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謝伸裕"
Now showing 1 - 20 of 5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ADRB2基因多形性與台灣耐力運動表現之關聯性探討(2009) 陳柏帆; Po-Fan Chen腎上腺素接受器β2 (adrenergic receptor β2,ADRB2)是分佈廣泛的腎上腺素接受器,;運動刺激神經傳導物質(主要為兒茶酚胺)分泌與ADRB2結合後,引起心跳加速、支氣管擴張、肝醣及脂肪分解上升等生理反應;其對能量代謝及支氣管擴張的影響,讓ADRB2被視為影響耐力運動的可能基因。ADRB2基因位於5q31~32,常提及的基因多形性 (polymorphism)有三個:Arg16Gly(精胺酸變成甘胺酸,A/G)、Gln27Glu(麩胺變成麩胺酸,C/G)及Thr164Ile (酥胺酸變成異白胺酸,C/T)。目前ADRB2基因多形性與耐力運動表現研究較少,結果也不一致,需深入的探討。目的:探討台灣耐力運動表現是否與ADRB2基因有關,且提供台灣的ADRB2基因多形性頻率(frequency)資料。方法:本研究採國內優秀選手(自由車、划船、羽球、足球、網球、桌球及橄欖球選手)142位及一般民眾246位做為控制組之DNA檢體,進行ADRB2基因之判別(PCR -RFLP);以SPSS 13.0執行χ2-test(α =.05),考驗台灣優秀耐力運動選手與一般民眾在ADRB2基因是否有差異。結果:Thr164Ile在本次實驗皆為野生型,無變異產生;Arg16Gly與控制組無顯著差異;網球選手與控制組Gln27Glu基因型與allele number達到顯著差異(p=0.019/p=.034); G allele frequency為23%,較控制組與其他運動高;Gln27Glu控制組的allele number達到性別上差異(p=0.057)。結論:網球選手與控制組Gln27Glu基因型與allele number達到顯著差異,可能與網球強調肌力及速度的特質,在運動能量來源上較趨向爆發力運動有關,Gln27Glu 的G allele的分佈頻率與性別有關,但是否會影響肌力、肌耐力及肌肉生長,及男性激素對於其作用,均有待再研究;G allele或許可以成為較佳的肌力及肌耐力的參考指標。Item AMPK與eNOS基因多形性和耐力運動表現之關聯(2009) 陳怡廷; Yi-Ting Chen運動、缺氧或肌肉收縮會導致腺苷單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活化而調控細胞代謝途徑之運作。AMPK能透過磷酸化內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 產生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NO) 並經由下游路徑刺激葡萄糖吸收。AMPK或eNOS基因變異也可能會影響能量代謝調控,但目前與運動方面的相關研究極少數。目的:探討耐力型運動員PRKAA2 (rs857155)、eNOS G894T與eNOS intron 4 a/b基因型分佈和一般民眾是否有差異。方法:採集國內103位曾獲得全國性比賽前三名之耐力型運動員(游泳、划船、自行車、足球、橄欖球、網球等種類)及200位一般民眾之血液DNA檢體,以聚合酶連鎖反應-限制片段長度多形性 (PCR-RFLP) 進行PRKAA2 (rs857155) 基因型分析;eNOS intron 4 a/b以聚合酶連鎖反應 (PCR) 進行基因型分析;eNOS G894T以引子展延法 (primer extension) 於變性高效能液相層析系統 (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進行基因型分析。最後以SPSS 12.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χ2-test,統計顯著定為α = .05。結果:網球及划船運動員帶有PRKAA2 (rs857155) C對偶基因者顯著高於對照組。eNOS intron 4 a/b基因型及對偶基因分佈頻率在優秀耐力型運動員 (aa/ab/bb=2.9/26.2/70.9%;a/b=16.0/84.0%) 與對照組間 (aa/ab/bb=1.5/15.5/83.0%;a/b=9.3/90.8%) 有顯著差異;男性優秀耐力型運動員與對照組之eNOS intron 4 a/b基因型及對偶基因分佈頻率亦有明顯差異;自行車及划船運動員帶有eNOS intron 4 a對偶基因者顯著高於對照組。