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鍾志從"
Now showing 1 - 20 of 8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主題式課程的數學系列活動對幼兒數學能力發展影響之研究(2007) 巫錦玲本研究旨在瞭解主題式課程數學系列活動對幼兒數學能力發展是否有顯著影響。研究者探討四歲受試幼兒數學能力發展的目前水準,並發展主題式課程數學系列活動,以探討主題式課程數學系列活動對四歲受試幼兒數學能力改變之效果。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的方式,以台北縣某縣立幼稚園兩班四歲幼兒共五十六位為研究對象。實驗組(n=28)接受每週二次,每次約三十至四十分鐘的「主題式課程數學系列活動」的教學活動介入,而對照組(n=28)則進行一般幼稚園的主題活動。在介入前、介入後一週及後測結束後一個月分別對實驗組及對照組幼兒一對一進行「幼兒數學能力測驗-第二版」(TEMA-2)的前測、後測及後後測,以瞭解教學活動介入後的成效。研究發現: 一、本研究受試幼兒在實驗介入前於「幼兒數學能力測驗-第二版」(TEMA-2)之平均數學商數依標準化數學能力指標均列為中等,實驗介入後,實驗組則提昇至中上水準,而控制組沒有改變。 二、主題式課程數學系列活動介入後對實驗組受試幼兒的數學能力的提昇有顯著成效,再經一個月的延宕時間,主題式課程數學系列活動介入對實驗組幼兒亦有保留效果。 三、主題式課程中數學系列活動的介入對幼兒數學能力的成效不因性別而有顯著差異;但會因家庭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且高家庭社經地位之幼兒顯著高於低家庭社經地位之幼兒。Item 介入策略對難養型嬰兒母親的育兒自我效能之試探性研究(2006) 賴怡璇; Lai Yi-Hsuan本研究旨在了解難養型嬰兒氣質表現及母親育兒狀況,並發展個別性介入策略,以探討對難養型嬰兒母親之育兒自我效能的成效。本研究以8位難養型氣質嬰兒(四為單胞胎及兩對雙胞胎)及其6位母親為研究對象,採準實驗研究設計,分為兩組,一組為「接受介入」的實驗組;另一組為「未接受介入」的控制組。實驗組與控制組嬰兒母親均先接受「母親育兒自我效能量表」的前測,研究者再對實驗組進行為期二個月,每週一次,共8次的家庭介入。個別性的介入策略目標為促進母親的育兒自我效能,五大介入策略包含母親對嬰兒氣質有所認識、能採適配的策略來回應嬰兒;母親對嬰兒狀態、行為線索有所瞭解;母親對嬰兒發展及其能力有所察覺;母親能增強照顧嬰兒的知識和技能;母親能適應母職角色。介入歷程全程錄音,並於每週介入結束後撰寫逐字稿及紀錄表以進行質性分析。介入完成後一週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嬰兒母親進行「母親育兒自我效能量表」的後測,介入完成後一個月再進行後後測,最後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嬰兒母親之育兒自我效能是否因「接受介入」而有所差異。 結果發現:一、活動量大、規律性低、負向情緒、堅持度低是本研究難養型嬰兒氣質之共通點。二、難養型嬰兒之規律性低、負向情緒、反應強度大、堅持度低、分神度低、分神度高、反應閾低都會影響母親照顧時的感受。三、介入前難養型嬰兒母親對自己的育兒能力能肯定,但其育兒信心明顯不足。四、介入策略對難養型嬰兒母親之母親育兒自我效能的提升有顯著的成效,且具保留效果。研究者於介入過程中亦另有所得:難養型嬰兒氣質也許會影響母親育兒自我效能,但不一定會影響母親的育兒行為(如忽略、負向回應等);影響母親育兒自我效能的因素應涵蓋嬰兒、父母本身及家庭三個層面;個別性介入策略有助母親對嬰兒敏銳度的提升。Item 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2003) 楊斯雲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休閒旅遊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目前水準,並發展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方案,探討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提升、消費態度改善與消費行為改變之效果。 本實驗採準實驗研究設計,選擇新竹市某國中一年級四個班共15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76人)接受的教育介入為每週兩次,每次45分鐘的「國中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活動」,而對照組(74人)則進行一般的綜合活動領域課程教學。在教育介入前後一週及後測結束後一個月,分別對實驗組及對照組進行「國中生休閒旅遊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的前後測及後後測,以瞭解教育介入後的成效。 