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偉仁"
Now showing 1 - 20 of 2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人才培育的空間美學:在地化資優教育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2-09-??) 陳偉仁; Wei-Ren Chen「在地化」(localization)是這個強調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的後現代社會裡,經營資優教育的重要理念。本文探討晚近文獻中提出的地區/校本資優教育經營模式,並以數個別美國本土具特色的偏鄉資優教育案例作為發想的基點,提出音、光、熱、氣、水五個培養在地人才的環境要素,要素間的動態關係源於教育工作者感知紋理,營造氛圍,型塑出在地化的人才培育空間美學。Item 區分性逆向課程設計的探析與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8-06-??) 陳偉仁; 吳雅萍; 陳明聰; Wei-Ren Chen, Ya-Ping Wu, Ming-Chung Chen逆向設計(backward design)結合區分性教學的模式,是回應課程標準卻不標準化,能夠讓教師適性而教,學生成功學習的方式,符合後標準化時代的課程設計理念。本文簡介區分性逆向課程設計,輔以一個國小五年級數學科「容積」單元的課程試探,分析該教學模式在實務轉化上的相關議題,反思如何發展持續且精準的評量,回應多元差異,並提出「脈絡」是引動教學革新的關鍵所在,希望引發更多融合情境中的教育工作者,思考與實踐回應課程綱要又考量學生多元差異的課室運作方式。Item 「問題本位學習」中資優兒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展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5-03-??) 呂金燮; 陳偉仁; 黃楷茹; 黃珮琇; 陳靜芝九位資優教育相關教師以問題本位學習的精神為立足點,分別在六所國小的資優班進行一年的協同行動研究。在此行動研究中,我們將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結合為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單一複雜概念,課程行動的焦點在於善用資優兒童的遊戲特質,透過問題本位學習的探究,引領出學生的自主性,將創造力化為問題解決的行動力。從學習歷程與結果的表現中,我們發現問題本位學習顛倒教學的特質,啟動了資優兒童的自主學習;角色責任的賦予,促發了資優兒童敏銳的認知與情意特質,繼而展現他們多元的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不過,為了增加問題情境中學術思維與認知複雜度的內涵,以及參與實際問題解決的困境,團隊教師選擇以擬真情境的經營下,資優兒童並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問題只是被擬真的解決了。如何讓創造力化為實際的行動力,是我們後續要克服的困境。Item 國小資優巡迴輔導班的運作:教師觀點的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20-04-??) 柳品伃; 陳偉仁; Ping-Yu Liu, Wei-Ren Chen巡迴輔導是資優教育服務的型態之一,本質性研究採深度訪談及資料蒐集與分析,以三位教師的觀感與實踐經驗,探究國小資優巡迴輔導班在行政領導、教學執行、環境支援層面的實施與交互情形,其呈現出的運作現況分別:「有做就好,維持相安無事的平衡」、「朝向個案本位服務,尋求供需進退的定位」、「盡力而為,關注主軸課程的經營」,文末進行討論與建議。Item 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中傑出人物心理社會技能之分析(2024) 陳彥瑄; Chen, Yen-Hsuan本研究旨在分析現行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中傑出人物呈現的心理社會技能。