eNOS intron 4 a/b與eNOS G894T之間有連鎖不平衡存在,優秀耐力型運動員帶有a對偶基因 (aa+ab) 與T對偶基因 (GT+TT) 分佈頻率顯著高於對照組。結論:eNOS intron 4 a/b基因多形性與耐力運動表現相關聯,可能是選拔優秀耐力型運動員的候選基因。Item PPARα和PPARδ基因變異與優秀游泳運動表現的關聯性(2010) 游蕙謙; Hui-Chien Yu目的:比較台灣地區優秀游泳運動員與控制組之間的PPARα ntron7 G/C、PPARδexon4 +294基因型分佈頻率的關聯性。方法:受試對象選自國內過去曾參加奧運、亞運、世界盃及台灣區運動會游泳成績得名次的游泳選手(男性108名,女性66名)及非選手(男性173名,女性134名)當控制組。抽取空腹靜脈血後,以聚合酶連鎖反應-限制酶片 段長度多形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術分析比較。統計分析PPARα、PPARδ基因型分佈頻率,採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 。結果:台灣地區PPARα intron7 G/C基因型尚未發現有變異情形。 PPARδ T/C基因型分佈頻率於男、女性間有顯著差異,其餘皆無顯著差異。結論:PPARδ exon4 +294 T/C基因多形性可能與台灣地區游泳選手優秀運動表現無關聯性,但不同性別間的基因型分佈有顯著的差異,原因尚待深入研究及釐清。建議可招募各種不同長距離運動項目的受試者,以彌補樣本數不足的缺憾。Item 不同強度動態恢復對損傷肌肉之功能及跑步經濟性的影響(2005) 吳家慶; Chia-Ching Wu不同強度動態恢復對損傷肌肉之功能及跑步經濟性的影響 研 究 生:吳家慶 2005年6月 指導教授:謝伸裕 中文摘要 背景:當激烈運動後,在肌肉有酸痛及損傷的情形下,是否應該繼續從事運動?關於這個問題,現有文獻尚未有完整的論述。有許多運動員在肌肉損傷及酸痛的情況下仍然會繼續運動,而過去的文獻只有探討讓損傷的肌肉繼續運動,是否會加重受傷情形或者會增進肌肉功能的恢復。對於耐力性運動項目,肌肉功能不應是被考量的唯一指標,與耐力表現具有高度相關的跑步經濟性也應一併討論。目的:在探討肌肉損傷後從事6天不同強度的動態恢復活動(50%、60%、70% VO2max),對肌肉功能恢復及跑步經濟性的影響。方法:本研究以40名自願參加本實驗之大學體育相關科系學生(男性32人;女性8人)為受試對象。受試者先接受VO2max及跑步經濟性測驗後,再將受試者隨機分派E50組(50% VO2max;n=10;♂=8、♀=2)、E60組(60% VO2max;n=10;♂=8、♀=2)、E70組(70% VO2max;n=10;♂=8、♀=2)、CON組(控制組;n=10;♂=8、♀=2)。之後讓受試者在跑步機上以70% VO2max 的強度進行一次30分鐘的下坡跑(-15%),來誘發股四頭肌產生肌肉損傷。在下坡跑後第1-6天期間,分別以不同的強度進行每天30分鐘的跑步運動。各組在下坡跑前、後第0-7天接受肌肉酸痛及最大自主等長收縮肌力(MVC)測量;各組在下坡跑前、後第1、3、5、7天抽血檢驗肌酸激酉每(CK)、乳酸脫氫酉每(LDH)活性;各組在下坡跑後第2、5、7天接受跑步經濟性測驗。結果:在下坡跑後第4-7天,CON組、E50組這兩組的MVC恢復情形顯著高於E70組 (p<.05)。在下坡跑後第7天的跑步經濟性測驗中,E50組顯著優於CON組、E70組這兩組 (p<.05)。在CK、LDH、肌肉酸痛指數等指標上,不同四組在不同時間點上均無顯著差異 (p>.05)。結論:1.最大肌力值若要儘速恢復,採用完全休息或中強度的動態恢復(約50﹪VO2max),是較好的選擇。越高的動態恢復強度,越會延緩MVC的恢復時程。2.過高的動態恢復強度(70% VO2max)或不做動態恢復的處理方式,則對跑步經濟性有不利的影響。3.同時考量跑步經濟性及MVC恢復情形因素,則中強度的動態恢復(50% VO2max)比不從事動態恢復和高強度動態恢復來得好。 關鍵詞:動態恢復、肌肉損傷、跑步經濟性Item 不同強度環狀運動對能量消耗與肌肉損傷之影響(2010) 陳毓茹; Yu-Ru Chen目的:探討女性從事不同強度的環狀運動,對呼吸交換率(respiration exchange ratio , RER)、心跳率、運動自覺程度(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換氣量、攝氧量、能量消耗與能量來源的差異及肌肉損傷之影響。