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姿穎"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 Mentoring as the Moderator
    (2019) 陳姿穎; Chen, Tzu-Ying
    None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利用金屬奈米銀局部表面電漿共振檢測水中塑膠微粒之研究
    (2024) 陳姿穎; Chen, Tzu-Ying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前行星狀星雲 IRAS 17150-3224 的環狀物及噴流研究
    (2014) 陳姿穎; Tzu-Ying Chen
    IRAS 17150-3224 為一顆周遭富含塵埃的雙極前行星狀星雲(Bipolar proto-planetary nebulae)。前行星狀星雲是在類太陽質量恆星演化末 期出現的一個極短現象,介於漸進巨星(Asymptotic giant branch)和行 星狀星雲(Planetary nebulae)之間。在這篇論文中,我們使用次毫米波 陣列(Sub-millimeter Array, SMA),並利用CO J=2-1 輻射線觀測這顆 天體。此次的觀測角解析度約為一角秒(arcsec),並利用光譜觀測得 知系統速度(VLSR)約為15.5 km s−1。從觀測中發現有一環面(torus) 的結構存在於低速帶,並且與雙極的外向流(outflow)的方向呈垂直。 由位置-速度關係圖(Position-Velocity diagram)可得知此環面結構約 以13 km s−1 的速度向外膨脹。為了了解此星體的物理性質,包含:結 構、密度分佈、溫度分佈即速度分佈,利用一個輻射轉移(Radiative transfer)的模型去做擬合。根據光學與SMA 的觀測資訊,在模型中加 入兩種結構:一個環形的恆星包層和一個雙極的外向流。我們的最好 模型顯示出,IRAS 17150-3224 的質量損失率(mass-loss rate)大約是 5.5 × 10−4M⊙ yr−1,約小於Meixner et al. 在2002 年提出的數字(1.2 × 10−3M⊙ yr−1)兩倍。另外,可以從此天體的大小及速度分佈可知此環 面結構已存在將近1600 年,略大於外向流的1000 年。因此認為是恆 星將物質向外噴時,形狀受到環面結構的限制,變成雙極的外向流形 狀。目前還不知道環形結構是如何生成,一般認為可能受到偶極磁場 (dipole magnatic field)又或是雙星系統(binary companion)影響而造 成。而IRAS 17150-3224 在1993 年就被測出有偶極磁場的存在,或許 就是此類形狀的前行星狀星雲的成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布拉姆斯《F小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五》之分析與詮釋報告
    (2011) 陳姿穎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在1833年5月7日生於德國,19世紀的浪漫主義在音樂上最明顯的影響便是作曲家們紛紛力求創新,在樂曲中展現自由的幻想及表現自我的風格,鋼琴作品中以個性小品(Character pieces)廣受歡迎,布拉姆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或許因為所受教育的關係,也或許是個性使然,他堅持走自己的路而不隨波逐流,仍依循著古典時期的傳統架構寫下三首鋼琴奏鳴曲。 本論文依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為例,透過本文第三章探討其作曲手法的特色;並於第四章根據費許所著《布拉姆斯與其發展中的變奏原則》中討論布拉姆斯擅長的「發展中的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分析本作品的樂曲架構;第五章則以布拉姆斯所作《51首練習曲,作品六》解決困難的彈奏技巧,另外在術語、交響式語法、指法、踏板,本著能夠「透過手指表達內心情感」的觀念,為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詮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界面活性劑對電化學/機械複合剝離製程之石墨烯產率與品質影響
    (2016) 陳姿穎; Chen, Zi-Ying
