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郭淑美"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以臺灣史教材為中心(1948~2006)
    (2006) 郭淑美
    論文摘要 歷史研究的趨向,牽引著歷史教育的潮流,進而影響到教科書內容的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民國50年代,國民黨政權極力推行「中國化」政策,期間經歷過「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在一片政治肅殺、詭譎的氛圍下,各界對於臺灣本土研究噤若寒蟬,教科書內容也是以加強民族精神為訴求,意圖將臺灣塑造為反共復國的基地。繼之,民國60年代,一連串的外交頓挫,使臺灣在國際間孤立無援,遂有臺灣歷史文化淵源之教育的加強;民國70年代,尤其是76年解嚴後,政治的解禁,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與急速變遷,使得臺灣史研究日漸活絡,相關碩士論文也持續成長,而教科書中的臺灣史比例也略微增加,最大的改變莫過於將「二二八事件」納入教材中;民國80年代,則因推動各種改革,政治更加民主化,使得本土意識再強化,反應在教科書上的是八十六學年度國中「認識臺灣」課程的實施,以及八十八學年度高中課程審定本的施行。此後,國中第一個「臺灣史」課程正式成立,而高中歷史有關臺灣史教材的比例提升為22~25%;民國90年代,臺灣主體意識的再深化,臺灣史研究熱度不減,已形成所謂的顯學,投射在教科書的內容,則是九十五學年度即將實施的高中「臺灣史」課程,是第一部以臺灣為主體論述的高中教科書,並順應全球化的趨勢,論述的角度並不以臺灣為限,而是臺灣與中國、世界的互動關係。同時,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順序,依次為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比例朝向1:1:1調整。 本文的目的是希冀經由探討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的發展,以及高級中學教科書中有關臺灣史教材的演變,藉以觀察高中臺灣史教育的成型,進而探究臺灣歷史教育的轉型。 本文章節架構安排如下:除了第一章緒論和第五章結論,共分為三章。第二章「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的發展」,簡述中學歷史教育的由來、歷史教育功能與目的,以及高中歷史教育發展歷程的討論,並介紹歷次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第三章「高中歷史教科書之臺灣史教材」,是民國84年版之前臺灣史教材內容的節摘比較。至於民國94年版的臺灣史,則對其設立的背景、歷史課程暫行綱要草案的修訂及其所引發的爭辯至最後的定案,逐一作說明。第四章「高中臺灣史教材分析」,本章分三個階段討論臺灣史教材內涵的變化,探究臺灣歷史教育的轉型。 另外,分別就課程發展、教學、教科書內容、教師進修、歷史教師與決策者的溝通平臺等方面,提出個人拙見(列於附錄)。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