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鄭惠文"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生乳製品營養教育課程成效評估
    (2007) 鄭惠文; Cheng Hui-wen
    鈣攝取不足和骨質疏鬆症、高血壓、肥胖和胰島素抗性及乳癌等疾病的發生有關,而我國連續三次國民營養狀況調查都發現國人的鈣質攝取明顯低於衛生署建議的參考攝取量。乳製品是鈣質最豐富的來源,但各年齡層男女對乳品類的每日平均攝取量卻不到一份。青少年時期是增加骨質密度高峰的關鍵時期,同時成人期的飲食習慣多延續自青少年期。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評估以生態模式、健康信念模式、計畫行為理論及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發展之營養教育課程,對國中生乳製品攝取成效的影響。以四所公立國中之八年級各兩班學生(N=232)為研究對象。研究設計分兩組,實驗組為實施每週一單元(45分鐘),共五個單元的國中生乳製品攝取營養教育課堂教學,以及兩份家長簡訊;控制組則無任何相關的營養教育活動。在介入前、後一週及後五週,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前測、後測及後後測評量。研究結果發現:介入後一週(後測),實驗組學生乳製品攝取之相關因素(包括營養知識、主觀規範及自我效能)和乳製品攝取行為(包括一般攝取行為、行為改變階段、總乳鈣攝取量)有顯著進步(p<.01);其中乳製品攝取之營養知識、主觀規範及行為改變階段有為期至少五週的短期延宕成效(p<.001);但乳製品攝取之態度則無顯著立即成效(p>.05),短期延宕效果亦不明確。分析此介入方案於不同背景(性別、區域、體型、居住狀況、家庭社經地位、家長參與程度)學生的成效,除態度外,對不同背景學生均能顯著提升其乳製品攝取之相關因素和乳製品攝取行為(p<.05)。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安迪‧沃荷的後現代意識形態研究
    (2006) 鄭惠文; Cheng, Hui-wen
    受到現代主義追求進步的影響,現代藝術在不斷的創新過程中,始終以追求烏托邦的世界為理想,但卻忽略了藝術已經離大眾越來越遠的問題。而且,現代主義嚴肅的分割各門學科,在建立美學自主領域、追求為藝術而藝術的同時,也越來越窄化了自己的創作空間。在這種內外交迫的狀況下,現代藝術的理想逐漸顯得窒礙難行。 大眾文化本有其正面性的意義,後現代藝術裡的藝術大眾化傾向是以不帶偏見的眼光重新審視大眾文化,這種全新的態度應是後現代藝術最有意義之處。後現代藝術家不再侷限於現代主義對崇高精神的要求,他們在各種形式上與大眾文化緊密結合,總喜愛以平易近人、簡單易懂的藝術與大眾進行互動。而這樣的後現代藝術美學趣味,在六○年代時就已出現在沃荷的藝術創作中。沃荷對現代藝術始終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無論是作品還是個人言行,他以「去深度性」、「去純粹性」、「去主體性」三種傾向,化解現代藝術與大眾文化的對立僵局,這種藝術思維標誌著一種後現代傾向的開端,也為後現代藝術提示了一連串的可能性。因此,今日的藝術史總會將沃荷視為形塑後現代藝術的重要人物。 本篇論文並非要全然認同大眾文化的種種,大眾文化當然有它可議之處,但是,全然的否定亦是錯誤的見解,本篇論文希望,在後現代主義的論述仍處於爭論不休的情況下,以及,在後現代藝術仍多元而龐雜的道路上,透過沃荷的後現代意識研究,或許有助於釐清六○年代以後西方藝術發展的些許脈絡,也足以認識到後現代藝術發展所產生的正面意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槲黃素氧化酶活性中心之雙銅擬態化合物的合成、結構及其對3-羥基黃銅醇催化反應之研究
    (2009) 鄭惠文; Cheng Hui Wen
    為了合成槲黃素氧化酶活性中心的擬態化合物,本研究設計了一個對稱性的多牙基配子2,6-bis[(2-di(2-pyridylmethyl)aminoethoxy)]- benzoic acid (BDPABH),並由此配子成功地合成出擬態化合物[Cu2(BDPAB)(CH3CN)(ClO4)](ClO4)2 (1) 及其鋅衍生物[Zn2(BDPAB)- (CH3CN)2](ClO4)3 (2)。兩個錯合物皆利用紅外光光譜和電灑質譜及X-光結構解析法進行鑑定。錯合物1為具有雙銅中心的分子結構,每個銅金屬中心的配位環境皆為扭曲的八面體。兩個銅離子間的距離為5.73 Å。在77 K下偵測錯合物1的電子順磁共振光譜,發現在g‖區域具有七隻分裂的精細結構線,且其平均精細偶合常數為72 G,並推測雙銅之間具有微弱的磁性交互作用。此外,錯合物1在乙腈電解質溶液中由循環伏安法顯示出有兩個擬可逆(quasireversible)的過程,分別為一個電子的氧化還原反應。錯合物1進行3-羥基黃銅醇的氧化斷裂催化反應時,會產生2-(dimethylamino)-2-phenylbenzofuran-3(2H)-one、3-(dimethylamino)-3-phenyl-3H-chromene-2,4-dione、benzoic acid及2-hydroxybenzil四種產物。當催化劑1的劑量提升至10 mol%時,反應24小時後,受質會被消耗完畢,且主要產物為benzoic acid;然而當受質濃度稀釋為1 × 10-4 M時,主要產物會變為3-(dimethylamino)-3-phenyl-3H-chromene-2,4-dione。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生命教育融入國中七年級國文教學研究
    (2020) 鄭惠文; Jheng, Huei-Wu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七年級學生接受研究者設計的生命教育融入國中七年 級國文課程後,對於生活價值觀的改變、行為的調整與生命態度之影響,並呈現研究者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歷程與省思。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之七年級學生。本研究使用孫效智教授提出的生命教育核心素養五大向度——「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思考素養」、「人學探索」進行融入課程之開展,同時參考國中階段十二年國民教育《綜合活動領域課綱》三部分——「自我與生涯發展」、「生活經營與創新」、「社會與環境關懷」作為對照,並搭配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中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中的指標,設計出四個大單元融入式課程: 一、「自己:枷鎖自己解,貴人就是我!」 二、「家人:我的『好齡感』時代,行孝不能等!」 三、「社會:『Thanksbook』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 四、「世界:戰爭之後」 以此課程進行教學並從中蒐集研究材料。研究工具包括:教學省思札記、聯絡簿日記、單元學習單等相關質性資料,將以上所得資料加以歸納並進行分析。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期待歷程與結果能回答事先所提出的問題,包含:一、了解生命教育議題融入國中國文教學的發展現況。二、設計生命教育融入國中七年級國文教學的發展課程。三、探究生命教育融入國中七年級國文教學的實施歷程。四、探究生命教育融入國文教學後對學生的影響與成效。五、建立生命教育 融入國中國文教學可行的歷程模式。 針對以上待解答問題,進行課程設計與實作觀察研究後,有以下五個結論: 一、國中階段生命教育教學的發展以融入方式為主。 二、生命教育融入國文教學宜以學生問題為起點。 三、生命教育融入國文教學應採取多樣化的體與對話。 四、生命教育對學生行為與班級經營有明顯影響。 五、生命教育的融入,宜依照班級特質進行規劃與調整。 於以上結論後有六項歷程省思與五項研究建議。希冀此「生命教育融入國中七年級國文教學研究」的操作歷程與結論建議對未來從事相關研究者有所助益。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社會支持對文化智商及社會文化適應間的調節效果:以在台灣的國際學生為例
