲調,以至於使用傳統風格進行個人創作能有更豐富的想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城市空間與政治角力——長安城建築變化與唐前期(705-712)政治集團競爭
    (2023) 許馨文; Hsu, Hsin-Wen
    唐前期的政治角力多以長安城做為競爭舞臺,城中的景觀與建築經常被賦予政治符號,隨著掌權者的變換,景觀與建築的政治符號也隨之更換。本文以《長安志》為史料,觀察神龍元年(705)至先天元年(712),長安城內的景觀與建築的變化與此期間政治角力的關係。中宗透過更換長安城的景觀建築,建立紀念李唐皇室成員的寺廟,在長安城內積極建立李唐皇室的符號和統治權的合理性。城內出現象徵武氏與韋氏的建築,反映中宗為了鞏固皇權,選擇向武氏、韋氏結為政治聯盟的事實。中宗朝的武氏集中在長安城西側、韋氏在東側,武氏在武三思死後逐漸衰弱,韋氏的興起打破了原本分居長安城兩側的平衡,韋氏的勢力向城西延伸。先天年間是睿宗與玄宗共同治理的時期,此時城內的建築變化,大多由玄宗主導,反映玄宗在有限的權力中盡力塑造自己的象徵符號。太平公主在與玄宗的政治競爭中失敗,其長安城內的宅邸皆被國家沒收,由玄宗賞賜給功臣。玄宗為了監視皇室成員、外戚與朝臣的互動,安排他們的住宅位置圍繞在玄宗建立的政治中心——興慶宮。長安城的景觀建築具有政治意義,城中景觀建築發生的變化,是每一次政治競爭時產誕生的結果,反映出政治競爭的現實,不能簡單的視為偶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我國教育人員之運動教練任用制度探討
    (2008) 許馨文
    我國教育人員之運動教練任用制度探討 完成年月:2008年6月 研 究 生:許馨文 指導教授:陳 鴻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教育人員之運動教練任用制度,從質性研究觀點,分析比較各國教練養成制度,進而探討我國教育人員之運動教練任用相關法令規章、運動教練角色定位、運動教練聘任制度及運動教練績效考核制度等議題,以了解運動教練制度之內涵,及其影響因素與相關競合問題。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並以73年起政府實施專任教練制度後至97年5月止,所衍生的政策、法規、論文、研究報告為研究範圍,經分析討論後所得結論如下: 一、我國3級教練制度培訓課程內容,只依運動項目特性來實施不同的專項運動技能與技術,以及專業知識、知能等課程。相較於各國運動教練養成,我國運動教練培訓課程的質與量,顯然有很大落差。 二、運動教練訂立在國民體育法,並無單獨之母法,其所依循之法規,皆為授權法,且依附在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之中,由於法制的不完備,導致運動教練制度實施23年,大量的專任教練人才流失。 三、運動教練在學校應扮演的角色為配合學校運動發展,負責學校運動團隊組訓、參賽及輔導,並參與學校體育活動及會議,同時協助地方運動訓練及發展事項。 四、基於國家政策,運動教練之待遇薪資本俸起薪基準已優於教師,退休、撫卹、離職、資遣等事項,與教師或職員相同,權益保障已有所平衡。 五、運動教練之績效考核,分為「訓練或指導績效」及「年度成績考核」2類,其中訓練或指導績效,在高中、國中、國小均訂定國內外競賽成績給分較高,發掘、培育、輸送運動選手給分過低,對於各運動種類發展生態、運動選手的培育過程重視程度,有待改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策展作為應用民族音樂學實踐—以「無心插柳—《音樂與音響》雜誌創刊45週年回顧特展」的製作為例
    (2019) 何慈婷; Ho, Tzu-Ting
    《音樂與音響》雜誌(1973—1998)是一份重要的音樂出版品,是許多音樂友早年追尋音樂、音響新知的共同讀物。2018年是《音樂與音響》雜誌創刊的第45週年,本計畫以展示的方式,在讀者、文物收藏家,與創刊者張繼高的家人的協助下,透過資料的爬梳與再現,刻畫與詮釋這份刊物在臺灣音樂史上的地位。 本計畫以應用民族音樂學作為學理基礎,透過文獻整理、物件的蒐集,與口述訪談來發展展示架構,轉化相關的音樂知識為展示內容,希望增進現世代與上個世代的連結,進一步彰顯「策展」作為應用民族音樂學實踐的重要性。 本文作為這項計畫執行歷程的反思報告,內容分為四個部分。首先爬梳《音樂與音響》雜誌目前的研究現況,闡述應用民族音樂學的概念,並且連結策展設計與應用民族音樂學之關係;第二部分為整個展覽策劃的前置作業,包含實地觀察其他展覽的展示手法與觀眾行為,以及將前述之文獻探討結果轉化為展覽內容,進一步構思本場製作之風格調性;第三部分記錄實際製作的過程與執行成果,包含物件的選擇、概念發想與展示手法之設計、動線規劃、現場調整;最後一部分對前置準備、執行過程、展覽實際發生的情況與觀者回應做綜合的評量,並且回歸到應用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反身性的思考,希望能夠給予往後有意策劃音樂展覽,以及對於音樂展覽有興趣之讀者一份實務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繪本創作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之影響
