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鄭聖敏"
Now showing 1 - 11 of 1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8-07-??) 鄭聖敏; 王振德本研究目的在建構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首先,透過相關文獻的整理、分析與歸納,將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分為「領導特質」、「人際能力」與「概念能力」三大部份,並據以編製「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之調查問卷」。其次,邀請25 位學者專家、教師及具領導經驗的學生組成德懷術研究小組,透過三次問卷往返,建構出中學生領導才能之內涵。最後,研究者以分層叢集取樣方式抽取台灣地區北、中、南、東四區國中學生617 人,高中(職)學生698 人為樣本,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理論模式」的適配度考驗。德懷術研究結果顯示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在「領導特質」面向有「負責」、「熱忱」、「情緒管理」、「自信」、「以身作則」、「親和力」、「堅毅」、「品格」八個重要特質。「人際能力」向度則包含「溝通技巧」、「促進合作」、「衝突處理」、「尊重」、「同理心」五種能力。「概念能力」向度也包含「組織能力」、「決策能力」、「應變力」、「分析力」及「計畫能力」五種重要能力。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理論模式」和觀察資料的適配度大致良好。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學生領導才能發展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建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2006) 鄭聖敏; Sheng-Min Cheng學生領導才能的發展攸關國家未來的人力資源及競爭力。雖然民國八十六年新修訂的特殊教育法,正式將領導才能納入資優教育的範疇,但國內對中學生領導才能的探討尚在開展階段,許多問題有待研究來加以釐清。本研究以建構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編製中學生領導才能量表,了解中學生領導才能現況及探討相關因素為目的,分三個階段來進行。 首先,以德懷術研究法邀請25位學者專家、教師及學生組成德懷術研究小組,透過三次問卷往返,建構出中學生領導才能之內涵。其次,根據該內涵架構,編製領導才能量表,並進行信度及效度考驗。最後,以台灣地區國中及高中(職)二年級學生共1315人為研究樣本,「中學生生活經驗與表現量表」為研究工具,採用問卷調查方法蒐集資料,進行中學生領導才能現況及相關因素的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的建構 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包括領導特質與領導能力二大面向。領導特質面向有「負責」、「熱忱」、「情緒管理」、「自信」、「以身作則」、「親和力」、「堅毅」、「品格」八個特質向度。領導能力面向又分為「人際」與「概念」二種能力,其中「人際能力」包含「溝通技巧」、「促進合作」、「衝突處理」、「尊重」、「同理心」五個向度;「概念能力」則包括「組織能力」、「決策能力」、「應變力」、「分析力」及「計畫能力」五個向度。 二、中學生領導才能量表的編製 中學生領導才能量表分為二大部分。在領導特質部分,採用李克特五點量表形式,評量「負責」、「熱忱」、「情緒管理」、「自信」、「親和力」、「堅毅」、「品格」等七項特質表現,共34題。在領導能力部分,以半結構開放性問題解決形式,評量「人際能力」與「概念能力」,共12題。該量表信度及效度大致良好。 三、中學生領導才能現況分析 在領導特質方面,中學生的「負責」和「品格」顯著優於其他表現。在領導能力方面,中學生的「概念能力」顯著優於「人際能力」。 四、中學生領導才能相關因素分析 「性別」是中學生領導特質與領導能力差異的一個重要的個人背景變項。不同「教育階段」的中學生只在領導能力面向上有顯著差異。有無「社團參與」、「幹部經驗」及「領導訓練」等成長經驗的中學生,其領導才能的表現有顯著的差異。從個人背景、成長經驗、支持環境與情緒智力對中學生領導才的預測情形來看,情緒智力中的「人際」、「壓力管理」、「適應」與支持環境中的「家長支持」、「同儕互動」較能預測領導特質;個人背景中的「教育階段」、「性別」及成長經驗中的「幹部經驗」、「領導訓練」較有助於領導能力的預測。 根據研究結果,對領導才能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兒童哲學方案評介及其在資優教育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8-09-??) 