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佩英"
Now showing 1 - 20 of 10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2016年芬蘭國家課程綱要政策形成之研究─制度邏輯觀點(2016) 許仁豪; Xu, Ren-Hao在全球化歷程中,各國無不展開一系列的人才培育政策,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改革備受關注。面對社會急遽的變遷,芬蘭政府亦制定2016年綜合學校國家課程綱要,並以橫向跨領域和改變學校文化為這次課程綱要改革的重點。 芬蘭國家課程綱要的形成與執行有賴於中央、地方與學校三層級間的合作,因此2016國家課程綱要政策的制定,並非由中央集權的方式決定課程改革的方向與內容,而是在來自地方政府、學校、教師工會、家長聯盟、大學等利害關係人,透過反覆的溝通、合作,最終得以確認此次的課程改革政策之基本架構。 本研究旨在瞭解2016芬蘭國家課程綱要政策發生的原因,以及政策制定的條件與模式。研究者採用半結構式訪談,到芬蘭採訪11位參與政策制定的利害關係人,並輔以文件分析作為訪談語料之補充。 研究結果分為三個部分,關於課改政策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區域發展不均、男學童學習意願較低、歐盟深化帶來的改變、以及學生是否具備未來的能力。本研究繼而藉由制度邏輯觀點,耙梳2016芬蘭國家課程綱要政策形成的條件,包括: (一) 國家教育署雖為課程綱要的主要制定機關,卻以集體動員的方式,建立課綱政策之共識; (二) 國家教育署在集體動員過程中,透過組織邊界開放法則與建構學習型組織作為其政策制定的領導策略; (三) 國家教育署與各個參與政策制定的利害關係人,彼此的互動是在信任與平等的文化中展開。 最後,本研究從制度邏輯觀點中的同化與破例實踐進行分析,發現2016的課程改革內容在不同面向上,呈現有不同程度的破例實踐現象,包括: (一) 課改政策中針對既有教育問題多依循往例,在制度邏輯觀點的分析上,較偏向同化實踐; (二) 橫向跨領域課程架構是奠基於過去芬蘭校本課程所向前推進,為介於同化與破例實踐之間的政策調整; (三) 數位科技融入課程跳脫過去政策格局,較為趨向破例實踐。Item 98學年度學前統計年報(2010-01-01) 陳佩英Item NPDL全球網絡跨界物之素養共力行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21-06-??) 陳佩英; 柯喬元; 林宏達; Peiying Chen, Chiao-Yuan Jo Ko, Hongda Lin本文旨在引介NPDL 系統與文化變革框架與策略。自2020 年,臺灣有22 所高中參與NPDL。這22校組成台灣NPDL跨校聯盟,共同舉辦讀書會、工作坊、國際研討會、和定期參與 NPDL 全球和亞太區域會議,和其他國家的參與學校和教師進行線上交流,逐漸建立了與國際合作的關係。參與學校除可運用跨界物轉化教育實踐,亦可經由國際跨界連結,就近組裝資源,發展共同語言和啟動系統性與連貫性的課程共力實踐,進而重建學校文化。NPDL強調全球素養融入深度學習,重視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共同投入與相伴;學習的目的是參與世界和改變世界,因此學生需能面對真實的問題並學會探究和加以解決。NPDL所提供的全系統框架與工具群組,可作為政策促能之跨界物,以策動系統變革,進而建構變革能力,且在做中學過程中產生新的組織記憶與行動知識。全系統變革包括組織的橫向跨界合作與縱貫系統之協作潛力,藉由多層級的跨界合作,將資訊與回饋加以綜整與評估,並定期進行相互校準,帶動整個系統的反思性探究循環,以延續系統與文化的深層變革。Item 一個數學教師跨校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2019) 陳春成; Chen, Chun-Cheng本研究以數學咖啡館教師跨校專業學習社群為個案,探討數學教師跨校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軌跡、對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助益,以及社群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及其因應策略。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透過觀察、文件分析以及對七位數學咖啡館核心小組的成員進行訪談等方式來蒐集資料,並進一步分析資料以形成研究的發現與結果。 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獲致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數學咖啡館教師跨校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軌跡可分為「社群發展的緣 起與理念」及「社群的重點活動與運作」兩項重點,其中社群的重點活動與運作主要分成共同備課、辦理教師研習以及線上資源分享與交流三部分。 