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郭雅倢"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存有流離—郭雅倢創作論述
    (2018) 郭雅倢; Kuo, Ya-Chieh
    本文以筆者研究所期間之作品為研究對象,透過後現代社會文化理論爬梳,理解當代人無以名狀的不安、失落與疏離,以及這樣的情緒如何反映在作品上,作為創作的反思與聚焦。 後現代社會文化氛圍對人類心靈造成的失落感為本文探討核心,自碎片化發生的原因以及對整個社會形成的氛圍探討起,進而討論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分化斷裂,以至於當代人的普遍漠然、孤獨、失落以及不滿足。後現代理論的範圍之大、內容之曖昧不明,針對社會氛圍與個人所承受之感,於第二章有詳細的撰寫。 資本制度的普及取代原始共同體,個人得以自團體組織中分化而出,不但富足且自由,人類開始追求自我實現卻也比任何時代都飄搖孤獨—碎片化的歷史使個人的存在莫名而獨立;碎片化的社會組織使個人不再有無堅不摧的認同歸屬,信任與專注也大為降低;碎片化的人際關係使個人的社交需求無法被滿足。人類終於有條件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也形成了異化的個人主義,伴隨著超真實影像的不可追尋以及過度膨脹的消費欲望,使得當代人的深層心靈充斥著孤獨、徒然,個人就如凍結的個體般存在於世,筆者以「存有流離」比喻這樣的狀態。 綜觀西方哲學史,哲學家們不斷論證著生命本質為何,無論存有的內涵如何變動,都指涉了生而為生命的不可再分解或抹去之最基本本質,具有無可動搖之獨立性與絕對性。本文題目使用「存有流離」一詞是借用存有的哲學內涵來標舉當代人精神分裂狀態已危及心靈本質的無可奈何。 在第三章裡,筆者梳理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之對應,包含疏淡的視覺形式、不完整的人體造型、血肉肌理的經營等,並各自有其對情緒、對社會感受的表達。第四章開始,說明筆者作品藉由於形式上與疏淡美感價值相符合,內容上卻與之背離的衝擊來形塑當代社會下的斷裂、漠然、疏離與孤獨的感性連結。從疏淡的美感形式與其精神價值爬梳起,再說明於作品上如何實踐技術以達成疏淡的視覺效果。最後,筆者於第五章詳細分析個別作品的創作脈絡與實踐,希望透過本文完成個人思緒漩渦的跳脫,進而反思作品,以利於未來更加深化、累積創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見觀經圖:影像世代的東方媒材創作
    (2024) 郭雅倢; Kuo, Ya-Chieh
    五感,是主體認識外在世界的重要感官系統,而視覺又與平面藝術最為相關。隨著人造影像鋪天蓋地的佔據視野,創作思維、議題關注與形式等,於東方媒材創作有著怎樣的表現,是筆者專注所在。藉著社會學家的論述,深刻審視半虛擬社會下的生活樣態與心理感受,進而探討當代東方媒材創作者的與影像社會的互動,乃是第二章的內容。在第三章,筆者回歸自身創作思維與形式的反思。「以類古典形式統合日常奇異影像」之創作模式為筆者面對碎片化社會的方式,其中關於「類古典」的探討,筆者借鑑了十七至十九世紀,傳往日本並接受文化交匯的畫譜、技法書著作。以當代人後見的視角而言,這些內容正處於現代視覺形式與古典視覺形式的交叉口,透過探討線條、造型、漸層與反覆等視覺元素在和刻本、當代視覺經驗、筆者自身創作中的詮釋角度、形式差異,理解類於古典又或者趨向當代視覺的決定性因素為何、如何依據作品表達需要良加運用、筆者對東方媒材又抱持什麼樣的認知,是本章的重要探討。至於第四章,則進行個別系列作品的發展軌跡與思維釐清,以客觀反思的方式確認個人思維與作品形式的對應關係;最後於第五章結論。本文借上述研究,對自身所處社會文化、藝術脈絡節點進行觀察與理解,以跳脫創作的主觀與直覺性,並協助未來的創作深化。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