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郭姿含"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圖像與真實-台灣史漫畫的發展(1990~2010)(2011) 郭姿含臺灣史漫畫的出版與臺灣走向本土化、民主化與多元化的社會變遷密切相關,尤其與臺灣史研究與臺灣史教育發展緊密結合。臺灣史研究的豐碩成果與多元視角位臺灣史漫畫創作的基礎所在,而臺灣史教育的日受重視則驅動了臺灣史漫畫的出版。臺灣史漫畫深受臺灣史研究與教育影響的同時也反映兩者的發展情形。 圖像是漫畫的重要元素,也是輔助歷史想像的重要工具,不論是根據歷史圖像繪製的寫實性圖像,或是根據史料重建的模擬圖像均可使讀者對歷史有具體的理解。而另一種根據社會文化創造的典型性人物造型,寫實程度雖低,但有助於讀者快速辨識角色而利於閱讀的順暢。圖像再進一步誇張與簡化,配合指示性與象徵性符號,則可表現想法或作為說明之用,充分突顯漫畫圖像化抽象為具體以及渲染情緒的功能。除圖像造型之外,空間配置是臺灣史漫畫的一個觀察重點,以「高低」、「上下」兩種配置最常見,經常伴隨政府權力與原漢關係出現,暗喻彼此間的權力體系。 漫畫獨特的敘事手法可分成兩部分來看,首先是圖文結合的不同模式,為了推展劇情、營造戲劇感,圖文交叉模式運用的比例最高,此外,因為臺灣史漫畫的知識性較強,文字具體模式與圖文皆具體模式也有一定比例,皆有助讀者建立完整的概念。其次是分格間轉換方式,以「主題到主題」和「場景到場景」兩種模式比例最高,「動作到動作」模式則通常用於工具製作的場景中。大體來說,篇幅越多,使用的分格轉換模式就越為多元,其中《漫畫臺灣歷史》在分格轉換上最為靈活多變,應該和作者杜福安豐富的動畫製作經驗有關。 小說的敘事手法與電影的運鏡手法也時常融入臺灣史漫畫的敘事之中,營造戲劇效果之餘,也提供讀者許多可供切入的觀察角度,不單只是劇情的觀賞,也刺激讀者的思考運作。 回歸臺灣史漫畫的內容來看,選取的史事以政治類為主,這是因為研究成果豐富,取材容易,加上政治類史事多以事件居多,利於編寫劇情,而且臺灣有政權更替頻繁的特色,以政治類史事為主軸編排可展現清晰的時序關係。器物工具、建築與生活方式由於正屬於圖像擅長表現的範疇,因此出現比例也相當高。社會現象與文化多出現於《認識臺灣歷史》與《漫畫臺灣歷史》兩套書,皆利用史料編繪歷史模擬劇來說明,是一種創作難度高但表達效能也高的手法。也正是者兩套書的特色之一。 分析台灣史漫畫選取的歷史人物,性別上偏向男性中心,這與歷史編寫一樣以男性為視角,而臺灣早期社會又是以男性為主的移民社會,女性歷史人物史料本來就不易發掘有關。但戰後臺灣女性地位漸高,影響力不容小覷,除《認識臺灣歷史》列舉多位對臺灣民主化有所貢獻的女性人物外,其他版本在女性歷史人物選取上均顯得單薄而失衡。人物領域別則偏向政治類的領導人物、軍事將領、官員或民變領袖,正是長期以來臺灣史教育的投射。不過《認識臺灣歷史》列舉多位對戰後臺灣民主化有所貢獻的黨外人士,其中不乏曾被視為禁忌的敏感人物,更能表現臺灣的積極力量與民主化特徵。《漫畫臺灣歷史》對國際競爭時期來台傳教士則多有著墨,符合臺灣早期發展的情形。《漫畫臺灣歷史故事》除政治類人物外,在教育文化、社會經濟也選取不少代表人物。在族群上均帶有漢人菁英傾向,漢人知識分子與領導階層仍占大部分。玉山社的《認識臺灣歷史》有不少篇幅介紹部落聯盟領袖大肚王及卑南王,既符合臺灣早期發展,同時也突破漢人中心思維的限制,兼顧其他族群的發展與貢獻。 觀察臺灣史漫畫的視角與史觀,從女性出現的場景來分析,可發現出現比例低且難以展現其積極力量,仍有帶有明顯的男性中心視角。就族群關係來分析,從名稱與文化介紹比例的增加可看出原住民地位已漸受重視,但仔細觀察仍可發現在臺灣史漫畫中,原住民仍處於弱勢者的形象,難以展現出其真實面貌。多以同情而非同理的角度來看待原住民,同樣難以展現其積極力量。 國族認同方面,《漫畫臺灣歷史故事》明顯有新舊史觀混雜的現象,中國主體與臺灣主體交雜於漫畫內容之中。出版時間較晚的《認識臺灣歷史》及《漫畫臺灣歷史》則明顯受新史觀影響,除展現臺灣主體之外,也試圖將臺灣置入國際體系,創造出更符合現今社會與國際發展、更有包容性的新認同方向。Item 歐美第二次大戰期間戰爭海報的歷史內涵研究(1939-194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0-12-??) 郭姿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宣傳戰,其運用文字和藝術的規模及影響絕不亞於前線刀槍的廝殺。國家總體動員的戰爭使藝術走向軍事運用的途徑,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戰爭海報的設計與發展;由於設計及藝術名家的投入,以及各國政府的全力支持,遂使戰爭海報不僅題材豐富,內容感人,同時蘊藏豐富戰爭文化、歷史內涵、藝術美感及廣告宣傳技巧,肩負說服使命,是戰爭重要的一部份,為引起觀看者的共鳴,除需繪畫及文案技巧支持外,也必須融入民眾所熟悉的圖像符號、歷史文化、當代大事等要素,是故,戰爭海報也是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一個切入視角。