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賴香如"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9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Evalu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obacco hazard control act in Taiwan
    (2001-07-01) 黃松元; 陳政友; 賴香如; 馬靄屏等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Study on the healthy lifestyle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among the students in Taiwan
    (2001-07-01) 黃松元; 陳政友; 賴香如; 胡益進; 張富琴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主要照顧者對幼童接受發展評估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2) 徐憶秋; Yi-Chiu, Hsu
    本研究旨在調查主要照顧者對接受發展評估之行為意圖現況,並探討其與社會人口學變項、發展遲緩認知與態度間的關係。以新北市深坑、石碇、坪林等三區0-3歲幼童之主要照顧者為對象,採方便取樣法選取樣本,再以結構式問卷為工具,共得有效樣本數247人,所得資料進行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複回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之幼童發展遲緩認知在中上程度;且對幼童發展遲緩有正向態度;對幼童接受發展評估之行為意圖介於「同意」和「非常同意」之間。 二、 研究對象的幼童發展遲緩認知會因幼童年齡、照顧者年齡、教育程度、國籍、與幼童關係、家庭經濟及家庭結構而有差異。 三、 研究對象的幼童發展遲緩態度會因主要照顧者教育程度、國籍及家庭經濟而有差異。 四、 研究對象讓幼童接受發展評估行為意圖會因主要照顧者教育程度及家庭結構而有差異。 五、 研究對象的幼童發展遲緩認知、態度與讓幼童接受發展評估行為意圖兩兩間呈正相關。 六、 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對幼童發展遲緩的認知與態度,可預測讓幼童接受發展評估之行為意圖,解釋變異量為35%,其中家庭結構、對幼童發展遲緩態度為重要預測因素。 本研究建議透過提升主要照顧者幼童發展遲緩的認知與建立正向態度,以強化讓幼童接受發展評估的行為意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健康促進學校-資源發展中心 95 年度成果報告
    (2006-01-01) 陳政友; 黃松元; 賴香如; 李景美; 胡益進; 姜逸群; 馬藹屏; 彭秀英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健康促進學校工作指引編撰計畫
    (2003-01-01) 黃松元; 陳政友; 賴香如; 胡益進; 姜逸群; 彭秀英; 洪華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健康促進學校輔導計畫 92 年度成果報告
    (2003-01-01) 黃松元; 陳政友; 賴香如; 胡益進; 姜逸群; 彭秀英; 洪華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內外控人格特質、主觀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2003) 陳筱瑄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研究國中生的內外控人格特質、主觀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自覺身心進康狀況間的關係。本研究以民國九十一學年度就讀台中縣某國中一至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並利用自填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311人。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1. 研究對象的主觀壓力屬於中等,各類別的壓力感受依序為:學校事件、自我相關事件、家庭事件及交友事件。 2. 研究對象採用積極的因應行為多於消極的因應行為。 3. 研究對象的自覺身心健康狀況屬於中等。 4. 研究對象的父親教育程度屬中等教育、父親職業為技術性工人及偏向外控人格特質者,整體主觀壓力較大。 5. 女生較男生採取較多的因應行為;內控人格者較傾向採取積極的因應行為;女性、三年級及外控人格者較常採用消極的因應行為。 6. 主觀生活壓力和積極解決的因應行為沒有顯著相關;但和消極解決的因應行為及自覺身心健康狀況呈正相關。積極解決及消極解決的因應行為都和自覺身心健康狀況呈正相關。 7. 研究架構對自覺身心健康的預測力為47%。性別、內外控人格特質、學校事件、交友事件、自我相關事件及消極解決因應行為最具解釋力,此四個變項的解釋力有46.5%。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地區國中小女學生月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4) 歐陽美蓉; Ou Yang, mei-Jung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國中小女學生月經態度之現況,並進一步探討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及訊息因素與月經態度之關係。以九十二學年度就讀於台北縣市之國小五、六年級及國中一、二年級的女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以團體自填式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902人。所得資料以t –test 、One-way ANOVA、Pearson積差相關和複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月經態度為中立偏負向;台北市女學生之月經態度比台北縣正向。 