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儒晰"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大學生服務學習態度對關懷弱勢群體的影響關係:網路社會關懷連結的調節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9-??) 張義雄; 沈湘縈; 陳儒晰; I-Hsiung Chang, Hsiang-Ying Shen, Ru-Si Chen本研究關注大學生服務學習態度對關懷弱勢群體展現助人意向與不同社會群體公平對待看法,並探討網路社會關懷連結態度在此影響關係所表現的調節作用。研究者使用問卷調查探討大學生對服務學習與弱勢群體關懷態度的影響因素和調節作用,自編問卷涵蓋「服務學習態度」、「關懷弱勢群體」、「網路社會關懷連結」等潛在構面,運用偏最小平方法分析問卷資料並檢定調節變項的交互效果與統計顯著性。研究結果指出大學生運用網路科技關心弱勢群體,藉由網路社群集結學習夥伴進行社會服務的看法,調節其對服務學習活動的助人意向與弱勢群體之社會關懷實踐以改善弱勢群體不利地位之看法。具有低度網路社會關懷連結態度的大學生,認同服務學習活動的助人意向之實施目標與教學安排,有助於其關懷弱勢群體的不公不義處境,並尋思以社會公平的改善之道。Item 幼兒職前教師對幼兒數位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08-05-??) 陳儒晰; 邱方晞本研究以幼兒職前教師對於幼兒數位學習態度進行調查,以Y技術學院幼兒保育系學生為例,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於幼兒數位學習態度之差異情形。研究者自編「幼兒數位學習態度量表」問卷,包括「幼兒數位學習價值」、「個人資訊素養」、「園所行政階層態度」、「園所行政階層因應」、「幼兒保育系因應」與「未來就業影響」等6個層面,針對樣本學生的幼兒數位學習態度偏好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576份。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在「幼兒數位學習態度量表」的「幼兒數位學習價值」與「園所行政階層態度」等層面之得分較高,表示學生認同幼兒數位學習的教學價值。學生在「幼兒數位學習態度量表」的「個人資訊素養」層面之得分最低,且因為不同年齡、年級、高中職畢業背景、家庭經濟狀況、自我資訊能力認知、每週上網時數,以及修習相關學分等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意即其會因為接觸資訊科技的機會多寡、自我資訊能力認知,以及是否修習相關幼兒數位學習科目等因素,影響此層面的態度表現,此亦可由8位學生的訪談資料加以證實。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發現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幼教人員對女性主管行政領導認知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0-03-??) 陳儒晰; 邱方晞本研究以臺北地區幼教人員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探討其對於女性主管在幼教行政領導實務中的思考及認知態度。研究者自編「女性主管行政領導認知態度量表」問卷,涵蓋「社會結構」、「弱勢地位」、「個人特質」、「積極參與」與「表現優勢」等層面,運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幼教人員對此議題之想法。統計結果顯示,問卷的假設因素構念之測量模式檢定具有良好適配,且路徑關係的結構模式分析證明研究假設之成立。研究發現,幼教人員認為社會結構因素影響女性主管的弱勢地位、積極參與和表現優勢等態度,且指出個人特質及積極參與態度亦會影響女性主管之表現優勢,社會結構與個人特質構念則呈現負相關。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發現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幼教人員對資訊科技接受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03-??) 陳儒晰; Ru-Si Chen本研究以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幼教人員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探討其對資訊科技融入幼教活動的科技接受態度之認知意向。研究者自編「資訊科技接受態度量表」問卷,包括「易用性」、「有用性」、「使用意向」、「使用行為」與「專業合作」等5個層面,運用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幼教人員對此議題之想法。研究結果顯示,問卷的假設因素構念之測量模式檢定具合理適配,結構模式的路徑關係證明研究假設之成立。