透過內容分析法,本研究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針對不同版本教科書共計93課158位傑出人物進行全面調查出現率和特質分佈情形;第二階段則聚焦於19位符合傑出表現發展經歷且篇幅較長、介紹完整的傑出人物,以探討他們的心理社會技能和影響因素。本研究圍繞三個主要問題:一、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中傑出人物的出現率為何?二、這些傑出人物的特質(性別、專業領域和傑出類型)為何?三、他們展現的心理社會技能為何?研究對象為110學年度下學期與111學年度上學期的康軒、翰林和南一三個版本之高年級第九至第十二冊國語教科書。根據上述的研究架構,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在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中,傑出人物的出現率為40%。(一) 在總計230課的課文中,有93課在介紹傑出人物,佔全部課文的40%。具體來看,正式課文有78課提及傑出人物,佔正式課文的49%。而在補充閱讀中,有15課提及傑出人物,佔補充閱讀的21%。這一統計結果突顯出教科書對傑出人物作為角色楷模的重視。(二) 不過在158位傑出人物中,僅19位有詳細介紹傑出人物發展歷程,這顯示透過傑出人物的發展歷程來學習心理社會技能的運用相對有限。二、在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中,對不同背景的傑出人物有明顯的偏重。(一) 在總計158位傑出人物中,男性傑出人物有139位,而女性有19位,顯示教科書在性別比例上明顯失衡,主要以男性為主。(二) 在專業領域分布比例的前三名分別是藝術(57%)、管理/行銷(12%)和社會服務領域(9%),顯示教科書在專業領域的分布上主要以藝術領域為主。(三) 在專業領域分布比例的前三名分別產出者(47%)、表現者(44%)和貢獻者(7%),顯示教科書在傑出類型的分布上多以表現者與產出者為主。三、整體教科書較重視的心理社會技能是「動機的自我調整」,較不重視「情緒的自我調整」和「後設認知的自我調整」。不同版本對心理社會技能類別的項目未均衡呈現,且描述方法各有差異。(一) 在總計19位傑出人物中,各版本都集中強調「動機的自我調整」,在「後設認知的自我調整」較少提及,但翰林版對「情緒的自我調整」著墨更少。(二) 雖然各版本有共同強調的類別與未提及「社交技巧」和「後設認知的自我調整」某些項目,但他們對各類別項目的介紹方法都存在差異。四、教科書中各背景傑出人物的描述皆重視「動機的自我調整」,及其所屬的「工作承諾、毅力和堅持」和「目標設定」;此外,不同背景傑出人物也有各自展現重視的心理社會技能。(一) 不同性別也重視「創造風險的承擔」,但男性傑出人物還重視「認知的自我調整」,而女性則比男性更關注「社交技巧」和「圈內人知識」。(二) 技術領域傑出人物較重視「創造風險的承擔」,藝術領域較重視「認知的自我調整」,社會服務領域則認為「社交技巧」和「圈內人知識」至關重要,而體育領域將「情緒的自我調整」視為不可或缺技能。(三) 表現者較重視「認知的自我調整」和「情緒的自我調整」,產出者認為「創造風險的承擔」和「圈內人知識」也很重要,貢獻者則特別注重「社交技巧」技能。五、教科書中認為影響不同背景傑出人物才能發展的因素,主要深受心理社會因素的「機會掌握」、「產能心態」、「動機」和「心理強度」影響。(一) 不同性別的傑出人物均受到「機會掌握」和「產能心態」的正面影響,但男性更強調提升「心理強度」,而女性則較受「動機」影響。同時,他們都面臨「動機」不足和「心理強度」挑戰,以及外部資源與機會的「社會文化資本」阻礙。此外,男性也受到「產能心態」的影響,而女性可能受到「校內外機會提供」造成的阻礙。(二) 不同專業領域對特定影響因素也各有側重,如藝術領域也受外部資源與機會的「社會文化資本」影響,而社會服務領域則需結合「動機」、「社交技巧」和「社會文化資本」來支持。(三) 不同類型的傑出人物將心理社會因素的「機會掌握」、「產能心態」和「心理強度」視為共同助力因素,而「動機」不足、「心理強度」的挑戰和「社會文化資本」的限制是共同主要障礙。不過,貢獻者還有面臨「產能心態」不足和「校內外機會提供」的缺乏。