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賴貴三"
Now showing 1 - 20 of 23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08至110學年度學測國文科試題分析與解題策略之有效教學研究(2022) 曾冠喆; Tseng, Kuan-Che108新課綱實施的前一年(107年)起,大考中心便已開始調整學測國綜考科的配分與題型,測驗試題除了依循107與111年所公布的〈考試說明〉之測驗目標與題型分配進行研發之外,108入學的師生也要因應課綱調整後,在課本教材、教學時數、課程內涵與教學型態,進行多面向的調整與適應。因此,本研究將透過「近三年(108-110)的學測試題分析」以及「111學測的測驗目標分析」進一步釐清「學測試題的發展趨勢」與「解題策略的教學方向」,期望能透過試題分析資訊,作為教學現場教師課後評量的命題參考,並藉此探究學測國綜試題的命題趨勢,以反思新課綱的國文教學的新方向,最後也期望能延續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學測國綜試題提出更有效的發展建議。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目的、步驟與研究限制,並定位本研究之範圍與研究方向。第二章為文獻回顧與名詞解釋,本章除整理測驗相關理論、閱讀相關理論之外,更統整分析前人有關「試題分析」與「評量研究」之研究成果,藉以作為研究之基石。第三章則針對108-110年之國綜考科中的知識題型與高鑑別度試題進行逐題的試題分析,其目的除了延續和補充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外,本章最後亦嘗試依據測驗目標的分類對教學現場提出教學建議。第四章與第五章則為解題策略的有效教學,前者針對知識題型進行統整與分析,後者則針對閱讀題型進行說解。第六章則為結論與建議,除了回應本論文的三項研究動機之外,也針對後續研究提出具體的建議與方向。Item 中孚大有集:(臺北市:里仁書局。, 2011-03-21) 賴貴三Item 乾嘉學者《易經》研究的貢獻與檢討(2001-11-01) 賴貴三Item 乾嘉學者研究易學的貢獻與檢討隅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7-07-01) 賴貴三Item 「乾嘉衍派,章黃嫡傳」 ──石禪先生潘重規教授《論語今注》特色析論(國文系, 2017-09-??) 賴貴三; Lai, Kuei-san石禪先生潘重規(1908-2003)教授為國府遷臺(1949)後,臺灣國學界公認的第一代大師,早年師從章炳麟(太炎,1869-1936)、黃侃(季剛,1886-1935),深習文字、聲韻、訓詁小學,旁及經子詩詞、《紅樓夢》考證,尤於敦煌學蜚聲國際。其學真積力久,涵養湛厚;其人「卑以自牧」,可謂「謙謙君子」。自民國四十年(1951)底,授課之餘,應臺灣師大人文學社「國學講座」之請,於禮堂親講四書經義,傳播倫理道德,闡揚傳統文化,匯成《論語今注》,為其講授四書的精心力作。全書以精簡流暢的白話文,逐篇逐句進行註釋,闡發《論語》要義,深入淺出、鞭辟入裡,具有「辨章考鏡,引證詳確」、「注解清晰,簡明扼要」與「紮基深厚,推求根本」的特色,實為初習《論語》學子最佳入門體道用書。Item 乾嘉通儒揚州焦循里堂的禮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2009-12-01) 賴貴三Item 五經皆學,三禮成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11-01) 賴貴三Item 《人間詞話》應用於高中國文詩歌教學之研究(2021) 林怡君; LIN,Yi-Jun王國維(字靜安,號觀堂,1877-1927)《人間詞話》是其研讀唐五代以來詞作成果的匯集,也是其創作實踐經驗的昇華,除了明確提及的詞論外,其亦以犀利的眼光、獨特的觀點抓出中國古典詩歌在轉變、過渡時期中的關鍵人物,並闡述關鍵人物對新局的貢獻及作用。因此,本論文以《人間詞話》應用於高中詩歌教學作為研究目標,將高中國文課本三民、南一、翰林與龍騰(康熹併入龍騰)四大版本所選的詩歌範文納為主要的研究範疇,依循詩歌發展、演變的脈絡,選擇其中關鍵人物的詩歌作品進行逐步地分析。首先,探究《人間詞話》的作者與其詞論之內涵,並針對適用於本論文之研究分析及能落實於教學中的重要學術觀點進行釋義,如:「境界」、「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等,目的乃是用以釐清符合王國維所推崇有「境界」的詩歌作品必須具備什麼樣的特質,進而建立出對各家書商所選範文進行批評的標準。