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世文"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系統功能語言學探討學生對不同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10-??) 陳世文; 楊文金本文以系統功能語言學(SFL)觀點,探討學生對不同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文本有二:依SFL 之技術性建構及語體組織設計的SFL 文本(ST)及以國中科學文本為主的傳統文本(CT),分別供實驗組及對照組閱讀,並以先備知識測驗(PKT)及閱讀理解測驗(RCT)瞭解學生的先備知識及閱讀理解。研究分為二個實驗,實驗一分析二組學生的閱讀及作答RCT 時間,實驗二則探討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結果顯示實驗組的閱讀及作答時間明顯多於對照組,意味著ST 使學生花費較多時間仔細閱讀及作答。整體而言,實驗組閱讀理解的表現較佳。此外,實驗組之低先備知識者在句義、推理及應用的表現明顯較佳,顯示ST 結構似乎可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對低先備知識者尤具助益。Item 從格致到科學(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1-10-??) 陳世文; 楊文金; 古智雄; Shih-Wen Chen; Wen-Gin Yang; Chih-Hsiung Ku本文根據相關的史料研究,以格致到科學之詞彙演化為主軸,從格致意義的變遷、科學一詞的發跡以及科學課程的演進三個面向來探討近代西方科學傳入中國的歷程及其對科學教育所帶來的意義與啟示。研究顯示格致大致經歷三次意義的變遷:宋明儒學時期作為格物致知之解、明末清初時期為窮知事理與指涉科學之意的混用、以及清末時期作為科學的代名詞。學界普遍認定科學一詞約於十九世紀末由日本傳入,但對於該詞是「本土」詞彙或「外來」詞彙、以及誰最早使用科學一詞仍多爭論。而科學課程最早起源於教會學校,爾後歷經學堂、書院等機構,至二十世紀初的癸卯學制才納入學校課程中,初等教育的科學仍以格致稱之,而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科學科目則類似今日學校科學科目的分類。最後本文梳理西方科學東傳過程中科學所經歷三個面貌的蛻變,追溯早期科學教育的推行概況,並提出這些事件帶給現今科學教育的啟示,使科學教育界對於西方科學傳入中國有更深的體認與省思。Item 從科學哲學觀點探討十二年國教科學課程「探究與實作」之意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21-04-??) 陳世文; Shih-Wen Chen「探究與實作」是十二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強調之科學素養,亦是學校主要的科學課程。為提升教師「探究與實作」的教學知能,許多學校紛紛辦理增能研習或工作坊,增進教師對於「探究與實作」意涵與做法的了解。不過「探究與實作」蘊涵多元科學哲學觀點的深層思辨,欲深入認識「探究與實作」,有需要從不同科學哲學觀點中窺知其義。循此,本文嘗試從邏輯實證論、否證論以及科學歷史觀等主要科學哲學觀點探討十二年國教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之意涵,提出其對科學教學之啟示,促進教師對「探究與實作」之科學哲學觀點及其教學取徑之理解,作為「探究與實作」課程教學之實踐參考。Item 探討臺灣高中生使用邏輯連接詞的錯誤:以解一元二次方程式與不等式為例(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22-04-??) 卓益安; 陳世文; 楊文金; 廖斌吟; Yi-An Cho, Shih-Wen Chen, Wen-Jin Yang, Pin-Yin Liao本研究探討高中一年級學生在一元二次方程式與不等式的解題過程中,使用邏輯連結詞的錯誤情形。本研究參與施測學生有146人,施測題目有6題,包含4題二次不等式與2題二次方程式。研究者透過錯誤分析(errors analysis)以及持續比較法,先歸納出四個答題類別:正確解答、正確的代數運算但是過程或解答不完整、代數運算上的錯誤導致錯誤的解答以及未答。接著,依據正確的代數運算但是過程或解答不完整這類別,分別歸納出使用邏輯連接詞(且、或)的錯誤類別。研究結果顯示:(1)「且」有3種誤用類別:忽略邏輯連結詞「且」並且以逗號(,)取代、以「或」取代「且」以及不正確地詮釋邏輯連結詞;(2)「或」有5種誤用類別:忽略邏輯連結詞「或」、忽略邏輯連結詞「或」並且以逗號(,)取代、忽略邏輯連結詞「或」並且以頓號(、)取代、以「且」取代「或」以及不正確地詮釋邏輯連結詞;(3)在忽略邏輯連結詞並且以逗號(,)取代這個類別上,「或」的誤用比例比「且」誤用比例高;(4)邏輯連結詞「或」會被頓號(、)取代這個類別的發生,說明學生的中文語言經驗對邏輯連接詞使用的影響。