王振德; 鄭聖敏Lipman的兒童哲學概念始於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基於兒童的好奇,教育修正之必要性和啟發兒童進行哲學思考的可能性,Lipman主張思考教 育應從幼年開始,逐漸發展出兒童哲學方案。此方案的主要目的在幫助兒童學習如何為自己思考,所欲達成之具體目標有五:1.改進推理能力,2.發展創造 力,3.增進個人及人際的成長,4.發展倫理的理解力,5.培養發現意義的能力。兒童哲學方案轉換了教材的形式,以小說代替了傳統的教科書,透過文學將人類關係的多樣性、細緻、彈性地表現出來。小說中避免使用傳統的哲學術語,而以 兒童經驗中感到困惑的事來取代它,強調思考的形式和非形式邏輯。小說的內容提供兒童和兒童,以及兒童和成人之間的對話模式,乃一非權威主義,反教條的教學 模式。整體而言,此方案採行的探究精神,將思考融入生活中,尊重兒童的想法,以及主張為自己思考,深受大家肯定。總觀國內外資優教育的目標,不外乎培養學生思考能力,Lipman的兒童哲學方案除了思考教學以外,更強調探索生活經驗的意義和人際合作的關係,兼重 知識、技能和情意的發展,對資優教育而言,具有應用及推廣的價值。Item 帶好每位學生的數理教育---在國小數學及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教學中實現 (SA 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07-31) 盧台華; 呂玉琴; 鄭聖敏; 任宗浩; 張俊彥; 柯惠菁; 蘇芳柳; 羅珮華本單一整合型計畫擬藉由結合數學教育、科學教育與特殊教育專長之研究人員,以 及與第一線學校現場任教之數學、科學與特教教師合作之方式進行數學及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課程與教學之探究。本研究擬以三年分三階段共十二個子計畫進行,合作伙伴為 萬華區之華江國小。第一階段之半年研究期擬先由教室觀察、訪談與調查等方式具體瞭 解實際教學現場之情境脈絡、學生之學習特質、困難與需求、教師之教學覺知與需求等, 並藉由後二年半之第二與三階段的課程與教學調整的行動研究歷程達至帶好該校一至 四年級每位學生之數學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預期之主要成效包括: (1) 提 升參與教師之學科教學知能與特殊教育知能;(2) 增進該校國小一至四年級學生對數理 學習之興趣、態度、信心與學習成效;(3) 建立整體校園之合作氣氛;及 (4)建立大學 研究機構與國中小學校合作之模式,改善過去有關研究與實務不相關連之詬病等效益; 與 (5)達至科學教育白皮書所列之設計適合學習低成就及身心障礙學生學習特性的科 學教育課程與教學之目標。此外,參與之數學教育、科學教育與特殊教育研究人員亦能 藉本研究釋放相互之專長,並建立良好之研究社群。Item 從增能觀點談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之輔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12-??) 鄭聖敏; Sheng-Min Cheng就讀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各大專校院也依教育部訂定的輔導要點提供相關服務,然而這些服務是否符合身心障礙學生之需求?本文先探討國內大專校院輔導身心障礙學生之現況並分析學生之適應情形,再根據Chickering和Reisser的自我認同發展理論分析大專校院學生的任務,最後建議以結合「自我倡議」、「自我決策」及「領導能力」作為大專身心障礙學生之輔導重點,期望透過其本身能力的提升,增強其自我倡議、自我決策的技能,不僅可以領導自己,更期待能達到領導他人,貢獻社會的目的。Item 從特殊教育法令與課程綱要變革析論我國特殊教育課程發展趨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9-12-??) 林燕玲; 鄭聖敏; Yen-Ling Lin, Sheng-Min Cheng我國特殊教育法令與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等課程政策日益完備,108 學年度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更帶領我國特殊教育課程進入新的里程碑,是以回顧歷次課程改革內涵與改變有其必要性。本文依據時間序說明特殊教育課程綱要法令內涵之轉變,再探究歷次特殊教育課程綱要變革,對我國特殊教育課程發展趨勢進行論述。Item 從特殊教育發展談資優教育之現況與展望 ─吳武典名譽教授專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8-08-??) 鄭聖敏今年是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簡稱特教學會)成立50 週年。