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邱麟翔"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單次有氧運動對大學男生前額葉氧合能力與執行控制之影響
    (2013) 邱麟翔; Lin-Hsiang Chiu
    前言:過去文獻指出規律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認知功能,但是單次有氧運動後腦部氧飽和能力與認知功能是否能同時維持較佳狀態,過去的研究較少。研究目的:一、比較單次30分鐘適度有氧運動前中後大學男生前額葉氧合能力的差異。二、比較單次30分鐘適度有氧運動與無運動後大學男生執行控制能力的差異。方法:招募32位大學男生 (年齡18到22歲) 為研究對象。每位受試者進行兩次測驗,一次從事單次中等強度腳踏車運動 (55~60%保留心跳率) 30分鐘,另一次為靜態休息30分鐘之控制情境。運動前中後 (約運動後52分鐘) 以近紅外線光譜儀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 測得受試者前額葉氧合能力包含氧合 (oxyhemoglobin, HbO2)、去氧 (deoxyhemoglbin, HHb) 、總血紅素差 (total hemoglobin difference, △HbTot, 運動時或運動後減安靜時之總血紅素) 與血紅素含氧差 (hemoglobin difference, O2Hbdiff, 是氧合血紅素減去氧血紅素的值)。於運動後10分鐘測量執行控制表現以 (1) Stroop叫色測驗,(2) 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3) Eriksen flanker task為測驗項目。受試者之不同運動情境為相依A因子,前、中與後測驗時間點為相依B因子,氧合能力與執行控制為依變項,所得資料以二因子相依變異數分析與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結果:(1) 單次30分有氧運動過程與運動後 (52分內) 前額葉的△HbTot與O2Hbdiff顯著高於安靜值 (p<.05),(2) 前額葉的△HbTot與O2Hbdiff於運動過程和運動後顯著高於控制情境 (p<.05),(3) Stroop色字測驗叫色色塊測驗 (SC)反應時間於運動後顯著優於控制情境 (p<.05),其他執行控制能力則沒有顯著差異。結論:單次30分鐘適度有氧運動提高運動過程與運動後之△ HbTot與O2Hbdiff與部分認知測驗的反應時間。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戰後老高雄市區路街巷命名系統與發展特性
    (2017) 邱麟翔; Chiu, Lin-Hsiung
    1980年代開始,地理學的地名研究開始引進批判理論,地名研究的內容從過去的探源和分類,轉而開始探討地名命名的政治脈絡和權力關係。1990年代以後,臺灣也逐漸興起批判地名的研究,由於過去受到不同政權的統治,因此在眾多研究中,多半強調不同政權下,地名代表的政治符號和象徵意義。 近代高雄市的發展,主要在日治時期依附高雄港的興建,遠離過去清代左營和鳳山兩個行政中心;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始有現在道路命名,由前可知,高雄市道路命名受到國民政府的影響較多。上述結果對近代高雄市區的道路命名,會產生如何影響?本文以1955年「高雄都市計畫區域圖」作為研究區域,嘗試以高雄市戶政事務所的「門牌戶籍」資料為基準,借助批判理論從國家權力角度切入,以了解「老高雄市區」道路發展和命名特性。 本研究將「老高雄市區」道路命名分為「路街」和「文字巷」兩種形式,透過戶政事務所的門牌異動資料,並對照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探討兩者命名的歷史進程。在1960年代以前「路」和「街」的層級不同,命名類型也不一樣,隨著時間演進和「中國地名」命名系統規劃興起,1960年代以後「路」和「街」命名類型趨於一樣,其變化主要來自規劃者的需求與目的;「文字巷」命名出現在1974年以前,其命名方式和次序與「路街」不同,最終因「數字巷」便於使用而逐步被取代。顯示出過去「路」、「街」和「文字巷」的命名和規劃,具有考量到道路層級的差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運動對腦部氧合能力之探討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3-03-01) 邱麟翔; 陳妍慧; 方進隆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