二、數學咖啡館教師跨校專業學習社群對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助益可分為 「教學」、「班級經營」、「教師內在成長需求」三個部分。 三、數學咖啡館教師跨校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共有七項,分別 為: (一)不易獲得校內同仁們的支持;(二)社群內部缺乏專業管理團隊;(三)經費及資源的短缺;(四)社群事務壓縮休息時間;(五)礙於現行評量方式的規準,教學策略之成效易遭質疑;(六)組織尚未成形,制度不夠健全;(七)缺乏人才培訓,擔心後繼無人。 四、數學咖啡館教師跨校專業學習社群對於發展困境的因應之道為採取知 難而進的積極性面對,先召開共識營列出社群發展困境並研擬因應策略,之後成立數咖十二人核心小組,對外尋求專業團隊的協助以進行增能訓練,最後順利突破困境並完成轉型為數咖2.0的目標。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進一步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個 案社群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一加一大於N-數學實踐社群能動性之探究(2020) 呂宜霖; Lu, Yi-Lin在108新課綱所掀起的教學變革脈絡之下,本研究描繪教師社群如何透過能動性的展現跳脫環境的限制,主動進行自我專業成長,並發揮社群能動性的力量持續進行變革,將改變的種子散播到各個教學現場。本研究也會聚焦於社群中的個體所展現的個體能動性,以及個體能動性如何與社群能動性互相影響。 本研究以質性個案研究法為取徑,以文件分析、田野觀察與訪談蒐集資料,並且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所得出的結論如下: 1、 社群能動性由個體能動性建構、連結、融合而來。 2、 個體能動性受社群能動性的影響而持續保持動能。 3、 實踐社群以新課綱為共同努力的目標,能動性展現專業成長與提升的意義。 4、 實踐社群因個體與社群能動性的相互加乘,而可以不斷學習、實踐與修正,促成一加一大於N的效果。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研究建議: 1、 建議個體選擇目標相近、志同道合的社群一同共創與實踐。 2、 欲組成社群需要關注到社群的三個特性,才能夠不斷持續實踐且對於社群的成效有所增益。Item 一所國中專業學習社群體現教師領導之校訂課程實踐研究(2023) 林庭宇; Lin, Ting-Yu隨著十二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108課綱要求各級中等學校及國民小學在部定課程的教導外,形塑符合各校教育願景的校訂課程,設計與規劃適合各校的彈性學習課程,強化學生適性發展。校訂課程促使學校組織進行變革,改變了學校的教育地景。本研究係以宜蘭縣立樂揚國中(化名)的前導社群為研究個案,探究個案學校的前導社群在108課綱校訂課程的政策施力下,其校訂課程的發展模式,及參與前導社群的教師,為推動校訂課程所產生的教師領導知覺與作為,以及其領導行動對於社群組織和課程發展的影響。本研究採個案研究取徑,以訪談、文件分析、觀察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透過研究者對研究資料進行理解、分析與詮釋後,歸納研究結論如下:一、專業學習社群的體質良窳會影響教師領導發散。二、專業學習社群為達教師增能的目的,需要有計畫經費的挹注。三、專業學習社群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時,教師領導的角色重心與作為會有所不同。四、社群組織和教師領導聯動下會影響校訂課程的發展樣態。五、學校發展校訂課程仍有人員面、結構面、技術面的困難與挑戰待決。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學校、教育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一所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經驗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2016) 李易穎; Lee, Yi-Ying近年來從新聞報導與教育現場中,不難看到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意願低落,學校行政團隊對於學校穩定與校務發展扮演極重要角色,更是推行教育政策與創新發展的領頭羊,若長期處於更迭動盪狀態,是學生學習與教育發展的危機,本研究針對一所公立國民中學為研究核心,訪談七位教師,受訪對象為兩位兼任主任、三位兼任組長與兩位曾兼任行政職務之教師,半結構訪談之質性研究方式進行,旨在瞭解行政工作經驗與感受,在個人層面、組織層面與系統層面的各項挑戰與困境,輔以生態系統架構分析影響教師兼任行政職務之因素,以回應當前教育現場之困境。 當前兼任行政職務教師,薪資、國家政策、學校氛圍、工作負荷、升遷等不滿足;責任、人際關係滿足與否因人而異;學習獲得滿足,根據個案研究分析與發現,歸結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在個人、組織與系統層面上面臨許多挑戰與困境。 