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鄭章華"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Polya解題策略融入八年級數學課程之行動研究
    (2021) 李芷維; Lee, Chih-Wei
      本研究探討Polya解題策略融入數學課程在學生數學學習成效、解題行為和數學學習動機是否有提升。研究方法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17名國中八年級B組學生。在課程設計方面,採用Polya解題策略搭配同儕觀摩進行教學,配合教學進度做策略融入。行動研究時間共計八週。研究工具方面,量化研究工具為「前測與後測的試卷」、「數學解題行為問卷」、「數學學習動機量表」,質化研究工具為「Polya解題策略提問單」、「同儕觀摩單」、「解題策略融入課堂問卷調查」、「教師省思札記」、「訪談紀錄」。研究結果顯示,Polya解題策略融入數學課程後,學生於解題行為的學習成效有提升;學生於解題策略四階段中的「瞭解問題」、「擬定計畫」、「執行計畫」階段的解題行為有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於解題策略教學前後沒有顯著差異;教師嘗試解題策略融入教學後,教師自身數學教學與教學專業知能上獲得成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UbD融入國小六年級英語課行動研究
    (2019) 林書筠; Lin, Shu-Yun
    學生的英語文法學習隨著年級越高,接觸的英語時態越多,但未必越清楚,由於課堂上過於關注文法時態規則等細瑣知識,讓學生多數以背誦來學習文法。為讓學生能夠瞭解英語之所以會有時態,是因為英語透過動詞變化來表達事件發生之時間和狀態,與學生所熟悉的中文不同,因而將此作為課程大概念。本研究旨在設計一套可用於國小六年級英語文法課之UbD重理解課程設計,讓學生思考核心問題,進行實作評量,再透過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大概念以完成評量,屬於逆向設計的概念。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取徑,教學過程分兩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醞釀、發展期及第二階段實作、應用、驗收期。參與者包括了六年級三十位學生和研究者自身。本研究主要蒐集課堂觀察、課堂影片、研究者教學札記、學生學習單、學生課堂筆記等學習歷程紀錄。學生學習結果的資料採常模參照及效標參照兩種系統進行給分,並以描述統計、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之質性資料則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與詮釋,歸納研究期間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操作反思。研究結果發現經過設計的UbD課程可實施於國小六年級英語文法課堂上,並觀察到學習者接受UbD課程學習經驗,能提升其英語文法時態方面的學習理解,學生對於課程亦表達正向回饋,且研究者實際執行UbD課程亦獲得專業成長。對於未來研究與教學的建議有以下幾點:1.設計UbD課程時以一個較長期的單元作為方向,訂定最適宜的單元教學大概念,實施的學習活動能夠讓程度不同的學生展現學習理解六面向;2.建立教師共備社群,精進大概念及核心問題設定;3.學校端將實作評量概念融入定期評量中,行政端支援UbD課程規劃,增加教師對於UbD的專業知能;4. 同步蒐集質性和量化學生學習資料,藉以評估學生學習理解之效益。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交錯練習於高中一年級數學科的應用
    (2021) 江雨生; CHIANG, Yu-Sheng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探討交錯練習應用在高中一年級數學科可能會面臨到的問題,並且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法。本研究對象為桃園市一所公立高中的一年級普通科學生,全班總計33人,為期六周。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式進行,一共三個循環,其中根據不同單元特性,分別採用組外交錯、組內交錯以及組內與組外同時交錯的方式進行。期間蒐集學生練習卷的作答狀況、段考試題卷、學生個人訪談紀錄及課堂觀察,進行質性分析並利用三角驗證法確保分析品質。研究者另蒐集前後測成績與對照班進行共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該班在實施交錯練習後雖然並未達到顯著,但可以觀察到兩班的平均數差距變小,且估計的邊緣平均值也高於對照班。最後,研究者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教師及其他研究者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數學差異化教材設計與實施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6-12-??) 鄭章華; 林成財; 蔡曉楓; Chang-Hua Chen; Cheng-Tsai Lin; Hsiao-Feng Tsai
