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謝佩君"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於心智障礙者之信效度研究
    (2016) 謝佩君; Hsieh, Pei-Chun
    Work Rehabilitation Questionnaire(WORQ)是以職業重建相關的ICF核心編碼為基礎,說明與工作有關之身體功能及結構、活動及參與、環境因素等因素,分析身心障礙者的工作障礙及能力狀況。WORQ目前已有英文與德文版本,中文版本已發展完成,然未有信校度相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於心智障礙者之信效度。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是以領有第一類身心障礙證明之心智障礙者;或領有智能障礙、慢性精神疾病、自閉症之身心障礙手冊者之信、效度。以探索性因素分析探討該問卷之建構效度;以Cronbach's α係數檢驗內在一致性,並以級內相關係數(ICC)建立再測信度。 研究結果發現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對於心智障礙者所進行之探索性因素分析,萃取出四種因素:因素一為「基本工作能力及體耐力」,因素二為「情緒管理及人格特質」,因素三為「適應能力及人際互動」,因素四為「感官與身體狀況」;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係數為0.84,顯示「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具高度內部一致性。又再測信度之級內相關係數為0.93,顯示「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之穩定性高。 文末建議未來職業重建服務、教育、社政等各領域專業人員可用「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評估身心障礙者之工作障礙及就業準備度,協助其達到就業之目標。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優秀運動選手重大術後復健心理與參賽歷程之探究
    (2015) 謝佩君; Hsieh, Pei-chun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旨在探究優秀運動選手在經歷重大術後復健心理歷程,以及影響重回運動場之轉換的重要因素。研究採深度訪談法,以5位女子團體球類項目為受訪對象,其收案條件為代表國家參加亞洲級以上之國際競賽,並且在受到重大運動傷害後經復建於2年內重回運動場者。訪談所得結果,輔以文獻回顧,經敘說分析法概念進行整理與分析,從中了解優秀選手受傷的情境與因素、術後復健心理歷程和影響重回運動場的重要因素。研究結果顯示:一、國內優秀運動選手大部分皆在比賽情境中受傷,而疲勞、過度訓練、氣候是為引起運動傷害的主因;二、運動選手在受傷後的心理情緒反應皆符合階段模式與認知模式之反應,即歷經從負面沮喪等情緒到正面積極的轉換,並藉由自我對話設定目標重新找回自身價值;三、從優秀運動選手之術後復健心理歷程可發現家人、朋友、隊友、教練及運動傷害防護員支持,再加上選手自我對話,能增強運動員心理建設,給予選手正面能量,減少負面想法再度回到競技場上,運動員保持對於專項運動的熱情,選手設定目標再加上社會支持的幫助,為選手再度參賽的關鍵。建議後續研究可增加各種項目優秀運動員重大術後復健之歷程探究,包含個人項目及團體項目,一方面可針對優秀運動員在訓練及競賽過程當中,將容易導致傷害的各種因素做深入分析,另一方面亦可比較單項運動及團體運動在復健的過程當中有無差異,更可針對性別再做另一層面的比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奇幻攝影:傑夫霍爾的藝術猶疑
    (2013) 謝佩君; Pei-Chun Hsieh
    加拿大攝影師Jeff Wall (1946-)以具敘事性,遊走於寫實與奇幻之間的大型燈箱攝影作品聞名於當代。修習藝術史出生的攝影家,早期的作品多挪用十九世紀浪漫主義Delacroix或是印象派畫家馬內畫作,攝影的特徵與敘事畫的傳統交融於The Destroyed Room, Picture for Woman等作品中。採用cinematography以及數位技術的幫助,Jeff Wall之後的作品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具奇幻性質,照片呈現的故事內容古怪並脫離現實感;另一範疇則被藝術家稱為「近紀實攝影」(near documentary),畫面上看似街頭快照(snapshot)的場景,其實為編排後的結果。然而,不論具奇幻感或近紀實的攝影作品,皆未能全然定調於寫實抑超現實,藝術家的攝影畫面徘徊於紀實與劇畫攝影間。 Jeff Wall同時被視為出現於80年代的大型畫型攝影(tableau photography)潮流中的一份子,而畫型攝影主要的特徵是將所有敘事元素集合在單一畫面上。攝影敘事(storytelling)的特徵,加上藝術家改編文學作品成攝影作品的偏好,讓攝影與文學兩種不同的藝術領域,在Jeff Wall的作品裡共享相似性。