    (2013) 鄭惠文; Hui-wen Winni Cheng
    The increasing number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go abroad to seek for high level education. They may face the cultural adjustment problems in a new count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ultural intelligence on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Also, examine the moderating effect social suppor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telligence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The target sample in this study wa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Taiwan universities. The paper-bas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The analysis methods include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hierarchy regression by running SPSS v 18.0 and AMOS 8.0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telligence (CQ)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The social support was examined that it positively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telligence (CQ)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Also, the interaction of each dimensions showed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n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ntribute to increase the evidence in the cross-cultural research field and provide the suggestions to help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eal with problems in a different country or culture.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運用寫作評量軟體批改高中生英文作文之研究
    (2012) 鄭惠文; Huei-Wen Cheng
    在英文學習領域中,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與全球化的影響,英文寫作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學生期盼能有更多的練習,以便因應將來各種需要以英文寫作的場合。但在台灣的高中裡,因班級人數眾多,批改作文及給予適當回饋建議對英文老師是一大負擔。近年來有些寫作評量軟體可以提供學生立即的批改與回饋,可以減輕老師的負擔。但隨著越來越多人使用這些軟體,有必要針對系統優缺點進行進一步研究。本研究檢驗一個新的寫作評量軟體Correct English所提供的寫作錯誤回饋並發現此軟體的優點與缺點。研究對象為90位來自兩所公立高中的高三學生。本研究收集此軟體針對146篇高中學生作文所提供的各種寫作錯誤回饋並加以分析;並進一步比較軟體提供的回饋與老師提供的回饋之間的差異。結果顯示此軟體提供了40種不同的回饋訊息,但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回饋是錯誤訊息。此外,與老師提供的回饋相比,此系統仍然無法偵測許多學生的常見錯誤,如介系詞、時態、詞性與冠詞等;也無法提供句子改寫的功能。本研究建議使用此類寫作評量軟體的老師須注意其在教學上的使用。融合老師的引導與詳細的指示,英文老師便能善用現有的軟體功能來幫助學生寫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電腦劇本編寫策略增進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社會互動之成效
    (2013) 鄭惠文; Hui-Wen Ch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對於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社會互動能力的影響。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中跨行為多探試設計,自變項為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依變項為社會互動行為次數,所設定的社會互動標的行為共有三種,分別為合作行為、與人聊天及遵守遊戲規則。以二名國小亞斯伯格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接受基限期、介入期和維持期之實驗處理。本研究中以1位亞斯伯格症兒童搭配3位一般兒童為原則,性別以2男2女為原則。資料蒐集方式以攝影機拍攝方式,並記錄各社會互動行為在每個行為樣本中出現的次數,蒐集到的資料以目視分析、時間序列C統計及效果值加以分析,同時並輔以其他觀察資料分析及社會效度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顯著增進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社會互動行為的次數; (二)社會互動行為在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褪除後亦能維持; (三)透過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促進參與課程的同儕對研究對象的了解及協助; (四)家長及教師均認為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能增進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的社會互動能力。 本研究並針對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提供教學建議及未來研究建議。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