為了慶祝這個別具意義的一年,特教學會理監事會決定在年底特教學會年會召開的同時發行特殊教育季刊及資優教育季刊專刊,訪談國內在特殊教育(包含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教育)發展路上戮力耕耘的前輩。筆者有幸擔任資優教育季刊專刊訪談員,訪談在國內特殊教育及資優教育領域均深具影響力的吳武典教授。有關吳武典教授學習歷程、與特殊教育的緣分,以及對特殊教育之貢獻等在《吳武典教授榮退文集》與「全方位的特殊教育領航者-- 吳武典教授」(載於《臺灣特殊教育拓荒者-- 四位臺灣師大特教系教授的故事》)一文中均有詳實且豐富的介紹,本文不再贅述;而吳教授對資優教育之發展脈絡、理念及期許也有多篇文章陸續發表在資優教育季刊與資優教育論壇二份刊物上,另有「資優教育發展與躍動-- 中華資優教育學會第一至四屆理事長吳武典教授專訪」一文,也刊載在《2014 新世紀多元文化資優教育論壇》中,可供讀者參閱。故本次訪談即從特殊教育學會成立50 週年這一喜事出發,談及特殊教育(尤其是資優教育)的發展現況與未來。茲將吳教授訪談內容,整理如後。Item 談資優學生的生涯輔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0-09-??) 鄭聖敏資優學生的生涯發展是個終其一生的過程。本文旨在透過生涯理論、國內對資優學生生涯輔導之研究與現況分析,來看資優學生生涯輔導的重要課題,最後提出進行資優學生生涯輔導之建議,期望能協助資優學生實踐一個有價值的人生。Item 資優學生的情意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1-06-??) 鄭聖敏EQ是現代社會的熱門話題,不論是工商業、學術界,或是教育單位,莫不強調「EQ」的重要。資優學生的情意發展一直是關心資優教育的人士所強調的重點,資優學生的EQ培養更不容忽視。然而在培養資優學生的EQ之始,幽默感的建立,將能協助資優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來面對壓力或焦慮,進而調適自我,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本文即從幽默的意義,對人們的影響為起點,進而探討幽默的演進、相關理論、表達方式以及個人幽默感的發展階段,期望對於幽默能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最後,再整理出如何培養教師的幽默感及發展資優學生幽默感的策略,供教師們參考使用。 關鍵詞:資優學生、情意教育、幽默感Item 逆風飛翔—大專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探索學習之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11-??) 鄭聖敏; 柯惠菁; 陳秀芬; Sheng-Min Cheng, Hui-Ching Ko, Hsiu-Fen Chen大專教育階段是身心障礙學生重新檢視過去自我、思考未來的認同發展關鍵時期。大專身障學生的自我探索歷程便是其認同形成的過程,透過大專身障學生自我探索內涵及自我探索學習方案運作之相關文獻要義,研究者以行動研究法,邀請9 名大專身障學生組成共學團體,從探索、增能角度擬定自我探索學習方案,重新認識自己,重塑自我意義及價值並探討其結果。該方案在為期一學年的執行過程中,因學生們的強烈意願而修正學習任務,發展出一趟出國探索學習之旅。本研究在走完整趟自我探索學習之旅後,對大專身障學生輔導有新的體認:一、以探索、增能為主之內涵有助其重建自我意義;二、可藉由反思協助學生將外在經驗與內在自我加以連結;三、應重視學生個人自主性及真實感受;四、建構協同學習的環境,鼓勵學生在團體中學習。本研究也掌握大專身障學生自我意義及價值重建是個自主性高及持續認識並整合多元自我的內在建構歷程。最後,研究結果顯示學校、教師與輔導人員及家長可營造大專身障學生探索、增能之支持環境。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發現,分別對大專校院提供身障學生輔導、引導大專身障學生重建自我意義與價值,以及未來研究提出若干建議。Item 雙重特殊需求學生多層次教學輔導之理念與作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09-??) 鄭聖敏; 陳秀芬; 柯惠菁; Sheng-Min Cheng; Hsiu-Fen Chen; Hui-Ching Ko本文旨在探討雙重特殊需求學生的教學輔導模式。研究者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整理出雙重特殊需求學生學習行為、特徵、教學輔導調整原則及相關研究發現,之後聚焦於雙重特殊需求學生教學模式之探討並列舉美國之教學輔導實例,進而建構一個兼顧優勢發展及弱勢協助之雙重特殊需求學生多層次教學輔導模式,期望能提供國內特殊教育主管單位及特殊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