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邱雅蘭"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在歷史教科書之外建立台灣的主體性認識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1-06-??) 邱雅蘭
    杜正勝於教育部長任內,有鑑於在體制內的歷史教育改革遭逢過多的挑戰,削弱其建構台灣主體性、深化士地認同的理念,同時為了提升青少年的語文能力,建立學子的閱讀習慣,遂指示國立編譯館主導出版了{青少年台灣文庫) ,以課外讀物的形式來傳遞因為意識之爭而無法在教科書中呈現的觀念,讓青少年對台灣能有完整的認識,再進一步從對台灣的了解中,加深士地的認同感,重拾台灣的主體性,乃至於擁有國家、文化的認同意識。{青少年台灣文庫}共有文學讀本及歷史讀本兩個主軸。文學讀本分為新詩、小說、散文三大類,編選方針以「文學性」、「青少年性」及「台灣性」三個層面並重為主,選輯的作品年代起於日治,迄於現代,描繪出台灣在不同時空的風土人情;歷史讀本則涵蓋了人與空間、人與時間的面向,以主題式的編寫方式與豐富的史料肉容展現台灣的文化總成,同時也讓讀者從中認同了台灣身為島嶼的獨立性格,以及由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的認識中體會台灣的海洋性格,進而形塑了台灣人身為島國海民的自覺與意念。{青少年台灣文庫}便透過這兩個主軸,以感性與理性兼具的路線,共同交織出對台灣土地高度關心與認同的情懷,在建立台灣主體性的認識上,可說是做了最佳的示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在歷史教科書之外建立台灣的主體性認識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1-06-??) 邱雅蘭
    杜正勝於教育部長任內,有鑑於在體制內的歷史教育改革遭逢過多的挑戰,削弱其建構台灣主體性、深化士地認同的理念,同時為了提升青少年的語文能力,建立學子的閱讀習慣,遂指示國立編譯館主導出版了{青少年台灣文庫) ,以課外讀物的形式來傳遞因為意識之爭而無法在教科書中呈現的觀念,讓青少年對台灣能有完整的認識,再進一步從對台灣的了解中,加深士地的認同感,重拾台灣的主體性,乃至於擁有國家、文化的認同意識。{青少年台灣文庫}共有文學讀本及歷史讀本兩個主軸。文學讀本分為新詩、小說、散文三大類,編選方針以「文學性」、「青少年性」及「台灣性」三個層面並重為主,選輯的作品年代起於日治,迄於現代,描繪出台灣在不同時空的風土人情;歷史讀本則涵蓋了人與空間、人與時間的面向,以主題式的編寫方式與豐富的史料肉容展現台灣的文化總成,同時也讓讀者從中認同了台灣身為島嶼的獨立性格,以及由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的認識中體會台灣的海洋性格,進而形塑了台灣人身為島國海民的自覺與意念。{青少年台灣文庫}便透過這兩個主軸,以感性與理性兼具的路線,共同交織出對台灣土地高度關心與認同的情懷,在建立台灣主體性的認識上,可說是做了最佳的示範。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與台灣認同形塑
    (2011) 邱雅蘭
    台灣在1997年與2005年皆曾因修改歷史教科書內容引發論戰爭議,顯見台灣的國家認同尚處於分歧對立的狀態。過去在中國國民黨執政的時代,極力營造認同中國的思惟,刻意打壓台灣歷史,讓生於台灣的人無法了解台灣,本因自然形成的台灣認同受到干擾無法建立;再加上中國國民黨長期掌控政權,透過學校教育灌輸中國意識,又操縱媒體強化與中國「同文同種」的關係,以體制的力量遂行文化霸權,使得台灣認同更加難以成形。但隨著1980年代後,台灣逐漸走向民主自由化,本土的台灣意識得以擺脫人為箝制,日益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帶動 了台灣歷史的研究風潮,直到2000年本土派政黨取得政權,更讓台灣認同有了極佳的發展空間。為了凝聚對台灣的認同,為日後的國家認同奠下共識的基礎,2004年擔任教育部長的杜正勝,在遭逢歷史教育改革的反彈風波後,乃指示國立編譯館主導發行了《青少年台灣文庫》,以課外讀物的形式在體制外來延續其建立台灣主體性、深化土地認同的理念。在該文庫歷史讀本中的台灣史呈現了三個特色:其一是強調台灣人為了追求自主、不甘受打壓的「打拼」精神;其二是突顯台灣與中國的歷史發展軌跡有所分別;其三則是展現台灣文化多元融合的一面。至於藉由歷史讀本所形塑出對台灣的認同:在土地方面,強調的是人地相依的密切關係,土地是生活之本與立國之基;在文化上除了重申多元的特色外,更深化對台灣文化具有海洋性格的認識與認同;在族群上則試圖將台灣人以「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以整合之。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