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鄭宜欣"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寫實的形塑與割裂——論李石樵戰後作品之風格與意涵(1945-1949)
    (2003) 鄭宜欣
    本篇研究以畫家李石樵於戰後初期1945-1949年間,創作的《市場口》、《建設》與《田家樂》這三件寫實群像畫為主要論述對象,探詢其中之風格根源與創作意涵。首先對於這三幅作品的風格與圖像進行了解,分析李石樵如何自台灣戰後社會中,擷取不同角度的人物群像,以鋪陳作品之藝術思惟。繼而追溯李石樵寫實繪畫風格形成的脈絡與發展,自李石樵早年於日本留學的背景,探尋李石樵如何從東京美術學校的傳統學院訓練中脫胎,奠定堅實的寫實主義風格之基礎。而另一方面則是自戰前日本官辦美展之發展方向,理解畫家的取材構思。此外,時值戰爭期間,整個日本畫壇都籠罩在戰爭美術的時代氛圍下,對照於李石樵戰後的這幾幅作品,無論在風格或題材上,與日本戰時的「聖戰美術」展出作品中有許多承襲與吻合之處,這個角度則可釐清李石樵創作之構思與圖像根源,並有助於對於李石樵創作意涵的探討與解析。 在最後將《市場口》、《建設》與《田家樂》的創作放置在戰後當時台灣特殊的政治社會背景中加以理解與觀察,有鑑於在台灣有許多的藝術史與藝術家研究論著,似乎仍無法擺脫線性的風格分期,或又侷限於單一的思考角度,常將藝術家置於歷史、政治、社會之度外,以避免牽涉意識形態的爭議,而本研究則希望以美術史研究的方法為起點,藉由圖像、題材、內涵與風格的溯源與分析,繼而觀察歷史之政治、經濟、文化面向,將藝術家與其創作還原於歷史情境中,一步步回溯李石樵親身經歷著於政治變動的時代,是如何地企圖將台灣社會所面臨的轉折,在藝術作品中表現出來。並且試圖探究李石樵寫實風格的利用有何根源與意涵,其作品中對於日本帝展與聖戰美術作品構圖上的挪用,除了在風格的傳承關係外,其背後是否有更深層的族群與文化認同問題。尤其50年代之後李石樵在創作巔峰之際卻又將寫實技巧棄絕,將長年經營的繪畫風格做劇烈的轉向,這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上又有何種深切意義?從戰後幾年間藝術家面臨的是如何以創作與台灣的社會情境互動,因此從藝術創作的內在動機至外在表現的過程作用中,即可發現有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與思考面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迷漾年華-鄭宜欣工筆繪畫創作論述
    (2013) 鄭宜欣
    本論文以「人」作為研究創作,藉由人自身衍伸出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及人與生活間的體認為闡述,探討現實生活對內心情感所產生的火花。人所擁有的情感會藉由肢體語彙傳達出心靈狀態,希望透過自身以及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為觀察對象,以此分析其當時的心理狀態與情感層面。如何將其抽象的情感透過畫面中人的肢體語彙及象徵符號於畫面中具體化,是為一個相當大且有趣的創作課題,故在創作中以人物為主、景物為輔的描繪為主題。 人的情感與表現行為會因為「過去」、「現在」與「未來」時空背景而有所不同發展,產生多樣的可能性。本創作研究希望藉由「現在」的畫面給予觀者對於「過去」以及「未來」的一個聯想空間、相互對話。 人在對於自然或生活當中,會因其情感的狀態以及成長背景的不同,賦予自然景物象徵意涵或聯想投射。希望以自我本身為出發點將自然與生活中的事物給予的感受,藉由個人的觀點與角度找尋個人符號或呈現與觀者彼此之間所擁有共同的體認。以下就本研究架構做一闡述: 第一章:「緒論」闡述個人之研究動機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蒐集迷漾年華相關的理論依據,找尋東西方相關題材與範例的資料作為依據應證。主要以「不穩定的平衡」、「靜謐的騷動」與「形姿的語彙」三者作為探討方向,藉由東方思維與西方理論作為方向參考與相互運用,呈現個人內在思維與創作方向。 第三章:藉由第二章的理論應證,將創作方式與思維運用其中,針對題材內容、表現形式與特色,來探討創作的脈絡與創作繪畫風格流程。 第四章:創作作品與作品分析 第五章:將本次的創作心得與研究作總歸納,以及展望未來的創作方向與發展。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