方法:參與實驗的大專健康女性(年齡 25.4 ± 1.1歲、身高 163.6 ± 6.4公分、體重 55.6 ± 11.1公斤、體脂肪 25.5 ± 6.7%),無心血管、高血壓及關節傷害之疾病。受試者先檢測肌肉損傷程度(最大等長肌力、關節活動範圍、圍長、肌肉酸痛指數),接著採平衡次序法分別完成高頻低阻 (油壓阻力刻度一;節拍每分鐘100下) 、中頻中阻 (油壓阻力刻度三;節拍每分鐘80下) 、低頻高阻 (油壓阻力刻度五;節拍每分鐘60下) 三次不同強度環狀運動測驗,並於每次環狀運動測驗完後第一至第三天 (每隔24小時) 量測肌肉損傷程度。實驗使用MetaMax3B氣體分析儀連續監測運動狀態下的RER、心跳率、RPE、換氣量、攝氧量、能量消耗與能量來源。結果: 低頻高阻在RER (0.99 ± 0.01) 和RPE (14.3 ± 2.2) 顯著高於中頻中阻 (0.92 ± 0.05;13.7 ± 2.3) 與高頻低阻 (0.95 ± 0.05;3.1 ± 2.0) (p<.05)。低頻高阻在換氣量(34.3 ± 5.1 L/min)和醣類能量來源(188.2 ± 53.4 K cal)顯著高於高頻低阻(31.4 ± 4.9 L/min;142.4 ± 42.9 K cal) (p<.05)。低頻高阻在心跳率 (132.1 ± 10.1 beats/min)顯著高於中頻中阻 (127.4 ± 14.1 beats/min) (p<.05)。而肌肉損傷的評估指標 (最大等長肌力、關節活動範圍、圍長)均在時間上產生顯著的變化 (p< .05)。結論: 1.操作環狀運動時,油壓阻力刻度較低、操作速度較快者,可消耗較多的脂肪。2. 操做油壓式的阻力訓練器材雖會出現肌肉功能的下降(如:最大等長肌力、關節活動範圍),但在肌肉酸痛程度卻無顯著的改變。Item 不同月經週期與運動強度對能量消耗的影響(2010) 方瑞霞; Ruei-Sia Fang目的:利用月經週期溫度的變化,找出女性在不同運動強度下,哪一月經週期能消耗最多能量。方法:選取12名規律月經週期的女性 (年齡:22.2 ± 1.5 yrs;身高:162.3 ± 2.8 cm;體重:55.3 ± 3.5 kg),自我測量基礎體溫一個月後,依平衡次序方式分別在不同週期 (濾泡期、黃體期與行經期) 進行間斷遞增強度的跑步機運動,強度分為35%、55%及75%HRR三種,各運動10分鐘,運動期間全程配戴Polar錶及攝氧量分析儀,用以觀察心率、 攝氧量 (VO2) 、呼吸交換率(RER)、能量消耗及能量消耗來源等變項。結果:1.運動中的能量代謝:月經週期對運動中的受質代謝(醣類/脂肪)皆無顯著差異,但能量消耗在35%HRR運動強度下,行經期會顯著高於濾泡期; 在55%HRR運動強度時,黃體期與行經期皆會顯著高於濾泡期; 在75%HRR運動強度時,不同月經週期間皆無顯著差異。2.恢復期的能量代謝:月經週期在三種不同運動強度的恢復期皆無顯著差異,醣類/脂肪動用的比例也無顯著差異。3.總流程(運動+恢復)的能量代謝:黃體期 (250.8±17.7 Kcal) 及行經期 (260.7±24.7 Kcal) 的能量消耗顯著高於濾泡期(239.4±18.0 Kcal) ;在受質代謝的部分則可觀察到黃體期動用到醣類的部分會比濾泡期來的高。4.心率變化:黃體期在三種運動強度下的心跳率皆會顯著大於濾泡期。結論:1.黃體期及行經期可消耗較多的能量,其中又以中強度運動最為明顯,建議想利用月經週期變化來減重者,可多利用黃體期與行經期執行運動計畫。2.月經週期對受質代謝並無顯著差異可能與運動強度及時間有關,建議未來若想觀察到受質代謝上的差異,可增加強度及時間來做比較。3.由於黃體期的心率較高,如果執行運動訓練時是以心率來監控強度,須考慮週期性的變化來調整強度心跳率Item 不同的運動介入對大鼠阿基里斯肌腱修復的影響(2008) 楊昌斌目的:比較『跑步』與『游泳』運動介入對阿基里斯肌腱修復的差異。 方法:本實驗以81隻Spraque Dawley大鼠為實驗對象,隨機分為控制組、跑步組、游泳組。先將大鼠的阿基里斯肌腱以手術做橫向割斷,受傷後第5天進行運動介入,其中,跑步運動每天1次,每次15分鐘,前2天速度為4公尺/分鐘,之後為12公尺/分鐘;游泳運動每天1次,每次15分鐘,每次6隻同時進行,尾巴沒有負重。觀察受傷組織的外觀、發炎情形、膠原蛋白的生長與排列和肌腱的最大抗拉強度。 結果:(一)受傷後第7天,跑步組的發炎細胞比游泳組多,且新、舊組織接合較差。