貳、影響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個人內在層面有責任心、較能勝任行政工作、配合 個人規劃與個性;個人外部層面有人情因素、簡章規定或家庭。 參、影響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組織層面有學校氛圍、資源掌握度和領導者、同事 的人際關係。 肆、影響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系統層面有薪資、寒暑假課稅制度與假期福利。 伍、透過滿足激勵與降低保健等因素,能增進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意願。Item 一所學校的課程計畫書轉譯歷程研究:行動者網絡理論取徑(2019) 曾怡潓; Tseng, Yi-Hui我國於2014年公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並陸續完成各領域課綱。新課綱重新界定基本教育的範疇,拓展由國民小學、國民中學組成之九年義務教育,連結後期中等教育階段。透過各面向的政策修辭整併各學習階段與不同學校類型(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重塑連結不同學習場域之間的關係與認同而呈現國家人才培育的實作。 本研究將以一所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之課程計畫書形成歷程作為研究焦點,以行動者網絡理論為觀點,描繪該所個案學校在形成課程計畫書的過程中,所捲納的各方行動者,以及所觸發的組織性與課程性的網絡聚組,呈現出個案學校在準備新課綱的過程中所展現的個體與集體能動性,重塑學校實踐的樣貌。本研究透過文件分析搭配半結構式訪談,藉以描繪以學校為單位的課綱推動歷程與實作,提供大眾理解學校內部的運作邏輯,以及提供政策規劃者做為後續課綱推動工作之參考。Item 一所完全中學教師兼行政工作處境之研究(2016) 徐詩柔; Xu, Shi-Rou「行政人才荒」是學校領導重要課題。本研究選擇一所完全中學為研究場域,由於完全中學的行政組織架構相較普通高中會複雜許多,更能凸顯學校行政面臨人才流動頻繁而影響其穩定的嚴重性。本研究以激勵保健理論對 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處境進行研究分析,探討在完全中學組織脈絡下,教師兼任行政工作的處境,以及影響教師續任行政的因素。 研究過程採取訪談與文件分析方式蒐集資料,訪談對象包括 3 位主任、8 位組長與 1 位導師,共 12 位教師,綜合文獻探討及訪談研究結果之結論如下: 一、完全中學獨特的組織文化會對學校行政團隊帶來挑戰。 二、學校行政工作對教師的誘因不足。 三、新進教師是學校找不到人兼任行政的解決方法。 四、行政工作負荷重與易受教師責備是資深教師不願兼任行政的原因。 五、現任兼行政教師對行政工作不滿意的感受較高,但會因個人因素與成就 感的平衡,而激勵其願意續任行政。Item 一所普通型高中課綱轉化與展化學習之研究-從文化歷史活動理論取徑(2019) 陳汶靖; Chen, Wen-Ching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普通型高中面對課程改革的發展背景脈絡與108課綱轉化的組織策略,在108課綱轉化脈絡下,探究學校活動系統之生成及其動態變化關係,並分析學校活動系統所生的矛盾及其組織展化學習的關聯。 研究方法採個案研究法,資料蒐集以訪談11位研究參與者為主、文件分析法為輔,在個案學校的發展背景脈絡下,以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為架構進行分析,深度描繪學校因應新課綱轉化而生的學校活動系統,包括其交互作用與動態變化,以及學校組織展化學習之模式。 研究結果發現:一、課綱轉化為具體且完整的學校活動系統,行動主體是教師與行政團隊,以108課綱總綱、領綱及政策文件為組織工具,組成核心小組及校級社群展開集體行動、參與分工,發展出活動系統內的互動法則、規約及模式,並藉由與教育組織及利害關係人等社群之共同參與,朝向以學生適性學習為本的目標客體。二、個案學校以不同階段與規模的活動系統,發揮主體與社群之特質與能動性,引發明顯的擾動與矛盾,藉由工具、分工與規則的中介及互動,進行組織展化學習。 進一步提出研究建議如下:一、面對課程改革,學校組織可透過學校活動系統之擾動與矛盾轉化歷程,達成組織展化學習目標。二、學校組織發揮教師專業社群之集體行動,實踐中間領導之角色與動能。三、學校組織擔任國家型計畫,加速學校課程發展進度並促進區域校際互助與協作。Item 一所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校長正向領導行為之個案研究(2021) 黃郁婷; Huang, Yu-Ting本研究係以臺北市一所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為個案研究的對象,探討個案實驗學校校長的正向領導特質,亦探討個案實驗學校校長的正向領導策略與作為情形,最後,探討個案實驗學校校長透過正向領導對於組織內、外部的影響。