結果發現: 一、 國中生目前休閒旅遊消費知識不足;休閒旅遊消費態度雖有積極傾向,但仍需加強;休閒旅遊消費行為雖偏正向,但仍需加強。 二、 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受試學生的休閒旅遊消費知識提升、休閒旅遊消費態度改善、與休閒旅遊消費行為改變有顯著的教學成效,並具有顯著的學習保留效果。 三、 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休閒旅遊消費知識的提升,女生的介入效果優於男生,家庭社經地位則不影響其知識的提升;而休閒旅遊消費態度改善、休閒旅遊消費行為改變皆不因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教學成效。Item 兒童發展的分階與兒童文學的選擇(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86-08-??) 鍾志從Item 出生至一歲嬰兒動作發展的縱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4-05-??) 蘇建文; 鍾志從; CHlEN-WEN SU and JYH-TSORNG JONGItem 出生至一歲嬰兒身體發展的縱貫研究(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84-07-??) 鍾志從Item 初生至一歲嬰兒心理能力發展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9-05-??) 盧欽銘; 蘇建文; 陳淑美; 鍾志從; CHING-MING LU; CHIEN-WEN SU; SHOO-MAY CHEN; JYH-TSORNG JONGItem 利社會學習活動對幼兒利社會行為影響效果之研究(2007) 趙恕平; Su-Ping Chao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利社會學習活動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採準實驗研究的「不相等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以台北市XY國小附幼四、五歲混齡班級的幼兒為研究對象,進行七週的教學實驗處理,實驗組26人,接受15個教學活動;控制組為28人,無接受任何實驗處理。本研究所使用的測量工具有二:其一為自編之「幼兒利社會行為教師評定量表」;其二為改編之「利社會實驗室情境測驗」。 本研究目的有四: (一)瞭解幼兒利社會行為發展之目前水準。 (二)探討利社會學習活動對幼兒利社會行為影響之立即效果。 (三)探討利社會學習活動對幼兒利社會行為影響之持續效果。 (四)分析個人背景變項對實驗組利社會學習活動學習成效之影響。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五: (一)利社會行為學習活動對促進幼兒利社會行為有立即的效果。 (二)利社會行為學習活動對促進幼兒利社會行為具有學習保留效果。 (三)利社會行為學習活動對實驗組幼兒表現利社會行為有顯著的影響,唯教學結束四週後,實驗組幼兒的利社會行為表現有減緩的趨勢。 (四)利社會學習活動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效果,沒有性別差異。 (五)利社會學習活動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效果,有年齡差異,對五歲幼兒的影響較四歲大。Item 國小一年級學童社會行為 的相關因素探討(2015) 王綺涵; CHI-HAN, WANG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一年級學童的社會行為、體型、學業成就、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現況,也探究他們在幼兒園時的同儕社會地位情形,再分別檢測同儕社會地位、小一體型、學業成就、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與小一學童社會行為的關聯。 本研究以127位就讀臺北市公立國小的一年級學童為對象,這些學童幼兒園大班時曾接受同儕社會地位測量,一年級時再由班級教師提供受試學童的性別、學業成就、身高及體重資料,並填寫「國小一年級學童社會行為量表」,家長提供受試學童父母的教育程度與職業資料。經由SPSS 22.0的資料分析所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女生的正向社會行為表現高於男生(遵守規範、合群合作、利社會),男生的負向社會行為表現高於女生(攻擊)。 二、幼兒園同儕社會地位與受試學童的社會行為表現有顯著關聯。 (一)在幼兒曾受爭議或被拒絕的學童表現較多的攻擊行為。 (二)在幼兒園曾受歡迎的學童表現較多遵守規範、合群合作、獨立與利社會行為。 三、體型與受試學童的社會行為沒有顯著關聯。 