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培凱"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Two-pyroxene Andesite from Kuanyinshan, Northern Taiwa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劉德慶; 陳博信; 潘建熾; 陳培凱; 吳宣蓉; Teh-Ching Liu, Bore-Sing Chen, Jan-Jee Pan, Pei-Kai Chen, and Shan-Zon Wu
    本校地球科學系新成立實驗岩石實驗室擁有一台高溫爐(溫度可高達1500℃)和活塞鋼筒高溫高壓儀一部(溫度可高達2200℃,壓力可達25千巴)。高溫爐爐內恆溫區大於10公分,本實驗室之一號R型熱電偶,其校正值為-21.2℃。高溫高壓儀用途很廣,可用來合成高溫環境下的礦物或材料,也可供研究材料在高溫高壓下的物理化學性質;在岩石學方面,由於它可提供地底下深至75公里、溫度高達2200℃的環境;很適合做岩漿成因的模擬試驗。臺灣北部觀音山下牛寮之兩輝安山岩初步研究顯示:其在一大氣壓、10千巴和20千巴下之液相溫度分別為1210℃、1250℃和1290℃,液相溫度在壓力每增加10千巴上升約40℃。近液相礦物在低壓範圍為鐵鈦氧化物和斜長石;及至高壓區域,則為斜長石。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Two-pyroxene Andesite from Kuanyinshan, Northern Taiwa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劉德慶; 陳博信; 潘建熾; 陳培凱; 吳宣蓉; Teh-Ching Liu, Bore-Sing Chen, Jan-Jee Pan, Pei-Kai Chen, and Shan-Zon Wu
    本校地球科學系新成立實驗岩石實驗室擁有一台高溫爐(溫度可高達1500℃)和活塞鋼筒高溫高壓儀一部(溫度可高達2200℃,壓力可達25千巴)。高溫爐爐內恆溫區大於10公分,本實驗室之一號R型熱電偶,其校正值為-21.2℃。高溫高壓儀用途很廣,可用來合成高溫環境下的礦物或材料,也可供研究材料在高溫高壓下的物理化學性質;在岩石學方面,由於它可提供地底下深至75公里、溫度高達2200℃的環境;很適合做岩漿成因的模擬試驗。臺灣北部觀音山下牛寮之兩輝安山岩初步研究顯示:其在一大氣壓、10千巴和20千巴下之液相溫度分別為1210℃、1250℃和1290℃,液相溫度在壓力每增加10千巴上升約40℃。近液相礦物在低壓範圍為鐵鈦氧化物和斜長石;及至高壓區域,則為斜長石。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學地球科學教師個人背景與其地球科學教育目標看法之研究
    (2007) 陳培凱; Pei-Kai, Chen
    本研究之目的在調查中學地科教師在理想和實際教學中,對地球科學教育目標重要性的看法,並分析不同個人背景間的差異。首先利用問卷調查,對象為台灣地區九十二學年度,任教地球科學之中學教師一千名,有效問卷為702份,用SPSS10統計軟體分析,再從中選取六位具代表性的教師,進行半結構性的訪談。研究結果為:(1)教師首重「學生具備基本的地球科學概念」,並結合日常生活的地球科學教育目標,最不重視「科學的歷史、本質、重要性及其與科技的關係」。(2)不同背景變項的排序相關大多達顯著(p<.01);而在實際教學中,若年齡層差越多,排序情況越不相似。(3)理想狀況的重要性大於實際過程的前二名都屬於情意態度的目標;而實際過程中的重要性大於理想狀況的前兩名則都屬於就學的目標(4)年紀越大,理想和現實的平均差距明顯越小。(5)由訪談可知,升學主義、學生程度差異及教學時數少會造成理想和現實間的差距。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咖啡杯中的宇宙奇景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6-03-??) 陳怡如; 吳宣蓉; 陳培凱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