(二)受傷後第28天,阿基里斯肌腱功能指數(Achilles Functional Index;AFI)分別為控制組(-3.76 ± 13.68)、跑步組(-14.23 ± 12.01)、游泳組(-12.2 ± 10.67),均與受傷前未達顯著差異(p=.277);最大抗拉強度分別為控制組 (53.51 ± 3.68N)、跑步組 (62.9 ± 7.68N)、游泳組 (58.19 ± 8.15N),均與受傷前未達顯著差異(p=.184);跑步組與游泳組的第一類型膠原蛋白比例較控制組低,但新生膠原蛋白排列較控制組整齊且具緩衝的能力。跑步組的組織切片有微小的波紋結構,最接近正常肌腱組織,其他兩組沒有。 結論:由於運動可以促進新生膠原蛋白的排列更整齊,因此受傷後第5天應選擇運動介入,但為了避免造成新、舊組織接合較差,且發炎較嚴重的現象,應以游泳為優先考量;由於跑步可使新生膠原蛋白產生波紋結構,因此建議受傷後第14天即可取代游泳方式介入。Item 不同運動型態對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與功能性體適能的影響(2012) 張腕心目的:比較規律從事健走、游泳、瑜珈或是無運動習慣對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與功能性體適能的影響。方法:以年齡在54—83歲間共141名中老年女性為研究對象,包含規律從事健走47名、游泳31名、瑜珈33名與無運動組30名。受試者均接受福樂進階平衡能力測驗與功能性體適能(坐姿站立、手臂屈舉、二分鐘原地踏步、坐椅伸展、後背伸展、八英尺站走、六分鐘走路)之測量。檢測數據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有運動的平衡分數顯著優於無運動組(健走組:37.3 ± 3.0分,游泳組:37.9 ± 2.3分,瑜珈組:38.0 ± 2.6分,無運動組:35.2 ± 4.6分,p< .05),而不同運動型態間則未達顯著差異。游泳組的手臂屈舉、坐椅伸展、六分鐘走路與瑜珈組的坐椅伸展、後背伸展相較於無運動組明顯較佳(p < .05)。結論:規律運動中老年女性有較佳的平衡能力,游泳可增進上肢肌力、下肢柔軟度與心肺功能,瑜珈有助於改善上下肢柔軟度。Item 不同運動訓練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2004) 陳建廷目的:探討八週三種不同運動訓練(肌力訓練、有氧訓練及有氧+肌力訓練)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方法:以體重肥胖的國中男學生40人為受試者,年齡為13.74 ± 0.26歲,身高為158.14 ± 5.96公分,體重為67.50 ± 6.97公斤。依BMI值大小排列配對後,隨機分派至實驗組三組、對照組,各組人數各為10人。實驗組每週接受四天,每天45分鐘的不同運動訓練,對照組不接受任何運動訓練,但四組受試者均接受飲食控制課程宣導。前、後測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檢定。結果:體適能1600公尺跑走部份,三組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坐姿體前彎部分,肌力訓練組優於有氧訓練組,其他項目在各組之間則無任何差異。身體組成:在肌肉質量及去脂體重上,肌力訓練組比對照組有明顯的進步;其他二組實驗組的進步則未優於對照組。另外,在身體脂肪上,三組實驗組比對照組有明顯的減少。結論:八週的不同運動訓練介入後,對體重控制班學生在心肺功能及身體組成,都有明顯的改善。尤其,肌力訓練在全身肌肉質量及去脂質量的提升有正面的助益。因此,在鼓勵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學生平常多從事各項運動時,尤其應該在運動計畫中加入肌力訓練。Item 不同間歇時間之游泳間歇訓練對甲狀腺素與身體組成的影響(2005) 湯銘德; Ming-Te Tang目的:在探討12週游泳間歇訓練之不同間歇時間對於甲狀腺素與身體組成之影響。方法:本研究以38名可以完成100公尺但未受過正式游泳訓練的成年人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至10秒組、30秒組和60秒組。以漸增負荷的訓練方式,每週至少三天,每次約一小時,強度達到80% HRmax以上。分別在前測、中測(第5週)和後測時收集安靜時血液分析三碘甲狀腺素(T3)、四碘甲狀腺素(T4)和促甲狀腺素(TSH)及測量體重與體脂肪百分比等。所得資料以 SPSS12.