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賴瑛瑛"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博物館參觀動線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展示空間為例(2007) 黃建彰; Huang Chien-Chang本研究以觀眾行為、博物館展示空間、以及影響參觀動線之展示設計因素三者,進行研究參觀動線的影響關係;首先以文獻回顧了解影響參觀動線相關因素,並以個案研究進一步的實施問卷調查及實地觀察記錄,以評估個案展示設計因素引導參觀動線之影響程度。 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個案在觀眾參觀中有迷失經驗的觀眾達56.5%;觀眾屬性及特性對參觀動線不具顯著性差異;展示設計元素在迴歸分析中,其影響值高低依序為「展示室與整體配置的關係」、「動線指標的製作與放置位置」、「燈光設計配置」、「文字說明標示位置」;其中「引導視線與展示內容特殊性的配合」,顯示對參觀動線滿意度具負向關係,由此構面問題進行推測,大部份觀眾在參觀時是隨意瀏覽的,此參觀行為也和博物館本身展示空間的安排有關;而「DM(導覽圖)」與「文物藝術品擺放展示方式」對參觀動線滿意度並無顯著性。 本研究主要探討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元素相對於參觀動線設計規劃之適切性,希望能提供博物館展示空間策劃者一參考指標,促使設計者與觀眾都可以看到成功而有效的展示活動。Item 大學藝文中心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中央大學藝文中心為例(2008) 朱靜怡近年來,台灣各大學院校設立藝文中心蔚為風氣,成為台灣當前成長最快速的藝文機構之ㄧ。在這股設置熱潮的帶領下,大學藝文中心不僅能讓學生在鑽研學術之餘,有更多的機會接受藝術文化的薰陶,藉由藝文活動的參與,亦促成大學校園藝文風氣的全面提升。隨著政府「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持續推動,加速了社區意識的抬頭與大學校園的開放,在社會的期待下,促使大學藝文中心的服務的對象,從校內師生逐漸擴大至社區居民,社區參與成為大學藝文中心發展一個重要的動力,也使得大學藝文中心逐步走出了學院的藩籬,跨越校園、社會與文化的界限,積極扮演著地方公立藝文機構外的第二展演平台,進而成為臺灣藝術文化生態的一環。大學藝文中心透過活動的策劃與推廣,除將大學生培養成未來支持、欣賞藝術最主要的人口外,在這一波社會的期待中,它亦扮演對社區直接提供藝文活動的重要角色,越是欠缺藝文空間的社區,越發突顯大學藝文中心的重要性。 本研究在探討大學藝文中心與社區互動關係的相關議題時,首先分別以社區的概念與資源、大學與社區互動的目的與模式、大學與社區互動的困境與因應、大學藝文中心的社區功能、大學藝文中心與地方文化館的結合及案例分析等面向切入,對大學藝文中心的社區功能進行探討;之後再針對影響雙方互動之因素,及社區對於大學藝文中心之需求進行瞭解與分析,最後再提出建立雙方良好互動以及資源分享之最佳策略與改善建議。經研究發現,欲建構大學藝文中心與社區互惠互利的共存關係,其具體的做法和努力的目標有:一、大學藝文中心與社區應建立平等暢通的溝通管道,並持續的進行溝通;二、大學藝文中心與社區應發展共存共榮的資源分享關係;三、大學藝文中心應對社區所提供的多方位服務,帶動社區進步;四、大學藝文中心應自許成為地方精緻文化的催生者,並以打造社區藝文中心為努力的目標。 長期以來,台灣各大學藝文中在與社區互動關係的經營上並不積極,即使從1988年起至今近廿個年頭,大學藝文中心在社區文化功能的發展上,仍遠遠悖離社會的需求。所幸在社區總體營造觀念日益普及與社區居民的殷切期盼下,促使大學藝文中心開始重視社區參與,並有計畫的與社區進行資源分享。本論文期盼透過對台灣大學藝文中心與社區互動關係之探討,為其他大學藝文中心未來發展社區文化功能提供參考與建議。