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進行深入研究,運用半結構訪談、文件分析以及省思的過程進行分析。以下為本研究主要發現:一、 個案學校校長的成長背景與經歷,加上多元化的教育型態,反映出其不同面向的領導模式,以「利他型領導」中的正向領導為主要領導方式,以正向作為帶出超出預期的正向影響。二、 個案學校的領導策略和作為受到內部情境影響,是以,個案學校的學校結構特性:規模、成員組成、分工架構;學校願景理念:目標價值、課程與教學影響個案學校校長的正向領導施為。三、 以正向領導策略五構面:正向資本、正向關係、正向溝通、正向意義、正向氛圍,細究個案學校校長的策略和對於組織內、外部的影響。個案學校校長及任職該校的教師所擁有教育願景、理想,得以在個案學校中實踐,從中獲得正向資本。四、 個案學校校長透過長時間與成員相處,調整其領導者的姿態,放下身段,給予成員生理、心理等支持,並從傾聽中同理成員的感受,引導成員能夠反思學習,產生自我回饋,感受到賦能感,因而建立正向關係與達到正向溝通。五、 個案學校校長從與利害關係人交流中獲得正向資本,持續進行正向關係與正向溝通的施為,使得利害關係人與所處的環境產生正向意義與正向氛圍,透過正向氛圍的營造,促進更高層次的正向意義,為動態加乘循環。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分別對個案學校、體制內學校提出建議及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一所高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社會資本之探究(2014) 許美鈞; Hsu, Mei Chun許多研究顯示發展教育改革的進步與教師個人及群體的教育知能息息相關,更是學校變革能力及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因應103學年度十二年國教的到來,教育當局訂定102學年度為「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年」,希望透過此年度的教師總動員,為十二年國教有更好的準備,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LC)更被當局視作教師專業成長支持系統之一 (教育部,2013)。 在近年來,教師專業發展的趨勢下,專業學習社群被視為建立教師持續進步專業知能的最佳的途徑,加上政策的誘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許多學校紛紛成立,縱觀歷年PLC相關研究,鮮少從資源或關係角度觀看學校內PLC發展。本研究以社會資本的角度對臺北市某所高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狀況進行研究分析,探討社會資本於社群實踐及學校發展的影響,研究者透過個案研究法對其社群發展狀況做全面性的了解。 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社會資本蘊含著三種型態面-關係、資源及行動。隨著社群性質的不同(自發性 vs. 計畫主導性),其社群社會資本發展的模式亦不相同。倘若三種型態的能量齊聚,則較易展現社群社會資本之效能,形塑出使社群永續發展的社群歸屬感。而學校領導則為活化社群社會資本的重要推進力。由個案學校之例,研究者進一步發現教師間的社會關係,尤其是信任,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持續發展的基石。其所促成學校組織文化氛圍的改善,是為學校革新的脈動之輪。Item 一所高中特色課程發展之組織變革歷程研究(2013) 徐新雅; HSU,HSIN-YA隨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學校將面臨許多接踵而至的衝擊與挑戰。爰此,學校勢必要做些調整與改變,方能在變動的環境下,突顯學校辦學特色與創新學校價值。故本研究將以一所公立個案高中為研究對象,採質性個案研究法,運用訪談、觀察和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研究資料,以描繪出個案學校於發展特色課程的脈絡中,所歷經的變革階段以及涉及的變革影響因素,同時亦會針對學校所遭遇的困難與挑戰加以探討,進而勾勒出個案高中如實的變革路徑。 根據個案的研究分析與發現,歸結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透過校長與特色課程推動小組的藍圖形塑,確立學校變革方向與願景。 貳、經由例行性、任務性與自發性會議的頻繁交流,引導成員採取變革行動以及解決各方衝突與意見。 參、針對特色課程規畫與實施情形進行成效評估與改進。 肆、鞏固學校變革動力因素,減低與因應成員的抗力因素。 伍、學校發展特色課程尚待解決結構面、技術面、人員面的困難與挑戰。Item 一所高職跨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持續性發展之行動研究(2018) 楊子萱; Yang, Tze-Hsuan近年來,教師專業發展的趨勢之下,專業學習社群是為建立教師持續進步專業知能的最佳途徑。