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分析,進行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考驗,達顯著差異進行薛費(Scheffe’)事後比較,統計顯著水準為α=.05。結果:(1)12週的高強度游泳間歇訓練會造成T3與T4濃度的降低(p<.05),TSH沒有改變,但三組之間甲狀腺素濃度沒有差異;(2)12週的高強度游泳間歇訓練對體脂肪百分比沒有改變。結論:十二週高強度游泳間歇訓練對身體機能造成足夠的刺激,造成甲狀腺素濃度降低,因此甲狀腺素濃度的變化能夠當作觀察運動刺激是否足夠的指標之一。Item 低劑量 L-NAME 對耐力訓練大鼠 NOS 表現及耐力性運動表現的影響(2007) 蘇易廷; Yi-Ting Su目的:探討低劑量 L-NAME 及耐力運動訓練對 NOS 表現和耐力性運動表現的影響。方法: Wistar 品系 5 週齡實驗大鼠44隻分兩批,且分為Control組、L-NAME 組、Exercise組及L-NAME + Exercise組。第一批大鼠(每組n=5)實驗處理 4 週後犧牲,分析比目魚肌 nNOS 與 eNOS蛋白及 mRNA 表現。第二批大鼠(每組n=6)實驗處理八週後犧牲,檢比目魚肌肝醣含量及檸檬酸合成酶活性。實驗期間每週定期測量其尾壓,並於第五週及第八週進行耐力性運動訓練測試。實驗數據皆以平均數 ± 標準誤表示,以單因子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檢定,並以 Tukey 做事後比較,統計水準為 p< .05。結果: nNOS 蛋白表現, L-NAME+Exercise 組(473.3 ± 123.2%)顯著高於 Control 組(100.0 ± 0.0%)。eNOS 蛋白表現, L-NAME+Exercise 組(372.0 ± 84.2%)及Exercise 組(344.5 ± 59.1%)顯著高於 Control 組(100.0 ± 0.0%)。eNOS mRNA 表現,L-NAME 組(22.4 ± 3.8%)及 Exercise 組(23.6 ± 3.5%)顯著高於 Control 組(7.7 ± 1.1%),而 L-NAME+Exercise 組(49.3 ± 3.1%)則顯著高於其他三組。比目魚肌肝醣含量,Exercise 組(2.58 ± 0.5 mg/g)及 L-NAME+Exercise 組(2.77 ± 0.3 mg/g)皆顯著高於Control 組(0.8 ± 0.1 mg/g)。檸檬酸合成酶活性中,Exercise 組(47.6 ± 4.8 μmole/mg/min,n=5)及 L-NAME+Exercise 組(41.9 ± 5.6 μmole/mg/min,n=5)皆顯著高於Control 組(20.3 ± 3.8 μmole/mg/min,n=5)及 L-NAME 組(37.3 ± 5.0 μmole/mg/min,n=5)五週耐力性運動表現, Exercise 組(101.7 ± 12分鐘)及L-NAME+Exercise 組(78.0 ± 16.5分鐘)顯著高於Control 組(29.8 ± 10.6分鐘)及 L-NAME 組(29.5 ± 6.9 分鐘)。八週耐力性運動表現,Exercise 組(98.3 ± 6.8分鐘)及L-NAME+Exercise 組(88.0 ± 4.8分鐘)顯著高於Control 組(11.5 ± 3.4分鐘)及 L-NAME 組(13.7 ± 3.5分鐘)。結論:低劑量 L-NAME 配合耐力性運動訓練,能明顯增強 eNOS 及 nNOS 蛋白表現。此現象雖然可能增加骨骼肌中 NO 產量,但卻無法顯著增加骨骼肌肝醣的儲存量及檸檬酸合成酶活性,且因 NO 對有氧代謝系統的抑制作用,反而不利於耐力性運動表現。Item 低氧預處理對運動後血液氧化壓力的影響(2010) 李昕燐; Sin-Lin Lee預處理 (preconditioning) 定義為在主要的刺激前,先給與短暫或較小的刺激,啟動細胞或組織的保護機制,減低主要刺激帶來的傷害。預處理的方式包含缺血、運動或低氧預處理等,多用於心臟等其他器官組織,少有針對血液與抗氧化能力做探究。低氧刺激與高強度運動皆可增加氧化傷害,藉由兩者的結合,擬探討低氧刺激所啟動的抗氧化機制可否減緩高強度運動對人體帶來的氧化傷害。目的:探討人體在進行高強度運動前,低氧預處理對血液氧化壓力的影響並觀察其對運動後恢復期的變化。方法:徵選19至20歲健康、有規律運動習慣的男性大學生12位,依雙盲重複量數平衡次序法進行低氧預處理及無預處理。