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奕儒"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古中國的飲酒與社會秩序
    (2014) 陳奕儒
      每逢祭祀典禮、社交活動以及個人抒發情感的場合上,飲酒都是中國人必然的活動,因為與這些特殊情境的結合,使得飲酒在中國文化之中,超越了滿足口腹之慾的需求,成為一種社會活動。   而由於政治經濟等社會背景的差異,飲酒文化在不同的時代之下,呈現出來的風氣也就有所不同,面臨中國中古時期社會局勢的劇變,飲酒不再被侷限在特定的場合,在活動內涵與所能影響的層面上,都朝向更為廣泛的發展。但相對的,人們因為飲酒而在社會上造成紛亂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多,中國中古時期有不少史料保存了當時的人們在酒醉後所作出的各種行為之紀錄,在這些事件之中,飲酒除了使個人身陷危機,還是社會秩序混亂的源頭。   面對飲酒對社會秩序的威脅,歷代統治者雖然早已明白並且也因此發布過許多次的禁令,但由於飲酒早已經成為深植入中國人心的一種習慣,而酒的釀造與買賣,更牽涉到眾多階層的人民的利益,因此歷代以來,統治者對酒的掌控始終難以徹底執行,而僅只能成為短暫的權宜之計,對飲酒的控制與約束,最終也只能依靠個人的良心來維持。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四組份合成之有機鏻鹽在替代兩雜環耦合反應之應用 新型全碳 1,3-偶極體前驅物 3-Homoacyl Coumarin 用於鏡像選擇性 (3+2) 協同環化反應合成 Herbertenolide 衍生物之應用
    (2019) 陳奕儒; Chen, Yi-Ru
    第一章 四組份合成之有機鏻鹽在替代兩雜環耦合反應之應用 近年來,有機磷化物已被大量的使用在工業及實驗室之中,其中有機鏻鹽亦是重要的磷化物之一。有機鏻鹽的獨特性質讓其不只可以作為離子液體或是相轉移催化劑來輔助反應進行,更常見的是作為Wittig 反應的重要試劑。敝實驗室長期著墨在發展 Wittig 反應,直至目前為止已開發出兩類有機鏻鹽 Wittig 試劑的合成策略用以經由分子內 Wittig 反應合成不同的雜環分子。我們期望可以探索出新穎的可純化之穩定鏻鹽的合成策略,並利用此有機鏻鹽進行分子內 Wittig 反應來合成不同於以往的雜環分子。 在本章節中,我們成功的開發了一種四組份反應合成一系列可單離的穩定有機鏻鹽,並可藉由不同的組合路徑來達到相同的目標產物。其反應可由芳香環與2-雜原子取代苯甲醛或雜環取代醛在酸性條件下與有機膦試劑來進行合成。此經過設計的有機鏻鹽成亦功的經由敝實驗室的主要合成策略進行分子內 Wittig 反應,並得以高產率得到傳統需利用交叉耦合反應來合成的多種雙聯雜環(例如indole-benzofuran/indole-benzothiophen/indole-indole/pyrrole-benzofuran/thiophene-benzofuran),提供給欲合成此類產物的對象一種替代合成方案。 第二章 新型全碳 1,3-偶極體前驅物 3-Homoacyl Coumarin 用於鏡像選擇性 (3+2) 協同環化反應合成 Herbertenolide 衍生物之應用 地錢所分離出的天然物中,倍半萜烯 Herbertane 這類具有獨特生物活性的物質(例如抗菌或促進神經組織增生等性質)已經吸引許多科學家去對其進行研究。而其天然物或衍生物的合成亦為其重要議題之一,目前已有數個 herbertenolide 或其差向異構物的全合成以及其衍生物合成或其主要架構 tetrahydrocyclopenta[c]chromen-4-ones 的合成方法學研究被報導出來。然而,目前的策略遇到的困難是所需合成步驟較多或是所合成的物質取代基有限,使得合成的產物廣度受限,進而使得此類天然物的研究進展受到限制。因此,我們期望可以研發一類有效的合成方法學來進行 herbertenolide 衍生物的合成,特別是由環化反應來建構其環戊烷主架構的策略。 在各種類型的環化反應策略中,1,3-偶極環化反應被認為是建構環的強力策略之一。目前可利用多元的1,3-偶極試劑來建構多種含雜原子之環狀化合物,例如pyrrolidine或isoxazolidine。但當想要以此策略合成全為碳原子組成之環,例如 cyclopentane 時,卻鮮少有適當的全碳 1,3-偶極試劑可以被拿來運用,大多數的1,3-偶極試劑都是含有雜原子的。因此我們希望可以開發出新型的全碳1,3-偶極試劑,並運用其進行 (3+2) 環化反應策略建構出以 cyclopentane 為核心的herbertenolide 衍生物。 在這本章中,我們提出對全碳1,3-偶極試劑的歸納與描述,並提出3-homoacylcoumarin作為一種新型的全碳1,3-偶極試劑前驅物。我們成功的利用此試劑與 indandione alkylidenes 在掌性有機催化劑的催化下進行立體選擇性的 (3+2) 合環反應來得到高鏡像選擇性且高產率的 herbertenolide 衍生物。除此之外,我們也做了詳細的機構探討並發現此反應共有兩個反應路徑同時進行,其中具有高立體選擇性的協同反應路徑相對速度極慢的逐步反應路徑來說主導了反應的進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貝多芬《A大調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四十七,克羅采》之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2) 陳奕儒; Chen, Yi-Ju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為橫跨古典時期與浪漫時期的音樂家,他不僅承襲了古典樂派的傳統音樂形式與語言,更開啟了浪漫樂派的風格與精神,並從中建立屬於他的個人特色。1802至1803年間,貝多芬正面臨聽力退化所帶來的打擊,寫下了遺書表明對於生活的絕望,但其透過堅強的意志繼續堅持創作,完成了《A大調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四十七》,並在同年的5月24日在奧加唐劇院(Augarten Theatre),由貝多芬本人與小提琴家喬治‧布瑞吉陶爾(George Bridgetower, 1779-1860)進行首演。而後因題獻給小提琴家魯道夫‧克羅采(Rodolphe Kreutzer, 1766-1831),亦得名為克羅采奏鳴曲。與貝多芬先前所譜寫的小提琴奏鳴曲相比,此作品中的小提琴不再居於附屬地位,而是與鋼琴有了更多對話的空間,可說是貝多芬初期與中期作品的分界點,同時亦代表著中期作品的開端。本報告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包含此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和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概述貝多芬的生平、重要作品及寫作特色,《克羅采》之創作背景及首演資料;第三章為樂曲分析;第四章為樂曲演奏詮釋,以鋼琴合作的觀點來進行探討與論述;第五章為結語。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