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郭禎祥"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4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Young Children's Philosophy of Art as a Reflection of Culture and Society:A Three Point Perspectiv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郭禎祥; Dr. Ann Cheng Shiang Kuo
    本文旨在探討反映幼童生活經驗的藝術哲學,幼兒受到成長環境中的文化條件及傳統的影響,從小就形成了對藝術的觀念。本文對兒童藝術哲學的討論,乃根據一項跨文化合作研究的結果。這項研究是訪問加拿大、法國及台灣三地的四、五歲兒童,探討他們對於藝術概念以及藝術作品的標準,有什麼樣的理解。我們根據三地社會的文化傳統,分析所得的研究資料,結果也進步顯示,藝術的討論與評量必須謹慎考慮到文化的因素。本研究證明,透過社會的適應和共同價值觀的影響,四歲的兒童已經形成自己的藝術概念,顯示幼年階段就需要良好的藝術教育,以幫助兒童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藝術哲學。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Young Children's Philosophy of Art as a Reflection of Culture and Society:A Three Point Perspectiv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郭禎祥; Dr. Ann Cheng Shiang Kuo
    本文旨在探討反映幼童生活經驗的藝術哲學,幼兒受到成長環境中的文化條件及傳統的影響,從小就形成了對藝術的觀念。本文對兒童藝術哲學的討論,乃根據一項跨文化合作研究的結果。這項研究是訪問加拿大、法國及台灣三地的四、五歲兒童,探討他們對於藝術概念以及藝術作品的標準,有什麼樣的理解。我們根據三地社會的文化傳統,分析所得的研究資料,結果也進步顯示,藝術的討論與評量必須謹慎考慮到文化的因素。本研究證明,透過社會的適應和共同價值觀的影響,四歲的兒童已經形成自己的藝術概念,顯示幼年階段就需要良好的藝術教育,以幫助兒童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藝術哲學。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Young Children's Philosophy of Art as a Reflection of Culture and Society:A Three Point Perspectiv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郭禎祥; Dr. Ann Cheng Shiang Kuo
    本文旨在探討反映幼童生活經驗的藝術哲學,幼兒受到成長環境中的文化條件及傳統的影響,從小就形成了對藝術的觀念。本文對兒童藝術哲學的討論,乃根據一項跨文化合作研究的結果。這項研究是訪問加拿大、法國及台灣三地的四、五歲兒童,探討他們對於藝術概念以及藝術作品的標準,有什麼樣的理解。我們根據三地社會的文化傳統,分析所得的研究資料,結果也進步顯示,藝術的討論與評量必須謹慎考慮到文化的因素。本研究證明,透過社會的適應和共同價值觀的影響,四歲的兒童已經形成自己的藝術概念,顯示幼年階段就需要良好的藝術教育,以幫助兒童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藝術哲學。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世界主要國家社會(美術館)美術欣賞教育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3-06-??) 郭禎祥
    欲達成全民「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目標,則必須從全民藝術欣賞教育做起,而欲推展我國藝術欣賞教育,以提昇全民欣賞藝術的環境與能力,實應先瞭解世界各主要國家藝術欣賞教育發展情形,藉以截長補短,做為參考與借鏡。限於時間與經費,本研究雖以全體民眾為社會藝術欣賞教育之對象,但所研究之範圍則採狹義的定義,將「社會」視為學校以外之社教機構。又因「藝術」包含之範圍甚廣,本研究則以藝術中之「美術」為探討重點,以世界各主要國家美術館社會美術欣賞教育現況為研究範圍基於研究結果與結論,提出下列各項建議,做為國內推廣社會美術欣賞教育之相關單位參考。一、由館長率先倡導美術教有理念,建立全館所有人員的共識,建立美術館整體活動的政策與計劃。二、美術館與相關機構積極進行美術館社會教有活動規劃研究。三、美術館欲充分發揮美術教育潛能,則必須掌握下列活動規刑要素。(1)美術館內外在環境的分析(2)充分瞭解美術館學習者的體系與需求(3)設定美術館整體與個別的活動目標 (4)訂定週詳的活動計劃,將美術教育的理念與方法應用其中(5)訂定配合活動的成本與行銷推廣等行政計劃(6)訂定週詳有效的評鑑計劃,以改進活動的品質四、提昇美術館美術教育活動規劃內涵必須從人才培訓著手(1)美術館設立教育部門,由專業者負責推動美術館的美術教有(2)美術館有計刮的培訓美術教有活動規劃人才(3)設立專門訓練機構或科系培育美術館教育活動規劃人才五、加強美術館與學校約合作關係六、建立推行美術欣賞教育的整體架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學「美術史」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
    楊馥如; YANG, FU-RU