低氧預處理:實驗參與者先間斷性吸入相當於海拔5,700m低氧氣體5分鐘再中斷5分鐘,連續進行3個循環 (共30分鐘),休息1小時後再進行以85% VO2max為固定運動強度的原地跑步機運動30分鐘。常氧控制:與前面處理相同,只需將低氧以常氧氣體替換。於實驗前、預處理後立即、運動後立即、30分鐘、1小時及2小時進行採血,分析抗氧化酶活性與氧化傷害指標。結果:不論有無低氧預處理介入血糖與乳酸在運動後立即顯著升高 (p<.05)。抗氧化方面,預處理的介入對紅血球/血漿超氧離子歧化酶 (SOD)活性、過氧化氫酶 (CAT)活性、麩胱甘肽過氧化酶 (GPx)活性均未達統計上差異。氧化傷害指標方面,紅血球脂質過氧化物 (TBARS) 在運動後立即明顯增加 (p<.05);低氧預處理運動後立即、30、60分鐘顯著上升(p<.05)。結論:低氧預處理並不能減少中高強度運動所產生氧化傷害,且也不利於人體在高強度運動後的快速復元。Item 兒茶素和咖啡因攝取對單次運動脂質代謝與能量消耗的影響(2010) 吳祥聖; Hsiang-Sheng Wu目的:探討不同處理方式的兒茶素 (EGCG) 和咖啡因 (CAF) 攝取對運動能量消耗與脂質代謝的影響。方法:選取12名健康的大專男性 (年齡:24.6 ± 1.3yrs;身高:175.4 ± 4.5cm;體重:72.9 ± 9.6 kg) ,依平衡次序、重複量數方式在攝取EGCG + CAF、EGCG、CAF和安慰劑(CON) 後,給予固定 65 ± 5 % 最大保留心跳率 (% HRR) 強度的固定速率有氧運動30分鐘,安靜期、運動期和恢復期全程觀察心跳率、攝氧量和血液生化值。結果: 運動期的呼吸交換率在EGCG + CAF (0.82 ± 0.03) 顯著小於EGCG (0.84 ± 0.03) 、CAF (0.84 ± 0.02) 和CON (0.84 ± 0.03) (p< .05) ;而運動期脂質代謝率EGCG + CAF (36.8 ± 7.5 KJ/min) 顯著大於EGCG (32.4 ± 7.1 KJ/min) 、CAF (31.7 ± 6.4 KJ/min) 和CON (30.9 ± 7.8 KJ/min) (p < .05)。恢復期運動後過攝氧量EGCG + CAF (59.49 ± 23.94 ml) 顯著大於EGCG (46.23 ± 15.62 ml) 、CAF (44.96 ± 23.28 ml) 和CON (41.52 ± 18.72 ml) ( p < .05) 。而恢復期甘油濃度EGCG + CAF (209.93 ± 104.34μmol/l) 和CAF (186.78 ± 77.87μmol/l) 顯著高於CON (134.39 ± 79.13μmol/l) (p < .05)。結論:同時攝取EGCG + CAF對運動可提升的脂質代謝與能量消耗,且CAF是提升恢復期脂質代謝的主要物質。對於想減重者除了規律運動的養成外,可搭配一些增補劑來提升更多的脂質代謝和能量消耗。Item 冬蟲夏草增補與阻力訓練對大鼠骨品質的影響(2014) 劉又嫻; Yu-Hsien Liu骨骼好壞是健康的重要議題,阻力訓練能促進骨骼生長,增加骨質密度。在台灣社會中,對於中藥材食補還是抱持著正面的態度,低副作用也是選擇的一大主因。近年來發現,冬蟲夏草的增補對於骨骼品質有明顯的提升,間斷增補8都週對於骨密度、骨血液指標與骨代謝指標都有正面的幫助。儘管已知冬蟲夏草的增補能提升骨骼品質,但依然無法完全取代阻力訓練。目的:探討冬蟲夏草與阻力訓練對骨品質是否有加成作用或能縮短時程。方法:以36隻雄性6週齡SD鼠,隨機分為控制組(Con)、阻力訓練組(T)、冬蟲夏草組(CM)與蟲草+訓練組(TCM),冬蟲夏草增補劑量為每天200 mg/kg,阻力訓練內容負荷以15%~45%體重、組數為1~4組、反覆次數為8次,訓練期為6週,每週3次。實驗前犧牲4隻為基準,訓練第三週與第六週,犧牲各組中4隻老鼠,以micro-CT進行骨骼3D攝影,進而計算骨質密度、骨礦密度、次級海綿骨骨量比率、骨小樑數目、間距、平均厚度與SMI。以實驗處理與時間變項做無母數克-瓦二氏單因子變異數等級分析(Kruskal-Willi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曼-惠特尼U檢定(Mann-Whitney U test)進行事後比較。結果:在不同實驗處理上,骨密度、骨礦物質含量與靜態組織學分析皆未達顯著。在不同時間上,實驗處理3週與6週顯著高於基準。結論:阻力訓練與冬蟲夏草對於成長中年輕大鼠對提升骨品質的效果不明顯,未來相關研究可以利用年紀較大的老鼠,能較容易看出實驗介入所帶來的效果。