二、 研究對象的初經時間以國小六年級和五年級為多,在已來經者中,一半以上自覺初經來時心理沒有準備好,初經心理準備度較充足者,對月經有較正向的態度;對初經的感覺以沒有感覺和害怕最多。 三、 研究對象的月經生理不適經驗以肚子痛最多,其次為容易疲倦、皮膚問題、腸胃不舒服等。 四、 研究對象之月經訊息獲得來源以來自母親佔第一位,其次為老師或健康教育課程、宣導手冊、同學朋友等。訊息內容以生理知識、處理月經、經期調理、經痛處理及健康成長為多。 五、 月經生理不適經驗與月經態度有顯著負相關;相反地,月經知識與月經態度呈正相關。 六、 母親教育程度愈高、母女溝通態度愈開放時,研究對象的月經態度愈正向。 七、 有從電視廣告得到訊息者較未從該管道得到訊息者之月經態度較負向。獲得「月經不潔」與「民俗禁忌」訊息內容者較沒有者之月經態度負向。另月經訊息內容與月經態度有顯著相關,即獲得正面訊息愈多時,月經態度也愈正向 八、 研究對象之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及訊息因素可解釋研究對象的月經態度總變異量為15.8%,其中顯著的預測變項有月經生理經驗、月經知識、母親教育程度、母女溝通態度、衛生棉廠商與電視廣告訊息來源及月經不潔的訊息內容等 根據研究結果對學校、家庭、社會方面之月經教育提出建議,提供與宣導正向健康的月經訊息,以幫助青少女適應青春期的生理變化,用健康的態度面對月經,迎接成長的喜悅。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兩所國中學生同儕情感關係、學業成就與自尊關係之縱貫性研究
    (2008) 葉懿萱; Yi-Hsuan Yeh
    本研究為一項有關國中生同儕情感關係、學業成就與自尊關係之縱貫性研究,主要探討國中生三年期間自尊之變化情形,以及七年級與八年級之同儕情感關係、學業成就對九年級自尊之影響情形。於九十四學年度開始追蹤就讀自台北市兩所國中隨機抽出之211名七年級學生,經過三年追蹤得有效之樣本180人(追蹤率85%) 。所得資料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多元迴歸分析、t檢定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學業自尊、社會自尊與自尊五大組成要素三年間均呈現中間偏正向的情形。 二、研究對象之學業自尊、安全感、歸屬感及使命感在三年間均呈現穩定的狀態,但整體自尊、社會自尊、自我感及能力感在三年間有明顯改變。 三、性別、七年級同儕情感關係與學業成就會影響九年級的自尊;但控制先前自尊後,僅七年級同儕情感關係仍為九年級社會自尊與歸屬感的重要預測變項。 四、控制八年級學業自尊後,八年級學業成就仍對九年級學業自尊有正向預測力;控制八年級社會自尊後,八年級學業成就對九年級社會自尊有正向影響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兩所國中學生身體意象、重要他人情感關係與自尊之縱貫性研究
    (2008) 周維倫; Wei-Lun Chou
    摘 要 本研究採縱貫設計探討國中生身體意象、重要他人情感關係及自尊的變化趨勢,以及身體意象及重要他人情感關係對自尊的影響。以台北市某兩所公立國中九十四學年度七年級學生為母群體,隨機選取9班286名學生為對象進行三年追蹤調查。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及廣義估計方程式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三年5個時間點之整體自尊、自尊組成要素及生活自尊平均皆呈現中間偏正。 二、研究對象整體自尊在七至八年級間顯著上升,但八至九年級時則顯著下滑。家自尊在八至九年級間明顯上升。 三、研究對象三年各時間點之身體意象平均呈現中間偏正的情形。其中外表評價和身體滿意度在七至八年級間明顯上升,而外表適應及健康適應則在七年級間呈現先升後降的情形。 四、研究對象三年各時間點之重要他人情感關係皆呈現中間偏正情形,且三年間變化不大,呈現穩定狀態。 五、研究對象之性別會影響歸屬感、能力感、使命感、社會自尊及家庭自尊,且呈現女生高於男生趨勢。 六、除外表適應對身體自尊有負向影響力外,研究對象之身體意象對整體自尊、自尊組成要素及生活自尊均有正向影響力。 七、研究對象之重要他人情感關係對對整體自尊、自尊組成要素及生活自尊均有正向影響力。 關鍵字:自尊、身體意象、重要他人情感關係、縱貫性研究、國中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國中八年級學生知覺學校氣氛、學業成就與危害健康行為研究
    (2007) 劉芝伶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知覺學校氣氛、學業成就、危害健康行為的現況,以及學校氣氛對學業成就與危害健康行為之預測力。採橫斷式調查研究,以隨機方式自七所國中選出十四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出438份問卷,回收後剔除無效填答得有效問卷406份,有效回收率93%;除了自陳式問卷之外,同時蒐集學業成就、在校違規記錄等學校資料。以SPSS12.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多元廻歸分析,得到下列重要結果: 一、 台北市國中學生知覺的學校氣氛偏正向。 二、 台北市國中學生於本學期第二次段考之國、英、數三科成績的T分布近似於常態分布。 三、 台北市國中學生危害健康行為現況屬輕微程度。 四、 知覺學校氣氛愈佳,則學業成就愈佳、危害健康行為愈少。 五、 控制背景因素前後,學校氣氛中「學生參與決定」、「支持多元文化」及「紀律嚴苛」等層面是學業成就的重要預測變項。 六、 控制背景因素前後,學校氣氛中「學業傾向」、「紀律嚴苛」及「安全問題」等層面是整體危害健康行為的重要預測變項。 根據研究發現,建議改善學校設備、增加創新教學與教師支持,營造有利於學業成就與降低危害健康行為的學校氣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國中八年級學生知覺學校氣氛與危害健康行為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9-06-??) 劉芝伶; 賴香如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知覺學校氣氛與危害健康行為的現況,以及學校氣氛對危害健康行 為的預測能力。採橫斷式調查研究,隨機自台北市七所國中選出十四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出456份正式問卷,得有效問卷406份,有效回收率 89%;除了自陳式問卷外,並蒐集在校違規記錄。以SPSS12.0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Pearson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得到下列重要結論: 1.台北市國中學生知覺的學校氣氛偏正向。 2.台北市國中學生危害健康行為現況屬輕微程度。 3.知覺學校氣氛愈佳,危害健康行為愈少。 4.控制背景因素前後,學校氣氛中「學業傾向」、「紀律嚴苛」及「安全問題」等三項是整體危害健康行為的重要預測變項。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國中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個人因素、認知因素之相關研究
