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謝庭蓁"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運用於高中歷史教學-以「羅馬共和政治」單元為例
    (2018) 謝庭蓁; Hsieh, Ting-Chen
    多年來台灣教育改革不斷尋找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這也是目前教育改革的潮流。歷史為一門幾千年來數不盡「人、事、時」的「記憶」學科,這是大部份家長、學生或其他不了解的人士對歷史傳統刻板的印象。學生學習歷史仍以「背誦、死記」學習方式居多,因而學生無法真正了解學習歷史的意義與目的,學習歷史態度與興趣更是呈現低迷狀態,許多歷史教師在教學現場感到萬分無奈。近幾年台灣高中歷史課綱核心能力中,尤其強調培養學生思考分析的能力,然而即將在108學年度又要面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的精神,歷史老師們不斷面臨教學挑戰,也不得不思考歷史到底要培養學生什麼能力?如何培養?教師如何教?歷史教學方法要如何調整與改變?此為本研究思考的問題與動機。 傳統講述法雖仍有其不可取代的角色,然而現在「E世代」的學生,絕對能在任何各種網路上找到各種動態而非常有趣的歷史教學平台,各大書局也充斥著許多以漫畫形式敘述歷史的書藉,這些都遠比教科書中的內容有趣而生動。歷史教師在網路發達的時代,如何找到在教學上不被取代的地位與角色,筆者認為這不是只有傳統講述教學法就能改變或扭轉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學生也無法理解到底為何要學歷史。因此,為培養學生思考分析能力、自主學習、提升學習動機與興趣,以及改變學生對歷史傳統刻板形象為前提下,筆者嘗試以多元教學法進行「羅馬共和政治」為單元的教學活動。本研究教學對象為高二學生,以討論法、講述法、合作學習法、閱讀資料等教學方法,配合「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活動。本研究提出的問題有二點:第一,如何透過歷史理解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如何透過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與興趣、有效學習、理性精神、溝通互動與團隊合作等能力?研究的目的有二點:第一,學生能透過歷史理解,具備探索、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學生能透過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方式,提高學習歷史的動力與興趣、有效學習、理性精神、溝通互動與團隊合作等能力,了解過去歷史的重要性,能關心國際議題與日常生活事件,培養學生具備國際公民精神、國際觀與國際競爭能力。本研究在教學活動後進行質量分析,學生的表現反映了此次教學實驗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