    (2016) 許馨文; HSU, HSIN -WEN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繪本創作教學方案對幼兒圖形創造力與語文創造力的影響,以及幼兒繪本創作之表現。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研究者將手製繪本創作結合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及教學策略:自由聯想策略、腦力激盪策略、合成策略、查核表思考術策略等,編擬一套適合幼兒的繪本創作教學方案進行實驗教學;並以質性資料蒐集輔之。研究對象為桃園市某公立幼兒園四至六歲25位幼兒,以立意取樣選取實驗組及控制組:實驗組13人,實施繪本創作教學方案,每週兩次共八週,每次八十分鐘。控制組12人,進行原訂主題教學「Hi數學」,未接受實驗處理。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製的「幼兒創造力測驗」、自編「繪本創作表現評析表」,採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假設考驗,並輔以教學紀錄及繪本創作作品等質性資料進行描述與詮釋。 研究結果實驗組在「語文創造力測驗」之語文流暢力優於控制組;變通力及獨創力部分優於控制組,因在分測驗「問題解決」的獨創力及「提出問題」的變通力未達顯著標準,以質性資料輔助證明。在「圖形創造力測驗」之變通力、獨創力得分顯著優於控制組;惟流暢力受限測驗設計,未達顯著水準,以質性資料,輔助證明。在「繪本創作表現評析」之實驗組得分顯著優於控制組,組內後測得分顯著優於前測得分。 質性方面,研究者分析教學紀錄和作品,幼兒在創造力的表現:一、擴散性思考的問題及活動,提升流暢力。二、由做中學,思考解決問題及實現想法的方法,展現變通力。三、完成創作的成就感與自信,鼓舞幼兒勇於嘗試,提升獨創力。四、創作經驗的累積,增進觀察力及表達能力,提升精進力。五、作品與學習單展現出幼兒的創造力;在繪本創作的表現:一、故事情節編排緊扣主題,前後連貫具,具流暢性。二、依照繪本主題,創作與主題有關,符合故事情節的圖像內容。三、文字敘述與圖畫呼應,描述故事情節,前後連貫有邏輯性。四、自由愉快的創作經驗,讓幼兒愛上繪本創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音樂與基督教崇拜風格:以浸信會臺北懷恩堂國語詩歌的宗教實踐為例
    (2024) 陶麗華; Tao Li-Hua
    臺北浸信會懷恩堂自建堂之初即將音樂視為重要事工,重視透過樂以載道的方式佈道與與宣教。該堂的國語崇拜受周聯華牧師的神學理念影響,自1954年至今仍持守莊嚴肅穆風格,2008年時,考慮到將以青年為主的福音崇拜合併到第二堂後,國語崇拜的風格開始多元化。筆者在2022年開始參與一堂的國語崇拜,2023年留意到第二堂國語崇拜的音樂與第一堂「儀式強調莊嚴、肅穆正統的聖樂傳承」有很大的不同,在參與觀察的過程中,逐漸衍生出本研究的動機:首先、懷恩堂國語主日崇拜的會眾詩歌如何受到周聯華牧師的神學理念所影響?第二,兩堂的會眾詩歌是如何選擇的?第三,不同的詩歌在不同空間中的國語崇拜扮演何種角色?本研究以懷恩堂國語崇拜會眾詩歌為研究對象,以田野調查和網路影音資料分析為方法,透過實際多種活動來瞭解其中音樂與崇拜風格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詩歌在崇拜儀式中被用來傳達教義、促進會眾之間的連結。有些受訪者認為,音樂本身只是情感表達,信仰才是維繫教會實踐的重要呈現,但如果會眾對詩歌與文化認同產生分歧,就可能會產生抵抗情緒,選擇迴避或排斥。一般而言,年長會眾偏好傳統詩歌,而年輕會眾更容易接受當代風格詩歌。關於本研究提出的問題,首先,牧師的成長環境與教育背景直接影響崇拜風格。其次,聖樂事工可能因為主領的古典音樂教育背景而展現出嚴肅音樂風格,一般信徒的聖樂事工則多選擇敬拜讚美音樂,但其選詩仍受牧師引導。第三,當代敬拜讚美類型的音樂促使崇拜發生變化。綜合上述,本研究發現懷恩堂國語崇拜風格隨著發展而轉變;這些改變反映教會音樂的運用與接受有其歷史與文化條件,但也與時俱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策略的行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4-12-01) 陳國川; 莊宗達; 陳豫; 林姿吟; 孫細; 張聖翎; 廖令強; 柯佳伶; 李其鴻; 郭楚淋; 許馨文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