Item 展覽反思與論述實踐─台北市立美術館歷任展覽方針與策略之研究(1983-2007)(2008) 賴瑛瑛; LAI Ying-Ying198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開館被視為台灣美術發展的重要時代標竿。本研究探討1983年至2007年間,北美館五任館長的展覽方針及策略轉型。研究理論根基於Michel Foucault的權力與知識互為表裡的觀點,以及Pierre Bourdieu重視場域內行動者操作實踐成果的社會學主張,將北美館視為一權力運作知識生產的藝術場域。研究方法採用社會學研究、文獻分析以及量化分析。研究發現北美館以現代及當代美術為定位,社會變遷、經濟轉型、市府政黨輪替關鍵美術展覽實踐與論述生產。 一、蘇瑞屛代理館長(1983.12-1986.8)的展覽方針為國家文化建設的落實,以量取勝的展覽策略開放北美館為服務藝術家的展覽場域。 二、黃光男館長(1986.9-1995.8)以現代化、國際化與本土化為展覽方針,透過競賽及專題展覽策動美術現代化、推展台灣本土美術,建立與國際的合作網絡。 三、張振宇館長(1995.9-1996.9)以彰顯台灣藝術主體為展覽方針,策略上結合館外策展人開放展覽場域為公共論壇的處所。 四、林曼麗館長(1996.10-2000.7)一則回應台灣主體意識的高漲,再則積極展現台灣藝術的國際視野,開展台北國際雙年展及開放多元的展覽論述。 五、黃才郎館長(2000.8-2007.3)的展覽方針兼顧國際與本土,國際雙年展以文化外交落實城市行銷,全民關照的教育展覽回歸場域主權於全民大眾。 展覽反思,意圖以一超越主流論述的範疇及視野進行展覽回顧及省思。論述實踐,旨在探討在社會脈絡權力結構下,展覽反覆操作所導引的論述生產。多年來,展覽實踐及論述辯證激盪北美館角色功能的釐清,確認展覽的意義及其對於台灣美術知識建構的影響。Item 愉悅的美感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曁硏究所, 2006-05-??) 賴瑛瑛Item 臺灣公立美術館館長應具專業職能探討(2017) 林波吟; Lin, Po-Yin公立美術館向來被視為我國的藝術殿堂,然而館長失職的情況卻屢見不鮮。另一方面,企業視「職能」為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鑒於「新公共管理」之盛行,各國政府莫不效法企業經營以增進服務效能。我國人事局自2004年起始為公部門中高階主管建立核心職能,當中包含管理與專業職能兩個面向;我國公立美術館館長作為美術館之典藏、展示、教育與保存之引航者角色,其專業職能與美術館營運發展息息相關,至今卻未見有關指標。過去文獻對於我國公立美術館館長之討論,多半關注在行政與政治的面向;仍未有研究,據時代趨勢之館長職務定位轉變,探討我國公立美術館館長應具專業職能內涵。 本研究設計分為兩個部份,前半為建立「美術館館長應具專業職能」之假設,透過美術館管理有關文獻分析,比較美、法、臺三國美術館館長的資格條件,援引「職能冰山理論」歸納美術館館長所須具備的專業職能構面與要項。後半研究則蒐集館長與關心美術館人士對於「臺灣公立美術館館長應具專業職能」的看法,並為求研究結果之客觀性,將此兩方資料相互檢證,探索臺灣現況環境下,臺灣公立美術館館長所應具之專業職能。 研究之前半的結果與發現為:一、臺灣公立美術館館長之專業職能與美、法兩國相較仍有所不足;二、據現今美術館發展趨勢,提出館長專業職能之同心圓模型;三、以「冰山」模型架構提出館長專業職能的有關內涵與面向。而根據上述兩階段性之研究實施與檢證,本研究結論與建議如下:一、「臺灣公立美術館館長專業職能」之範疇,應涵蓋的本研究所提出的四大構面,且缺一不可。二、臺灣公立美術館館長所應具之專業職能範疇的輕重關係應如「臺灣公立美術館館長專業職能同心圓圖」所示,將館長俱備美術/藝術史、學之專業訂定為必要條件,美術館行政經驗與能力訂定為重要條件。此外,為符應當前博物館與公部門的經營管理趨勢,有關主管機關可斟酌將企業管理有關之重要職能納入館長專業職能之要求中;在外延職能方面,雖不一定必備,但若具備這些條件的館長,有機會引領我國公立美術館走向更好的前景與發展。為使我國美術館事業能有更穩健的發展,期望我國政府有關單位(文化/教育部門)能盡快為臺灣公立美術館館長與館員之聘任、升遷以及美術館人才培育,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