Item 古巴球訓練對青棒投手投球之影響(2011) 林昭宏; Chao Hon Lin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台灣青棒投手經過10週之古巴球訓練,觀察投直球速度、準確度及肌電圖表現的影響。方法:受試者為16位高中青棒投手 (年齡:17.6 ± 0.9歲、身高:175.8 ± 7.4公分、體重:72.4 ± 8.1公斤) ,分成兩組為古巴球訓練組8位與一般投球組8位,採隨機樣本做設計,以成對樣本t檢定 (t-test) 做分析,顯著水準為p<.05。結果:投直球速度表現:古巴球與一般投球訓練組 (122.48 ± 13.83與122.73 ± 8.32km)。投球準確度:古巴球與一般投球訓練組 (18.75 ± 12.46與12.50 ± 10.35%)。肌電圖之表現: 古巴球與一般投球訓練組橈側伸腕肌 (436.32 ± 45.77與439.48 ± 45.44uV),橈側屈腕肌 (413.86 ± 95.93與419.83 ± 107.64uV)。古巴球橈側屈腕肌前測與後側 (404.96 ± 93.26與413.86 ± 95.93uV),一般投球訓練組橈側屈腕肌前測與後側 (417.40 ± 106.92與419.83 ± 107.64uV)。結論:古巴球訓練對青棒投手在投直球速度、投球準確度及肌電圖組間之表現並沒有顯著影響。但古巴球訓練組與一般投球訓練組個別在組內之間橈側屈腕肌之分析有顯著影響。因此,古巴球訓練在減速期扣壓動作對橈側屈腕肌的肌力成長有幫助。Item 咖啡因和冷刺激對運動代謝和有氧工作效率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8-06-??) 謝伸裕本驗研究咖啡因和冷刺激在人體浸滯水中時對運動恣謝和有氧工作效率(AWE, 每消耗1公升的氧所能做的功)的影響。受試者是十名健康的男子(29.4+3.4歲, 77.1+6.7公斤)浸滯在水中做腳踏車運動55分鐘。其運動強度為每公斤體重每分1.5瓦特,平均分鐘117+11瓦特。測驗情況有四種:28度C非藥劑(Placebo)(28P),28度C咖啡因(每公斤體重5毫克)(28CF),18度C非藥劑(18P)和18度C咖啡因(18CF)。非藥劑或咖啡因均在運動前90分鐘服用。實驗結果發現耗氧量因咖啡因和冷刺激而顯著的上昇。耗氧量最大者為18C(2.56升╱分)而最小者為28P(2.32升 ╱分)。AWE則因咖啡因和冷刺激的影響而顯著的降低。血液中游離脂肪酸(FFA)因咖啡因而昇高,但因冷刺激而被抑制。FFA以 28CF(1.24mml/L)最高,以18P(0.62mml/L)最低。血液中的乳酸也顯著的受咖啡因和冷刺激的影響而提昇。乳酸最高是在 18CF(5.6mml/L)而最低是在28P(3.8mml/L)。結論:運動時咖啡和冷刺激能推加式的使耗氧量提昇,而同時降低AWE。咖啡因和冷刺激促進的是無氧代謝而不是有氧代謝。Item 咖啡因對於分次短時間運動能量代謝之影響(2013) 董向儀; Xiang-Yi Dong過去文獻指出分次短時間運動在總能量消耗上明顯高出於單次長時間運動,目前咖啡因對於分次短時間運動的能量代謝是否有正面的效益尚未明確。目的:探討咖啡因增補對於分次短時間運動能量代謝的影響。方法:招募12名大學一般健康男性,採雙盲設計,以平衡次序方式進行安慰劑或5mg/kg咖啡因增補。以80% 最大攝氧量的強度在跑步機進行3次短時間運動(3次10分鐘,每次間隔20分鐘) ,收集其攝氧量、能量消耗及呼吸交換率直到安靜狀態。以重複量數和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兩者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為α = .05。結果:在總攝氧量方面,咖啡因為114.0 ±16.4 L顯著地高於於安慰劑104.4 ±14.3 L(p< .05); 在總能量消耗上,咖啡因(565.7 ± 83.0 kcal)也顯著高於安慰劑(520.6 ± 73.2 kcal)(p < .05)。即使呼吸交換率在不同處理間無差異,但咖啡因在恢復期的脂肪代謝顯著高於安慰劑(p < .05)。結論:咖啡因對分次短時間運動的能量代謝是有提升的效果,因此可推論咖啡因配合分次運動短時間運動可促進更多的能量和脂肪消耗,進而達到控制體重的功效。Item 咖啡因攝取對高中棒球投手投球表現之影響:以臺北縣立秀峰高中為例(2009) 周玄武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臺灣高中棒球投手攝取咖啡因,對於肌肉肌電表現、投球速度、準度及運動自覺程度(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的影響。