雖然宣傳內容為了配合戰爭或國家需求,多少有所修改或美化,不能完全視為真實,但其使用的圖像符號,仍帶有各國的歷史文化色彩及對時事的反映。 本文從二戰期間海報中的文案、圖畫以及符號分析其所代表的歷史內涵,可發現以下幾點:(一)蘊含各國歷史文化;(二)反映重大時事及國際局勢;(三)顯示極權國家的特色;(四)戰爭圖象符號的使用與強化;(五)象徵女權的新階段。 總而言之,戰爭海報不僅可以作個別的圖像分析,也可以做橫向跨國或縱向時間的研究分析,以此可以觀察到許多與二次大戰相關的歷史背景與時代特色,是一個有待繼續挖掘的有趣材料。Item 歐美第二次大戰期間戰爭海報的歷史內涵研究(1939-194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0-12-??) 郭姿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宣傳戰,其運用文字和藝術的規模及影響絕不亞於前線刀槍的廝殺。國家總體動員的戰爭使藝術走向軍事運用的途徑,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戰爭海報的設計與發展;由於設計及藝術名家的投入,以及各國政府的全力支持,遂使戰爭海報不僅題材豐富,內容感人,同時蘊藏豐富戰爭文化、歷史內涵、藝術美感及廣告宣傳技巧,肩負說服使命,是戰爭重要的一部份,為引起觀看者的共鳴,除需繪畫及文案技巧支持外,也必須融入民眾所熟悉的圖像符號、歷史文化、當代大事等要素,是故,戰爭海報也是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一個切入視角。雖然宣傳內容為了配合戰爭或國家需求,多少有所修改或美化,不能完全視為真實,但其使用的圖像符號,仍帶有各國的歷史文化色彩及對時事的反映。 本文從二戰期間海報中的文案、圖畫以及符號分析其所代表的歷史內涵,可發現以下幾點:(一)蘊含各國歷史文化;(二)反映重大時事及國際局勢;(三)顯示極權國家的特色;(四)戰爭圖象符號的使用與強化;(五)象徵女權的新階段。 總而言之,戰爭海報不僅可以作個別的圖像分析,也可以做橫向跨國或縱向時間的研究分析,以此可以觀察到許多與二次大戰相關的歷史背景與時代特色,是一個有待繼續挖掘的有趣材料。Item 臺語歌謠與臺灣史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 郭姿含教師在歷史教育中所扮演的,不僅是灌輸知識的角色,也是媒介的角色─幫助學生接觸歷史材料與歷史作品,讓他們在歷史知識的追求中,不斷反省自己,說明自己的立場,並且藉由他人對史事的解釋,去瞭解他人的立場,進而擴大自己的觀點。在臺灣史的教學當中,臺語歌曲就是一個很好的輔助材料。臺語歌曲本身具有音樂性,因此使用臺語歌曲配合教學,不但更能活絡教學氣氛,還可作為背景音樂來營造歷史教學的情境;另外,以歌詞內容來看,臺語歌曲與時代脈動息息相關,往往呼應著當時的歷史背景,反映出社會的變遷、一般俗民生活及不同族群或社群的心聲,甚至或多或少、或明或晦的紀錄了臺灣人對自身土地、人文、社會乃至國家的認同的意識;而且歌詞的篇幅較小、用字較淺白,在吸收及閱讀上也容易得多。在結合歷史教學上,只要能運用得宜,是一個相當適合用來輔助教學的材料。本篇文章除探討臺語歌曲所蘊含的歷史意識及時代背景外,更進一步設計教學活動,將之融入於教學活動當中。Item 臺語歌謠與臺灣史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 郭姿含教師在歷史教育中所扮演的,不僅是灌輸知識的角色,也是媒介的角色─幫助學生接觸歷史材料與歷史作品,讓他們在歷史知識的追求中,不斷反省自己,說明自己的立場,並且藉由他人對史事的解釋,去瞭解他人的立場,進而擴大自己的觀點。在臺灣史的教學當中,臺語歌曲就是一個很好的輔助材料。臺語歌曲本身具有音樂性,因此使用臺語歌曲配合教學,不但更能活絡教學氣氛,還可作為背景音樂來營造歷史教學的情境;另外,以歌詞內容來看,臺語歌曲與時代脈動息息相關,往往呼應著當時的歷史背景,反映出社會的變遷、一般俗民生活及不同族群或社群的心聲,甚至或多或少、或明或晦的紀錄了臺灣人對自身土地、人文、社會乃至國家的認同的意識;而且歌詞的篇幅較小、用字較淺白,在吸收及閱讀上也容易得多。在結合歷史教學上,只要能運用得宜,是一個相當適合用來輔助教學的材料。本篇文章除探討臺語歌曲所蘊含的歷史意識及時代背景外,更進一步設計教學活動,將之融入於教學活動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