    (2009) 黃百如; Pai-Ju Huang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台北市國中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並探討個人因素、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促進行為利益、健康促進行為障礙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採集群抽樣選出8所學校842名教師為樣本。以結構式自填問卷進行調查,得有效樣本439份,有效回收率為52.1%。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等方式進行分析。重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標準化得分為56.1,六層面得分高低依序為人際關係、靈性成長、營養、壓力處理、健康責任和身體活動。 二、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為中間偏正向,健康促進行為利益標準化得分為88.8,健康促進行為障礙標準化得分為63.3,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標準化得分為72.1。 三、男性、有參與健康促進課程、自覺健康狀況越佳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佳。 四、健康促進行為利益、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健康促進行為障礙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負相關。 五、個人因素和認知因素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57.9%。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行為利益和障礙、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重要預測變項,且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影響最大。 建議教育單位透過辦理健康促進研習或活動、降低行為障礙、增進自我效能,以促國中教師落實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特別是身體活動、健康責任和壓力處理行為。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性研究
    (2005) 趙國欣; Chau Kuo-Hsin
    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的現況,並探討其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為民國九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台北市公立國中七、八年級學生,採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抽出6個行政區中的12所學校,共48個班級進行施測。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有效樣本共計1343名,回收率為99.41%。所得資料以兩組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與社會自尊皆屬中間偏正向;男生之身體自尊高於女生;而女生的社會自尊高於男生。七年級學生的身體自尊得分高於八年級學生。BMI過輕者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和社會自尊均高於正常者及過重者。 二、研究對象的身體意象呈現中間偏正向的情形。男生的外表適應低於女生,其餘因素均顯著高於女生。七年級學生的身體意象總量表得分高於八年級學生。BMI過輕者和正常者的身體意象總量表得分高於BMI過重者。 三、研究對象有規律運動的比率為44.5%,男生顯著高於女生,七年級顯著高於八年級。 四、整體自尊、身體自尊和社會自尊均與身體意象總得分有顯著正相關。亦即身體意象愈正向者,自尊愈高。其中又以身體自尊與身體意象的相關性最強(r=.66)。 五、規律運動者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與社會自尊皆顯著高於無規律運動者。經常與他人一起運動者的身體自尊、社會自尊與整體自尊均高於獨自運動者。 六、有規律運動者的身體意象較無規律運動者高,且經常與他人一起運動者在身體意象總量表上顯著高於沒有運動與獨自運動者。 最後,本論文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性研究