最後,研究者提出建議:除了正式課文的傑出人物可做為學習楷模外,補充閱讀的傑出人物也可與孩子進行深入探究;留意教科書舉出性別、專業領域、類型之傑出人物有偏重情形;可利用教科書對傑出人物心理社會技能描述進行延伸補充,並將傑出人物才能發展的故事結合心理社會技能的應用。Item 安其所適,成其所才 ~ 社區本位藝術教育展現的融合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06-??) 陳偉仁; Wei-Ren Chen融合教育強調對人的「差異」的接納、欣賞與轉化,因此融合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實踐。本文分享一位國小美術班老師實施的「社區本位藝術教育」,在校園中轉化學生的差異為合作資源,以及將學生的才能發展與地方關懷結合,並與藝術教育社群積極分享自身的實踐,創造具有地方感的藝術才能發展教育,呈現出後現代藝術教育家Gude (2007)所指的「關注生活的課程」(attentive living curriculum),體現「安其所適,成其所才」的融合蘊義。Item 安其所適,成其所才 ~ 社區本位藝術教育展現的融合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06-??) 陳偉仁; Wei-Ren Chen融合教育強調對人的「差異」的接納、欣賞與轉化,因此融合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實踐。本文分享一位國小美術班老師實施的「社區本位藝術教育」,在校園中轉化學生的差異為合作資源,以及將學生的才能發展與地方關懷結合,並與藝術教育社群積極分享自身的實踐,創造具有地方感的藝術才能發展教育,呈現出後現代藝術教育家Gude (2007)所指的「關注生活的課程」(attentive living curriculum),體現「安其所適,成其所才」的融合蘊義。Item 從「情生意動」到「和而不同」:融入社會技巧訓練的生命教育課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5-03-??) 陳偉仁; 楊慧姈; 陳烱亮; 陳姵妏; Wei-Ren Chen; Huey-Ling Yang; Chiung-Liang Chen; Pei-Wen Chen社會技巧是影響特殊需求兒童在融合情境中,發展人際互動,增進調適能力的重要知能。本文分享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以後簡稱國語實小)資源班教師團隊,開發「情意取向生命教育」的社會技巧訓練課程的歷程。課程發展以繪本故事討論與延伸活動作為活動主體,教師從強調情意知能引發「情生意動」的觀點,轉變為生命帶領生命的生命教育,培養學生「和而不同」的生命智慧,這之間的常與變,呈現出團隊教師的專業發展,依此提供相關的實務建議供參考。Item 從自我決策理論探析資優兒童的自主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8-04-??) 陳偉仁; Wei-Ren Chen自我決策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從有機觀點來看人類的行為,認為研究者應該重視人類行動的動力本質,本文以自我決策理論為基礎,探析資優兒童的自主學習,援引資優教育學者Françoys Gagné的論述,理解動機與意志如何使資優個體的自我決策,導向才能發展的可能,並從相關研究、現場實地觀察,嘗試理解資優兒童自主學習中自我決策的心理機轉。文末由一個資優教師成長團體不同階段接段課程實踐的體悟與觀察,提出未來值得深究的研究議題。Item 文學的閱讀,死亡的敘說~資優兒童死亡世界的展露(2002) 陳偉仁; Chen, Wei-Ren這是一個關於資優兒童死亡感知的研究,我以少年小說的閱讀,作為探看八名國小六年級資優兒童思索死亡的視框。小說文本的詮釋界乎現實與想像之間,開拓一個聚焦在「不死可能性」與「死亡必然性」的對話空間;並輔以作業單的填寫、圖畫的創作,細緻地呈現資優兒童的死亡感知。研究有如下的發現: 一、語境:資優兒童對生死的感知 透過社會事件的解讀、媒體文本的詮釋,以及個體經驗的思索,資優兒童呈現出情感發抒、評價分析、狀態觀察等多元的思維風貌。細究八名資優兒童的死亡感知,有幾點共通特質:年幼時對死亡終極性的「問」;洞察事物,進行評價分析;交織訊息,延展死亡敏覺力;意識死亡的恐懼與不安,進行選擇性的表露。 