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岫傑"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南縣倒風內海人境化之研究(1624-1911)
    (2002) 陳岫傑
    本文的主要目的係針對臺灣西南部的一個潟湖(倒風港、倒風內海),進行歷史地理的研究。倒風內海的存在最早可以回溯至荷蘭統治時期,歷經內海環境的變化,今日僅存魚塭,以及一些地名可以證明。由於河道的變遷,尤其是急水溪與八掌溪兩條河流的輸沙,導致倒風內海在某些時段的浮覆程度不一。 本文透過地球物理學的成果,配合方志等記錄去釐出內海範圍,尤其是康熙58年(1719)左右的內海範圍。大致可知,十八世紀期間的陸化可稱為初始時期。十九世紀期間為加速陸化時期,並且陸化地區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 由早期麻豆社原住民的生活領域,到漢人的農墾漁殖活動,逐漸確立生產空間與生活空間。透過荷蘭古地圖、文獻,可推測倒風內海形勢,其中某些地點、地名的釐清,和歷史的變化而逐漸清晰。 在研究時間斷限中,倒風內海為一個陸、海間雜區域,而相對於不同的環境基礎,維生方式各有不同。內海中魚塭眾多,陸化土地含有水田、旱園、荒地、草地。其中不乏水利設施興建,惟地力不高。內海中的土地贍養力的差異,正可與陸化的先後,人為拓墾進行的時間、方式,相互印證。海域維生方式有淡水魚塭、看天魚塭,透過水層、魚種生態特性進行。陸域活動則有旱園、水田,以及水田、養魚兼營的方式。 倒風內海生活空間的建構,以聚落的形成為代表,亦即「人境」形成。由聚落性質、空間分佈得出的特色是,內海聚落形成時間,同陸化的過程,有契合之處。隨著主要河流的改道、延長,鄰近地區較早有建立。相對內海中央的聚落,形成時間較晚,其中與地質構造亦有關連。聚落的居民來源,亦多來自鄰近聚落。內海聚落的規模、血緣類型,與聚落形成時間、來源有關。 倒風內海地區海、陸交通路線,對某些內海聚落在商業、交易活動上,有決定性影響。再從倒風內海的空間分割情況中,透過通婚圈、日治前期的行政區劃,以及早期購物活動的範圍,發現倒風內海此一自然環境單元,在整個歷史發展中,並無形成一個均質區域,而是在各個面向上,由周遭的數個大聚落所分割,也形成日後分屬數個鄉鎮的結果。同時,這種空間分割情況,在整個歷史演變、自然環境基礎的差異中,似乎可以窺見其端倪。 本文對倒風內海的研究,對於臺灣西南部的開墾,提供一個較不同的觀點。臺灣並非一均質島嶼,臺灣西南部地區也非一完全平坦地帶,至少仍存有大小、數量不一的內海(潟湖),對於這些不同於陸地的環境,拓墾方向與過程,維生方式的內容,以及拓墾時間上的差異,可以提供日後對於內海研究的一個參考。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