個案學校教師基於主動自發及政策誘因,於課餘時間成立跨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本研究想瞭解個案學校跨科教師專業發展學習社群的建構歷程、發展階段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挑戰,最後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相關策略擬定。 本研究以一年的時間進行行動研究,並輔以「觀察法」、「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研究者將行動研究分為個階段依循計畫(plan)、執行(act)、觀察(observe)、反思(reflect)步驟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跨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第一個循環階段,主要希望能夠增加社群成員的向心力及認同感,提升社群成員的參與度,可以使用分散式領導達到上述目的。第二循環階段則是希望能夠擴大社群的宣傳,讓更多教師願意參與社群,本學期合併了個案學校的兩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但卻沒有實質助益,第三個循環階段希望未來一學期的目標,希望能夠結合108課綱,實際設計跨領域課程,讓社群成員建立共同目標。 研究結論有三點。一、個案學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歷程為教師自發及政策影響兩大因素。二、個案學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方式既緊密又鬆散。三、跨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面臨的困境為成員出席率不高,宣傳不足參與的成員無法擴增、缺乏共同願景目標。Item 一流大學指標建構及評鑑機制之發展(2008-01-01) 許添明; 但昭偉; 卯靜儒; 陳佩英Item 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9-09-??) 陳佩英; Chen, PeiyingItem 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9-09-01) 陳佩英Item 中等學校教師專業標準形成之研究: 新制度論觀點(2014) 呂柏毅; Lu, Po-Yi本研究以公共政策理論(新制度論)作為分析基礎,期望透過新制度論對於制度變遷的觀點探究教師專業標準形成之背景與歷程,嘗試勾勒整個專業標準形成之路徑,及其過程中影響教師專業標準形成之關鍵因素、不同利害關係人之立場與權力互動,最後針對歷程中所遭遇的挑戰或困境,提出可行的推行策略,作為未來教育政策正式推動時的重要參考之一。 透過不同利害關係人(包含政府機關、學者專家、校長團體、家長團體、教師會、一般教師)的訪談分析與會議紀錄整理,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專業標準制定之時空背景主要係源自於學生受教權之保障與社會公平性之考量,此兩項時空條件點燃了教師專業標準制定之引信;過程中影響教師專業標準制定之因素有三,分別為「制度效益」(教師專業標準是否帶給利害關係人更大的效益)、「社會認同」(教師專業標準是否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文化脈絡」(考量教師傳統社會地位的因素);不同利害關係人之立場,由於具備不同的政治圖像與目標界定(教師會與家長團體將教師專業標準定位為教師評鑑之工具,其餘團體皆定位為教育專業最高精神參照),以及不對等的權力關係(政府、校長、教師三者因為制度關係屬於上下級的關係),導致彼此的立場有同有異(圖4-9),家長團體因為要求實施教師評鑑,所以非常支持教師專業標準;政府與校長為了回應家長團體的訴求,也是偏向支持教師專業標準;一般教師則是擔心教師評鑑的副作用,因此偏向反對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會則是站在維護教師權益的立場,非常反對教師評鑑制度,因此對於教師專業標準自然極力反對;學者專家則為提供專業意見與協調衝突的中立者;面對教師專業標準推行之挑戰,首先需理解國內過去教師評鑑制度的發展脈絡,並取得教師團體與基層教師的信任、考量國內教育現場的工作實況、賦予地方學校適當的專業自主空間。 最後,透過新制度論對於制度變革的觀點,從制度的起源背景、沿革因素、協商過程,以及對未來造成的影響與可行策略加以探討,完整的囊括一套制度的過去、當下與未來,即添加了制度發展時間軸的概念,此觀點是傳統制度論(階段論與反階段論)較為缺乏的面向。且基於本研究之發現,研究者針對政府機關、學者專家、校長團體、家長團體、一般教師、教師會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以學生為本位的高等教育機構評鑑(2006-01-01) 張雪梅; 沈俊毅; 劉若蘭; 林大森; 陳佩英; 陳素燕Item 以學生為本位的高等教育機構評鑑(2006-11-01) 張雪梅; 沈俊毅; 劉若蘭; 林大森; 陳佩英; 陳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