    近年來國際數學成就評量的結果顯示,我國中學生的數學成就有顯著的雙峰現象。教育部也發現中學生的數學學習存在嚴重的落差,近幾年將差異化教學列為重點項目。然而國內差異化教學的相關研究才剛起步,且多聚焦在語文與特教領域。為了讓更多數學教育工作者瞭解差異化教學實務,促進學術社群對此議題的討論。研究者邀請四位中學數學教師成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用課堂教學研究模式(lesson study)研修數學差異化教材,並提出其設計原則;以訪談方式瞭解教師實施差異化教學所遭遇的困難並以問卷探查學生接受差異化教學的經驗。本研究提出差異化教材設計的四項原則,其關鍵理念在於提供所有學生學好數學的機會,其核心在於運用形成性評量探查學習差異,並以知後行動(informed action)來處理學習差異。研究發現接受差異化教學的學生有著正向的數學學習經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應用認知學徒制在七年級數學學習扶助計畫之行動研究
    (2021) 游宜婷; Yu, Yi-Ting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探討認知學徒制在七年級數學學習扶助計畫中的應用,可了解參與學習扶助計畫的學生,因教師使用認知學徒制的教學方法後,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的改變。本研究紀錄教師實施認知學徒制的教學歷程,以及過程中教師得到的省思與專業成長,可提供未來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參考。本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的七年級學生中,挑選出七位參與學習扶助計畫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七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數學定期評量的測驗內容為課程設計與實施內容。課程學習單的設計以「領域性知識」、「啟發式策略」、「控制性策略」、「學習性策略」,四種知識與策略為依據,挑選適當的練習題。本行動研究的課程內容共有四個單元,分為兩個循環階段實施,使用認知學徒制的六個教學步驟:「示範」、「指導」、「鷹架」、「闡明」、「反思」、「探索」,實施過程中視教學內容所需,使用適當的教學步驟。本研究的資料分析以質性為主,量化為輔的方式,使用「教師教學觀察記錄」、「師生對話的錄音紀錄」、「學生的學習單」、「學生的測驗卷」、「教師教學省思紀錄」、「教師與學生的訪談紀錄」採用三角檢證法作質性分析。量化部分採用學校第一次數學定期評量成績與第二次數學定期評量成績做描述性統計分析,觀察兩次數學定期評量成績的差異,藉此分析認知學徒制對學生產生的影響。資料分析結果為認知學徒制有助於學習扶助計畫的課程設計,且認知學徒制有助於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教師學習社群」發展對話式形成性評量實務及其對學習成效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2-03-??) 張景媛; 鄭章華; 范德鑫; 林靜君; Ching-Yuan Chang; Chang-Hua Chen; Der-Sin Fun; Jin-Jun Lin
    本研究透過專業學習社群提昇園中數學教師對話式形成性評量實務,從而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其具體作為在於協助教師整合教學與評量於一堂課中,從而即時探查學生的學習進展與需求,做出立即回饋幫助學生數學學習,本研究也分析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是否受益於教師形成性評量實務的改進,以期對教師專業成長理論有所貢獻,研究者一方面以Mehan ( 1979) 的課堂架構理論分析數學課堂師生對話現況以及教師在學習社群中對話式形成性評量實務進步的歷程,另一方面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瞭解實驗組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是否顯著高於對照組學生。研究發現:一、在學習社群初期,參與教師仍是以低層次問題進行師生對話,沒有給予學生充分待答時間;二、以三階段循環模式運作學習社群可以有效幫助教師改進對話式形成性評量實務,以高層次問題探查與釐清學生想法,逐步引導學生數學學習;三、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獲益於教師對話式形成性評量實務的改進。最後,本研究報告學習社群對於教師個人專業成長的影響、提出教學建議以及後續研究的建議。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