    本研究基於美術史教學對美術鑑賞之重要性,及鑑賞教學推行多年仍不具實質成效之 幣端,以歷史研究法、理論分析與理論綜合法,進行中學美術史教學理論之研究,期 能有助於改進我國美術鑑賞教學,提昇全民之鑑賞水準。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目的如 下: (一)探討中學美術史教學的意義及價值。 (二)分析美術史教學相關層面之理論。 (三)研究美術史的教學模式、策略與評量。 (四)綜合研究之結果,擬具建議,以作為落實中學美術鑑賞教學的參考。 綜合本研究之結果如次: (一)教學的意義及價值:美術史教學是美術鑑賞的基礎,它可補救傳統創作教學之缺 失,增進個人的鑑賞能力。過去由於教師將之視為資料的講述,而無法達到實質效果 。事實上,美術史應是知覺、思考、解釋的學科,所以美術教學應是動態的過程而非 靜態的聆聽。它可經由師生互動或學生活動等方式,來加深他們對美術的感受及了解 。另外,也可促進其思考、表達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二)教學的相關層面:透過美術史研究類型的探討,教師可知道從形式風格、圖像學 、心理學、社會/文化學等層面著手,來教導學生檢視美術品的形式特質、主題意義 、背景關係等。而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智力、情感、社會意識、知覺發展等特性,及 他本身必須具備的態度、技術等,才能擬定具體的教學方針,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 (三)教學模式、策略與評量的層面:統合學者之意見,及依探討層面和學生程度的不 同,歸納出不同的教學模式,可作為教師從事美術史教學之參考。此外可靈活配合比 較、探究、對話、討論、創作等不同教學策略,來增進美術史教學之成效,並藉助評 量的回饋,改進教學的偏失,使整個美術史教學活動更趨於完善。 本研究最後提出六項建議,作為實踐美術史教學以及改進鑑賞教學方向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學美術教師專業專門學科能力指標之研究
    王麗菱; WANG LI-LIN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確認中學美術教師應具備之專業專門學科能力指標,以作為行政機關擬定師資檢定方案、師資培育機構開設課程及中學甄選教師之參考。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能力目錄分析法及學科轉換法,擬定中學美術教師應具備專業專門能力架構及能力指標項目之初稿,然後經由專家座談,確認中學美術教師應具備之專業專門學科能力指標。 本研究獲致之重要結論如下: 一、中學美術教師應具備之專業專門學科能力指標包括「美術教學專業領域」和「美術專門領域」,「美術專門領域」再行細分為「美術創作」、「美學」、「美術批評」、「美術史」四類次領域能力。 二、中學美術教師應具備之專業專門學科能力指標項目共有48項,包括「美術教學專業領域」能力指標18項、「美術專門領域」30項。 三、部訂中等學校教師教育學程並不能完全培育中學美術教師應具備之「美術教學專業領域」能力,所以應修改教育學程之規定,訂定中等學校美術教師教育學程,除「美術教材教法」、「美術科教學實習」外,另將「美術教育」、「美術心理學」等訂為教育學程的必修課程。 四、為達成中學美術教師「美術領域」能力之培育,應對師資培育課程及內容做進一步的探討,研擬中學美術教師之美術專門學程。 五、現行之師資檢定制度無法確保中學美術教師之品質,所以應修改現行之中學師資檢定制度,規畫中學美術教師美術專門學科認定辦法。 基於文獻探討及研究發現,本研究分別對教育行政機構、中學美術師資培育機構、中學美術教師及準教師、中學甄選美術教師及進一步研究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小學「美術批評」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
    郭武雄; GUO,WU-XIONG
    一九三○年至一九五○年間, 創作取向的美術教育因過度強調兒童的自我表現, 而產 生諸多弊端。俟一九六五年賓州研討會確立了學科結構的理念, 乃策勵Getty 信托於 一九八四年發展出「以學科為本位的美術教育」理論( 簡稱DBAE )。其課程內容涵蓋 了美術創作、美術史、美術批評與美學四個領域, 不僅考慮到兒童個性與創造力的發 展, 也意圖拓展其美感經驗的領域、視覺的敏銳度, 以及價值判斷力等。實兼顧感性 與理性能力的培成。其中透過美術批評的學習, 可將美術史與美學的知識範疇實際應 用於鑑賞活動中, 獲至一個「知」與「行」合一的學習。因此, 美術批評在美術教育 的整體活動中, 實質扮演統整感性與理性的角色, 乃是落實鑑賞教學的不二法門。基 於上述之認識, 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 一 )探討美術批評教學之要義與功能。 ( 二 )研究美術批評教學之哲學基礎。 ( 三 )分析美術批評教學之心理學基礎。 ( 四 )探究美術批評教學之程序、方法與評量。 ( 五 )綜合研究結果、擬具建議, 以作為落實我國美術鑑賞教學的參考。 綜合本研究之結果如次: ( 一 )教學的要義與功能: 美術批評教學是美術鑒賞的基礎, 它可改進過去以美術史 為教學內容的缺失, 綜合與活用美術創作、美術史、美學三學科的知識和經驗, 以敏 銳學生的美感知覺力, 促進其思考和語文能力的發展。 ( 二 )哲學的層面: 美術批評是一種理論之知, 教師應該確立學生的美術批評概念, 提供美學理論的知識, 使其了解美術批評的各種類型及專家判斷的標準, 以奠定鑑賞 和批評的基礎。進而鼓勵學生以開放、客觀的態度來探究作品, 建立自己的批評架構 與價值體系。 ( 三 )心理學的層面: 鑑賞批評包含感覺、知覺、認知的心理活動, 這一歷程深受內 外因素在的影響。為能達到良好的教學習成效, 教師應了解知覺的特質、歷程、以及 影響知覺和美感反應的諸端因素, 熟知兒童各認知發展階段, 洞察其批評時的心理歷 程, 以因應學生的各別差異, 給予以適當的指導。 ( 四 )教學方法與評量的層面: 教師應兼顧批評程序、批評層面及批評策略, 以建立 一套周全的教學結構。除以「檢核學」引導初學者概識批評的步驟及要點之外, 應靈 活實施觀察、對話、比較、討論等方法, 以實現美術批評的教學目標。并采取觀察記 錄的方式, 確實考核學生參與學習的態度及情意的發展。依據上述之研究結果, 研究 者擬具下列六項建議, 作為實踐美術批評教學, 以及改進鑑賞教學方向的參考。 ( 一 )正視美術批評教學在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 二 )建立適論中國美術作品的美學理論。 ( 三 )發展美術批評教學的心理學基礎。 ( 四 )選擇適切的美術批評教材。 ( 五 )透過實徵教學以修正美術批評教學理論與評量方法。 ( 六 )改善師資品質及師資訓練的課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2-06-??) 郭禎祥