      本研究結合液相剝離法中的電化學剝離法與剪切剝離法(Shear exfoliation),另外輔以界面活性劑的添加,企圖以此製程技術提升產率,期望解決電化學剝離法無法連續性生產的缺點。傳統電化學剝離法多是以塊狀、棒狀、箔片狀石墨作為研究材料,一旦電解剝離完後,其剩下非石墨烯之產物(細小石墨微粒)無法再反覆剝離成為石墨烯,只能丟棄造成浪費或另尋其他用途。然而,本研究所提出的實驗方法可以連續性生產,而且以較低成本之天然石墨顆粒為剝離原料,非石墨烯之產物也能夠重複剝離。本研究整合兩種技術,在剪切高速剝離處理前,以施加電壓進行電化學離子插層處理,增加石墨層與層間距離而使剪切剝離較為容易,以獲得較大尺寸的石墨烯薄片,藉由上述的複合方式來達到提升產率與品質之目標。本研究透過X光粉末繞射儀(XRD)分析樣品結晶,判斷是否為石墨烯,再輔以拉曼光譜分析儀(Raman spectroscope)確認樣品有無缺陷,另以化學分析影像能譜儀(ESCA)判別氧碳值,另藉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及原子力顯微鏡(AFM)等儀器設備,評估石墨烯片的大小、表面形貌及厚度均勻性。本研究成功藉由此製程製備石墨烯片,具有低成本與高產量的優勢,期許未來可應用於導電漿料、透明導電層、超級電容或鋰電池等開發。本研究藉由整合電化學插層法、剪切剝離法與複合式界面活性劑的使用,成功將石墨粉剝離為石墨烯,剝離後石墨烯的氧碳比值(O/C)提升至2.39,經過後處理之氧碳比值降為1.37,接近初始石墨粉氧碳比1.02,剝離後經酒精清洗的石墨烯缺陷程度ID/IG為0.899,再經過高溫處理的缺陷程度為0.630,亦較近於初始材料石墨粉之缺陷程度0.604,剝離後石墨烯層數多為2奈米,經兩次反覆實驗後,寡層石墨烯的整體產率為72.48 %,意為投入10克石墨粉,可獲得7.248克之寡層石墨烯。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科技創新意識與線上會議認知彈性、自我效能及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COVID-19之使用視訊會議為例
    (2021) 陳姿穎; CHEN, Tzu-Ying
    本研究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為發展背景及不確定性管理理論作為研究框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視視訊會議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如果沒有準備,大多數人無法立即適應,這不僅是因為工作方式的改變,還因為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而增加。在這項研究中,本研究探討了個人於在COVID-19封鎖下之科技創新意識、認知彈性、疫情感染焦慮、線上會議人機互動自我效能、線上會議內容自我效能與工作績效之間的相關性。本研究採用滾雪球抽樣調查,共回收557名辦公人員,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並對502名數據進行了驗證。研究結果表明。(1)科技創新意識與疫情感染焦慮負相關;(2)認知彈性與被感染焦慮負相關;(3)疫情感染焦慮與線上會議內容自我效能和線上會議人機互動自我效能負相關;(4)線上會議內容自我效能和線上會議人機互動自我效能與工作績效正相關;(5)疫情感染焦慮與工作績效負相關,由兩種類型的自我效能感所中介的結果。期望,本研究的結果可以應用於那些試圖通過促進員工的科技創新意識和認知彈性來提高在線會議有效性的管理者。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進擊的歐巴桑─女性政治參與經驗與母職實踐的交會
    (2020) 陳姿穎; Chen, Tzu-Ying
    綜觀我國女性的政治參與歷程,雖在性別比例上有所增長,但卻始終未完全脫離女性在傳統政治場域內的邊緣地位,究其原因學者以資源論、結構論以及社會化理論加以解釋,其中社會化理論指出女性在成長過程中,被塑造為適合在私領域內扮演人妻和人母的角色,以致於女性缺乏政治參與的能力及意願,即便投入政治場域,亦會因為人妻或人母的身分,產生角色衝突而造成女性參政的邊緣性,或是較晚開始投入政治。國內研究結果亦驗證了社會角色理論對女性政治參與的影響,然而母職何須作為女性參政的羈絆? 2018年底九合一大選中,歐巴桑聯盟在全台推出女性參政者,投入地方民意代表選舉,其背後是1200多個時常關心並參與環保、性別、勞工等各種社會議題的親子共學家庭,她們將政治參與視為母職實踐的責任,在日常生活中及帶著孩子參與社會倡議活動,並於2018年以母職身分號召21位媽媽參與地方民意代表的選舉,在投入政治參與的同時履行母職責任,突破傳統母職實踐與女性參政樣貌。本研究聚焦於這群歐巴桑聯盟女性參政者以母職身分投入政治參與的經歷,她們的政治社會化歷程為何?母職身分對她們的政治參與行動有何影響?她們又如何詮釋以母職參政的這段經歷? 研究結果發現家庭不再是女性參政必要的助力,母職身分得以為女性帶來成人階段的再社會化,女性對於母職的再定義,以母職實踐與政治參與得以並行,打破女性主義對母職的正反辯證,亦即母職不再是削弱女性公民身分的原因,而得以成為女性踏入政治的助力。此外,具有政治意識的女性,將人權價值帶入母職實踐,使母職實踐場域跨越公/私領域的界線,母職思維得以擴張而涵蓋廣泛社會議題、民主價值與政府權力運作的思辨。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