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郭丁熒"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4 of 1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學生自身技術之研究:研究工具編製與類型建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9-??) 郭丁熒; Ding-Ying Guo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身技術之意涵、發展評量大學生自身技術之工具,並建構大學生自身技術類型。透過文獻探討、半結構訪談,擬訂大學生自身技術量表,經專家審查,並以452位大學生為預試樣本進行試探性因素分析,再以1,361位大學生為正式樣本,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研究結論有:一、本研究量表之效度、信度頗佳,二階因素分析顯示模式尚稱適配;二、大學生自身技術包含鍛鍊、告解坦白、問題化、自我檢查、對話辯證、說真話、越界體驗、節制、觀察等九類。與Foucault 所提之自身技術相較,臺灣大學生自身技術新增觀察一類,而無傾聽一類,可能與網路世代及文化差異有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學生自身技術之研究:研究工具編製與類型建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9-??) 郭丁熒; Ding-Ying Guo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身技術之意涵、發展評量大學生自身技術之工具,並建構大學生自身技術類型。透過文獻探討、半結構訪談,擬訂大學生自身技術量表,經專家審查,並以452位大學生為預試樣本進行試探性因素分析,再以1,361位大學生為正式樣本,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研究結論有:一、本研究量表之效度、信度頗佳,二階因素分析顯示模式尚稱適配;二、大學生自身技術包含鍛鍊、告解坦白、問題化、自我檢查、對話辯證、說真話、越界體驗、節制、觀察等九類。與Foucault 所提之自身技術相較,臺灣大學生自身技術新增觀察一類,而無傾聽一類,可能與網路世代及文化差異有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如何讓我們活得更健康、過得更舒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1990-04-??) 郭丁熒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交通整頓的省思中談交通安全教育之推廣途徑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89-11-??) 郭丁熒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資訊應用教育談電腦輔助教學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0-04-??) 郭丁熒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我如何知道我關心什麼?─不同背景大學生的自身技術之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3-??) 郭丁熒; Ding-Ying Guo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運用自身技術之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的自身技術之差異情形。先根據文獻探討及40 位大學生訪談資料所編製之「大學生自身技術量表」,針對452 位大學生進行預試,再以修訂後之量表調查1,361 位大學生,調查資料經以SPSS forWindows 21.0 版套裝軟體中次數分配、單因子多變項分析、薛費事後多重比較分析法來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大學生的自身技術包括鍛鍊、告解坦白、問題化、自我檢查、對話辯證、說真話、越界體驗、節制、觀察等九類,運用情形大都為中高程度;(二)大學生最常採用的自身技術是鍛鍊,而最不常採用的是告解坦白;(三)大學生採用的自身技術因其背景之不同而呈現多樣性,其中以有宗教信仰者最為多元。本研究反映出大學生可透過自身技術來治理自我之可能性,而最常使用鍛鍊可能與大學生的學習角色有關,最不常使用告解坦白則可能與教育或文化有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我如何知道我關心什麼?─不同背景大學生的自身技術之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3-??) 郭丁熒; Ding-Ying Guo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運用自身技術之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的自身技術之差異情形。先根據文獻探討及40 位大學生訪談資料所編製之「大學生自身技術量表」,針對452 位大學生進行預試,再以修訂後之量表調查1,361 位大學生,調查資料經以SPSS forWindows 21.0 版套裝軟體中次數分配、單因子多變項分析、薛費事後多重比較分析法來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大學生的自身技術包括鍛鍊、告解坦白、問題化、自我檢查、對話辯證、說真話、越界體驗、節制、觀察等九類,運用情形大都為中高程度;(二)大學生最常採用的自身技術是鍛鍊,而最不常採用的是告解坦白;(三)大學生採用的自身技術因其背景之不同而呈現多樣性,其中以有宗教信仰者最為多元。本研究反映出大學生可透過自身技術來治理自我之可能性,而最常使用鍛鍊可能與大學生的學習角色有關,最不常使用告解坦白則可能與教育或文化有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推展環境教育的動力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88-09-??) 郭丁熒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0-06-??) 郭丁熒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日本婦女生涯教育考察的省思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89-05-??) 郭丁熒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是「連續」還是「斷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04-??) 郭丁熒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小學教師對其角色變遷之知覺情形,並分析對教師角色變遷的知覺,究竟是具一貫的連續性或為不相容概念的斷裂。透過文獻探討、訪談及調查 等方法進行資料蒐集。先以12位小學教師之訪談資料作為編製研究工具之依據,再使用研究者所編製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變遷知覺量表」調查1287位小學教 師,調查資料經以SPSS for Windows 10套裝軟體中次數分配、單因子多變項分析、薛費多重比較分析法及同質性檢定來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1.小學教師已覺察到時代的脈動與教師角色之變遷。 2.教師在地位與權威的低落、現代的教學更需結合資訊科技或媒體、及現代的教學活動較多變化等角色變遷的同意程度最高。 3.教師對職業倫理式微變遷的同意程度較低。 4.教師在教學、教師特質、地位與權威、溝通交流等角色變遷的知覺具連續性。 5.教師在職業倫理角色變遷的知覺出現明顯斷裂。 6.就讀小學年代不同的教師在專業自主與發展角色變遷的知覺雖有差異,但並未有斷裂現象。 7.男女教師對教學與職業倫理角色變遷知覺不同。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肯定小學教師已掌握時代脈動,各界宜多給予鼓勵與支持」、「正視教師職業倫理的斷裂現象,並建構與陶冶當代的職業倫理內 涵」、「校務分工可提供不同性別教師擔任不同職務之機會」、「針對教師角色變遷之因果機制進行後續研究」等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美;英;法;日;韓等國教育資料館簡介 (下)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89-05-??) 郭丁熒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美英法日韓等國的教育資料館簡介(上)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89-03-??) 郭丁熒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小學教師/教練角色之形塑一歷史社會學的分析
    (2007) 歐宗明; Ou, Tzong-Ming
    本研究採歷史社會學研究進路,以文獻分析、口述歷史、比較等分法,從歷史進程,探索1895年至2005年,臺灣小學教師/教練角色之形塑過程,並分析此項形塑過程背後的驅力。經考察及分析後,本研究歸納出下列的結論。 日治殖民時期,臺灣的學校體育與現代運動順著「文明開化」的殖民政策進入臺灣,使得小學教師/教練角色雛形的曾短暫乍現,其後在戰爭中殞沒了。威權體制時期,國民黨政府為了維繫政權,相對忽略體育和運動領域,小學也受升學魔咒緊箍,小學教師/教練角色雖在此時萌芽和確立,但大多是在有強力外部情境支持下產生的。臺美斷交後,國民黨政府執政正當性受質疑,國際外交亦受中國排擠,將運動用來當作是內聚民心、外拓外交的工具,在國家機器強力介入運作下,小學教師/教練角色的形塑受到強化,但過度對勝利的渴求,使角色產生質變,喪失原本應具有的教育目的。臺灣解嚴後,社會多元發展,小學體育回歸教育系統,小學教師/教練的角色內涵,轉為著重學生運動參與、才藝習得及經驗拓展上,在角色形塑的驅力上,教師個人也展現了較高的主體能動性。 在形塑驅力上,可從體育運動領域、國家社會氛圍、小學組織文化,及教師個人施為等層面,分析出十二種小學教師/教練角色形塑的正向驅力,及十二種反向驅力。並發現建構具實質教育目的之小學教師/教練角色,是一條解決教師/教練雙重角色衝突的可行之路。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