    傳統的創作取向藝術教育因過度強調學生的自我表現,未能為藝術教育活動提出有效、合理、又實質的方針。由於缺乏有力的活動指引,藝術教育不易在以智能訓練為主的教育浪潮中引起人們的注意力與重視,因而產生諸多弊端。當今藝術教育取向強調「藝術是一門科學,具有學科之特質,為普通教育之必要科目,應與學校之其他科目同視之」。並主張「藝術教育之目標在於提昇吾人對藝術之瞭解與鑑賞,實兼顧感性與理性能力的培植。課程內容涵蓋藝術創作、藝術史、美學和藝術批評四個藝術領域,而要求嚴謹、具體而形諸於書面的課程;教學活動以藝術品為統合中心、課程之效度和學生之成就可以透過適當的評量方法得到證實」。這種藝術教育取向涉及目標、內容、活動和評量,具有一般教育之特質。葛利爾(Greer, 1984)便把這種藝術教育取向之特質定名為「學科取向的藝術教育(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 DBAE的觀念確立於1965年之賓州會議,許多課程發展計劃和師資在職訓練方案都以此理念為基礎。近七年來更由蓋迪中心的努力推展,成為當今藝術教育思想之主流。然而究竟當今學校藝術教育有多少能反應、實施DBAE之理念教學?基於探究實際與理論的銜接性、本研究以比較文化實徵研究法,有系統的進行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剖析。 本比較文化實徵研究係試圖了解中、美兩國各年齡層學生在學校實施藝術教育後,如何構成一種體系去影響文化力量。因此進行藝術鑑賞領域-藝術史、美學、藝術批評等三層面的學習成效測驗,以驗證是否學校藝術教育能具體提供涵蓋廣泛而完整的藝術教育內容。 本研究之實驗對象為中美兩國國小二、四、六年級,國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學生共1201名。其中臺灣學生722名,美國學生479名。根據學科之內容及本質設計並配合最適當的教學評量法,而採取筆試與視覺辨識法進行測驗。 中美兩國學生測驗結果顯示: 一、中美兩國學生藝術鑑賞學科綜合總平均分數,在兒童不同的認知發展階段皆有顯著的差異,學生藝術鑑賞之知能隨年齡的增長而日趨增加。 本研究結果提供並驗證皮亞傑學派兒童知覺發展與美感判斷及藝術知能層面發展在比較文化實徵上獲一定而確認的一致性。 二、中美兩國學生藝術鑑賞測驗分數大體上在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之間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雖基於發展心理學與兒童藝術發展階段發現學生之藝術鑑賞能力於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之間無顯著差異,然而若能透過美感教育,藉由積極適切完善的教學,亦能促進並提昇學生之審美反應水準。 三、根據統計分析顯示,美國學生在各不同認知發展階段之藝術鑑賞測驗分數皆高於中國學生之分數。 國內藝術鑑賞教學績效不彰與觀念偏差之存在因素可歸納如下: (一)國內缺乏藝術鑑賞教育之理論基礎。 (二)國內中小學階段藝術課幾乎侷限於藝術創作的傾向,不過藝術教育還有其它重要層面。學習鑑賞視覺藝術,學習瞭解藝術在當代和過去文化中如何發揮功能也都很重要。學習從審美觀點來看視覺形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此需要透過藝術課程的安排教導與學習,始能獲得複雜的審美認知技巧。美國自從蓋迪中心努力推展全國藝術教育八年來已顯現生機與績效。  (三)國內各級學校皆缺乏專業的藝術教師,且職前教育缺乏涵蓋廣泛整體性的藝術鑑賞領域課程,師資進修管理也極其有限。  (四)專業師資在藝術鑑賞領域之教學品質低落。 (五)藝術教育在一般教育中不被重視及不正常化。 依據本文之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下列七項建議,作為落實並改進我國藝術教育之參考。  一、確立並提昇藝術教育在一般學校之地位與品質。 二、正視藝術鑑賞教學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根據兒童認知發展過程與藝術學習心理發展之特徵,設計適當的藝術課程。 四、積極改善師資品質及師資職前訓練課程。 五、發展具體的教材資源並改進教學和評鑑的方法。 六、研究並建立適合國情的藝術教育理論。 七、設置藝術教育學術研究中心,以提昇各級學校之藝術教育品質。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2-06-??) 郭禎祥
    傳統的創作取向藝術教育因過度強調學生的自我表現,未能為藝術教育活動提出有效、合理、又實質的方針。由於缺乏有力的活動指引,藝術教育不易在以智能訓練為主的教育浪潮中引起人們的注意力與重視,因而產生諸多弊端。當今藝術教育取向強調「藝術是一門科學,具有學科之特質,為普通教育之必要科目,應與學校之其他科目同視之」。並主張「藝術教育之目標在於提昇吾人對藝術之瞭解與鑑賞,實兼顧感性與理性能力的培植。課程內容涵蓋藝術創作、藝術史、美學和藝術批評四個藝術領域,而要求嚴謹、具體而形諸於書面的課程;教學活動以藝術品為統合中心、課程之效度和學生之成就可以透過適當的評量方法得到證實」。這種藝術教育取向涉及目標、內容、活動和評量,具有一般教育之特質。葛利爾(Greer, 1984)便把這種藝術教育取向之特質定名為「學科取向的藝術教育(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 DBAE的觀念確立於1965年之賓州會議,許多課程發展計劃和師資在職訓練方案都以此理念為基礎。近七年來更由蓋迪中心的努力推展,成為當今藝術教育思想之主流。然而究竟當今學校藝術教育有多少能反應、實施DBAE之理念教學?基於探究實際與理論的銜接性、本研究以比較文化實徵研究法,有系統的進行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剖析。 本比較文化實徵研究係試圖了解中、美兩國各年齡層學生在學校實施藝術教育後,如何構成一種體系去影響文化力量。因此進行藝術鑑賞領域-藝術史、美學、藝術批評等三層面的學習成效測驗,以驗證是否學校藝術教育能具體提供涵蓋廣泛而完整的藝術教育內容。 