    (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6-06-??) 賴香如; 李碧霞; 吳德敏; 趙國欣; 呂昌明; 卓俊辰; 蔡雅惠; 陳美昭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現況,以及其間的關係。研究母群為九十三學年度就讀台北市公立國中七、八年級學生,採多階段分層隨 機抽樣,抽出六行政區12所學校,48班學生,採結構式問卷為工具收集資料,有效樣本1,343名,回收率為99.41%。所得資料以t檢定、卡方檢定、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與社會自尊皆屬中間偏正向;男生身體自專高於女生;而女生社會自尊高於男生。七年級的身體自尊高於八年級。BMI過輕者 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專和社會自尊均高於正常者及過重者。 二、研究對象的身體意象呈現中間偏正向,男生外表適應低於女生,其餘六因素約顯著高於女生。 三、研究對象中44.5%從事規律運動,且男生高於女生,七年級高於八年級。 四、除了女生之外表適應與整體自尊、身體自尊無關外,男、女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社會自專與身體意象均呈正相關。 五、不論男、女,規律運動者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與社會自尊皆高於無規律運動者。經常與他人一起運動的男生,其身體自尊和社會自尊高於獨自運動者。經常與 他人一起運動的女生之身體自尊高於獨自運動者。 六、有規律運動者的身體意象較無規律運動者高;經常與他人一起運動的男生除了健康評價,其餘身體意象六因素均高於獨自運動者。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型為意圖與教育需求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7-12-??) 許菁芬; 賴香如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行爲意圖及教育需求之 現況,並探討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與行爲意圖、教育需求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爲台北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生,採分層集束選樣抽取八個行政區16班447名爲 樣本,再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爲工具,共得有效樣本442人(98.9%)。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和複迴歸等方式加以統計,主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知識答對率49.0%;態度偏正向;行爲意圖中間偏高;教育需求偏高。(二)六年級、曾學過心肺復甦術、有急救處理經驗的學生, 心肺復甦術的教育需求較高。(三)態度愈正向,行爲意圖愈強;知識愈佳、態度愈正向,則教育需求愈高。(四)個人背景、心肺復甦術知識和態度可解釋行爲意 圖20.4%及教育需求33.8%的變異量,而對心肺復甦術的態度、急救處理經驗是重要預測變項。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心肺復甦術知識、態度、行為意圖與教育需求研究
    (2007) 許菁芬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有關心肺復甦術的知識、態度、行為意圖及教育需求之現況,並探討其相關因素。研究母群體為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64,194人,經分層集束抽取8行政區16班447名,以自編的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442人(99.8%)。 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ㄧ、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知識答對率49%;六年級學生及曾經學習過心肺復甦術對心肺復甦術知識的瞭解較佳。 二、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態度偏正向;六年級學生、曾經學習過心肺復甦術及有急救處理經驗之學生對心肺復甦術的態度較正向。 三、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行為意圖偏高,對家人等親近者的施救意願較高,而不敢做口對口人工呼吸是執行心肺復甦術的主要障礙。 四、研究對象對心肺復甦術課程的教育需求性偏高,其中以心肺復甦術的重要性需求性最高;六年級學生、曾經學習過心肺復甦術及有急救處理經驗之學生對心肺復甦術的教育需求高。 五、研究對象心肺復甦術態度愈正向,執行心肺復甦術的意圖愈積極;心肺復甦術知識愈佳及心肺復甦術態度愈正向,對心肺復甦術教育需求就愈高。 六、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心肺復甦術之知識和態度可解釋心肺復甦術行為 意圖20.4%,以及心肺復甦術教育需求33.8%的變異量。其中心肺復甦術態度及急救處理經驗是重要的預測變項。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分別對心肺復甦術教育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領域任課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認知、態度與執行情形之研究
    (2003) 溫若男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領域任課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認知、態度與執行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採量化研究方式進行。研究對象為九十一學年度台北市公私立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一年級健康與體育領域任課教師為母群體,採取隨機方式抽樣,抽出42所學校,有效樣本160名。 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台北市國民中學一年級健康與體育領域任課教師目前仍有8.1﹪的教師未曾參加九年一貫課程研習。 2. 台北市國民中學均已依規定籌組「課程發展委員會」及「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研究小組」。 3. 台北市國民中學一年級健康與體育領域任課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已有相當程度的瞭解,但其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態度介於「無意見」至「同意」之間,並對現行合科、協同教學制度之認同度較低。 