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謝佳叡"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學數學實習教師之學生參與概念心像探究(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4-10-??) 謝佳叡; Chia-Jui Hsieh本研究試圖從數學教學概念心像的角度,探討中學數學實習教師在面對數學教學問題時,所展現出的教學決策與其背後認知結構。在各個不同的教學面向中,本文從學生參與面向出發,檢視中學數學實習教師在面對教學問題時所喚起之數學教學概念心像,以及其與教學決策之間的關聯。研究資料收集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方式,研究樣本則採方便取樣對2009年1月之臺師大數學實習教師進行普測,共計回收有效問卷62份。資料分析方式主要採取內容分析、歸納分析等方法。研究的主要發現包含:一、臺灣中學數學實習教師在學生參與面向概念心像的自發展現中,主要呈現讓學生專注課堂、讓學生自主學習,以及教學生活化等三種類型。二、對於學生參與的程度與方式,實習教師首重於學生的情感參與,在作法上則多偏向將課程與生活做連結。三、在含教學情境問題方面,半數以上的實習教師在新概念引入教學上展現出學生參與的心像,其中又以情感參與為主;而在學生不專心上課的處理上,大多數的實習教師則與行為參與產生聯繫,其次才是情感參與,此現象也反映出不同的教學情境將喚起實習教師不同的學生參與心像。研究也發現多數展現學生參與心像的實習教師也經常伴隨著其他面向的概念心像,尤其在學生情意面向心像與教學方法面向。Item 中學數學實習教師之學生參與概念心像探究(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4-10-??) 謝佳叡; Chia-Jui Hsieh本研究試圖從數學教學概念心像的角度,探討中學數學實習教師在面對數學教學問題時,所展現出的教學決策與其背後認知結構。在各個不同的教學面向中,本文從學生參與面向出發,檢視中學數學實習教師在面對教學問題時所喚起之數學教學概念心像,以及其與教學決策之間的關聯。研究資料收集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方式,研究樣本則採方便取樣對2009年1月之臺師大數學實習教師進行普測,共計回收有效問卷62份。資料分析方式主要採取內容分析、歸納分析等方法。研究的主要發現包含:一、臺灣中學數學實習教師在學生參與面向概念心像的自發展現中,主要呈現讓學生專注課堂、讓學生自主學習,以及教學生活化等三種類型。二、對於學生參與的程度與方式,實習教師首重於學生的情感參與,在作法上則多偏向將課程與生活做連結。三、在含教學情境問題方面,半數以上的實習教師在新概念引入教學上展現出學生參與的心像,其中又以情感參與為主;而在學生不專心上課的處理上,大多數的實習教師則與行為參與產生聯繫,其次才是情感參與,此現象也反映出不同的教學情境將喚起實習教師不同的學生參與心像。研究也發現多數展現學生參與心像的實習教師也經常伴隨著其他面向的概念心像,尤其在學生情意面向心像與教學方法面向。Item 中學數學實習教師之數學教學概念心像探究(2011) 謝佳叡本研究以數學教學概念心像(Concept Image for Mathematics Teaching, CIMT)的觀點,探討中學數學實習教師(以下簡稱為「實習教師」)在面對數學教學情境問題時,所展現出的教學決策其背後之依據。更具體地說,本研究試圖透過實習教師對於教學情境問題的反應,推論其數學教學概念心像的內涵與結構,進而探尋實習教師的核心數學教學概念心像,以及這些概念心像之間彼此的聯繫。透過文獻與辯證方式,本研究抽取學生知能、學生情意、學生思考、學生參與、教學方法、教學表徵選擇、教學期望和數學傳遞等八個教學概念作為數學教學概念心像探究的面向。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收集研究資料,在樣本方面則採取方便取樣方式對台師大九十七學年度參加數學科教育實習的74位實習教師進行普測,得到有效分析樣本數為63位,並透過「內容分析」、「歸納分析」等方法對所得資料進行質性分析。整體來說,研究發現實習教師的教學表現是一種教學概念心像調節的展現,且對於教學情境因素的改變也展現出十分敏感的調節機制。 