本研究之實驗對象為中美兩國國小二、四、六年級,國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學生共1201名。其中臺灣學生722名,美國學生479名。根據學科之內容及本質設計並配合最適當的教學評量法,而採取筆試與視覺辨識法進行測驗。 中美兩國學生測驗結果顯示: 一、中美兩國學生藝術鑑賞學科綜合總平均分數,在兒童不同的認知發展階段皆有顯著的差異,學生藝術鑑賞之知能隨年齡的增長而日趨增加。 本研究結果提供並驗證皮亞傑學派兒童知覺發展與美感判斷及藝術知能層面發展在比較文化實徵上獲一定而確認的一致性。 二、中美兩國學生藝術鑑賞測驗分數大體上在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之間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雖基於發展心理學與兒童藝術發展階段發現學生之藝術鑑賞能力於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之間無顯著差異,然而若能透過美感教育,藉由積極適切完善的教學,亦能促進並提昇學生之審美反應水準。 三、根據統計分析顯示,美國學生在各不同認知發展階段之藝術鑑賞測驗分數皆高於中國學生之分數。 國內藝術鑑賞教學績效不彰與觀念偏差之存在因素可歸納如下: (一)國內缺乏藝術鑑賞教育之理論基礎。 (二)國內中小學階段藝術課幾乎侷限於藝術創作的傾向,不過藝術教育還有其它重要層面。學習鑑賞視覺藝術,學習瞭解藝術在當代和過去文化中如何發揮功能也都很重要。學習從審美觀點來看視覺形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此需要透過藝術課程的安排教導與學習,始能獲得複雜的審美認知技巧。美國自從蓋迪中心努力推展全國藝術教育八年來已顯現生機與績效。  (三)國內各級學校皆缺乏專業的藝術教師,且職前教育缺乏涵蓋廣泛整體性的藝術鑑賞領域課程,師資進修管理也極其有限。  (四)專業師資在藝術鑑賞領域之教學品質低落。 (五)藝術教育在一般教育中不被重視及不正常化。 依據本文之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下列七項建議,作為落實並改進我國藝術教育之參考。  一、確立並提昇藝術教育在一般學校之地位與品質。 二、正視藝術鑑賞教學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根據兒童認知發展過程與藝術學習心理發展之特徵,設計適當的藝術課程。 四、積極改善師資品質及師資職前訓練課程。 五、發展具體的教材資源並改進教學和評鑑的方法。 六、研究並建立適合國情的藝術教育理論。 七、設置藝術教育學術研究中心,以提昇各級學校之藝術教育品質。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
    (2001) 孫嘉妏; Sun Chia-Wen
    自一九九八年教育部公佈「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總綱」以來,課程統整成了教改中重要的課題。基於對未來藝術教育的關切,本研究乃針對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進行有關課程統整方面的研究,提供藝術教師未來實施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之參考。 本研究的目的,除了瞭解如何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進行課程統整外,亦希望瞭解目前試辦課程統整的學校之教學現況。此外,更進一步研發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課程,以供藝術教師參酌。 本研究採文獻探討的方式,以瞭解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相關層面之內涵,做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再以觀察研究法與調查研究法,以瞭解目前試辦課程統整的學校之教學現況;最後進行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研發。本研究所得之結果如下: 一、藝術的學習從學生和學習成果、學校和教師及教學、社會和 學校、國家方面而言,都有其獨到之價值與功能,必須列為 核心課程,在教改中充分發揮藝術在教育改革的力量。 二、後現代的藝術教育是以藝術品為媒介,促進學生對社會、文 化的了解。後現代的各種現象、多元文化、各種議題都可以 成為討論的對象,讓學生在整體社會環境中學習表達能力, 並建構自己的價值觀。 三、教改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有帶著走的能力,有獨立思考與判斷的 能力,與對事物的探究能力,而透過藝術的學習是達到此目的 最佳的途徑;此外,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學習是課程統整最好的 橋樑,所以藝術在教改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教改中最可利 用的資源。 四、進行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課程統整,首先必須找出課程內容之 核心議題,議題要考量是否對學生有意義,以議題的學習作 為課程方向,以課程之討論重點(essential question)進行教學活 動的設計。教師要擺脫傳統「媒材-技法」取向的教學及傳 統精緻文化形式主義的觀點對藝術品做單一的判斷標準,要 能讓學生思考藝術品和人類文化環境的關係,喚起學生對自 身文化之認同與對社會、環境之參與感,並珍視文化之價值。 根據文獻探討及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及建議,以供參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艾斯納(E. W. Eisner)「學術本位的美術教育」(DBAE)為理論基礎探討現今我國國民美術教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8-06-??) 郭禎祥; 楊須美