四、學業成就中下的學童表現較多的負向社會行為(退縮),學業成就中上的學童表現較多的正向社會行為(遵守規範、合群合作、獨立)。 五、家庭社經地位低的學童比家庭社經高的學童表現較多的負向社會行為,尤其是退縮行為;家庭社經地位高的學童比家庭社經地位低的學童表現較多的獨立行為。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間接攻擊與自我概念之探究(2007) 林君徽; Chun-Huei Li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間接攻擊與其自我概念之關係,以瞭解國小學童間接攻擊與自我概念的現況,分析不同性別、年級之國小學童在間接攻擊、自我概念上的差異情形,以及間接攻擊與自我概念之關係。 採用問卷調查法,選取台北縣三所國民小學的五、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得有效樣本340份。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包括:「間接攻擊量表」與「自我概念量表」。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與多元逐步迴歸進行考驗。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受試學童在校園中使用間接攻擊的情況並不普遍。 二、從自我概念之得分來看,本研究受試學童的自我概念水準屬中等程度。與常模比較後顯示本研究受試學童的自我概念偏低。 三、不同性別、年級之國小學童其使用間接攻擊的頻率沒有差異。 四、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童的整體自我概念沒有差異。就自我概念分量表而言,女生的「外貌」和「情緒」自我概念較男孩來的正向;男生則在「身體」自我概念上的感知優於女生。 五、不同年級之國小學童的自我概念有差異存在,五年級學童總體自我概念比六年級學童正向。就分量表而言,五年級學童對於「家庭」與「外貌」自我概念的感知高於六年級。 六、高、低間接攻擊者在總體自我概念上沒有差異存在,但高間接攻擊者對於「學校」、「外貌」與「情緒」自我概念的感知高於低間接攻擊者。 七、間接攻擊與自我概念中「外貌自我」與「情緒自我」兩個面向有正相關,外貌自我概念能預測10.6%的間攻擊行為。Item 圍棋活動對幼兒空間能力及專注力的影響(2014) 蕭愛霖本研究旨在發展適合幼兒的圍棋活動,瞭解幼兒空間能力與專注力目前水準,探討圍棋活動對幼兒空間能力、專注力的提升成效,以及個人變項對幼兒空間能力與專注力的影響。以臺北市兩所幼兒園共103位四至六歲幼兒為對象進行準實驗研究,實驗階段實驗組(n=49)幼兒參與每週兩次為期6週的圍棋活動,對照組(n=54)幼兒則沒有參與任何實驗。研究工具採用空間轉換任務及腦立方腦波儀蒐集空間能力與專注力資料,在圍棋活動介入的前、後一週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前測與後測,並於後測結束後一個月對實驗組進行後後測。 本研究將蒐集的幼兒資料依年齡分大班與中班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 一、幼兒圍棋活動對大班幼兒的整體空間能力、平行轉移的空間能力提升有明顯的成效。其中實驗組幼兒參與圍棋活動之後,整體空間能力、平行轉移、對角轉移及對角旋轉的空間能力都有明顯的學習成效以及保留效果。 二、幼兒圍棋活動對幼兒的空間能力與專注力成效會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中班幼兒空間能力的成效是女生的介入效果大於男生;大班幼兒則是男生大於女生。中班幼兒專注力的High α波、Low β波、High β波的改變成效上,男生介入效果大於女生。 三、幼兒圍棋活動對幼兒的空間能力與專注力成效會因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差異。對空間能力的成效以及對中班幼兒High β波的改變成效都是高社經幼兒的介入效果大於低社經幼兒。Item 城鄉幼兒入學準備生態脈絡分析——以浙江省X縣為例(2023) 毛作祥; Mao, Zuo-Xiang本研究旨在瞭解 X 縣幼兒入學準備能力與家庭環境、幼兒園環境的關聯,也探究幼兒性別、城鄉、家長教育程度不同,家庭環境、幼兒園環境及幼兒入學準備能力的差異,同時也透過教師和家長訪談、檔案資料搜集,了解幼兒入學準備的相關脈絡訊息。本研究以 X 縣的173 名五歲幼兒(城區 86 名,鄉鎮 87 名)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幼兒入學成熟水平診斷量表》、《家庭環境量表》,以及《幼兒學習環境評量表(修訂版)》和《幼兒園學習環境評量表 (課程增訂版)》。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廻歸等方式進行資料分析,以及訪談錄音的逐字稿編碼整理、檔案資料歸納。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受試幼兒的數學準備能力、語言溝通準備能力與社會適應準備能力低於大陸的常模。