研究發現指出幼教人員對資訊科技融入幼兒教學活動與行政管理作為的使用容易程度和工作實務效益之態度,正向影響其在幼教場域應用資訊科技的使用意向與應用行為,且有助於發展資訊專業的協同合作態度。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發現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幼教人員網路社群合作對教學認知實用的影響:網路社會連結的干擾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9-??) 陳儒晰; Ru-Si Chen幼教人員對網路融入教學活動所表現的實用效益之思考,不只受到參與網路社群進行專業合作和互動討論意向的影響,亦與網路促進社會互動與凝聚社群意識的認知有關。研究者使用問卷調查探討幼教人員對網路社群教學實用態度的影響因素與干擾作用,自編問卷涵蓋「網路社群合作」、「教學認知實用」、「網路社會連結」等潛在構面,運用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問卷資料,並採取偏最小平方法檢定干擾變項的交互效果與統計顯著性。研究結果指出,幼教人員對網路提供多元人際互動所扮演的社會交流功能之看法,干擾其參與網路社群進行教學專業經驗分享和輔助教學活動的實用價值之態度。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幼教人員網路社群合作對教學認知實用的影響:網路社會連結的干擾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9-??) 陳儒晰; Ru-Si Chen幼教人員對網路融入教學活動所表現的實用效益之思考,不只受到參與網路社群進行專業合作和互動討論意向的影響,亦與網路促進社會互動與凝聚社群意識的認知有關。研究者使用問卷調查探討幼教人員對網路社群教學實用態度的影響因素與干擾作用,自編問卷涵蓋「網路社群合作」、「教學認知實用」、「網路社會連結」等潛在構面,運用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問卷資料,並採取偏最小平方法檢定干擾變項的交互效果與統計顯著性。研究結果指出,幼教人員對網路提供多元人際互動所扮演的社會交流功能之看法,干擾其參與網路社群進行教學專業經驗分享和輔助教學活動的實用價值之態度。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資訊科技與學校教育的批判教育社會學分析(2004) 陳儒晰; Chen, Ru-Si本研究以批判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取向為主,針對資訊科技連結學校教育的相關面向進行批判分析,運用歷史研究、理論分析、訪談與觀察等方法來分析、批判、辯證並建構出相關課題之思考。在論述的舖陳以及理論的探究下,結合訪談與觀察所獲得的真實性教學資料,並試圖以工具性創新、結構性解放以及主體性實踐為分析主軸來綜合研究成果,進而提出未來可行的教育行動策略,促進資訊科技與學校教育的良性互動,以臻於教育的理想境界。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詳如下述: 一、分析資訊科技連結學校教育的正面意涵。 二、探究資訊科技融入學校教育的批判論述。 三、建構資訊科技對教育實務層面之形塑的批判分析。 四、基於上述,提出未來可行的建議供有關單位及人員參考。 本研究獲得的結論如下所述: 一、資訊科技的工具理性影響人類活動的正常發展,並形塑教學活動的發展面貌。 二、資訊科技的創新價值並未能解放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性宰制,反而成為社會不平等的再製工具。 三、資訊科技與資本主義的結合消弱師生的主體意識,使其無法彰顯主體性與能動性。 四、資訊科技的近用與內容所導致之數位落差問題,會深化弱勢族群的教育不平等。 五、資訊融入教學受到資訊科技與資本主義的影響,使得教學活動的目的與面貌偏離教育理想。 六、資訊空間雖然可以打造一個高互動的溝通環境,但其虛擬化、失位化與商品化本質會扭曲師生互動的良性開展。 七、資訊科技取向的教育改革以中心國家為學習與模仿的對象,而忽視超越教育依賴體系的行動規劃。 基於前述,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供有關單位及人員參考,茲詳述如后: 一、學者在進行資訊科技的教育社會學研究時,應重視並整合工具性創新、結構性解放與主體性實踐等分析面向。 二、決策者應縮短不同的種族、階級、性別或其他社會分類群體在資訊科技的近用與內容之落差,並以創造數位機會為其施政核心。 三、教師在進行資訊融入教學時,應避免落入資訊科技與資本主義的宰制,而要以教學活動的目的與價值為優先思考。 四、教師應在資訊空間裡藉由多元批判素養來建構師生的認知繪圖,進而開展良性的師生關係。 五、決策者在進行教育改革規劃時,應該批判資訊科技的教育依賴現象,並設計出具有社會解放意涵的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