    本文以敘述法探討我國當今國民美術教育課程內容、教學目標、觀念、師資、資源等是否反應或配合當前先進國家的美術教育傾向,「以學術為本位的美術教育」 -- DBAE(Discipinee Based Art Eaucation)等為理念的教學計畫。為了要探討在這方面的發展概念與狀況,本研究主要參照美國、加拿大美術教育文獻-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and Ard Education等歸納的範疇並選擇艾斯納為代表,分析討論他的DBAE理論基礎(DBAE美術教育的四大範疇:1.美術創作、2.美術鑑賞(分析、批評)、3.美術史與文化、4. 美學(審美感))。根據艾斯納之DBAE為理論架構來探討現今我國國民美術教育狀況。目前我國美術教育在各階層學校因師資與設備、資源管道的貧乏,以往大多著重美術創作層面而忽略了其他美術鑑賞(分析、批評)、美術史(文化)和美學(審美能力)等藝術全面性領域的培養。以致廣大社會大眾在高度物質生活中卻能泰然無視於生活環境中處處可見的視覺污染,美術教育的功能似乎仍然未能彰顯。有關「美術教育」的涵義與教學尚待闡明與改進,期盼能藉此為轉型期的國家社會培育出既能為傳統文化傳薪又能開創新文化境界的明日公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大學生自發性裝飾行為之分析研究
    (2011) 鍾政岳; Cheng-Yueh,Chung
    本研究以「台灣大學生自發性裝飾行為之分析研究」為方向,視覺文化為研究基礎,進行大學生在「視覺文化訊息來源」、「選擇與偏好」、「認知與理解」在實際裝飾行為的裝飾品、形式、風格之次數與廣度的交叉比對與分析,研究工具使用問卷調查、照片收集,研究法則運用了敘述性統計量化分析、質性訪談、內容分析法等進行探究。 研究問題是要探究大學生對視覺文化相關的認知與自發性裝飾行為的相互關係,研究主要結果為: 一、大學生對視覺文化訊息來源之探究: (一)受到「動漫、電影電視媒體」之影響效應,不如「個人喜好」來得顯著;在受「日韓」、「歐美」與「台港澳」的流行文化影響因素上,均不顯著。 (二)大學生在訊息接收上個人喜好明顯,且男女不同。 二、學生對裝飾品之選擇與偏好之探究: (一)大學生在選擇裝飾品時,外觀之造型與風格為首要影響的條件,仍需與自身的審美品味相投合。 (二)大學生的自發性行為,其審美基礎受自我喜好與學校美術教育影響,尤其女性更顯著。 三、大學生對自發性裝飾行為與視覺文化之認知與理解之探究: (一)大學生對於視覺文化認知的部分並不顯著,對於說出物品背後的脈絡與意義沒有顯著的狀況。 (二)大學生對自發性裝飾行為可以營造空間氣氛,表現出我的審美品味或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認同度高。 (三)大學生對自發性裝飾行為可以表現自我特質,裝飾品代表了某一部份的自己認同度高。 四、以綜合分析而言: (一)雖然男女性對視覺文化整體認知呈現一致,但在裝飾行為上,不論在次數、形式、風格等,女性的都比男性要來的顯著。 (二)根據質的探究,個人意義或情感層次,在大學生對於自發性裝飾行為與裝飾品上明顯重要。 以上結論,提供藝術教育工作者,成為對大學生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策略擬定之參考,以建構出適合大學生學習之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協助大學生對裝飾物品之情感與意義層面的脈絡關係,協助引導大學生對視覺文化與裝飾品背後脈絡之探究學習。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學生美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莊鳴鳳
    鑑於美術態度對美術教育之價值、國內美術態度相關研究不足,以及國中階段美術教育問題之亟待檢討,研究者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國中學生的美術態度及相關因素作探討,期對國中美術教育提供具體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美術班畢業生第一個十年追蹤調查研究
    郭淑娟; Kuo, Shu-Juan
    本研究旨在追蹤畢業十年的國中美術班學生的職業概況、個人成就及生活的滿意 度,與美術班教學對其在學習、職業、生活上的影響,及其對美術資優教育的看法。 研究者以「國中美術班畢業生追蹤調查問卷」,作為蒐集資料的工具。問卷分為兩大 部分,一為個人基本資料;一為主要問題(包括:就讀國中美術班之動機與理想;國 中美術班畢業後,面臨的問題類型;美術班教學對個人學習、職業、生活之影響;學 習、職業及生活滿意度;對美術資優教育的意見)。 研究對象以七十三學年度臺灣區國中美術班畢業生為母群,問卷回收 55 份。個 人基本資料部分研究樣本,計男 20 位,女 35 位,共 55 位; 其中 2 位身在國外 ,家人代填,問卷內容不予分析,故問卷內容部分研究樣本,計男 20 位,女 33 位 ,共 53 位。茲就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已就業者 42 人。64.29 %從事美術相關職業,35.71 %從事非美術相關職業。 二、國中美術班畢業生的最高學歷以大學居首( 27.27 %)。 三、國中美術班畢業 生就讀美術班之動機以自己的興趣者居首( 60.38 %); 就讀國中美術班的理 想以為了興趣者居首( 67.92 %)。 四、國中美術班學生畢業後面臨的問題類型, 以其他學科學習方面最多( 28.30 % )。 五、國中美術班教學對個人的美術知能與表現能力的影響,以覺得有顯著的進步者居 首( 52.83 %)。 六、國中美術班教學對個人目前的工作或職業準備以覺得有一些幫助者居首( 54.72 %)。已就業者中,非美術相關職業之從商者有 80 %認為就讀國中美術班對工 作或職業準備沒有幫助。 七、國中美術班教學對個人提昇生活品質以覺得有影響居首( 54.72 %)。 八、國中美術班畢業生對個人目前的美術知能與表現技能、職業成就與表現能力、生 活審美品質的滿意度,以滿意者居首( 66.04 %;62.27 %;66.04 %)。 九、國中美術班畢業生86.79%贊成設立美術班。 十、國中美術班畢業生對當時所就讀的國中美術班之教學課程表示滿意的居首( 56.60 %)。已就業者中,對當時所就讀的國中美術班之教學課程表示很不滿意 者,從事美術相關職業。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美術科學習成效之評量研究