二、受試幼兒的家庭環境總體而言環境良好。「無身體懲罰」得分最高,「榮耀、情感和溫暖」得分最低。三、受試幼兒園環境的總體環境品質、課程品質及教學法有待改善。四、受試幼兒入學準備能力與家庭環境、幼兒園環境顯著相關。五、城鄉及家長教育程度不同,受試幼兒的數學準備能力、語言溝通準備能力、社會適應準備能力、入學準備總能力、家庭環境、幼兒園環境有顯著差異;但是性別不同,受試幼兒的各項入學準備能力沒有顯著差異。六、家庭環境中的「語言刺激」、「學術行為的刺激」、「多變化性的刺激」,還有,幼兒園環境中的「家長與教師」和「數學」,都是受 試幼兒入學準備總能力的重要預測變項。七、訪談資料顯示,受試幼兒多能得到來自家庭的關愛和支持。教師與家長都很重視幼兒的教育,儘可能供給幼兒學習所需。只是,隱含其中的入學與戶籍政策、新居民積分管理指標體系的區隔,無形中拉大了城鄉差異,值得注意。八、幼兒教育政策檔案顯示,政府施行的政策對幼兒園的規範管理與支持,使得幼兒園環境有優異的成果。然而,為提高幼兒園的課程品質,尚須注意加諸於教師的無關教學的繁瑣事務,以免對幼兒的入學準備帶來負面的影響。Item 奮力控制方案對幼兒專注力提升效果的探討(2021) 莊庭瑜; Chuang, Ting-Yu本研究旨在發展適合幼兒的奮力控制方案,瞭解幼兒專注力目前水準,探討奮力控制方案對幼兒專注力提升的成效,以及個人變項不同幼兒專注力的差異。 以新北市兩所非營利幼兒園為取樣對象,其中一所幼兒園的兩個班級為實驗組,而另一所幼兒園的兩個班級為對照組,排除一位中途退出研究的幼兒,共61位幼兒完成前測、後測和後後測(實驗組31位,對照組30位)。實驗階段,實驗組幼兒參與為期八週,共三十二次的方案介入,對照組幼兒則沒有參與任何實驗。研究工具採用NeuroSky 腦波檢測儀蒐集幼兒專注力資料。在奮力控制方案介入的前、後一週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前測與後測,並於實驗結束後四週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後後測。透過SPSS23.0的統計分析,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一、奮力控制方案的實驗介入後,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幼兒的專注力並無 顯著的立即改變效果。 二、奮力控制方案的實驗介入,實驗後四週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幼兒的專 注力具有顯著的保留效果。 三、奮力控制方案的實驗介入,對實驗組幼兒而言,僅有low beta波有顯 著的改變,但在奮力控制方案結束四週後實驗組幼兒的專注力數值high alpha、low beta和high beta均顯著優於活動介入前。 四、奮力控制方案的實驗介入,性別不同,實驗組幼兒在後後測的 highbeta具有顯著的差異。女生改變較明顯,平均值低於男生。 五、奮力控制方案的實驗介入,年齡不同,實驗組幼兒的專注力表現在後測 與後後測均未有顯著差異。 六、奮力控制的實驗介入,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實驗組幼兒在後測的腦波有 顯著的改變。在low alpha中,高家庭社經地位幼兒的專注力數值改變 較明顯,平均低於中家庭社經地位;中家庭社經地位幼兒low beta波 的專注力數值改變較明顯,平均低於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幼兒。Item 嬰兒動作發展與身體發展的探討(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83-01-??) 鍾志從Item 「嬰兒手語」學習經驗與幼兒情緒表達之研究(2010) 李尹文; Lee, Yin-Wen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的情緒表達與其「嬰兒手語」學習經驗間的關聯。並檢視受試幼兒的年齡、性別、排行、家庭社經地位、氣質等背景變項,在「嬰兒手語」學習經驗與情緒表達關聯間的差異性。採實驗室觀察法,選擇台北地區曾在某四所幼兒教育機構中19對學過嬰兒手語課程和21對未學過嬰兒手語課程的親子(共40對),至實驗室中參與情緒情境的觀察。情緒的情境分為初始的高興情緒、初始的害怕情緒和後續的害怕情緒因應等。並以學步兒氣質量表蒐集受試幼兒的氣質資料,也進行貝萊嬰兒心理發展測驗,控制受試幼兒智力發展因素的影響。研究發現: 一、 受試幼兒中,59%以聲音手勢,36%以語言手勢來表達初始的高興情緒。69%的受試幼兒會以語言手勢來表達初始的害怕情緒。多數幼兒(81.25%)僅使用一種或兩種方式因應害怕情緒。 二、 對於害怕情緒的後續因應會使用三種調節方式者,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42.9%可以做到,但沒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者則無此表現。