方法:受試者為10位現任正規高中棒球投手(年齡:16.7±1歲、身高:174.3±4.3公分、體重:72.5±7.3公斤、投手球齡:2.8±1.3年),採重複量數的雙盲實驗設計,以平衡次序原則分別攝取5mg/kg的咖啡因或安慰劑,60分鐘後進行20顆正常投球施測,兩次測驗間之排空期為一星期。以重複量數t考驗(t-test)分析四種變項:肌電、速度、準度及本體自覺程度(RPE)的影響,顯著水準為p<.05。結果:肱三頭肌肌電表現:咖啡因組(0.45V)與安慰劑組(0.42V);屈腕肌肌電表現:咖啡因組(0.23V)、安慰劑組(0.23);投球速度:咖啡因組(116.4km/hr)、安慰劑組(113.9km/hr);投球準度:咖啡因組(23.6%)、安慰劑組(28%);RPE值:咖啡因組(13.5)、安慰劑組(14.1),以上施測結果皆無顯著差異。結論:咖啡因攝取對臺灣高中棒球投手投球表現不會有顯著影響,本研究因只測量為大約20球(平均一局之投球數),只能探討知咖啡因攝取對於出場短暫投球量較低之投手無顯著影響,但對於投球時間較長與量較高之投手仍待進步之研究。Item 咖啡因攝取與運動對血液氧化指標與抗氧化酶的影響(2006) 黃香萍; Hsiang-Ping Huang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為探討連續攝取咖啡因二週後,對於中高強度運動刺激造成人體血液過氧化物及抗氧化酶的影響。方法:受試者為13位健康大學男性(年齡:23 ± 0.73 yr;身高:176.5 ± 1.98 cm;體重:77.62 ± 4.21 kg;VO2max:43.39 ± 1.45 ml/kg/min)。實驗採單盲隨機交叉設計,受試者須攝取二週咖啡因 (6 mg/kg)(C期)或安慰劑(P期)。隨後以中高強度原地跑步運動 (85%VO2max) 評估運動前對氧化壓力的變化。在增補前、運動前、運動後分別採集血液樣本分析血漿乳酸濃度、硫巴比妥酸反應物質(TBARS)濃度及紅血球溶胞液的過氧化氫酶(CAT)活性、超氧化離子歧化酶(SOD)活性、麩胱甘肽過氧化酶(GSH-Px)活性。所得數據以相依樣本t考驗、相依樣本雙因子(組別 × 時間)變異數分析( ANOVA )與相依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 ANCOVA ) 檢定。結果:咖啡因可使SOD活性在運動後(28870.77 ± 6275.57 U/g Hb)顯著高於增補前(14347.69 ± 3550.27 U/g Hb) (p<.05);GSH-Px活性在運動後(1.13 ± 0.57 μmol/min/g Hb)亦顯著高於運動前(0.52 ± 0.08 μmol/min/g Hb) (p<.05);CAT活性則在運動後稍微高於運動前,惟未達統計水準。C期與P期乳酸濃度在運動後皆顯著高於運動前 ( p<.05 )。TBARS濃度在C期與P期間或同期各時間點間皆未達顯著差異(p >.05)。結論: 兩週攝取咖啡因可提升中高強度運動後抗氧化酶的能力,但無法減少因氧化壓力所引起的血液脂質過氧化物。 關鍵詞:咖啡因、運動、抗氧化酶Item 固定強度與變動強度運動對能量代謝之影響(2009) 李有峻; You-Jyun Li目的:探討在相同運動時間與平均強度下,比較固定強度與變動強度運動在能量消耗上的差異。方法:以12名大學健康男生為受試對象(年齡23.8±0.7歲、身高174.1±4.5公分、體重70.4±8.9公斤、最大攝氧量58.0±4.4 ml/kg/min、最大心跳率196.1±7.9 beats/min),本研究採重複量數設計,以平衡次序法先後進行平均運動強度為65% VO2max的固定強度(CON)、高變低強度 (H-L)與低變高強度運動(L-H),每次運動測驗至少間隔2天。最後資料再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CON、H-L與L-H在運動中的平均攝氧量、換氣量、心跳率、呼吸交換率與自覺努力程度皆無差異(p > .05)。在恢復期的能量消耗,H-L顯著高於CON與L-H (p< .05),但在總能量消耗上,三組卻無顯著差異(p > .05)。結論:(1)當運動時間相同且平均強度一致時,固定強度與變動強度在運動中的生理反應是相同。(2)運動結束的強度會直接影響恢復期的攝氧量。因此,變動強度運動可以影響恢復期的能量消耗,但對於總能量消耗的影響不大。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