再者,試著將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詮釋審美——詩無達詁、越界審美與詩歌教學的鑑賞方法——傳統的「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與西方「文本分析」、「接受美學」二種以文本、讀者為中心的研究方式化入本論文的研究書寫之中,並適切地引入古今各類的文學體裁,提供評鑑古典詩歌更多樣化的角度,逐步地架構出對高中詩歌範文豐富的詮釋內容,引領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甚至進一步提供學生創作的素材,扣合範文教學,以達成活化教師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與自主學習之終極目標。在此研究論文中,筆者盡可能地擷選出各個時代中不同的詩歌體裁與當時的代表人物,以不同的視角去推動詩歌的多元教學,同時提供執教以來曾經嘗試過的教學模式與創作練習,雖有不甚成熟且須修改、調整的部分,但仍期許能觸動教師們在教學現場中產生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新的實踐。最後,統整《人間詞話》落實於教學現場中的成效,提供學生實作後的成果,並以此作為重新檢視本論文研究不足的參考。本論文期望藉由綰合《人間詞話》與高中國文詩歌教學,讓教師的教學內容或模式開創出更多的可能,也讓學生在詩歌鑑賞與寫作的興趣能就此萌芽。Item 佐藤一齋易學初探──以《言志四錄》與〈九卦廣義〉為核心(2010-05-28) 賴貴三Item 侯官嚴復學行年表暨評點老子新詮蠡探(臺北:萬卷樓圖書。, 2006-04-01) 賴貴三Item 俞樾曲園先生《易》學析論(2009-11-08) 賴貴三Item 元明清《周易》「洗心」思想研究(2021) 嚴傳凱; Yen, Chuan-Kai本論文透過「訓詁哲學」為論述脈絡與詮釋進路,分析《周易》蘊涵的「洗心」思想。首先,在第一章總論「佚心」、「先心」、「洗心」三者,分別從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傳》、魏晉《周易王韓注》,以及唐代陸德明(550-630)《經典釋文》,條陳考述其最早的出處。並明確指出箇中主旨,「佚心」涵融道家哲思的去除心靈塵埃,「先心」為《易》理能先導心智,而「洗心」核心是洗濯本體心靈。再者,就元、明、清三朝《易》學家的生平為引言,切入其觀點註解。可知以「工夫」和「本體」二論兼詮「洗心」的修養作用佔多數,亦有憑老、莊思想的「無思無為」、「沖默無朕」剖析要義,且並陳儒學「心繫天下」之「有為」角度。此外,從群經與子、史呼應「洗心」,以增字、譬喻、圖解等方式理解「洗心」,甚至視「洗心」為《周易》主幹,更有以「洗心」為本,品味詩文、回歸生活,雖存差異,但皆在在體現出「洗心」思想,具有圓神廣博的靈通性。Item 兩漢易學「氣化宇宙論」思想探析(2005-08-01) 賴貴三Item 公堂寶案薪傳遠,流裔遺珍辨鏡新──從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所藏印尼華人「吧國公堂」匾聯碑記與檔案探論移民史實(2007-10-07) 賴貴三Item 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清儒焦循《里堂札記》選釋(1)(孔孟月刊社, 2007-02-01) 賴貴三Item 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清儒焦循《里堂札記》選釋(2)(孔孟月刊社, 2007-04-01) 賴貴三Item 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清儒焦循《里堂札記》選釋(3)(孔孟月刊社, 2007-06-01) 賴貴三Item 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清儒焦循《里堂札記》選釋(4)(孔孟月刊社, 2007-08-01) 賴貴三Item 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清儒焦循《里堂札記》選釋(5)(孔孟月刊社, 2007-12-01) 賴貴三Item 北京大學所藏清儒焦循《孟子補疏》手稿鈔釋(1)(孔孟月刊社, 2005-02-01) 賴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