相對地,只使用一種調節方式者,沒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中61.6%屬之,而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只有21.4%表現此行為。 三、 曾學過嬰兒手語的幼兒比沒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在害怕情境中,會使用較多類次的後續情緒因應方式,尤其在下列背景變項中特別明顯:年齡小、男生、女生、無兄姊、和固執型氣質。 關鍵詞:嬰兒手語、幼兒、情緒表達Item 嬰兒氣質、母親敏感性及母嬰依附之相關研究(2008) 溫惠嵐本研究旨在瞭解嬰兒氣質、母親敏感性與母嬰依附現況,以及三者間的關係。研究對象為109位十二至十八個月大嬰兒及其母親為對象,以統計分析之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簡單迴歸及多元迴歸方式瞭解嬰兒氣質、母親敏感性與母嬰依附之現況、嬰兒氣質與母親敏感性二者與母嬰依附之相關、嬰兒氣質與母親敏感性二者對母嬰依附之中介影響情形。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受是嬰兒母親,其母親敏感性得分平均偏高。 二、母親知覺其嬰兒於氣質上表現出堅持度越低、反應強度越大、適應性越低、以及面對新事物時表現退縮傾向,母親會傾向評定其嬰兒出現熟悉情境依附行為。 三、母親知覺到其嬰兒面對新事物時表現趨近傾向、嬰兒接收刺激之後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越小,這些因素會影響母親評定自己嬰兒出現較多獨立自主依附行為。 四、母親知覺到自己嬰兒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低,此因素會影響母親評定自己嬰兒在外面或是有陌生人在場時,出現較多壓力情境依附行為。 五、嬰兒氣質、母親敏感性二者對於母嬰依附均無中介影響之效果。Item 嬰兒色彩偏好與其氣質之相關性研究(2007) 胡薏芬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嬰兒的色彩偏好狀況及嬰兒的色彩偏好和其氣質之相關。色彩偏好可以反應出個體內在和大腦功能有關的色彩知覺。有許多研究致力於色彩偏好和成人人格間的相關,而關於嬰兒色彩偏好的個別差異的研究卻付之闕如。氣質是人格的基礎,因此本研究嘗試探討嬰兒的色彩偏好和其氣質間的關聯。本研究選取141名台北市某私立醫院及三所台北縣、市衞生所中,要進行預防注射之十二個月至二十四個月大的嬰兒為研究對象,以嬰兒氣質量表及彩色立方體積木為工具,透過觀察法和問卷法進行資料收集。研究者在取得父母的同意並填答完氣質量表後,將五種不同顏色的立方體積木以拉丁方格設計,呈現在嬰兒面前,並觀察記錄其抓取的情形。藉以瞭解不同年齡嬰兒的色彩偏好狀況,並分析其和氣質間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一)38.3%的受試嬰兒表現出偏好某特定顏色。(二)受試嬰兒喜歡的顏色依序為藍色、黃色、綠色、紫色和紅色。(三)不同月齡受試嬰兒對五種顏色的色彩偏好及不同亮度的色彩偏好無顯著差異。(四)色彩偏好和氣質存在特定的關聯,有色彩偏好的嬰兒比無色彩偏好的嬰兒活動量高,適應性低;喜歡紫色的嬰兒其活動量和反應強度均大於喜歡綠色的嬰兒。喜歡綠色的嬰兒在適應性上比喜歡黃色或藍色的嬰兒佳。針對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之後的研究,可以選取九個月大的嬰兒為受試對象,以探討大腦的發展和色彩偏好間的關聯;並在日常生活,给嬰兒適當的色彩刺激,以形塑其氣質發展。Item 嬰幼兒紅綠色盲篩檢測驗初探(2015) 張靜宜; Jing-Yi Jhang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適用於年齡較小嬰幼兒所使用的色盲篩檢測 驗。因為色盲在世界上有相當比例的人口數存在,受到遺傳的影響, 色盲患者從出生起便無法生活在正常的色覺環境裡。而世界衛生組織 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也呼籲大家要關心嬰幼兒的身心健康以幫助嬰幼 兒獲得健全的發展,因此,及早發現色盲患者來促使他們提早接受更 符合身心發展的環境是有必要性。而目前世界上使用數種色覺辨識的 方式皆不能完全地符合嬰幼兒的發展特性。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將以嬰幼兒視覺發展特性為著眼點,使用檢出 率高的假同色圖篩檢及最新的視覺科技,發展嬰幼兒色盲篩檢工具, 並透過操作眼動儀來進行實驗。第一階段以成人實驗為主,其中包含 成人紅綠色盲患者共8 名,旨在反覆檢證與開發題組;第二階段為嬰 幼兒實驗,共38 名嬰幼兒參加,先通過視覺追視測驗後,再利用所開 發完成的色盲篩檢工具進行篩檢實驗。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一、嬰幼兒色盲篩檢工具可以使用固定比例 隨機散佈點的方式製作。