在蘊含教學情境的數學教學概念心像展現上,本研究發現實習教師無論在教學準備準備、單元教學、教學回饋等情境上,都展現對於學生知能與數學傳遞兩個面向的重視;而學生參與面向則在進入教學後才成為實習教師經常考量的面向。而學生情意面向、教學方法面向與表徵選擇面向則主要在新概念引入教學與學生不專心的處理上容易展現。另一方面,本研究發現實習教師在面對情境問題時並不常展現教學期望面向;學生思考面向則更是不受到實習教師重視,換言之,無論實習教師認為學生思考對數學學習有多重要,一旦面對情境問題時他們很少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與機會。 在不含教學情境的數學教學概念心像展現上,本研究從各個數學教學概念心像面向的內涵以及彼此之間的關聯對實習教師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在數學教學概念心像內涵上,有一半以上的實習教師自發性展現學生情意、教學期望與數學傳遞等面向的心像,其類型也呈現多元的面貌;而研究也發現實習教師的數學教學概念心像經常相互的引動而非獨立存在,彼此之間呈現出一種錯綜複雜的關係。其中,又以學生知能與數學傳遞兩個面向與其他面向的關係最為密切。本研究進一步以全體實習教師為分析單位,透過離析實習教師們的核心概念心像,以及心像之間展現蘊轉現象和在情境脈絡上展現比例所形成的連結關係,描繪實習教師之數學教學概念心像結構圖。Item 中學數學實習教師之數學教學概念心像探究-以學生數學思考面向為例(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2-06-??) 謝佳叡; Chia-Jui Hsieh在觀察教師課堂工作時,不難發現教師們必須在短時間內做出大量的決策以便解決課堂上所發生的各項狀況,不禁令人好奇,教師進行教學決策之依據為何?本研究則試圖從數學教學概念心像( Concept Image for Mathematics Teaching) 的角度切入,探討臺灣中學教學實習教師在面對教學教學情境問題時,所展現出的教學決策其背後之依據;更具體地說,本研究試圖通過實習教師對於教學情境問題的反應,推測其數學教學概念心像的內涵與結構。在各個不同的教學面向中,本文特別從學生數學思考面向著眼,檢視中學教學實習教師在面對教學問題時所喚起之數學教學概念心像,以及其與教學決策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太多數中學教學實習教師肯定學生思考在數學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然而,當他們面對教學問題時,這些實習教師並不常喚起「讓學生思考」的概念心像以作為教學決策的依據,比現象反映在教學情境問題的回應上則表現出他們很少給予學生思考的機會與時間。研究也發現多數展現學生思考心像的實習教師同時也經常伴隨著學生數學認知發展心像的產生。Item 探究九年級生推論形式之邏輯結構的建構與轉化(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7-10-??) 謝佳叡; 唐書志; Chia-Jui Hsieh; Shu-Jyh Tang本研究基於EP-spectrum,將學生的數學證明之演繹推理發展視為是從探索、論證,再到證明的過程。本研究的基本立場是,學生對於幾何的探索與論證活動能提供學生證明所需邏輯結構之預先經驗,因而透過探索與論證活動學生對於證明的學習可用回想與轉化以取代重新建構。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學生在參與幾何探索和論證活動時展現的推論形式,從而分析、比較學生在探索、論證和證明區段所展現之推論形式推測學生的邏輯結構之建構與轉化。為了能考察學生如何理解與學習數學幾何證明過程,本研究設計一系列幾何性質的探索教學活動,並實際進入課堂對35位九年級學生進行教學形式演繹,透過這樣的教學試驗,本研究發現學生在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從探索到證明所呈現出的推論形式其背後反映之邏輯結構彼此的連續性與不連續性,研究結果也顯示,學生透過這樣的探索與論證活動有助於學生演繹推理發展和數學證明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