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邱于真"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英文識字困難學生之中文識字能力及中、英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表現之相關研究
    (2009) 邱于真; Yu-Chen Chiu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以英語為外語的識字學習環境中,中、英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影響英文識字能力的關鍵因素以及中、英文識字能力之關係。以二十名台北縣市國中階段英文識字困難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依據配對條件選取國一同生理年齡學生及小五同英文識字能力學生各二十名作為對照組,三組皆接受中、英文識字能力以及識字基礎認知能力的測驗,中、英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測驗包含「注音符號認讀」、「中文去音首」、「中文假音認讀」、「中文顏色唸名」、「英文字母認讀」、「英文去音首」、「英文假音認讀」及「英文顏色唸名」。採用三組比較方式,瞭解中、英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促成英文識字困難的關鍵因素,試圖驗證Sparks等人的語言譯錄缺陷假設。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英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中以英文去音首為英文識字之關鍵 英文識字困難學生除了「英文字母認讀」外,其餘英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表現上皆落後於國一同生理年齡學生,然而英文識字困難學生在「英文去音首」亦顯著落後小五同英文識字能力學生,顯示「英文去音首」能力,是英文識字之關鍵能力,與文獻看法一致。 二、中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中以假音念讀為英文識字之關鍵 英文識字困難學生在中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上,在「中文假音認讀」、「中文顏色唸名」表現上顯著落後於國一同理年齡學生,而「中文假音認讀」表現上亦落後於小五同英文識字能力學生,顯示英文識字困難學生,在母語識字困難表現上可回溯到「中文假音認讀」能力,支持Sparks等人的語言譯錄假設缺陷,代表母語音形對應能力的確在英語識字學習表現上佔有重要地位。 三、英文識字困難學生在中文識字表現可區分兩種 英文識字困難學生依據中文識字能力可以區分兩種,大部分英文識字困難學生之中文識字能力與同儕無異,僅有少部份學生在英文識字上的困難可追溯到中文識字困難的表現,大部份英文識字困難學生在母語環境中累積足夠的學習經驗及策略,因而掩蓋掉形音連結的潛在問題。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及研究限制,對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量表跨層級構念的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1-09-??) 曾明基; 羅寶鳳; 張德勝; 邱于真; Ming-Chi Tseng; Pao-Feng Lo; Te-Sheng Chang; Yu-Zhen Qiu
    研究主要探討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因素構念在跨層級架構下的合理性,以作為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多層次議題發展的立論依據。 研究對象為東部某大學大學部180班學生,班級人數介於13和78人之間,總樣本數為6,568人。經多層次模式競爭及多層次複核效 度檢定發現,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量表的因素構念在學生層次分為教學準備、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量、教學態度等五個次 向度,但在班級層次卻僅以單一因素構念「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反應不同班級間的差異。因此,本研究建議在進行跨層級的量表 建構及議題探討時,應先檢視跨層級的構念是否產生改變,透過跨層級的模式競爭及效度複核,忠實呈現因素構念在多層次下的 樣貌,而非僅將組間層次及組內層次的因素結構假定為相等,以避免後續跨層級推論的謬誤。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歷史制度主義觀點探討地方政府推動學習扶助政策之在地實踐
    (2021) 邱于真; Chiu, Yu-Chen
    為瞭解地方政府推動學習扶助政策實踐歷程,本研究從歷史制度主義觀點,探討地方政府推動國民中小學學習扶助政策之制度建置及擴散的歷程和挑戰,並分析地方政府不同實踐經驗對教育治理的意義及啟示。首先,本研究以2017年1月至4月、以及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兩輪共42場次焦點團體座談方式,了解全國學習扶助政策推動概況及其挑戰;其次,則以近年5年科技評量系統學生平均表現優於全國的高雄市及彰化縣,作為個案縣市研究對象,並透過深度訪談高雄市6位、彰化縣5位方案推動之核心行動者,進一步了解縣市制度化歷程、實踐路徑及挑戰;再者,從兩個個案縣市制度發展途徑的殊異性,進行對照分析,從而反思不同推動模式對地方教育治理之意義及啟示。  本研究發現有四:   一、全國學習扶助政策推動層面的共同問題,包括:教育局處及學校承辦人員更迭頻繁、學習扶助師資來源不穩、教師缺乏提升學習扶助課程材教法之統整運用以及針對學生學習落點進行補強教學之專業知能等,導致學習扶助政策偏離提升學生基本學力之目標。   二、縣市諮詢輔導網絡之形塑,有助於地方政府將政策內涵轉化為具體實踐策略,並有效整合不同類型學校之發展需求,帶動學校行政及教師團隊關注學生學習,使學生獲得實際的幫助。   三、地方政府透過科技化評量系統長期追蹤學生學習表現,並與其他學生學習相關資料交互比對,有助於掌握學生學力表現整體脈動,擘畫地方教育治理整體圖像。   四、以多層次推動網絡取代傳統行政官僚推動模式,並在政策實踐過程中連結實務教師課程與教學的專業能力,有助於發展貼近及理解學生需求的在地知識及教學實施程序,幫助學生獲有意義的學習經驗。   基於研究發現,本研究透過歷史制度論的觀點,認為縣市制度的起源及發展路徑,取決於制度背後的教育情境脈絡,以及內部組織網絡聯盟協調互動所蓄積出來的動力,而非中央政策直接規範的結果。其次,學習扶助方案制度建置與擴散,需要透過在地行動者的轉化,在制度建置初期,觸發者及操盤手有助於制度的創新發展及勾勒制度框架;而制度推動主力、傳遞者及校本運作領導者是制度維繫與擴散的主要力量;制度運作網絡的弱關係行動者,卻可能對制度變遷的具有影響力。再者,植基於協調與策略互動的推動網絡,有助於形成多元彈性的推動策略;而專業增能培訓機制,則能增強網絡成員的專業能力與在地影響力,進而維繫制度的發展。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結論,本研究提出對我國中央層級政策規劃、地方政府政策推動、以及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