Item 科學文本中陳述語意關係的語言特性(國立臺灣師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12-??) 陳世文; 楊文金; Shih-Wen Chen; Wen-Gin Yang本文旨在分析科學教科書表達詞彙語意關係的陳述方式及其蘊含之語意特性。以國中階段南一、康軒及翰林等科學教科書作為分析文本,並透過科學文本分析資源(Science Textbook Analysis Resource, STAR)之電腦程式,分析科學教科書表達類別與組成關係的陳述方式及其蘊含之語意特性。研究發現,科學教科書利用三十七種不同陳述方式來表達語意關係,這些陳述方式具有動詞、連接詞、類別詞及符號等詞彙形式,並可區分為解構、組成、確認、含攝、指稱、列舉及符號等語意類型。它們在表達語意關係上反映出不同的語意特性,有些陳述方式表達單一語意關係,但有些卻用於表達兩種語意關係,使欲表達之語意關係相對隱晦,但這些陳述可轉化為動詞與類別詞的組成形式來述明其語意關係。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文本編輯、科學教學及科學教科書研究等方面的思考與建議。Item 科學文本之級位分體論述與師生對其語意理解之研究(2007) 陳世文; Shih Wen Chen科學文本的功能不僅是說明概念的定義,同時也需要解釋概念之間的關係,而級位與分體就是兩種概念之間主要的語意關係,級位關係是指主類與次類間的類屬關係,分體關係則指整體與部分間的組成關係,為了體現級位與分體關係,科學文本會以不同的論述方式來描述,本文目的即在探討科學文本中描述級位分體關係的論述方式以及師生對級位分體論述的語意理解。本研究首先以STAR程式分析現行國中科學教科書物質組成與分類主題的內容,瞭解科學文本描述級位分體關係之論述方式。接著選取國中與高中學生各65與78位,以及科學教師7位,共150位師生作為研究對象,以「物質與原子」文本作為實驗文本,依其內容設計物質與原子語意論述問卷作為測驗工具,師生閱讀文本內容後填答問卷,最後以凱利方格技術(RGT)探討師生之語意理解及比較兩者之理解差異。 研究發現科學文本體現級位分體關係的論述方式相當多元。在語式方面,有解構、組合、確認、含攝、列舉、範疇以及符號等七種用於描述級位分體關係的語式類型,在詞彙層次方面,文本更可透過過程、關係元、修辭以及過程修辭等四種詞彙角色來描述,其中某些論述方式具有雙重語意關係的指涉性質,導致語意關係的體現較為模糊,這類論述稱為內隱論述,而「過程+修辭」的論述方式較能清楚體現語意關係,稱為外顯論述。 師生對於級位關係的理解較具共識,他們能夠明確地辨識出級位關係與分體關係的語意差異,同時也瞭解分體關係中具有混合分體的語意,但科學教師比國中學生更進一步分化出混合分體與鍵結分體,甚至是單一成分與多重成分的混合分體。此外,根據科學教師與學生對級位分體論述的語意理解,「是、一種」與「組成、構成」適合用於描述級位與分體關係,而「混合而成」與「化合成、結合成」適合用於描述混合分體與鍵結分體,同時也指出包含、含、有、分為、分成、一部分等論述方式所指涉的語意關係較為模糊,顯示它們並非體現級位分體關係理想的論述方式。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與建議,促使科學教師與教科書編者思考在科學教學或是文本編輯上如何使用不同論述來清楚表達概念之間的級位分體關係,以增進學生的語意理解。Item 科學漢語與科學英語論述特質的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8-03-??) 楊文金; 陳世文本文旨在探討漢語與英語在描述科學內容的論述特質及其差異,研究選取漢語版與英語版觀念物理之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作為標的文本,並建立文本的電腦資料庫,從小句事件、詞彙密度以及語意位階的遷移情形等向度來分析兩文本的論述差異及其蘊含意義。研究發現相較於科學英語,科學漢語的論述蘊含較多事件的描述,呈現較多科學事件之訊息,科學英語的單一語句經常僅表達單一科學事件,但科學漢語的單一語句則常包含多個科學事件。科學漢語會使用較多內容詞彙來論述,而科學英語則使用較多結構詞呈現科學事件中的條件脈絡。此外,由於科學漢語文本為英語版的譯文,相對於原版本,漢譯版常出現將多個科學事件合併為單一事件的包裝過程、以及將單一科學事件拆解為多事件的過程;包裝過程可使論述簡化,但容易造成科學語意的曲解,而拆解過程則突顯了科學事件所處的環境條件及物件的動作狀態。本文藉由對不同語言之科學內容論述的分析,瞭解科學漢語論述的特質,以作為科學文本閱讀、教學及編輯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