二、故事:資優兒童詮釋少年小說 我將兒童的生死感知視為故事的語境脈絡,從脈絡中粹取出的兩個焦點,讓四本少年小說登場。兒童對「不死可能性」的存活狀態有著豐富的論述,顯現出生態韻律法則與個體想望的掙扎痕跡,其間交錯著擺盪過程中的相對性思考。漸入現實境遇,「死亡必然性」的詮釋中,以虛擬的情境凝視真實的死亡,生活經驗成為主要的詮釋脈絡,一則則鮮活的勸慰與比喻,是資優兒童敘事智慧的展現。 三、隱喻:故事在情境中顯義 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的詮釋是一個「意向所指」的世界,我將它讀成一個個故事,探究故事可能的隱喻。兒童敘說「不死可能性」的故事,彷彿兩端的拉鋸戰,我歸納出三種思維辯證:眷戀的依存是迫近的考驗,生態韻律抗衡生死控制/選擇權,不死狀態顛覆形貌相符。「死亡必然性」是在隱諱氛圍中訴說的故事,兒童的想像猜疑接軌的向死存在的生命,就在與文本相遇之際,浮現出對生命的省思。研究並選擇三名資優兒童,以過度激動、心靈敏感度、創意直覺等資優特質,進行個案式的剖析。 整體而言,閱讀歷程中資優兒童展露了對死亡的感知,建議以生活經驗建構一個對話式的生死教育課室,提供寫實與虛構的文學閱讀,延展死亡的思索。在後續研究方面,可從取信結構深究兒童的感知,並重視思考傾向與表徵形式的探究,並從研究互動的歷程,考量方法的多元性。Item 智力三元論在課堂中的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2-03-??) 陳偉仁智力三元論廣泛運用在各領域,其中「思考風格」是Sternberg在教學 設計時相當重視的要素。本文簡述智力三元論的內涵與特點,及其在學業性 向、心靈自我管理向度的思考風格概念,並提出落實為教學的方法、實例供 作參考、分析。Item 特殊教育類科師資生職前特殊教育專業表現水準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9-03-??) 吳雅萍; 陳偉仁; 陳明聰; Ya-Ping Wu, Wei-Ren Chen, Ming-Chung Chen教育部於2016年發布「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揭櫫以標準本位培育師資的重要性,特殊教育專業標準和專業表現水準的內容也陸續產生,本研究以13所特殊教育師資培育學系與學程之師資生為調查研究對象,探討其對「特殊教育類科師資生職前特殊教育專業表現水準」(五等量表)的具備程度,總共發放2,283份問卷,回收1,941份,剔除無效問卷後,剩下1,929份有效問卷,問卷可用率為99.38%。本研究以描述性統計、重複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主要發現為:(一)特殊教育類科師資生在40題職前特殊教育專業表現水準中,其整體自我評定結果皆落在部分具備(3分)與大部分具備(4分)之間。(二)特殊教育類科師資生在五個因素的具備程度,以「專業倫理因素」的具備程度最高,「班級教學因素」的具備程度最低。(三)特殊教育類科師資生在五個因素的專業表現之具備程度有顯著差異,且在「專業倫理因素」的具備程度顯著高於其他四個因素,且「班級教學因素」顯著低於其他四個因素。(四)不同年級特殊教育類科師資生在職前特殊教育專業表現水準的具備程度達顯著差異,且愈高年級的具備程度優於愈低年級。 (五)不同年級的特殊教育類科師資生,在每一個因素的具備程度均隨著年級愈高,表現愈好,且依序為:專業倫理、精進協作、課程與教學、班級教學、教育專業。本研究據此進一步提出對特殊教育類科師資培育的討論與建議。Item Item 生死教育如何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8-12-??) 吳青陵; 鄭韻淇; 陳偉仁資優兒童的生死教育除了認知層面的加深、加廣之外,應著重情意方面的引導。本篇報告以理論、課程、應用為主,「理論」方面整理文獻中對生死教育的探討; 「課程設計」,是在定出理論架構後將教學內容分為:「何謂死亡」、「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尊重生命」、「生涯規劃」四大階段,設計出教學活動、相關資源 整理,以供實際教學參用;同時請資優班陳美麗老師以本課程概念進行實際教學運用。結論指出,老師的引導、進修,創造開放、客觀的情境,對生死教育的實施有 關鍵的影響力。