    林仁傑; LIN, REN-JIE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經過當前美術資優教學措施的影響後,繪畫表現 能力、美術鑑賞能力、中西美術史和一般美術常識的認知理解能力是否顯著提高,是 否達到國中美術資優生應具有的水準。 整個研究架構以文獻分析法及準實驗研究法為主,並輔之以問卷調查法。以台北市明 倫國中、金華國中,台北縣永和國中、福和國中等四校的美術資優班學生(實驗組) 一一六名及普通班學生(控制組)一三二名為對象,進行師大綜合美術性向測驗、水 彩、素描繪畫表現能力測驗、拓弄思(TORRANCE)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中西美術史與 一般美術常識測驗、國中美術科教學狀況調查,並將所得資料進行美術資優班學生前 後測比較和美術資優班與普通班的比較分析,以求得本研究的結果。根據資料處理分 析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美術鑑賞能力方面: 美術資優班學生經過國中美術資優班教學二年又六個月之後,圖畫評鑑、國畫審美、 美彩感覺等能力均有顯著的增進;與普通班學生比較之下,也顥著優於普通班學生。 其中以國畫審美能力進步最少,宜加留意。 二、繪畫表現能力方面: 1.美術資優班學生經過國中資優教學二年又六個月之後,水彩畫的畫面完成度、創 意表現、技法、色彩應用、構圖等能力均有顯著進步;素描的畫面完成度、創意表現 、質量感、空間處理、技巧等能力均有顯著進步;視覺記憶能力亦有顯著進步。 2.美術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比較結果,上述諸項能力均有顯著差異,即美術資優班 學生顯著優於普通班學生。 3.美術資優班學生的圖形創造思考能力雖然測驗所得之總分顯著優於普通班學生, 但其中除了精進力之外,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均顯著低於普通班學生,宜加留意 。 三、中西美術史與一般美術常識方面: 美術資優班學生經過國中三年的美術資優班教學之後,中國美術史的認知理解能力與 普通班學生沒有顯著差異,但中西洋美術史測驗成績不論是美術班或普通班均甚低宜 加留意。 在本研究中,對美術資優班男女生之間的美術科學習成效亦附帶加以研究分析並提出 結論。最後並就目前美術資優班之美術科教學及對我國的美術資優教育應進一步研究 發展的工作提出若干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養成研究
    (2004) 詹佳幸
    在九年一貫教育政策實行下,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是首先應該受到重視,新政策下的教師在教學上是否符合新時代、新思潮與了解學生所需的學習,師資培育養成課程的調整應納入教改中的重點,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國內國中視覺藝術師資培育機構專業養成課程的安排、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對自我專業知能的認知情況,並探討師範體系與非師範體系培育視覺藝術師資所提供的視覺藝術教學專業知能課程的差異。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問卷調查與訪談,依據研究問題與假設,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 受調之國中視覺藝術教師養成背景 大多數為視覺藝術領域相關之專業人才,而其師資培育來源由師範體系與非師範體各佔五成左右。視覺藝術教師認為在其師資培育機構的課程規劃上注重的部份、個人修習的情況以及課程開設的完備度,視覺藝術專業知能課程佔了較高比例,教育專業知能與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知能則偏低。 二、 國中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與實際教學情況的關係 受調之視覺藝術教師認為所學習到的視覺藝術專業知能足夠應用於教學;而在教育與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知能的學習,在實際教學時,則認為是尚可或偏向不足的,而其中對於此類所提供的教學技巧與知識,受調教師們大致上意見認為尚可。 三、 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對視覺藝術師資培育方式之意見 受調教師認為師資培育機構應加強或重視的專業知能為藝術與人文領域中視覺藝術以外的知能以及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知能,尤其後者應在師資培育課程中提高課程比例。而對於師資培育機構多元化,有四成多受調教師給予肯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小階段「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之研究
    鄭明憲; ZHEN, MING-XIAN
