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寅清"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國道家經典《列子》的英譯問題:以「誠」、「信」諸義的翻譯及詮釋問題所作的考察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11-30) 陳寅清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內容語言整合學習概念下的法律華語教材設計:以民商契約法律華語教材為例
    (2022) 許芳慈; Hsu, Fang-Tzu
    外籍人士在台生活時,得簽署各式各樣的契約,如申辦手機門號或房屋租賃等。然而,法律語言艱澀、不易理解,許多學習華語多年的學生,閱讀起契約中的條款仍是相當大的挑戰。「內容語言整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模式近年來在華語界成為一大趨勢,以內容與語言並重的教學模式應用於專業華語上的研究亦日益增多。因此,本文以內容語言整合模式中的4Cs架構作為基礎,遵循法律華語編寫原則「實用性」、「針對性」、「趣味性」與「文化性」設計民商契約法律華語教材。教材設計完成後,邀請五位華語學習者進行試驗教學,並利用「CLIL教學民商契約法律華語教材評鑑表」評估教材,最後分析學習者的建議,反思專業華語教材設計過程中,如何平衡發展「內容」、「溝通」、「認知」與「文化」四大方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新聞作為法律華語教材的設計探討
    (2024) 廖柔雅; Liao, Rou-Ya
    在現有的專業華語教材中,以法律為主軸的教材相對較少。目前僅有中國出版的《法律漢語:商事篇》和《中國法律專業漢語教程》,難以滿足在臺生活的華語學習者對法律知識的需求。這兩本專書的材料來源包括法制專欄文章、法律科普書籍和編者自編的對話課文等,但未涵蓋法律新聞,而法律新聞是法律知識學習中不可忽視的角色,因此本研究認為此一領域值得進一步開發。選擇法律新聞為材料的原因如下:首先,由於法律不會頻繁更動,相較一般新聞,法律新聞的穩定性較高,因此法律新聞教材的時效性佳。其次,新聞不僅易獲取,在語言和文化方面也能提供諸多益處。第三,相對法學專著或法律期刊論文,法律新聞更易理解,對學習法律知識有所助益。本研究遵循「針對性」、「科學性」、「實用性」、「趣味性」四項教材編寫原則,並依法源位階體系編排課程大綱。編寫完成後,進行同儕評鑑和外籍生評鑑。根據同儕的建議修訂教材,並透過外籍生反饋評估教學成效。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肯定新聞在語言、法律知識與文化學習上的應用,將電視新聞與報刊新聞整合到教材中有助激發學習興趣。此外,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練習法律案例有效促進法律知識學習,也能增進同儕交流。最後,本研究總結了法律新聞華語教材之特色和編寫要點,並思考如何平衡語言和法律知識的比重,提出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法律華語教材設計-以越南新住民為教學對象
    (2021) 武氏仁; Vu, Thi Nhan
    近年來,因婚姻而移民到台灣的新住民人口越來越多。新住民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必須面對各種不同的挑戰。研究者在台灣生活與服務越南新住民之過程發現除了克服語言與文化差異,生活法律知識也是新住民的學習需求之一。然而,專為其設計的法律學習資源目前仍十分匱乏,故此設計一本新住民法律華語教材為本論文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以在台生活的越南新住民關注的法律議題為主,再結合專業語言教材設計之基本理論,希望提供給新住民一本好用、易懂、貼近生活的專業華語教材。希望其有助於學習者提升語言技能,同時也能增加生活所需之法律知識。以越南新住民為對象,本研究首先採用調查研究法蒐集共130份有效問卷以了解其在台生活所需要學習的法律議題,作為法律華語教材之整體架構。接著採用文獻分析法,參考專業語言教學相關理論及現有的新住民華語教材以獲得法律華語教材之編寫原則,從而實際設計出架構中最受關注之三個主題的具體教材示例,並進行一課的示範教學。根據新住民的學習需求,再以「針對性」、「實用性」、「文化導入」及「趣味性」為編寫原則,本論文嘗試設計的新住民法律華語教材架構包括:「婚姻家庭篇」有七課:居留與定居相關法規、離婚、家庭暴力、監護權、繼承權、新住民父母赴台探親、親子共學;「工作篇」有三課:工作權益、契約糾紛、稅務相關法規;「生活篇」有兩課:醫療保險及交通規則;「人身安全篇」有三課:性侵害、性交易、販賣毒品,共15課。最後本研究也進行了學習需求最高—「工作權益」主題之實際示範教學,並獲得學習者高度肯定以及寶貴的修改建議。本研究提供給新住民一個實用的專業法律華語學習資源,也盼能對未來新住民專業華語教學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依據。後續除了可擴及研究對象為多元族群,也可以更進一步探討教材與教學法之關係以優化教材的學習成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看電影學華語—跨文化的華語教材設計研究