二、動態篩檢最接近真實情況。三、嬰幼兒 的篩檢以是否患有色盲為主,無需區分色盲程度。四、27 名三個月以 上嬰幼兒能完成視覺追視測驗。五、本研究開發完成的工具具有良好 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檢出效果良好,適用於三歲以下的嬰幼兒。Item 學步兒同情與分享的利社會行為探討(2019) 陳倚菁; Chen, Yi-Ch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步兒同情與分享的利社會行為表現,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以及兩者間的關聯。以立意取樣選取北部地區公共托育中心\公辦民營托嬰中心18個月、24個月、30個月的學步兒各二十四名,共七十二名研究對象。採用情境測驗法,分別蒐集學步兒在情境測驗中,同情與分享的利社會行為表現。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有二:分別為:「實驗者受傷」情境、「分享工具」情境。調查所得資料以SPSS23.0 統計軟體之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等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主要的發現如下: 一、18- 30個月的學步兒皆能表現「同情」與「分享」的利社會行為。 二、學步兒「同情」與「分享」的利社會行為,不因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而有差異。 三、學步兒「同情」的利社會行為於24個月時明顯增加。 四、學步兒「分享」的利社會行為於18個月至30個月間持續地增加。 五、學步兒的「同情」表現越明顯,其「分享」表現也會越明顯。 六、學步兒的年齡能預測其「同情」與「分享」的利社會行為。 七、學步兒「同情」的利社會行為可以預測其「分享」的利社會行為。 八、學步兒「分享」的利社會行為可以預測其「同情」的利社會行為。Item 家庭因素對幼兒數學能力發展之影響(2005) 許肅梅; Su-Mei Hsu本研究旨在瞭解四歲幼兒的數學能力、家庭環境與家庭中親子數學活動的現狀,並檢視家庭因素與幼兒數學能力發展的相關性。選擇大台北地區公立幼稚園及托兒所滿四歲未滿五歲之幼兒60人(男女各30人,其中社經地位高低各半),以一對一個別方式進行幼兒數學能力與家庭環境等資料收集。再將收集資料以SPSS 12.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登錄與分析。除使用描述統計來瞭解幼兒數學能力發展、家庭環境和親子數學活動概況之外,並以獨立樣本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考驗不同家庭因素各變項間的差異性,亦透過簡單迴歸、多元迴歸與徑路分析檢測家庭因素對數學能力發展的影響。研究結果如下: 一、四歲幼兒的數學能力、家庭環境、親子數學活動之現況: (一)四歲幼兒的數學能力,大都侷限於數字10以內的操作認識,有七成以上的幼兒,能正確掌握10以內的唱數與計數;而對10以內的數字接龍與前後數字大小的判斷,則只有半數的幼兒通過;而在簡易加減計算中發現四歲幼兒尚未能理解減法的意涵。 (二)四歲幼兒的家庭普遍都能提供他們一個安全、乾淨、有利生長的環境。父母對「語言刺激」與「學習行為刺激」的提供有高度的重視,他們在處罰的態度上與過去有明顯不同,較少使用身體的懲罰,尤其是獨生子女更為明顯。小家庭的整體家庭環境明顯優於折衷家庭(以「玩具遊戲與閱讀物」的提供最為顯著),而小家庭與大家庭之整體家庭環境則無顯著差異;高社經地位的家庭,其「物理環境」比低社經地位家庭好,他們提供給幼兒的「玩具遊戲與閱讀物」,以及「多變化性刺激」亦相對地較為豐富,同時,對於幼兒在「榮耀情感與溫暖」也較低社經地位家庭重視。 (三)家庭中親子數學活動不因家庭背景的不同而有差異,其親子間數學活動頻率是較為積極的。 二、家庭因素對幼兒數學能力發展之相關分析 (一)家庭背景因素中的社經地位會影響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幼兒其數學能力較低社經地位家庭好。 (二)家庭環境提供「玩具遊戲與閱讀物」、「學習行為的刺激」愈多其幼兒數學能力表現上愈好。 (三)親子數學活動的「直接式的數教導」可以預測幼兒數學能力,在親子數活動中採用「直接式的數教導」方式對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助益愈大。 (四)社經地位會透過「玩具遊戲與閱讀物」與「直接式的數教導」,間接影響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玩具遊戲與閱讀物」會透過「直接式的數教導」間接影響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學習行為刺激」亦會透過「直接式的數教導」間接影響幼兒數學能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