Item 臺灣國民中小學資優資源班課程與教學實施狀況與展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7-06-??) 黃楷茹; 陳偉仁; 陳美芳; Kai-Ju Huang, Wei-Ren Chen, Mei-Fang Chen教育是不斷累積與更新的過程,臺灣近年教育政策與環境的變化,讓資優教育處於常需調整的不穩定狀態。本文建構出探究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的重要面向與內涵,並參照研究文獻、全國性資優會議紀錄及評鑑資料,回顧臺灣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歷史,續以一份近年調查研究資料為基礎,從需求評估、專業研發、課室運作及資源支援四大向度,剖析臺灣國中小資優資源班課程與教學狀況;最後提出未來發展的重要議題與建議。Item 臺灣國民中小學資優資源班運作基本模式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3-03-??) 陳偉仁; 黃楷茹; 陳美芳; 陳長益; Wei-Ren Chen; Kai-Ju Huang; Mei-Fang Chen; Charng-Yi Chen臺灣資優教育歷經將近40 年的耕耘,在資優概念的擴展、教育政策的改變、教師專業的精進、社會結構的轉變中,逐漸發展出本土特色的經營。鑑此,本研究勾勒出目前臺灣國民教育階段學校資優資源班經營的樣貌,以做為資優教育永續發展的參考。研究整合問卷調查結果、焦點團體訪談、相關文件資料的蒐集,並進一步分析八所案例學校資優資源班的運作實務。結果發現,臺灣資優資源班的經營可歸納為四種基本運作模式,包括:一、教師專業團隊模式;二、行政主導模式;三、教師與行政攜手並進模式;四、學生需求本位模式。不同的運作模式,呈現出學校資優教育工作者在臺灣資優教育發展脈絡、學校生態、社區資源、教師團隊組成及資優生特質間的權衡,以建構出資優教育在該校中適切的經營取向。本研究並從模式選擇、框架解構、經營型態等三方面,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Item 與資優兒童討論死亡主題兒童文學的試探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5-03-??) 陳偉仁我選擇了圖畫故事書、少年小說的閱讀,探究如何透過兒童文學作品,與資優兒童討論「死亡」議題;同時企圖從生活經驗、文本詮釋、作者創作意識當中,建構出一個依附於文學作品的理解視框。文中分享選擇相關文學作品的經驗,也呈現一場試探性的發現之旅。從兒童詮釋出的價值觀點,豐富的思維運作,以及言談風格裡,我發現參與閱讀討論會的資優兒童,格外能從想像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思考觀點,創塑文本多元解讀的可能,甚至返回生活經驗精緻化自我對死亡與存在的想法,像是一段自我與他人,自我與自我的對辯歷程。Item 誰的資優班-一位高中階段資優教育工作者的十年省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6-03-??) 任恩儀; 陳偉仁Item 誰的資優班-一位高中階段資優教育工作者的十年省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6-03-??) 任恩儀; 陳偉仁Item 資優兒童看生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8-06-??) 陳偉仁; 吳青陵; 鄒韻淇本研究目地在了解,認知能力極強的資優生對於生死的看法及態度。除了文獻探討之外,問卷、訪談也是我們用來探知資優生生死觀的方法,並以仁愛國小四年級資 優班兒童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四年級資優生在生死認知成熟度上表現極佳,但其對死亡的情緒成熟度方面仍待開發,如:他們對死亡極為恐懼;而且我們發現,經驗是影響資優兒童看待生死相關議題的要因。綜合研究的結果,建議將生命教育及死亡教育加入資優兒童的課程中,讓學生瞭解並思考生命的意義,使其應對 事情的態度更臻成熟,進而把握現在,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