    (2022) 翁詩寒; Weng, Shih-Han
    隨著科技發展,電影已成為現代常見的休閒娛樂,同時亦有許多語言學習者透過電影學習目的語和其文化。但目前華語市場以電影為本設計教材者尚少,而現有的電影教材多數偏重語言形式的教學,惜未能充分運用電影具有豐富文化元素的優勢。因此,如何透過電影進行文化教學及跨文化交流為本研究亟欲探討的重點,而為了讓學習者能夠在課堂中達到真實世界的交際目的,亦須透過合適的課程設計方能讓學習效益最大化。為了提供華語學習者更多學習的可能性,提升語言和文化素養,筆者設計一套《看電影學華語》的跨文化教材,其中包含三大課程主題:1.節慶、2.人際關係與價值觀、3.社會議題,讓學習者一方面能有效進行目的語和文化學習,一方面培養跨文化意識,提高交際能力。筆者在台北市兩所大學附設的語言中心進行6次教學,總計50位學生,透過課後問卷及課後訪談結果,探討《看電影學華語》這套教材能否讓學生清楚理解特定的華人文化,幫助學生思考及比較目的語文化和母國文化的異同,並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本研究透過電影的優勢和跨文化教學的策略,結合任務型教學法設計出《看電影學華語》這套教材,盼能為華語教師提供電影教學上的參考,促進第二語言和第二文化的有效學習。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真實語料應用於法律華語教材編寫與教學設計
    (2023) 陳美吾; Chen, Mei-Wu
    法律華語為專業華語的分支之一,教學上注重專業知識技能及語言能力的提升。 然而,法律作為人類當今社會生活行為的抽象化規範,既看不清也摸不著。在教 學上多須依賴教師引用真實且具體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法律概念。真實案例多 援引自新聞報導、影視媒體等真實語料。然而,真實語料與人工課本一樣僅作為 教材的選擇之一,有其優點及一定的挑戰性。目前在學術界內,有關真實語料的 研究雖不多,但有其研究價值。本研究將了解使用真實語料的好處與限制,根據 真實語料的選用及應用原則,將真實語料實際應用於法律華語教材編寫與教學設 計中。由於真實語料種類多元,本研究僅選取「租賃契約書」、「報刊新聞(社 會版)」以及「電視劇」等三種真實語料作為教材設計的文本,依此各設計出一 課課文。隨後研究者選取以新聞報導為教學材料的課文進行教學示範,並藉由課 堂活動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成效,並於課後實施教學滿意度問卷以檢驗教學成效。 結果顯示,無論是從課堂活動或是問卷結果來看,學習者的能力表現及對於真實 語料應用在法律華語課室教學中均呈現正向肯定的結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視覺輔助媒材融入哲學華語教材之研究
    (2023) 何佳晟; He, Chia-Cheng
    華人哲學源遠流長,匯聚許多重要概念、知識、思想。本研究衡量中國哲學經典之重要性、關聯性、繼續性、順序性,即選擇以三玄:「《易經》、《老子》、《莊子》」為主題,參照現今已出版的哲學華語相關教材藉此定義、編寫、設計哲學專業華語教材。研究者參考認知心理學理論,採用五項視覺輔助媒材:「圖像、概念構圖、漫畫、影像及動畫」融入教學。課程規劃共分成三單元,由上位概念制訂課程的學習內容、學習表現。研究於實體、線上先後規劃一次教學實驗,針對前次教學成效進行教材修正。根據課程問卷分析、課後訪談的結果顯示,配合文本屬性的視覺輔助媒材運用,有助於高級華語學習者掌握哲學華語知識及概念,同時能達到學習遷移之功效。最後統整淺談教學建議、研究未竟之處和未來展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跨越隱喻的鴻溝——論森舸瀾道家容器隱喻研究的開創性與可議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1-03-??) 陳寅清; Yin-Ching Chen
    美國漢學家森舸瀾(Edward Slingerland)是以「概念隱喻理論」解析中國哲學文本的先行者,他將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跨域應用至中國先秦子書的解讀,引起中西學界高度的關注和探討。森舸瀾之首部代表作《不費力的行動:「無為」的喻意以及早期中國的精神理想》(Effortless Action: Wu-wei as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Spiritual Ideal in Early China)係針對「無為」之概念為考察核心而展開,本文考察森舸瀾著墨最多的道家隱喻─「容器」隱喻,分四部分評述:一、以「容器」隱喻「自我」;二、「控制自我」如「控制物體」;三、以容器概念解析《莊子》的「內外之分」;四、森舸瀾對「封」、「閉」及「無郤」的強調和翻譯問題。盼藉由譯介森舸瀾對先秦道家的隱喻解析,呈現並揭示當代西方概念隱喻研究在中國哲學領域的新議題與研究動向,另方面也期能探討異域文化進行交流研究時所引發的翻譯問題、異同問題、詮釋問題及會通問題。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