因此,本篇論文嘗試以Todorv對於奇幻性(the fantastic)的定義以及結構上的分析,描述Jeff Wall作品裡游移於寫實與超現實、紀實攝影與虛構間的曖昧性。在第一章Jeff Wall: a Fantastic Approach to Photography裡,從Todorov對the fantastic在文學作品中的定義:「書中人物與讀者猶疑於所經歷為現實或超現實與否」,並強調the fantastic的精髓在於「猶疑」。Jeff Wall的作品和Todorov所描述閱讀奇幻小說的經驗相當類似,此外,文學作品裡塑造奇幻的方式也和Jeff Wall引起曖昧性的進路不謀而合。 第二章The Spectre of Everyday探討Jeff Wall作品的鬼魅。儘管鬼魅在攝影寫實的特質下多被視為無稽之談,然而在攝影起始之時,由於對新機械的知識缺乏,大眾多相信攝影機械如魔術般可以捕捉鬼魅,讓靈異照片(spiritphotography)在當時廣為流傳,使攝影在寫真、科學之外,開啟了虛構操弄、超自然的縫隙。而上述的鬼魅風潮,在劇畫攝影盛行的80年代再度復興。Jeff Wall不斷地在他的作品中展現攝影奇幻的一面,從分身到吸血鬼、活屍等不同介於生與死、生命(animated)與無生命(inanimated)之間的鬼魅主題,以現代的形象延展攝影藝術的奇幻性與新可能。 第三章Double Face of Photography進一步延伸Jeff Wall攝影作品裡的曖昧性至其中索引(the indexicality)與虛構的關係。除了重新檢視Rosalind Krauss的Notes one Index一文,並試著透過Andre Bazin, Roland Barthes與Laura Mulvey等人對於索引的詮釋,來釐清索引在當代攝影藝術的發展下是否仍為攝影唯一的本質,或者索引正歷經曖昧的變形(metamorphosis) 過程:索引從過去現實生活下的印記,轉變為攝影中虛構敘事的情節元素、誘發詭奇(uncanny)的反應,或成為指向未來、未知事件的索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我國職業訓練中程實施計畫規劃建議書
    (2008-01-01) 王國明; 陳弘元; 李隆盛; 賴志樫; 李懿芳; 黃進和; 姜禮國; 謝佩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我國職業訓練中程施政計畫規劃建議書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2008-01-01) 王國明; 陳弘元; 李隆盛; 賴志樫; 李懿芳; 黄進和; 姜禮國; 謝佩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重返避風港?!受虐兒少歷經機構安置後返家之家庭生活經驗探討
    (2013) 謝佩君; Hsieh Pei Chun
    家庭總被視為最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是每一個人的根,因而協助接受家外 安置的孩子盡早返家為基本信念。但對於曾接受機構安置的返家個案,其家庭生 活卻鮮少有人知道。是故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深入訪談的方式,瞭解歷經機構安置 的受虐兒少,離院返家後的家庭生活經驗,探討他們返家前與家庭重聚經驗、返 家後家庭系統的運作與面對的家庭壓力和因應,及其對於未來家庭之想像。研究 共訪談六位歷經機構安置,返家生活至少半年以上的受虐兒少,研究結果發現: 1. 離院個案的返家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生活經驗、家庭系統運作和家庭壓力與因應下,可發展成三種不同的家庭生活樣貌:「持續在家型」、「逃避 回家型」以及「離開家庭型」。 2. 返家個案或多或少都會面對不同程度的家庭壓力,進之影響他們繼續留 在家庭的意願。且多數孩子在面對家庭壓力時,會採取「消極且逃避的 方式」因應,而較少嘗試改變或修復與家庭成員的關係。索性家庭系統 與家庭成員關係是不斷變動的過程,儘管當下出現裂痕,不代表未來沒 有修復或重新接觸的可能。 3. 返家個案對於施虐者的看法和對於家庭意義的詮釋,以及再一次的返家 選擇,都會受到返家後不同的家庭生活樣貌及現實環境所影響。但整體 而言,這群歷經機構安置的受虐兒少,由於自己童年未能擁有一個完整 的家庭,而更加渴望未來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分別針對機構式安置服務、追蹤輔導服務及政府政策 提出建議。在整體建議上,除強調應以家庭韌力觀點關注返家個案的家庭生活經 驗,更應落實受虐兒少與原生家庭之聯繫並規劃離院個案相關活動、營造一個適 合兒少成長的家庭氛圍、降低團體式規範並朝向團體家庭模式發展、增加受虐兒 少對於建立家庭的責任感;落實家庭重聚服務、持續且穩定的正式支持系統投入; 及個別性的返家準備服務與追蹤輔導機制、依據不同的返家歷程思考個別化的返 家模式等,進而提升離院個案返家後的家庭適應,並給予即時性的協助。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