4. 台北市國民中學一年級健康與體育領域任課教師在這一年中,九年一貫課程的執行情形介於「部分符合」至「符合」之間,其中以運用家長及社區人士力量之執行狀況較差。 5. 教師之學歷、國中教學年資、研習時數、服務學校所在地區和學校規模與九年一貫課程認知有顯著關係。 6. 教師的畢業科系、教師證書登錄科目、研習時數、服務學校所在地區和教師間課程溝通與九年一貫課程態度有顯著關係。但僅服務學校所在地區與九年一貫課程執行情形有顯著之關係。 7. 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態度與執行間均有顯著正相關。教師在執行九年一貫課程實際遭遇的困難上,有超過一半的教師認為「九年一貫相關配套和交辦工作負擔沈重」、「授課總節數過多」及「社會大眾將改革成敗繫於教師身上,感到壓力很大」。 最後研究者針對主要發現加以討論,並對教育單位、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作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同儕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2003) 羅沁芳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學生同儕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以九十一學年度就讀於台北市金華國中一至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並利用自填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492人。所得資料以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式複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由高而低依序為「發展人際支持」、「自我實現」、「壓力處理」、「營養」、「運動」、「健康責任」。 二、研究對象所感受到的各項同儕支持情形由高而低依序為「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評價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 三、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中年級、性別、家裡氣氛、自覺健康狀況、健康價值觀與同儕支持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相關,另外排行、家庭社經地位、學業表現亦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相關。 四、研究對象的同儕情緒性支持與各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值均高於其他種類的同儕支持。 五、控制背景因素後,同儕情緒性支持是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及各分量表的顯著預測因素。 六、比較背景因素與同儕支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各分量表解釋力的大小,發現同儕支持在發展人際支持、健康責任和運動三方面的解釋力大於背景因素。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應將營養、壓力處理與健康責任三方面的健康促進行為列入學校健康促進計畫項目之重點項目,並藉由增強同儕的情緒性支持,以幫助國中學生建立良好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2006) 陳美昭; Mei-Chao Chen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台北市國中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行為的現況,並探討規律運動行為與個人背景、運動社會心理和身體意象間的關係。以九十四學年度就讀於台北市某國中七、八年級學生為對象,採分層集束抽樣法選出12班,採結構式問卷,團體自填方式收集資料,有效樣本377人,回收率98.95%。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平均值、t檢定、卡方檢定、邏輯斯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發現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有規律運動的比率為59.9%,男生顯著高於女生。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和運動社會支持偏低、具有中間偏高的知覺運動利益和運動享樂感,知覺運動障礙屬於中等。 三、研究對象的身體意象呈現中間偏正向的情形,其七層面中以健康適應得分最高,而外表評價得分最低。 四、規律運動者的運動自我效能、知覺運動利益、運動社會支持和運動享樂感均高於無規律運動者;無規律運動者的知覺運動障礙則高於有規律運動者。 五、規律運動者的外表評價、體能評價、體能適應、健康評價、健康適應及身體滿意度均高於無規律運動者。有規律運動的女生較注重自己的外表,會利用運動來修飾自己的外表;有規律運動的男生對自己外表和健康的感覺較正向,對自己身體的各部位也較滿意。 六、體能適應、運動自我效能和知覺運動利益是全體學生從事規律運動的重要預測因素。運動自我效能可有效預測男生的規律運動行為(OR=3.09);家中運動設施(OR=1.15)和健康適應(OR=1.96)是女生規律運動行為的預測因子。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應在教育實務中提升國中生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降低知覺運動障礙,且重視男女學生運動特性差異,透過健康與體育課程的設計,培養學生正向的身體意象,以養成國中生規律運動行為。
  • «
  • 1 (current)
  • 2
  • 3
  • 4
  • 5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