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趙震揚"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美援480 公法救濟物資發放相關問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5-12-??) 趙震揚; Chen-Yang Chao
    戰後臺灣最主要負責美援480公法救濟物資分配的兩個教會團體為「天主教福利會」和「基督教福利會」,其建立了配給制度以及物資分配的規範,不過實際執行上卻遇到不少的問題,最常見的是溝通不良、教會人員不願意處理、人員的貪瀆,或是對於物資不了解以及不符生活習慣等等,美臺雙方皆用了不少心力去處理這樣的問題,期盼能增進救濟物資使用的整體效率。到了美援中後期,基督教福利會遵循美方總部的政策,對臺社會福利工作政策有所轉變,從救濟轉向以工代賑,輔導就業等,在當時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雖然因為美國政府支持臺灣的情況下順利的平息,不過也代表美援救濟物資計畫逐漸走向終結,社會福利政策轉型勢在必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美援與臺灣的社會救助-以480公法為主的討論
    (2015) 趙震揚; Chao, Chen-Yang
    戰後美援的產生,一方面要共產勢力之擴張,一方面也可以開拓自身農產品的國際市場,雖不乏自利主義,也不能否認其人道主義一面。而歐美歷史上社會救助以宗教、民間團體為主導的傳統,也顯現在戰後各地區的復原行動,尤其在480公法通過後,美國登記在案的民間團體都可以申請大量的無償救濟物資,省去自行募捐的精神與時間,這樣的官民合作是互利共生的。 在臺灣主要負責申請進口物資的天主教福利會與基督教福利會於1955到1968年間,平均每年進口近千萬美元的物資,不管是一般貧民的救助或是災後的救助,都有很大的幫助,其建立了配給制度,使物資能夠定期的送給需要的貧民,與臺灣政府和各民間團體也有密切的合作關係。本文則嘗試呈現戰後美援這些救濟物資運作的這些情況,包含救濟制度從無到有的建立,官民間的協調互動等。雖然其中難免有一些缺失和摩擦,其對當時的社會救助貢獻仍不容忽視。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