    自本世紀初以來,各國學校藝術教育,皆採認里德(H.READ)和羅恩菲爾(V.LOWENF ELD) 等人以兒童藝術發展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所倡導工具性的藝術教育觀。但自6 0年代美國學校課程改革運動,及之後因受評量觀念之興起所引發的績效責任運動思 潮的要求,使得許多關心學校藝術的教育人員,開始對傳統的藝術教育進行反省與檢 討。 於是巴肯(M.BARKAN)等人倡議「學科取向」的藝術教育,而有70年代的「美感教 育」運動,並逐漸發展到80年代葛利爾(W.D.GREER) 等人建議,學校藝術教育應 採行『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這種藝術教育觀念基本上主張藝術應當是學校課 程中,一門具有嚴肅性學科結構的基礎科目。其目標在於培育學生對藝術的四個主要 領域:藝術創作、藝術批評、藝術史和美學;並要求學校須以書面型式的課程,經由 有規則的教學活動以完成藝術教育目標。 本研究乃自一九六五年賓州大學研討會起,以理論分析法從理論淵源、概念發展的過 程、學習理論、課程計畫和教學指引,逐一探究『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之教育 思想。試圖瞭解其本質與精義,以擬具建議,以提供改進我國小學藝術教育實務之參 考。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在於: 1.探討『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的教育理念與理論基礎: 2.分析美國現行小學『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之課程: 3.闡明其課程與教學理念對小學美術教育的啟示: 4.綜合前述之研究結果,試圖就其所短加以批鄰,依其所長擬具建議,提供改進我 國小學藝術教育的參考。 本研究結果發現: 1.『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的目標是要發展學生具有瞭解、分析與欣賞藝術的 能力。同時要把藝術視為一般教育中的基本科目來教,也就是說,學校要把藝術和其 它科目在教學時數、課表的安排、任課教師的選擇和各項支援上都平等對待。以及, 未來成為專業藝術工作者的基礎來學習。教學內容基本上包含美學、藝術批 評、藝 術史、藝術創作等四個領域。各年級的課程都要有順序編組和明確而統整四固領域的 均衡性內容,同時亦強調各項人力、物力的支援和注重適切的學習成就評量的方法與 工具。 2.基本上,多數小學的課程內容都能涵蓋四個領域,在設計課程時也都把握住程序 性、連續性與統整性,並強調藝術的創作、知覺、鑑賞與反應之並重。 3.『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對小學藝術教育的目標、課程內容的選擇、單元設 計、教學活動的安排及學習評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啟發。 綜合前述發現,本研究擬具以下之建議,以提供改進我國小學的藝術教育: 一:導正學校對兒童藝術教育的誤解: 二:提昇學校藝術教育的品質與地位: 三:充實小學藝術教育之課程內容: 四:強化教學理論與重視評量之意義: 五:重視師資訓練與均衡課程內容: 六:充實教學設備與加強行政支援: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民中學美術科教學與學習現況調查研究
    潘莉莉; Pan, Lih Lih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美術科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與學生學習之內涵及 發展趨勢,藉此瞭解教師人口變項對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及學生人口變項 對美術課學習之影響,並接著探討目前美術課配課的情況,對於非專才專 用的美術教師做一調查。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並輔以文獻分析進 行探究。研究對象以分層隨機抽樣和簡單隨機抽樣兩種方式,抽取臺灣省 一百所公立國民中學的教師400人,學生800人;其中有效樣本教師 部分為170人,可用率為42.5 %;學生部分為416人,可用率為52 %。本研究工具為參考相關文獻與透過數位專家數次修定後所編製之「國 民中學美術科教學現況調查問卷」與「國民中學美術科學生學習現況調查 問卷」兩種。所收集之資料,分別以次數分配、百分比顯示、並用卡方( x2 )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討教學及學生學習二項問題: 綜合本研究之調查結果及文獻探討之後,結論摘述如下:一、教師部 分1、教學現況方面 2、課程內容方面 3、教材選擇方面 4、教學 方面 5、教學評量方面 6、師資培育方面 7、教育展望二、學生 部分1、學習現況方面2、學習方法方面3、學習反應方面4、學習興趣 方面5、學習效果方面根據文獻探討及研究結果,本研究分別就教育行政 機關、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參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民小學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研究
    楊淑芳
    鑑於過去對本土文化主體性的忽略,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二年國小課程標準修訂當中,增設「鄉土教學活動」一科,為我國教育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由於教師理念關係著課程實施的成敗,且鄉土美術教育理念急待釐清,故本研究以「國小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為主題,探討目前國小教師對於鄉土美術教育所持之看法與意見,以提供未來教育相關單位在師資培育、課程修訂以及教師進修之參考。 本研究運用文獻分析法探究相關理論,並以自編之「國民小學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問卷」為工具進行調查,以多階段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台灣地區(不包括澎湖、金門、馬祖)150所公立國民小學,共900位教師(包括校長、教務主任、三至六年級之美勞老師與非美勞老師)作為研究對象,問卷回收後得691份有效樣本。資料處理以電腦套裝統計軟體SAS6.12版進行樣本數、平均數、標準差等描述分析以及MANOVA與ANOVA之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鄉土美術教育之內涵 (一) 意義:包含鄉土、美術、教育等三個層面,以兒童生活週遭事物為範疇,培養兒童具有愛鄉愛國情操、審美能力以及思考、解決問題能力之美術教育活動。 (二) 目的:使兒童能體認自己所屬族群之文化,改善或美化生活環境品質,激發愛鄉愛國之情操,並能養成尊重多元文化之態度。 (三) 內容:包括傳統民俗美術、與生活相關之美術活動,以及多元文化美術。 二、國民小學教師之鄉土美術教育理念 (一) 教師認為鄉土美術教育之意義趨向以「生活週遭事物的體驗」以及「地區文化特色」為主。 (二) 教師認同以「發揚本土文化特色」、「認同自我族群」、「尊重他人文化」、「了解藝術之多元性」,並「能關懷自己生活環境品質」,作為鄉土美術教育之目的。 (三) 教師傾向以「探究鄉土美術之由來與意義」、「傳統民俗技藝之傳授」、「營造社區生活品質」、「利用本地媒材創作」、「參觀地方產業」等作為鄉土美術教育內容。 三、不同社會人口變項對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差異 (一) 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不因性別、學校地區、學校類別、現在擔任美勞教學與否等因素而有所差別。 (二) 服務25年以上之教師比服務5年以下之教師更認同「愛鄉愛國」之目標;而服務6-10年之教師比服務25年以上之教師更能認同「培養兒童尊重他人文化」之目標。 (三) 美勞相關科系畢業之教師較非美勞相關科系畢業之教師更傾向贊同「欣賞鄉土美術時應探究其由來與意義」以及「在鄉土美術教育課程中介紹外國族群的文化」。 (四) 學校行政人員較一般教師更傾向以「發揚本土文化」及「愛鄉愛國」作為鄉土美術教育之目標。 (五) 具有鄉土教育或研究經驗之教師較沒有經驗之教師更認同以培養兒童「尊重他人文化」、「對問題的思考與解決能力」、「了解藝術的多元性」,及「關懷自己生活環境的品質」為目標;在內容上較認同「教導兒童如何營造生活品質」。 四、教師理念與課程標準理念之差異 (一) 教育目標之差異:教師對於課程標準中所提及的「培養審美能力」、「養成對鄉土問題觀察、探究思考及解決的能力」、「愛鄉愛國」、「對傳統藝術的保存與學習、傳遞」等目標均未表示贊同。 (二) 教育內容之差異:教師認同地方產業對鄉土美術教育之重要性,但課程標準並未提及;教師並不贊同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台灣人的文化」及「將鄉土教材範圍擴及至世界各族群文化」。 (三) 造成差異之原因:教師專業知能不足、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宣導不足、鄉土課程標準之制定未與基層教師充分溝通、課程設立以政治因素為考量,非以兒童為考量。 五、建議:將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納入一般課程中,並採科際整合之統整教學、加強鄉土美術教育之師資培育、多辦理教師在職進修、鄉土美術教育課程內容應以兒童生活為主,其範圍應擴及全世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民小學美勞科教學與學生學習之研究
    連德仁; LIAN,DE-R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美勞科教學的內涵和發展趨勢, 并透過調查分析, 以了解當 前國小美勞科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現況及其問題所在, 進而提出具體建議, 作為改進國 小美勞科教學之參考。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 并輔以文獻分析。研究對象以分 層隨機抽樣和簡單隨機抽樣兩種方式, 抽取臺北地區三十一所公立國民小學, 教師六 二○人, 學生一五五○人。調查工具為參考相關文獻編制之「國民小學美勞科教學現 況」與「國民小學美勞科學生學習現況」問卷兩種, 經考驗具有好的信度與效度。所 收集之資料, 分別以次數分配、百分比顯示, 并用卡方(X )檢定等統計方法, 進行資 料分析, 獲得下列主要的紹論: 一、教師部份 1.教學現況; 2.課程內容; 3.教材選擇; 4.教學方法; 5.教學評量; 6.師資培育; 7. 教育展望。 二、學生部份 1.學習現況; 2.學習方法; 3.學習反應; 4.學習興趣; 5.學習效果; 研究者根據文獻分析與研究發現, 提出下列各項的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1.重新編訂課程標準與教學指引, 以符應世界藝術教育潮流: 2.定期辦理美勞科學專 業研習或教學觀摩會, 以充實教師之專業知能: 3.確立美勞科科任教師之專業資格, 以求專才專用; 4.鼓勵教師( 級任和科任教師 )積極參與學術活動, 從事評鑑工作; 5.充實各師院有關美勞、勞作之課程與設備, 以培養健全的美勞師資: 6.功強國小美 勞科軟、硬體設備之建立與購置, 以應教學之所需: 二、對師資培育單位的建議: 1.各師院爭取設置美勞教育系, 以充實國小美勞教育師資陣容, 強化美勞教學品質; 2.確任學科取向藝術教育之必然性, 各師院應重新釐訂師資培育課程; 3.擴大辦理美 勞科任課教師在職進修, 以增加以專業能力與觀念: 4.強調幼兒美勞教育的重要性: 三、對學校行政人員的建議: 1.全力推展美化環境活動: 2.強化美勞科任制度: 3.審慎購買( 代購 )美勞教材: 4. 鼓勵對美勞科教學有興趣的教師, 參與校外相關的進修研習: 5.確認美勞課程實施的 價值: 四、對國小擔任美勞科教學之教師的建議: 1.體認「學科取向藝術教育」之必然性, 充實美勞教學之相關專業知能: 2.徹底瞭解 兒童藝術創作心理學: 3.注意資質特殊兒童教育的啟發: 4.善用各種評量方式, 以達 客觀公正為原則: 5.正視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莫視為「休息課程」: 6.鼓勵學生與學 校舉辦之相關美勞活動, 以活絡美勞之學習: 7.激發學生的創作意願: 8.要求學生保 存作品創作的成果。 五、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擴大研究對象至全國公私立小學、國中、高中(職)之教師、行政人員與各年級學生 。 2.深入研究層面, 以某一課程領域( 彩畫、版畫、線畫、勞作、陶藝等),單獨而深入 的研究調查。
  • «
  • 1 (current)
  • 2
  • 3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